1.
影片的开头,是一对兴高采烈的小夫妻在民政局领证。
另有一对来离婚的夫妻,中间打了个岔。
“你们为什么离婚?”
“说不着。”
“你们为什么结婚?”
“我们说得着。”
“详细点!”
“话还没说,都知道对方心里想着啥。”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一开始就点了题。
“说话”,或者说“交流”,是这个故事的主题。
能不能“说得着”,是判断幸福的准则。
这是男主牛爱国和女主庞丽娜的婚姻标准,也是姐姐牛爱香的相亲标准。
其实这个标准我们也很熟悉了,一般我们叫“共同语言”。人生那么漫长,以后彼此作伴的日子,就得靠说话聊天撑过去。
“说得着”,“说不着”,在后面的剧情里一再重复。
2.
这是一个发生在偏远小城镇的故事,延津县,属于河南新乡,也是原著+编剧刘震云的故乡。
开头出现的这对结婚的小夫妻,军人牛爱国后来退伍做了鞋匠,老婆庞丽娜在纺织厂上班,养着一个小女儿,姐姐牛爱香是街头卖火烧的。很普通的一个家庭,过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
唯一的不平凡,大概是姐姐牛爱香三十九岁还没结婚,老婆庞丽娜的梦想是去欧洲旅游。
一件突发事情打破了这种平凡生活,庞丽娜好像和婚纱影楼的蒋九出轨了。
我对后面的剧情做过很多猜测,预告片里牛爱国拿着刀说“我要杀人”,这也许是一个老实甚至有点怂的男人如何杀妻杀情夫的故事;庞丽娜在姐姐面前坚决否认出轨,也许是一个从“说不着”的出轨误会到解除误会的故事。
但事实上,故事比我想象得平淡很多。
庞丽娜是真的跟蒋九好了,牛爱国在短暂的杀人念头之后,选择了“诛心”的方式,强迫庞丽娜逼迫蒋九离婚和不让她见女儿,蒋九老婆的反抗是自己喝了一瓶农药,吓得蒋九立马回归家庭。
剪不断理还乱的故事往前发展,没有剧烈冲突,没有痛快复仇。我猜测这是很多人给这部电影打分不高的缘故。
牛爱香最终屈服,嫁给一直喜欢他的鳏夫老宋,不开心,但这就是生活,老宋娶了牛爱香,发现跟自己想的不一样,唯一情感寄托是牛爱香的外甥女儿,牛爱国受了老同学的劝解,决定放手,庞丽娜再次跟蒋九跑了,还怀了他的孩子。
微小的冲突,很快被淹没在生活的波澜里。
日子就这样继续往前转动,谁也没有下地狱,谁也没有得到救赎。
像记重重的拳头,打在软绵绵的棉花上,是这部电影的基调,也是生活本身的无力。
3.
伤筋动骨的是刘震云的台词。
传说牛爱香年轻时候为男人喝过农药,这是镇上的一个传奇一个谜。
相亲局,媒人说你们可以互相提问。老宋没忍住,估计这事儿在他心里也盘旋了很久:“你真为一个男人喝过农药,死……多可怕啊!”
牛爱香连眼皮子都没抬起:“可怕的是被救回来了,还活着。”
出门寻找逃妻的牛爱国偶遇以前的女同学,她说了很多话,说动了牛爱国的心,改变了这个故事命定而窝囊的结局。
但有一句,我牢牢记住了,“世界上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都藏着委屈。”
乍一看很可笑的,赵欣婷吞农药,牛爱香上电视征婚,庞丽娜的欧洲梦,牛爱国为了借刀杀人对赵欣婷编造自己老婆和对方老公的床事,都经不起推敲。
4.
牛爱香曾经和被怀疑出轨的庞丽娜有过对谈,说“看在我们说得着的份上,你给我一句实话,你是不是和蒋九好?”
这两个女人有一种特别的映照关系,一个纺织厂女工,一个做火烧的。说得着,并不是因为她的弟弟她的丈夫。
她们有很多的共同点,无疑在这个小城市,她们是不一样的,漂亮的,心高气傲,一定程度上的有主意。
牛爱香一直在寻找的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说得着的人,而庞丽娜跟蒋九好,真的只是为了生态农庄的松鼠鳜鱼吗?
