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些评论说这是一部史诗电影。但是看完完全没有这个感觉。
影片还是以宋庆龄为核心和立足,对历史事件进行展开叙述的。有着很强的拔高宋庆龄的嫌疑。而更加不合理的地方在于,这种拔高,是以牺牲宋美龄、宋霭龄的形象为前提的。影片最先开始先对三姐妹进行的盖棺定论:一个爱钱,一个爱权,一个爱国。。。充满了带有历史偏见的先入为主。而真实的历史,肯定比这种简单的定义要复杂许多。
小孩子看待历史人物,总喜欢分清楚,谁是好的,谁是坏的。就像他们看待三国演义,总是支持刘备的多,支持曹操的少。而这部影片,也犯了这种小孩子观的历史错误,完全站在批判的角度上,对宋霭龄和宋美龄进行脸谱化的呈现。尤其是前者,虽然戏份不多,但大多数戏份的表现都很不堪。一个不关心人民疾苦,典型的资本主义买办太太的形象被塑造的非常立体。而庆铃这个角色的形象,则因为与姐姐妹妹不断升级的冲突,不断的伟光正起来。
从电影的角度来看,站在那个历史时点,宋霭龄女士的一些做法,其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的诉求是希望在乱世当中苟全自己和家族的姓名。希望家族稳定,基业长存。在中国人看来,这个是非常朴素的家族想法。而他之后嫁给孔祥熙,撺掇妹妹嫁给委员长,则完全是他慧眼识珠的体现。还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又有谁不希望自己嫁得好,自己的家庭荣光永存呢。所以,虽然客观上,她是宋家皇朝的实际缔造者,但他的出发点,其实是无所指责的。
影片中表现的同样不堪的还有委员长大人。不,或者不能用不堪来形容,用扭曲来形容可能更加贴切。从一开始出现跟宋美龄套近乎的中二,到护送孙中山时候的惺惺作态,到与庆铃当面对质时候的翻脸不认人,理屈词穷,再到后来双十二时被软禁时候的无力、绝望乃至知道被属下背叛时候的破口大骂。这个演员对于委员长的诠释,始终在一种拧巴、刻意的气质中进行。而这种拧巴和刻意,客观上也让这个人物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小丑。。。在这里我不想争论历史人物的正面和方面,但是这种立场和观点表现,个人认为无疑是错误的。
影片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还是姜文饰演的这个父亲的角色。一个严父+慈父。口口声声反对庆铃与孙中山的婚事,背后是对女儿深沉的爱。一个笃信基督数十年的老信徒,还是在最临终前,还是将寄托着百子多福希望的装饰,亲手给女儿披上。而在我查阅了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经历时,真的对他肃然起敬。
影片的结构也有问题。影片呈现的跨度极大,基本上横跨了近代历史的所有主要事件,但是影片的节奏却非常匆忙,感觉像是在赶场一样,一个场景过去,就马上连接着另一个场景。这样的缺点在于,往往还没来得及借助场景去展现人物的情绪和关系,这个场景和故事就已经完了,观众回味的余地也没有,只能跟着导演的镜头,在近代历史中像无头苍蝇一样的疲于奔命。而影片从一开始也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情感逻辑,对影片的各个剧情进行整合,这也使得整个影片的各个历史片段显得非常松散。
个人觉得,宋氏三姐妹肯定是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人物,如果以他们作为一个视角,作为一个维度去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的事件,将会是一个不错的电影拍摄角度。而在本片当中,感觉不是在讲历史中宋氏三姐妹的故事,而是在讲宋氏三姐妹如何拉着历史往前走的故事。在宋氏三姐妹的光芒下,孔祥熙是只会处理家务事的孔哈哈,委员长是出了事只会骂娘的娘希匹。。。。
这就有点过分了呢
曾经,有三个姐妹,她们年纪轻轻,离开父母,在美国相互扶持,度过了美好的学习时光。
后来,有三个姐妹,她们风华正茂,回归故乡,在中国各行其道,走上了迥异的人生道路。
这三个人就是20世纪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和宋美龄。
宋霭龄与孔祥熙联姻,家财万贯、富甲一方;宋庆龄与孙中山连理,献身革命、追求理想;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权倾朝野、呼风唤雨。
