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的鱼,要么是自己跳上来,要么是没力了,被海浪拍上来。不管是哪一种,上岸的鱼基本就是一条死鱼。
台湾电影《上岸的鱼》表现了有上老下小要照顾、又要为生计工作操心的一对夫妻的困境,就如同“上岸的鱼”一样。影片通过对个人困境的剖析,进而对现代社会中“家”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繁忙单调的城市化生活提出质疑。
影片的特别之处在这对夫妻的儿子身上。儿子叫怡安,他竟然说自己有前世,记得自己“以前”的家庭状况。怡安眼中的两个家、两个世界,有着鲜明的对比,他对现状的感受和反应,激发了剧情并带出主题。
怡安以前的家在海边,在他最后的记忆里,父亲已经去世了,他和母亲、姐姐以及一条叫小花的狗一起生活,还是很幸福。怡安在幼稚园讲自己的家庭,讲的是以前的家,还特别提到了小鸟的故事,表现了和自然亲近的一种状态。
怡安对以前的家念念不忘,显然是对现在的家感到不满。他身处这个城市中的家,倍感孤独。爷爷身体不好,父亲继承了家里的早餐店但经营状况不是太好,母亲也要出外工作无法专心照顾他。怡安想和以前一样养条狗,但被母亲以无暇照顾拒绝了。
状况还在恶化。现在的家,因父母为照顾因中风倒下的爷爷的事而吵架甚至分居而“解体”了,母亲一人带他更加辛苦也更加不耐烦,加剧了怡安想“回家”的执念。
怡安最后找到以前的家,但等待他的是一个几十年没人居住的废墟。怡安以前的家是如何落幕的,影片中没有具体的说明,但在怡安身上有一些暗示。怡安多次提到以前的母亲原来长发后来剪了短发,剪掉长发常常和生病有关,或者是“家变”的一种象征;另外是怡安在幼稚园画的令人不安的画,包括了车祸等内容。不管原因为何,可以肯定的是怡安还没长大就死了,他也失去了他的家。
怡安对家的怀念和执着,让他在死后以某种形式一直留在原来的家中,看着眼前的海滩,来来往往的人。有一天他看到一对幸福的夫妻在海边拍婚纱照,他们应该会有一个美满的家吧,于是怡安投胎到了这个家庭中。
怡安还是小孩子,没有体会过成人世界的真实模样,无法预料到后来的发展。一对爱人进入婚姻、进入家庭后,爱情就不是唯一了。生存压力造成了家庭成员的疏离,家的本质意义被遗忘了。怡安的尝试眼看要落空了,但以前的家显然也是回不去的。前世今生比喻的,就是滚滚向前的人类社会发展,尽管伴随着错误和矛盾,但终是不可逆的。
所以未来是没希望的吗?也不尽然。在影片中,父母亲的关系渐渐缓和了。
在爷爷的葬礼上,父母亲和好了。一方面,非常现实的一个压力没有了;另一方面两人经由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分居状态和有关死亡的重大变故,得以重新审视自我、家庭和生活。夫妻俩重拾旧情以及共同面对生活的勇气,生活将继续,但这种积极的状态能维持多久也不好说。
至少在当下,父母亲对怡安的爱成了生活中的一个重点。关心,信任,陪伴,他们一起去寻找怡安以前的家。最后结果让人失望,但过程仍是有意义的。
影片的主体是现实的部分,“回家”之旅篇幅不长像是个后记。或许把“回家”之旅当主体来处理,会更有意思。把那些属于记忆的,遗落了的东西具体化,在旅程中去发现和感受;现实的部分用插叙来表现。以表现现实中的缺失为主,对比的效果会更强烈,以“前世”为起点带出的影片的形式和结构也会更具“艺术性”(相比现在比重更大的“现实性”)。
(首发于个人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欢迎关注!)