很多人可能都没太注意,影片最开头的时候,“爱国,以后把丽娜带去兰州”,说这话的,是牛爱香。
对,大城市兰州,也曾经在庞丽娜和牛爱国争吵中出现,作为牛爱国并未践诺的证据。
电影里还有个意象,是欧洲。
庞丽娜的梦想之地,后来在小女儿的梦想里,变成了香港和大轮船。
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起《孔雀》的张静初。
“说得着”的含义,并不仅仅是聊天而已。刘雨霖导演摸到了轮廓,但没有尽述。
我相信不少人,会为牛爱香在婚礼上强忍着眼泪挤出笑容而动容。
5.
这是一部很工整的电影,虽然技巧还比较稚嫩,但是从用镜头和小细节的设计,都可以看得出,这位新导演认真地在拍一部电影。
纺织厂女工庞丽娜头发上的棉花。
牛爱国两次坐在板凳上,和最后小女儿以同样姿势坐在同样位置上的重复。
小女儿百慧把心心念念的小汽车丢进锅里烹煮所流露出的恨意。
牛爱国追踪庞丽娜和别人吃饭的窥视镜头,和面条厂,战友看到爱国出现的镜头,都非常妙。
很多人觉着有股子陈旧味道,恰恰是她还原了过去的一个时代。
在小城镇生活过的人,应该很容易跟其中的场景产生共鸣,火车站的馄饨,纺织厂和面厂的忙碌,擦鞋摊和公园的游船。
但这样一种题材,导演不动声色的处理方式,和有点像电视电影的拍法,注定难以得到更大程度的共鸣。
对于那些进影院的人来说,他们已经很难去理解,这种小城镇里,人被命运和人言可畏推着往前走的悲哀,特别是这种悲哀太平凡又藏得太深,故事又讲得不够跌宕起伏。
6.
看完电影回来,我翻了原著。
猜测更多原小说读者的失意,可能在于精神内核在电影改编过程中的迁移。
书商给这本书写的slogan,是“中国人的千年孤独”。
看过电影的人,一定很奇怪。
明明是家长里短的故事,怎么就变成“中国人的千年孤独”了。
这部拿了茅盾文学奖、号称是刘震云代表作的小说,实际故事更为庞大,人物众多,分为上下两部。
《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上部讲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了唯一能说得上话的养女,为寻找,离开延津的流浪历程;下部讲七十年后,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找一个说得着的人,回到延津的故事。从日常生活中探索中国人的孤独源头。
刘雨霖导演,选择了其中很小一部分改编,以牛爱国和老婆的爱恨情仇为主线。
与原书不同,刘震云戏称“一顶绿帽子的史诗”,宣传上也将被出轨的“忍还是不忍”作为重点。
也就是说,从小说到电影,好像从中国人的千年孤独探索变成了一出简单粗暴的家庭伦理剧。
但事实上,我认为虽然刘导电影手法不够老练,没有原书探索之深,但在某种程度上,与原书的精神内核确为一脉相承。
悲哀都藏在日常生活的褶皱里,这一点,刘雨霖的电影和刘震云的文本表达并无差异。
电影的墙内墙外,与小说的一走一回,有异曲同工之意。看那海报,墙内生活俨然,女人却奔着墙外一树红杏去。
所有一切,俱是围城。
7.
故事叫《一句顶一万句》,这能顶一万句的话究竟是什么?