三姐妹是如何走上了三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呢?斯特林·西格雷夫的《宋氏家族》通过对三姐妹生活细节的追寻和第一手资料的研读,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
为了让孩子都能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宋查理先后把三姐妹送到美国读书,正是在漫长的海外求学过程中,三姐妹的性格差异慢慢显现。
大姐霭龄第一个踏上了去往美国的征程。1904年5月28日,14岁的霭龄跟随父亲的好友乘坐太平洋邮轮公司的“高丽”号轮船离开上海,经历了重重困难,终于在8月2日后半夜到达了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霭龄很快适应了国外求学生活,并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眼中,霭龄是个严肃的学生,她为人性情冷漠,不苟言笑,似乎只有她不在乎穿着打扮。
但也许全校学生中只有她一个人知道那些外在的虚荣到底值多少钱,也只有她能分毫不差地计算出每个女孩的家里有多少净资产——这些都是她靠脑袋计算出来的。
宋查理的这个女儿没人能愚弄得了。宋霭龄的成长伴随着父亲宋查理的白手起家史。
因此,她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金钱的力量:贫穷就意味着一无所有,金钱就意味着拥有一切。这一点在年幼的霭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
看到霭龄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成长迅速,父亲宋查理决定在1907年夏天把14岁的庆龄和10岁的美龄一同送往美国,这样三个姐妹团聚,互相可以有个照应。
根据镇上的图书管理员路易丝·莫里斯发现,这两个中国姑娘都酷爱读书。“严肃点儿的”庆龄喜欢看小说和其他“远超她这个年龄的姑娘趣味”的书籍。
查理经常给女儿们写长信、寄剪报,让她们及时了解国内动态。庆龄能够把零碎的信息拼接起来,从而了解孙文艰难曲折的革命进程。
当妹妹美龄还沉浸在穿衣打扮、游山玩水的时候,小小的庆龄早已开始关注国内革命进程,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了。
宋家三姐妹都在佐治亚州待了5 年,但美龄正式上大学的时间只有一年。其余的4 年里,美龄都是在各个学校里转来转去,人们或是修改校规,或是违反校规,甚至重订校规,只为了能够让她入学。
她曾经居住在校长家里,跟校长的女儿大部分时间玩儿地很开心,但偶尔也会有矛盾。一次争执过后,看到自己女儿埃洛伊塞很担心伤到美龄的心,校长夫人决定跟美龄谈谈如何学会原谅别人。
夫人问美龄,表现出如此不雅的一面,自己会不会觉得不好意思。美龄轻轻眨了眨眼睛,快速回答道:“没什么不好意思,安斯沃斯太太。我还挺喜欢这样呢。”
另外,上法语课时,她还会随时离开教室,到校园里转一圈,原因很简单:她想出去溜达溜达,并且认为这很有必要。
从这两点细节就可以看出,美龄的性格中有任性、打破规则的一面,而能够让这一性格得以保持的利器就是掌握权力。
时光飞逝,三姐妹先后从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学成归国。
当时正值“二次革命”,国内局势混乱。袁世凯下令拘捕孙文,然后将其处死,孙文便于1913年年底逃到了日本东京。而宋查理与孙文关系非同一般,查理意识到此时唯有举家离开方为上策,起航前往日本神户。
一天,查理去了位于东京的中国基督教青年会,这是一个流亡者常喜欢去的场所。在那里,查理认识了33 岁的孔祥熙,并邀请他到家里吃饭。正是这次聚会,孔祥熙深深地迷上了宋霭龄。
孔祥熙身材矮胖,稚气未脱,长相也不出众。不过,如果说孔祥熙长相不够帅气的话,霭龄同样也并不迷人。
在一群旅居日本的政治流亡者中,他算是比较讲究实际的人。当别人都在大谈特谈政治乌托邦时,他却专注于研究货币的作用。
对霭龄来说,理想主义不过是蛋糕上面的那层糖霜,蛋糕需要电才能烤熟,而电则需要钱才能买到。长期以来她一直看到钱的威力,对这个道理有很深的领悟。两人对钱的热情如出一辙,一拍即合。
而庆龄身在美国之时就通过父亲寄来的书信、报纸,密切关注国内局势,思考着困扰父亲和孙文的革命伦理问题。
逃往日本期间,庆龄接替姐姐担任孙文的秘书,除了进一步了解孙文的革命思想之外,也被孙文的人格魅力所感染。
而此时的孙文,眼看着大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流往日本、抑郁悲愤,需要寻找心灵的依靠,庆龄的出现给他黑暗压抑的生活点亮了一盏明灯,他们之间产生了伟大的感情。
