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HD中字
导演:安德烈亚斯·格鲁伯
主演:汉内洛勒·埃尔斯纳,弗朗西斯卡·薇兹,尼科·利尔施,克里斯蒂安·伍尔夫,约翰内斯·西尔贝施奈德,埃尔弗里德·伊拉尔,沃尔夫·巴霍夫纳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6
简介:身为一个拥有一半犹太血统的孩子,反倒在一个传统的天主教社区生活。虽然他们一家都定时去教堂,但是这个社区的原教旨主义势力兴盛。所以,他们生活得很不如意。详细 >
开始看的时候会很不理解,为什么战争的罪魁祸首在失败后洋洋得意依然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而受害者还是抬不起头。可能因为这是奥地利而非德国,侵略他人战争的恶果这些人并没怎么尝到,他们有的只是失败的不甘而非悔恨。就好像另一个日本。
德影展三部片都是政治题材…无比难受,汉娜却是最养眼的一部,排犹话题沉重好在导演水平发挥,让人有多余的情绪去欣赏舒服的镜头与布景,气质的婆婆漂亮的妈妈,还有孩子们可爱的生活态度 /w 清新
对宗教了解的不多,然而汉娜的圣女形象塑造的牵强了看起来像是一个小白痴,反倒是奶奶很有说服力
比较难忘的是小女孩和外婆之间的亲密关系,似懂非懂,慢慢其实都会懂。到了结尾,尽管哀伤,却很是妒忌这样的亲昵和记忆。想了很久也不曾记得自己外婆说过的半句原话。
德式「文革创伤片」 全部靠悬念坚持前半部分 知道后就不怎么想看下去了
被呈现得四平八稳,节奏相对缓慢,以女孩的视角看战后成人世界的荒唐跋扈执迷不悟,不新鲜,但依旧有着不一样的力量,似乎故事发生地在奥地利而非德国,则更有一层警示作用,那些没有因灾难性的错误而受到惩戒的人在战后照旧我行我素,女孩家三代女性应对事件的方式,颇具性格及时代特点
moma。很难评分的一部电影
中规中矩
画面很美,除了结尾3分钟剩下的都是压抑
德国人拍这个题材基本上就一个套路,本片也一样。有大量无数同题材里的浅显的隐喻一再出现,毒气熏土拨鼠,火车驶过的声音,半夜的狗叫,有点太不动脑子了,毕竟是拍电影不是纪录片,应该有一些更独到的地方才好。人物来说相对比较脸谱化,几种典型的人非常精准地出现在电影的不同角落,让电影像一张精心摆拍的照片,缺点就是太精准了。影片里老奶奶和汉娜的角色无疑是最成功的,老奶奶的角色是本片唯一敢指出房屋里的大象的人。其他的角色要么坏的太直白,要么如母亲的角色藏的太深邃。本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观众随着汉娜的视角,在弥漫着诡异气氛的家人和邻里中,慢慢找出无声回荡的历史的幽灵。
话少但凝重的电影,比较沉闷,须有些历史常识的人方能看得懂,关于二战后幸存下来的犹太人的故事,还有幸存的纳粹军人的故事,表达受害人不能一味靠倒闭沉默保护自己,而是要敢于呐喊,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觉,简述这一切。
还可以
看似美好的小镇却隐藏着许多罪恶,犹太人的身份危机、天主教的原教旨主义、战后创伤对汉娜一家的影响逐渐浮出水面,曾经善良纯真的汉娜在一串串事件后跟家人一起得到了成长。不过影片整体节奏缓慢,前半段叙事全靠悬念支撑,人物的许多行为动机也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导演的讲述方式更是差强人意。★★★
剧本其实真的很不错,就是叙事表达有些奇怪,不如好好铺陈悬念做部类型片,总好过现在不咸不淡。而且时长可以再控制的,还是有废戏。
故事题材不错但是拍得冗长,讲述还不连贯,造成观影乏味压抑,可惜了。一个犹太家庭生存和身份认同的困境,插入了与宗教相关的种种纠缠联系,不明晰。小演员表演但是不错。
靠小女孩的纯真萌撑满全场的反犹排犹故事,线索明白如话,发生在一条街上的琐屑,小细节淤积,好心女导演的暖心之作。母女三人命运投射与交叠的设置挺好,但没有有力的势能推动也沦为套路。表达虽顺畅流利,但总也缺少一股将电影点化成杰作的力道,合情合理合规合格而已,隔靴不搔痒,触目不惊心。
电影节第三部 又是犹太人寻找自我寻找真神的故事。好像每个犹太家庭里都有一个盲人奶奶。德国大闷片看得多了,这部挺失望的。
三代女性在一个并不乐观的环境里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外部入侵。
#19th SIFF# 也就是电视电影水准,再加上表演又特别舞台剧范儿…平静小镇的罪恶,可惜花了那么久做悬念,却重重拿起轻轻放下……用纯真来治疗恶毒终究不是好办法。问题在于这片到底要讲反犹历史还是排犹现实,把这俩拧到一起,又为了悬念好多地方不解释,比波兰片[艾达][余波]之类差远啦……