刘震云是这么说的,“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如此便知,为何电影内核是“孤独”,而不是表象的“伦理”。
而回溯书所述之“千年孤独”,因何而来,是电影外更大的命题,建议可以把书再翻出来读一读。
题记中已有暗示:“没有神的世界里,人只能一辈子都在寻找,寻找一个人,和他说一句知心的话,一个人内心的洪流,其实已经足够淹没整个世界﹗”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篇章叫《出延津记》的缘故。
世人皆知,圣经著名故事,《出埃及记》,那人,也叫摩西。
虽然很挺一句顶一万句那小说,但故事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本来那小说里人物太多故事更多,能记住一两个人物一两个故事就不错了。当代这一段,牛爱国的故事当然还是小说更精彩,这毫无疑问。电影嘛,一方面是影像表达的非艺术性限制,是不可能完全呈现的,一方面是语言艺术向影像艺术的转译也是很难实现,特别是刘震云这样的喷空大师,用影像去转译,极容易挂一漏千万,何况他自己又挂帅编剧,没法弄。所以难免让人觉得太不电影,太八点档。如果没看过小说,没有对原著的感情,只是电影本身来说,很难吸引观众进电影院。可我还是觉得这电影可以,并不仅仅因为小说撑腰。原因就是,中国电影要想说点人话讲点人事,谈一谈庸常生活中那一点庸常感情,不是不可能,就看你愿不愿意。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根据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电影只选取小说中的部分章节部分人物,宣传语打着“一个绿帽子的史诗”,讲述的是中国某个小镇一对结婚十余年的夫妻的婚姻危机。
中年人的婚姻危机,向来也是好莱坞热衷的题材。不过《一句顶一万句》里的中年生活,没有美国电影中的别墅,花园,围着围裙做甜点的主妇,下班跟邻居热情打招呼的男主人。电影中的小镇是陈旧的呆滞的,主人公牛爱国曾是个军人,退伍后做了鞋匠,老婆庞丽娜在纺织厂上班,夫妻俩有一个女儿。他们过的是再平凡普通不过的生活。可是有一天,牛爱国忽然发现老婆庞丽娜和婚纱影楼的蒋九出轨,他动了杀掉奸夫淫妇的念头。
电影的重点并不在于牛爱国如何想杀人或如何杀人,而是以此次出轨为契机,探讨小镇中年夫妻的婚姻危机。牛爱国和庞丽娜,蒋九和赵欣婷,牛爱香和宋解放,三对男女怎么走着走着爱情就死了?
影片开头,是牛爱国和庞丽娜去民政局领结婚证的场景。“你们为什么结婚?”“我们说得着。”“详细点!”“话还没说,都知道对方心里想着啥。”
“说得着”是牛爱国和庞丽娜结婚理由,可后来,“再没人说个话,就把人憋死了”,这是庞丽娜要离开牛爱国的理由。爱情的死去,伴随的是夫妻俩“说话”的失效。这样的婚姻危机,并不只发生在牛爱国和庞丽娜身上。《万箭穿心》中,国企厂办主任马学武和小贩李宝莉知识层次不同,“说不着”;《忘了去懂你》中,蔡伟航和陈雪松的关系就像牛爱国和庞丽娜的翻版,一个抑郁不得志的中年,一个风貌犹存、充满幻想的小镇女人,两人对于生活的期许不同,“说不着”。
之所以“说不着”,一方面因为细水流长的婚姻生活,常常是平凡甚至平庸的。就像作家章诒和说的,“项链变成钥匙链,面纱变为抹布,香水成了油烟,诗集成了账本”,或者如日本大编剧向田邦子所形容的,“波澜不惊默默吃草般的日常生活,回首看来,成了大量的肉层和脂肪层”。《一句顶一万句》虽然简单带过了牛爱国和庞丽娜十年的夫妻生活,但在两人相处的太多细枝末节中,我们都能察觉到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对他们的磨损。
另一方面,庸常的生活掩盖不住跳动的心。无论是马学武、牛丽娜,还是美国中年危机的扛鼎之作《美国丽人》《革命之路》中的莱斯特、爱波,他们心中始终难以挥散对乏味的家庭、婚姻以及自我的失望。他们对于外部的世界仍有着强烈的欲望,但他们的另一半似乎与庸常的生活一起停滞了,并成了庸常的一部分。欲望无以突围,无从释放,所以要从生活当中寻求新的突破口。就像庞丽娜之所以爱上蒋九,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好,仅仅因为他能带她逃离小镇,反之,牛爱国从未践行过带她到兰州的承诺。
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被誉为“中国的百年孤独”,精简版的电影虽达不到这样的分量,但却着实刻画出了“孤独”。什么叫“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有这么个解释:“一个人滔滔不绝的几千句里,基本上都是废话,但他真想说一句自己内心的话,却是很困难的,他必须找到一个能听他这句话,并且听懂这句话的这个人。”这其实就是巴别塔困境,当交流失效,精神无法契合,孤独便成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本质。中年人的婚姻危机,不过是这种孤独的一个鲜活样本。
可出路在哪里?《美国丽人》《革命之路》《万箭穿心》都是以一方的死亡终结,而更多人则选择赖活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瞎过呗。牛爱国呢?他终究没有杀了庞丽娜,而是在老同学的一番劝告下“顿悟”:日子是过以后,不是以前。这个放手来得有点太容易,但还有比这更好的选择吗?