灵异,还是孩子的想挽救父母的婚姻,这样太离奇了。灵异,还是孩子的想挽救父母的婚姻,这样太离奇了。灵异,还是孩子的想挽救父母的婚姻,这样太离奇了。灵异,还是孩子的想挽救父母的婚姻,这样太离奇了。灵异,还是孩子的想挽救父母的婚姻,这样太离奇了。灵异,还是孩子的想挽救父母的婚姻,这样太离奇了。灵异,还是孩子的想挽救父母的婚姻,这样太离奇了。
《上岸的鱼》原本可以终止在父亲的葬礼,却被硬生生加了两个结尾:其中之一是两夫妻带着孩子来到一个叫“富士”的海滨之地,这个地名反复出现在小男孩的口中,是他幻觉中与另一个妈妈一起生活过的地方;然后是那个真正作为结束的尾声,重现了两人在海边拍摄婚纱照的场景,似乎是一个闪回。
无论是指向未来的幻觉,还是指向过去的回忆,都不及现实的那场葬礼来得简单、直接,能够引发一声戛然而止的回音。因为在葬礼中,观众看到的是两夫妻的和解,丈夫真正体会到了妻子一个人既在外上班又忙活家中所有事情的心酸,妻子也因为丈夫作出的这种理解陷入哭泣,两个人相拥在自然景色构造的背景中。
电影原本是应该在此结束的,但不知是因为考虑片子的长度(全片仅有一个半小时):如果删去最后两场戏,整部电影就很难达到长片的正常长度(一般最少90分钟),还是希望借助幻觉和回忆这两组镜头尝试在影像中置入更为丰富的思索——结尾不断延宕。但无论是何种情况,《上岸的鱼》以失败告终。
在导演先行的理念与呈现于观众面前的成品间,隔着巨大的距离。这种情况在青年导演的处女作中并不是少数,眼高手低的姿态实则是艺术的通病。表现在电影艺术中,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导演无法实现拍摄理念,或无法将其贯彻到底。不过,《上岸的鱼》尚有其可取之处,它在镜头处理、场面调度上有过人之处,却在对人的心理认知上显出严重的不足。
电影中出现的分居看似只是因为父亲的突然瘫痪直接导致,并为哥嫂不负责任地看护工作推脱给弟弟加剧,但实则是一系列事件的酝酿结果:儿子的精神疾病,夫妻关系的失和……但即便电影在前面铺垫了这些前提,分居突然出现在电影中还是有点说不过去,这些理由并不能在现实中真正站住脚。况且电影一开始营造的那类温馨画面(实在太日本电影了!),都提前让观众深陷家庭和睦的假象中。
所以,妻子提出分居并身体力行的时候,我们觉得对两位主角的认识还不够。电影一直都在以相似的方式打破我们对两人形象建立的认知:一位母亲会在愤怒的时候对孩子直接怒吼吗,让他多考虑自己感受?一位父亲会在自己的生日会上直接指责儿子的不配合,并恶语相向?我们实在无法想象这样的父母,平时他们显示出多大的温情。除非他们原本就没有资格成为父母,至少我们在电影中见到的父亲是这样,他并没有尽到一位父亲应尽的责任。
这不是出自导演对拍摄技术认知的匮乏,摄影已经完美到足够建构一部真正艺术片,而是来自于导演对人性认识的浅薄。我相信,这也是许多青年导演的通病:硬件条件已经充足,但因为阅历及其他个人原因,影片却又往往流于浅薄或概念先行。比如《上岸的鱼》中夫妻争吵的那场戏,导演所用的台词实在太过糟糕,让人不禁哑然发笑。这样,观众通过人物的言行来理解人物形象的方式便宣告失败,但这不是他们的原因,而是导演水平的问题。
明明是讲中年夫妻遭遇家中有失能老人后的困局,偏偏还要硬扯一条小孩子寻找前世的悬疑线,粤语老话:根本就大缆都扯不到一起。
要么你就老老实实讲夫妻面对失能老人,最后失控有人疯掉,有人不堪压力而杀死了老人之类。要么就讲小孩子的前世今生,父母怎么去解惑,最终揭开真相。
故事太散乱了,什么都没说够,说好。
浪费了郑人硕这么好的演员,在《川流之岛》演得多好。 其他无感。
电影,说着一个“回家”的故事,不过在我看来是一个中年危机。
小夫妻俩男的开着水煎包铺,女的在房屋中介工作,两个人还要照顾老人照顾小孩。老人生病生活无法自理,小孩一直说着关于自己前世记忆的事情,说要去找以前的妈妈。水煎包铺子看起来也生意不那么好,房屋中介工作也不那么顺利。再试想,影片里描述的需要照顾的老人还好只是一位。