这是冬天与春天的恋爱:他已年近50 岁,而她才20 岁出头。庆龄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奔赴这场不被祝福的婚姻殿堂。
美龄从小就爱打扮,出入各种聚会,再加上长得漂亮,追求她的人一直不少,而她的眼光向来很高。
看到自己的姐姐庆龄,能够嫁给孙文,成为第一夫人,出尽风头,美龄心中不无羡慕嫉妒之情。
她和蒋介石很早就在一次饭局上认识,但当时的蒋介石只是一个盐商的儿子、鲁莽的兵痞,实足的暴发户,根本不在美龄的考虑范围内。
后来,孙文病危,蒋介石接任,终于成为大总统,无论是出于政治考量还是陷于美龄的美貌,他和宋美龄的结合都能帮助他在仕途上走得更加顺利。而对于宋美龄来说,现在的蒋介石已今非昔比,做了蒋夫人就意味着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势。于是,她们的结合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说三姐妹的性格在求学途中已经显现,三个人的婚姻选择就更彰显了各自不同的人生追求。三种不同的人生追求带领三姐妹走向了三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越走越远,终究不得相见。
1944年7月9日,宋蔼龄和妹妹宋美龄同机前往巴西治疗荨麻疹。宋庆龄到机场送行。但她万万没有想到,这次送行是她和大姐的永别。9月,宋蔼龄从巴西抵美,1946年便正式定居美国。
1948年11月28日,宋美龄由上海乘机赴美,为蒋介石争取美援。1950年1月13日,宋美龄抵达台北,永远地离开了宋庆龄生活的中国大陆。
至此三姐妹天各一方。
1971年4月25日,宋子文在美国旧金山去世。尼克松和基辛格为了进一步推动中美两国外交的进程,通过一位与宋子文有关系的美籍华人,邀请在中国大陆的宋庆龄、在台湾的宋美龄以及留居美国的宋蔼龄三姐妹前来纽约参加宋子文的葬礼。因为国内国际的复杂形势,最终三姐妹都没有到场,失去了最后一个团聚的机会。
三姐妹中最早离世的是大姐宋蔼龄。1973年10月19日,她在美国纽约病逝,享年83岁。
宋庆龄的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在病痛的折磨下,人们就会思念家庭和亲人。宋庆龄也不例外,她迫切地想见到远在美国的妹妹宋美龄。但是当时的大陆和台湾关系敏感,宋庆龄的这一夙愿最终也没有实现,1981年5月30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
美龄是三姐妹中最长寿的人,也是六姐弟中最后离开人世的。最后的日子,没有亲人的陪伴,孤单的美龄过得并不好,怀着对姐弟们的思念,2003年10月24日,她以106岁高龄告别人世。
霭龄、庆龄、美龄三姐妹之间不能说没有情谊。生命的最后,三姐妹彼此思念,强烈地希望见到对方,因为时势、因为命运,最终不得相见。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很精炼的话总结宋氏三姐妹:一个爱钱、一个爱国,一个爱权。
人生道路的选择没有终极答案,宋氏三姐妹的答卷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推荐阅读:
作者:斯特林·西格雷夫(Sterling Seagrave),美国知名传记作家,他的作品曾轰动世界。代表著作有:《黄雨》《黄金武士》《龙夫人》《马科斯王朝》等。其经典作品《宋氏家族》被美国久负盛名的“每月读书会”选中,成为全美畅销书。美籍华人作家江南遇刺后,西格雷夫担心遭遇同样命运,从此隐居他乡。
电影《宋家皇朝》取材自《宋氏家族》一书
宋家各个都极传奇,这电影看起来难免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煽情也多了些。
本身不错 但过于拔高宋庆龄且美龄戏份太少了
其实是值得九分的片子。导演镜头语言运用得很好,蒙太奇拼贴,舞台上的戏,现实中的戏,旧时代女性的小脚已经追不上新时代女性解放的步伐,乐景衬哀情,一船的嫁妆在江上飘摇,贴着红喜……逸仙和庆龄都是理想主义者,影片没有故意抹黑蒋介石,但对美龄的形象刻画不足,蒋不抵抗日本的原因,看见自焚游行的复杂眼神,都有细腻的刻画——“男人没有好坏,只有强弱。”到头来活得最聪明的是霭龄,扔玩具她悄悄藏起,战乱动荡的年代拥有家庭美满幸福。爸爸让我们寻找的新中国呢?三姐妹天各一方。历史没有如果。革命就是爱情,爱情也是革命。我二十三岁,自认读书不少,该片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我对历史上人物的认知契合,其实传记片拍成这样格局已经相当了不起了,片名毕竟是“宋家皇朝”。