——首发
荔枝锐评——
一句顶一万句,本是林彪拍马屁赞美毛爷爷的话,电影中被用来形容被岁月冲淡了的夫妻无话可说。书还没看到几章,宝宝就先去把电影看了。
在电影中,结婚十年后的女主角与丈夫无法交流没话说,外遇出轨,这与影片开头他们笑容满面得去领结婚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从部队退伍后成为修鞋匠的丈夫牛爱国无法带妻子出入高档餐厅,无法带妻子去欧洲旅游,甚至住不起带暖气的房子。当他发现绿帽子已经戴实后一度想杀了妻子,不知是真窝囊还是不想让女儿双亲都无他压制了这一念头。之后爱国在寻找私奔妻子的途中,遇到了离异的初中同学章楚红,这个女人告诉他: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你让别着心了。也许这个时候爱国就开始慢慢放下,想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影片结尾,爱国在去火车站为生病的女儿买一碗馄饨的时候,看见了身怀六甲的妻子和其奸夫回来了,他们笑得那么开心,在怀揣水果刀准备杀妻的那一刻,爱国接到了女儿的电话,女儿与他一起展望未来去看海看大轮船,应当此刻,所有的背叛下的愤怒心酸,都幻化成与女儿坐在大轮船上看海的幸福快乐。结局必然是原谅与幸福的未来。
中国人过日子,讲究一个务实,过日子的根本目的是活着。柴米油盐酱醋茶,还要为了传宗接代再生两个娃。情趣这个东西往往排在第二,甚至从未去考虑过。家庭孩子工作父母乃至人际关系,各方都要关心操心费心,谁还有那个闲工夫管他情趣啥的,最常听的那句话便是“都老夫老妻了”,平淡如水是常态。不同于一部分西方人老夫老妻了都还每天i love u 和kiss bye,每天都把日子过得像刚认识那会儿,新鲜感一点都没有退散。
说得着,是过好日子的必要条件。能不能在一起看的是感觉,能不能把日子过下去看的是交流与沟通。没话说那可真的是无趣至极,生活都褪了色,除了尴尬亦是尴尬。愿意倾听对方的诉说也是一种能力。前两天有个人问我相处之中都该聊些啥,我想了一下其实很多呀,你喜欢的对方喜欢的,你看过的书对方看过的书,你们都去过的地方经历过的人事,甚至是绝望低谷时的糗事,你们的开心、喜悦、迷茫与痛楚,海阔天空想聊啥都行。也许你会问,那这些都聊完了呢,聊着聊着就没话讲了呢?所以呀,我们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做一个有趣的人。也许你不会脸蛋很美胸很大,但你会在低谷沉沦时说几句鼓励对方的话,会在携手迎面山河大海时说几句动人的情话,也许还会耍脾气闹性子后莞尔一笑再说几句俏皮话。人生的趣味藏在话里,过日子的趣味藏在你们的灵魂交流与body communication中。后者我可以邪恶一笑你们自己可以去感受吧。
没人说个话,就要把人憋死了。生活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得有意思,得像个大染缸,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痛楚和快乐并存,那才是日子。
也许未来的路会很艰难,我也不知是否该坚定地走下去。
小说很好,改编成电影,很生活,也很无奈,很真实。但是,电影拍得不怎么好,只是平实的叙述了一个故事,也就是真实而已,没有带入感,没有同理心,没有更多的反思,没有应有的认同。
故事不错,演员都表现得挺好,但是整个电影缺少魅力。毕竟是新导演,功力不够,整个影片仅仅是叙事,没有激起观影者的共鸣。
有点可惜原著,电影完全可以更好。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剧情没有把片名传达到位,更像是一部俗套的搞破鞋电视剧,又名《夫妻没话儿》。