影片很多地方的处理很有意思。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说这部拍得不好。我懂,没有那些大片那么精彩,但是这就是生活。男主的生日那段,37岁的生日,和家人一起庆祝,买了蛋糕,一起拍合照,却没有人感到高兴。没什么可值得高兴的。啊,37岁了。自己的儿子说着莫名其妙的话,又不听话又别扭;自己老爸瘫痪,说不出话,又没有表情。老婆因为吵架而不在家。这,就是生活啊。
结尾的地方,小男孩的声音旁白说,自己以前住在这里,在家里就可以看到很多人捕鱼,看到很多人来拍照片。镜头由远处拉近后发现是小夫妻俩以前在拍结婚照的样子。他们爬上一个山坡为了拍一个全景,心里怀揣着甜蜜,共同面对着眼前的困难,互相搀扶着,艰难而缓慢,非常不容易得爬了上去。我想那最后一定是一幅美丽的婚纱照。这大概就是对生活的诠释吧。
小男孩前世的时候,一定是在自己海边的家,看到了这对美好的夫妇,所以转世成为了他们的孩子。
片尾写着,献给亲爱的爸妈。片子评分大家给的都不高,看起来或许会觉得无聊,但还是有些感触的。
乱转
导演的首部长片。神秘忧伤,是我喜欢的样子。
8.7/10 白潤音小弟壓倒性的演出, 爸媽也很好, 小姨子很漂亮, 小老師好可愛...警花也很俊.....我的焦點全錯了....但影片拍得很好!! 包子很好吃....海邊很浪漫......到底用了多少很字, 按寶島習慣用蠻吧...
导演的野心太大,能力太小,还需修炼,特别是剧本。
结了三次尾,你让我说好?
妈妈都找儿童心理学出来看了,结果还是模模糊糊的前世今生吗?
讲中年的人生阶段,本来挺好的,结果片子故弄玄虚设置了一个可以记得前世今生的小男孩,各种制造事端,小男孩就像日本鬼片里来的,一副走错了片场的状态,简直能烦死人。在拖沓冗长让人昏昏欲睡的最后,小男孩前世那条线也不了了之了,现在台湾的年轻导演是不是都喜欢用故弄玄乎来给观众催眠?
不知道导演是想借toyama这个地方讲述那些美好却消逝的过去,还是真的想让孩子从无尽的恐惧中清新过来。
搬家一场戏的镜像处理得有趣,先是看到镜子里变形的妈妈,然后她看着衣柜里带着面具儿子,将儿子身上的恐怖元素做到最高潮,但可惜刻意制造的前世今生悬疑并不是真正的神秘主义,画虎不成反类犬。父亲的情节线有怒点人物反而有没有出口的压抑感,反而母亲在自己的情节线上崩溃了两次,无法偕同到高潮。
整体略平,没什么特别动人的细节。镜头很舒服。
从青年到中年的过渡阶段,最丧的不过于此了……(看完出来遇到一个哥们,拉着我给他讲了前10分钟的剧情= =)
别找了乡党,你们的前世,就在这边
因为郑人硕才看的,果然唯一能看的就是硕哥,给瘫痪的父亲洗澡洗完哽咽着说话那里特别好。小演员太可怕了,就算是有前世记忆,也不用一直一副恐怖片的怨气冲天的幽怨眼神吧,简直走错片场。而且最后前世今生也这么不了了之讲都讲不完整,以一个拍婚纱照结尾,真是莫名。
野心勃勃,但能力太有限。尤其是剧本阶段问题就很大,导演的表达能力更是让影片无趣得很。只有我硕哥依旧卖力依旧魅力四射。
鱼上岸之后除了挂掉,还有一个可能,变成了一个小盆友,然后长大了,他又找到别的小盆友,生出了另一个小盆友
坦白说,是被前世的设定骗了。。。明明台湾民俗里有那么多可用的素材,却硬是变成鬼气森森的孩子复读机,当然,对整个社会的萧条、中年人的窘迫是刻画正确的。
丧的滋味倒是铺满整片,以及从《咒怨》里走出的小男孩。
同龄无感,不知道是该哀怨还是庆贺自己没进入这种上有病老下有闹小的烦心日子。
亞細亞的孤兒。可以理解的身分歸屬問題,但是拍得實在太平庸了,小孩這種近似於靈異的設置讓人看得很出戲。
导演的手法太平庸,临摹《波米叔叔》类的神秘主义风格的习作。记忆中的美好过往,映衬着现世的残缺,何处是我家。也用到了鱼的意象,但不及《川流之岛》用的到位。郑人硕的角色多少有他自身经历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