气韵超好的电影!但是节奏有问题,后半程乏力。姜文演的有意思。张曼玉神了,前一秒少女,后一秒国母,再下一秒就忧国忧民守寡20年。神态真的无敌!想到现在一群小花们28岁还在演IP神剧和烂小妞电影,能有个表情就叫演技在线,人家28岁演的可是新龙门客栈和青蛇。
最好的宋家三姐妹,香港导演的优点就是能保持中立,虽然宋庆龄戏份最多,但蒋介石也演的有血有肉,而且是我见过最有精气神的,难以想象青蛇里那个没有存在感的许仙是同一个演员
能如此塑造中国历史的显赫家族怕也就只宋家了:按说庆龄活得忠于爱情忠于自由,可她没孩子,也送走了挚爱孙文;美龄要样儿,风光嫁蒋介石做第一夫人,聪明美貌能中能西;可到头来众人才明白霭龄才是最聪明的那个,所以夫贤子孝。世事哪分对错黑白曲直,待回首,不过时事造人,身不由己而已。2011.12.10
历史没有如果。宋家三姐妹,这个片子,只是一个角度,如若可能几十年后还会有人拍,估计跟这个有很大不同。好在此片没有刻意丑化蒋介石。杨紫琼(靄玲)其实扮相最漂亮,也最实际跟现实。庆龄是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美龄的扮相不漂亮,但可能最有领导力。
粗糙的政治观念,形而上的脸谱化政治人物刻画,张婉婷煽情有余,深刻不足。。
宋霭龄活的最自我、最真实。她的每步走的都看似简单却很用心。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她对于妹妹美龄的婚姻我觉得是自私的,她看似好意的怂恿宋美龄嫁给蒋介石,借花献佛、来个顺水推舟,利用美玲的婚姻下的一场筹码,却实际为了实现她的家族强权梦想。宋霭龄虽不是影片最大的主角,但的确是个狠角色
感觉在本戏中完全抹杀宋子文这个人是一大败笔 ,很多事情都和他有脱不了的关系!纵使国民党再将相风流,也被一群农民给打败了。太讽刺了。好不容易才把倭寇赶出国土,疲惫不堪之际,又被对手痛击。和电视剧《神话》里刘邦的做法简直异曲同工,保存实力同时利用敌人消耗对手,再趁对手疲惫劳顿利用种种矛
挺做作的
后人对三姐妹嫁给“钱,权,国”的任何评论都是有失偏颇的。毕竟很多史实放在那里都可以作证和反驳。不能说她们没有私心,也不能说她们没有侧重,但她们毕竟都用一生来维系当初的决定。这,就足够了。
1、“男人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2、那本圣经仔细读,就像连岳老师学外语一样;3、“革命是爱情,爱情也是革命”;4、MMMM;5、喜多郎的音乐一如既往出色;6,上海女人。
太肤浅太糙了。忧郁骚情孙文,土鳖蒋介石,土肥圆蠢孔祥熙,脸谱化的三姐妹,霭龄抖机灵,庆龄圣母心,美龄心机婊,导演你能走点心么?你特么高级黑全场啊!ps下雪那是圆明园的迷宫呀。#陪爸妈看剧系列#
三姐妹全程英文交流,蒋介石在旁边一脸懵逼,最终忍不住怒吼在中国请讲中国话!2333333333333
姜文是真正的牛逼,只是戏份很少的客串,却抢尽所有人的风头,尤其是那个四不像的赵文瑄版孙中山。姜文在《让子弹飞》里的台词,居然早十年就说过了:“我跟你们他妈的革命,断绝他妈一切他妈的关系。”
中国历史真是精彩!绝胜所有的剧本!
2011年,我停驻在宋庆龄故居二层楼房她的卧室门口,看着她逝世前睡的床,想着这样一个女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种种悲凉、孤独和无望的坚守,就越发感受到历史的翻云覆雨手,或许是一种牵扯后的哀痛。
一个爱财一个爱权一个爱国,自以为是掌握命运的新女性,到底不过是命运摆下的一颗颗棋子
7/10。冰天雪地里,宋查理在迷宫的中央教女儿们跳企鹅舞,白雪覆盖的迷宫视觉隐喻宋家姐妹充满政治因素的人生舞台,往后家具由象牙白、少女米色转为深蓝窗帘的冷战关系,结尾递送宋美龄病榻的水杯摔碎仿佛凝结历史,换来瘫痪的宋美龄密林中一声叹息,生出今非昔比的感慨。宋美龄吸引蒋介石目光的倩影,骑马射猎时西装马靴、长发披下昭示对权力的野心,亲自去重亲谈判的她脱下肃穆的黑旗袍,露出大红衣服点亮整个画面,可以表现出她的干练和警惕性。当蒋介石边念圣经,边撕扯共产旗帜、毁列宁画像、枪毙和炸弹清剿共党,平常的家宴交织的却是宋庆龄险些被车子撞死的残忍预谋,可以看出蒋介石的无心无德。婚礼戏涵义:白色出场的宾客中霭龄身着粉红色更显新娘的富贵,烟波江上满载嫁妆的船暗示庆龄革命理想的渺茫,脚上戴珍珠起舞的美龄如同政治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