刘震云的编剧水准远逊于小说啊,家长里短配平庸视听就像电视剧。如果所有婚姻的不幸都是“没话说”,哑巴还要不要谈爱了?反复点题倒不如探究没话说的深层原因。男主几度举刀却未见杀与不杀间心理过渡,女儿生病这个危机事件做得生硬和虚弱,反而显得男主像被几句鸡汤点醒。写实主义算股清流吧,鼓励。
50/100 前几天刚送走一个在电影院演舞台剧的,这又来一个在电影院演电视剧的。
已经看不懂豆瓣评分了。这么好的电影却在豆瓣恶评如潮。
很遗憾,刘震云最大气成熟的小说被拍成这个样子,人物性格残缺,主演演技残缺,配乐残缺,电影感残缺,越发觉得电视剧感对一部电影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好的导演首先要是好的生活家,没有足够的阅历,拍不出成熟宏大的作品。影片诚意十足,绝不是圈钱之作,但诚意能代表一部电影的好坏吗?显然不能。
比想象得要好,刘震云女儿的处女作用父亲的作品是个不错的选择,完成的不错。故事平淡了点,俗套了点,不过把小人物底层生活展现了出来。
刘震云老师21世纪以后应该再没见过苦日子了吧,写九十年代有信服力,一写到当代,光成天出入并不便宜的饭店茶室且从未心疼过饭钱的卖烧饼的中年妇女,和给孩子买一件衣服就花了七百五十块的纺织厂女工这两样,本小城市青年都是生平所未曾见的了
很朴实的一部片子,大量的心理活动靠肢体和眼神来表达出来,比较考验演技。故事情节也比较简单完整
马大帅外传之范德彪他憋屈的小舅子
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拍了一个中年故事。演技、拿捏、分寸都没得挑,但这更多的来自于那些优秀的演员,故事很棒,但这来自于刘震云。作为年轻导演来说,这种镜头的稳定,气息的舒缓,已经很难得。但只是选择这个故事作为自己导演生涯的开场略微有点突兀,这或许是知识分子的情结,也或许掺杂了机巧。
所有的情绪张力点到为止,情节进展像流水线,死气沉沉,真是可惜了刘震云的好剧本,太电视剧水准了。讲真这剧本还真不如拍成电视剧。也浪费了这些好演员。6.1
好喜欢齐溪的生无可恋脸!
父女齐上阵,小人物底层生活拿捏的很到位,很质朴的片子值得一看
片子有缺点,但是能沉下心来关注现实生活,值得鼓励。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失语”的境况:面对领导,不敢说;牵扯利益,不能说;与己无关,懒得说。。。渐渐地,变得就算是对另一半,也话不投机半句多了,到了这种程度,毅然离还是凑合过?这是个问题。
搞半天不扯物质,不扯精神,不扯性,就在那捯饬“没话说”这破事,像极了死要面子的中国人毛病。镜头那个乱摇,配乐乱煽,完全不知道是要悲悯还是打动。更悲剧的是整部电影还停留在熟人社会的绿帽破鞋叫骂,路人一个眼神杀,隔壁老太太一句流言蜚语就能看出欲说当年好困惑。太鬼扯了。
老套的故事配极其平庸的视听语言,上世纪县城电视剧的风格。比《百鸟朝凤》的叙事方式还旧,问题是还不动人。婚姻的不幸明明有很多种,这里面所有人不幸的根源都归结成“没话说”,对婚姻最美好的想象也是能说很多话。反复点题太刻意。看完更期待《我不是潘金莲》了。
刘震云的东西拍的不轻佻就根本没法带出荒诞感,弄的这么压抑跟八点档婆媳剧似的,任人唯亲必然一地鸡毛;中国电影配乐师的平均水平比中国电影导演的平均水平还要更灾难
刘震云最牛逼的小说,这剧本改的就是阿猫阿狗的水准,他家闺女的导演三板斧就是镜头向左移,向右移,向上移,从头到尾这么拍下来,都让人担心导演有没有被自己闷哭,听她采访中那口气,还以为她会是个流水线监工呢,是我太高估了,你说这玩意儿像电视剧,那就是在侮辱电视剧。
电影频道电影
有点对不起她爹这么出色的小说,唉,两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