历史现实没什么办法可以改变,三代女性的关系和应对方式才是看点。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开始看的时候会很不理解,为什么战争的罪魁祸首在失败后洋洋得意依然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而受害者还是抬不起头。可能因为这是奥地利而非德国,侵略他人战争的恶果这些人并没怎么尝到,他们有的只是失败的不甘而非悔恨。就好像另一个日本。
德影展三部片都是政治题材…无比难受,汉娜却是最养眼的一部,排犹话题沉重好在导演水平发挥,让人有多余的情绪去欣赏舒服的镜头与布景,气质的婆婆漂亮的妈妈,还有孩子们可爱的生活态度 /w 清新
对宗教了解的不多,然而汉娜的圣女形象塑造的牵强了看起来像是一个小白痴,反倒是奶奶很有说服力
比较难忘的是小女孩和外婆之间的亲密关系,似懂非懂,慢慢其实都会懂。到了结尾,尽管哀伤,却很是妒忌这样的亲昵和记忆。想了很久也不曾记得自己外婆说过的半句原话。
德式「文革创伤片」 全部靠悬念坚持前半部分 知道后就不怎么想看下去了
被呈现得四平八稳,节奏相对缓慢,以女孩的视角看战后成人世界的荒唐跋扈执迷不悟,不新鲜,但依旧有着不一样的力量,似乎故事发生地在奥地利而非德国,则更有一层警示作用,那些没有因灾难性的错误而受到惩戒的人在战后照旧我行我素,女孩家三代女性应对事件的方式,颇具性格及时代特点
moma。很难评分的一部电影
中规中矩
画面很美,除了结尾3分钟剩下的都是压抑
德国人拍这个题材基本上就一个套路,本片也一样。有大量无数同题材里的浅显的隐喻一再出现,毒气熏土拨鼠,火车驶过的声音,半夜的狗叫,有点太不动脑子了,毕竟是拍电影不是纪录片,应该有一些更独到的地方才好。人物来说相对比较脸谱化,几种典型的人非常精准地出现在电影的不同角落,让电影像一张精心摆拍的照片,缺点就是太精准了。影片里老奶奶和汉娜的角色无疑是最成功的,老奶奶的角色是本片唯一敢指出房屋里的大象的人。其他的角色要么坏的太直白,要么如母亲的角色藏的太深邃。本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观众随着汉娜的视角,在弥漫着诡异气氛的家人和邻里中,慢慢找出无声回荡的历史的幽灵。
话少但凝重的电影,比较沉闷,须有些历史常识的人方能看得懂,关于二战后幸存下来的犹太人的故事,还有幸存的纳粹军人的故事,表达受害人不能一味靠倒闭沉默保护自己,而是要敢于呐喊,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觉,简述这一切。
还可以
看似美好的小镇却隐藏着许多罪恶,犹太人的身份危机、天主教的原教旨主义、战后创伤对汉娜一家的影响逐渐浮出水面,曾经善良纯真的汉娜在一串串事件后跟家人一起得到了成长。不过影片整体节奏缓慢,前半段叙事全靠悬念支撑,人物的许多行为动机也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导演的讲述方式更是差强人意。★★★
剧本其实真的很不错,就是叙事表达有些奇怪,不如好好铺陈悬念做部类型片,总好过现在不咸不淡。而且时长可以再控制的,还是有废戏。
故事题材不错但是拍得冗长,讲述还不连贯,造成观影乏味压抑,可惜了。一个犹太家庭生存和身份认同的困境,插入了与宗教相关的种种纠缠联系,不明晰。小演员表演但是不错。
靠小女孩的纯真萌撑满全场的反犹排犹故事,线索明白如话,发生在一条街上的琐屑,小细节淤积,好心女导演的暖心之作。母女三人命运投射与交叠的设置挺好,但没有有力的势能推动也沦为套路。表达虽顺畅流利,但总也缺少一股将电影点化成杰作的力道,合情合理合规合格而已,隔靴不搔痒,触目不惊心。
电影节第三部 又是犹太人寻找自我寻找真神的故事。好像每个犹太家庭里都有一个盲人奶奶。德国大闷片看得多了,这部挺失望的。
三代女性在一个并不乐观的环境里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外部入侵。
#19th SIFF# 也就是电视电影水准,再加上表演又特别舞台剧范儿…平静小镇的罪恶,可惜花了那么久做悬念,却重重拿起轻轻放下……用纯真来治疗恶毒终究不是好办法。问题在于这片到底要讲反犹历史还是排犹现实,把这俩拧到一起,又为了悬念好多地方不解释,比波兰片[艾达][余波]之类差远啦……
历史现实没什么办法可以改变,三代女性的关系和应对方式才是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