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 年代:1947年 / 国家:中国 / 导演:金山 / 主演:张瑞芳、王人路
1、东北一段最惨不忍睹的历史!
有一首歌就叫《松花江上》,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平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处境。这部同名电影尽管没有出现这首歌,但是所表达的内容却是一样的。女主角妞儿生活在东北农村,日本鬼子进村之后,母亲被鬼子推到河里淹死,爷爷在逃亡途中也被折磨致死,她的丈夫在日本的矿井中工作,也险些命丧井底。生活一次次打击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小家庭,而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是因为他们成了亡国奴。于是影片结尾她和丈夫加入了抗日的行列,从被压迫者转为反抗压迫的一员。电影就是从这样一个的底层悲苦贫民的典型,来反映出那段东北最惨不忍睹的一段历史。
2、原来是一对夫妻的合作!
其实这部电影的最大谈资在戏外。影片的导演金山和女主角张瑞芳其实有过一段婚姻。金山能导能演,他演过最著名的角色就是《夜半歌声》里的孙小鸥。而张瑞芳当时还是话剧演员,他们在此之前都各自有过一段婚姻。两人最早相识于排演话剧《屈原》的时候,金山因妻子出轨而苦恼,对张瑞芳展开猛烈追求。不过身边的朋友对此看法不一,郭沫若希望两人能成,而曹禺则认为他们不合适,因为金山太开放、太随便,跟性格拘谨的张瑞芳完全不同。但张瑞芳还是嫁给了金山,在合作了《松花江上》等片之后,婚姻的危机也逐渐显露。曾经被戴绿帽子的金山竟然也成了出轨的那一方,独立自主的张瑞芳毅然与他结束了婚姻关系。
亮点
第79分钟,妞儿在大家的怂恿下,扭扭捏捏地演唱了这首《四季歌》。这首东北民歌用四种花和四个女人(孟姜女、西施、林黛玉、王昭君)对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曲调哀婉悲戚。导演从妞儿的近景拉开到室内全景,并且以横移的运动镜头穿插其中,衔接地十分自然流畅。
燃点
第103分钟,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构图,在丈夫被日本军官打倒在地之后,摄影机从军官的胯下拍摄人物,其三角形的构图非常罕见,在此之前被吴永刚使用在《神女》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胯下之辱”的压迫,必然要遭到被压迫者的抗议,之后群众们的奋起反抗着实大快人心。
加我微信jingyurizhi
和八千里云和月一样有打动人的高光时刻,就是张瑞芳唱四季歌,矿工工友在一起静静听。脸部特写蒙太奇两次,上帝视野一次,以及无数次画外音长镜头。
造反有理!东北人,中国人的苦难史,反抗史!个别镜头有蒙太奇学派的味道。希望有修复版,在B站看的黑乎乎的,显得有些镜头比较拖沓。
简单质朴无华,情感浓厚真实感人,镜头的构图设计也很棒,裤裆下的三角区拍摄,不只是吴永刚的专利,三个插曲,重复播放对剧情很有推动左右,横移长镜头,定格,特写,简单且直接,金山由演员做导演,知道怎样让演员更好的表现角色,角度更多是观众这一方面,老电影有这样的境界,实属难得,张瑞芳的演
声音几乎听不太清楚了 如果能修复一下就好了
佳作,講究,很有「鏡韻」。
☆:3.5-447年,长影。1931年到1937年,终于不再是“隐喻”或是“借古讽今”,而在此时真正成为了一段历史、也即是一种“叙事”。因此,在高度浓缩的剧作中,苦难总是在短暂的喘息后被继续推进,直到最后“天降”救兵的必然出场——一种高度把控的节奏呈现。而与之匹配的是来自苏联电影观念的影响不加掩饰地暴露在镜头内与蒙太奇之中,在矿区一段尤为明显。伴随歌声的横移镜头。
整体节奏太棒了,镜头语言的运用也很成熟,日军侵入村子、军官调戏孙女、爷爷临终托孤、矿难场景都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是直接展现了伪满洲国时期东北人民的悲惨生活,比起上海电影里救国的呐喊,这里才是真刀实枪的战场。歌以咏志,东北人表示《四季歌》更胜《渔光曲》
2020.11.10摄影构图角度精致。人物遭遇和表演实现连续性,通过声音完成空间外的表达。剪辑和运动节奏形成满洲矿地劳动交响曲。因满洲特殊性,无任何一方的意识渗入,只表现人民的苦痛遭遇与主动反抗。不同于同一时期其他抗战影片,生活细节完成历史的在场。
中國的「游」
金山收腹满映的作品,虽然器材短缺资金有限,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很有张力。张瑞芳和金山作为夫妻期间的作品,张瑞芳在其中的歌唱部分也是本作品的点睛之笔,有模仿《马路天使》中《四季歌》的痕迹。片中工人干活,发水灾等场面赋有力量和节奏,后来的群众反击是全剧最高潮,很鼓舞人心。但我好奇中国话参杂日本话的特色鬼子语言是不是从这部电影开始成为模板并一直延续至今天的抗日神剧。
导演金山是个传奇人物,对中共党史和八卦有兴趣的人,可以挖掘一下。嘿嘿。
跟上海電影實在沒有辦法比。
在当时生产技术非常落后的前提下,能够拍出这样的作品十分不错了,东影制作的,有许多“满映”人员的帮助,也有日本人帮忙搞技术,但是总体上是中国人主导的,意识形态非常正。
彻底的外战,民族反抗,从人民的顺从到人民的觉醒模式,女性沦落为彻底的牺牲品被邪恶的日军所抢夺,大量的现实描写反而非常前卫
看得痛不欲生
开始不觉得多好,主要是价值观跟现在太不同所以看着急得慌。但贯穿始终的是影片精致的横摇、推进及更丰富的快速移动镜头,几乎是我看过的那个年代镜头移动最多的,雨中葬父一场镜头太有想象力了,煤矿中小空间调度得很好,镜头剪接赶趟,最后的造反群戏也很丰富。众多外景一窥当时东北社会风貌,有价值
2012-5-1第二遍.很牛逼啊,看那結尾,群眾場面,多有煽動性!另,金山有詩意,一個是夫妻逃難鏡頭升降之間時間壓縮,還有張瑞芳唱歌的特寫拉全景,很有節奏感.
《松花江上》金山九一八前,店家和工人其乐融融九一八,日本鬼子过江买点吃的囤起来日本的铁蹄,蹄声异常的响声画对位,女人的哭声与日本军队的脚步声重合,配合横移动镜头,到布告,溥仪见皇军必须行李,低头哈腰妞哭得撕心裂肺这里的人们为什么没有一点反抗的意识只要人在就行了横移镜头所体现的游的思想没想到李双双以前漂亮又较俏爷爷死时,庙里的蒙太奇树叶的变化暗示时间的变化矿工们很有节奏感日本军的脚步和矿工的脚步对比矿工厂是服务于日本的军队的,侵略中国人一群人远远看见了日军也得低头哈腰胯下镜头人民终于反抗了,成本有点大拿枪的特写,加入抗争的队伍
构图、场面调度、音乐。蒙太奇、声画蒙太奇绝了,但又有中国的含蓄。
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彼时彼地普通百姓的痛苦,矿难那段男女主角大难后重逢看得人泪流满面。刻意给了个光明的结尾,其实是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