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一下,换个叙事方式可能就明白剧情了:1.一对农民工夫妇怀揣着对新生活的向往,贷款买了一套房子2.被房贷捆绑的他们发现自己似乎失去了自由,什么事情都是围绕着房子房贷,失去了探索其它世界的可能性,自己的整个世界都围绕着这个房子转3.试图挽救自己生活的他们意外有了一个孩子4.有外人告诉他们,虽然苦点,孩子养大了就自由啦5.他们觉得有道理,努力扶养孩子6.父亲只想逃离这种生活,用努力工作(外出打工)作为自己的信念的支撑。也因此疏于对孩子管理7.因为只有母亲教育,孩子性格扭曲变得不是个人8.父亲辛苦劳作一辈子,发现什么都没得到,自己的劳动除了换来一身伤痛,最终只是自掘坟墓而已(体力劳动者老了标准结局)9.孩子养成了个白眼狼,也不救爸妈,就想他们死了继承遗产,开始新生活。10.孩子成了房产销售,用话术勾引类似自己父母的客户继续入这个大坑。[捂脸]
去年就开始关注这个片子,大概5月份就出了预告片,看预告片,你以为会是一对儿夫妻去看房,结果被房产经理忽悠以及诱拐进了一个鬼打墙别墅房区,他们被迫领养一个孩子并被告知,只要养大了孩子就能被释放。这也是本片剧情的梗概。相当吸引人,不是吗?
然而,这部却是那种不看到结尾完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电影。
为了保持观影的完整性和趣味性,我不会提前进行任何剧透。想要看剧情分析的,可以直接跳到分割线以后,而首先来谈谈我所看到的,以及分析镜头语言。
这是一部很难用类型来界定的电影,说是爱情片,我信!说是惊悚片,我信;说是恐怖片,我信;说是B级片虐杀电影,我信!说是外星人题材电影,我还是信!看完电影一时半会儿冷静不下来,大脑高速运转,有太多想说的了,连夜肝了这片影评!显然可以猜到,导演之前一定看过很多电影,这部片子的想象力真的可谓是天马行空,鬼斧神工!融合了太多的元素,看到了希区柯克的各种恐怖片的影子,数都数不清!那么问题来了,查了一下导演的履历,可以说基乎没有任何作品,这么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导演怎么能拍出如此厉害的佳作,比《消失的爱人》更虐心!更瘆人!比诺兰电影更大脑洞!让所有观众看到了父母养育孩子多么不易,尤其是还养了一个不人不鬼的没事儿就爱狮吼功的freak(怪胎)小孩!或许,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孩子才是爱情的坟墓!
首先是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典型的鸠占鹊巢。而它意味着“强占别人的住屋”,这也为影片的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
镜头一转,卷西和伊莫珍普茨饰演的夫妻出场,他们是一对儿幼儿园工作的夫妻,卷西负责修建树木,伊莫珍饰演的幼儿园教师。他们充当的依然是某种程度上养育的职业。
卷西是养育树木,普茨则是养育孩子。
然而,当房地产经历出现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诡异气息,房地产商的面部表情僵硬,语气十分诡异,让人觉得他一定不是一个靠谱的人。甚至之后带夫妻看房时,房产经理问女主,“Do you have children?”,女主的一句“No, not yet.”也引来房产经理的怪异的复述嘲讽。
更诡异的是,这句话音刚落不久,正当夫妻二人要去寻找房东的时候,人已经不见了踪影。
之后便是预告片中展现的剧情,二人无论怎么开车,开了一天,从白天到夜晚,车都开没油了,一直回到了他们参观的房子-9号房。
为什么是9?而不是其他的数字呢?6岂不是更好?因为西方世界里6是不吉祥的意思。
实际上,经过查阅,我算是明白了,在西方,9代表着“美德”,是圆满“3”的圆满形式。坨勒密天文学上有九重天,《圣经》里有九级天使。“9”也是有德之人的灵魂之数。多恩的《告别辞:莫伤悲》一诗包括九个诗节。西方命离认为,生日带“9”的人,天分奇高,才华在很年轻时已得到肯定,同时通常还是一个博爱的人。
同时,塔罗牌里的9:隐士,塔罗牌大阿卡那的第9张是“隐士”,他提着一盏灯、拄着拐杖,代表冥想、孤立与寂静,象征智慧的结晶及绝对的纪律。隐士是严厉的导师,他运用良心使人走上正途。 牌面正立时,代表有所坚持、有目标、深沉且专注。牌面倒立表示专断、不易原谅他人、多疑以及气馁。
或许看到这里,你也该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是9了。卷西和普茨这对夫妻看似吉祥如意的背后,实则面临的却是呕心沥血的悲惨人生。他们不计辛劳不计烦恼不计吵闹的忍耐并且抚养着这个倒霉孩子,可这个孩子却和那个房东一模一样,阴阳怪气,穿着同样的白色衬衫,黑色长裤,竖着同样的油背头,当我再次想起这幅模样,我居然也大概猜到了结局。
我猜想的是,这个孩子长大注定会成为房产经理,代替年长的房产经理,去诱拐下一对夫妻,无限循环下去。
事实证明,我也是对的。
影片里有另外两个奇怪的点,让我觉得十分奇妙,却又感觉是埋下伏笔。
首先,便是影片中贯穿始终的“云”。
和刚驾车驶入这里的时候不同,陷入鬼打墙状态后的夫妻二人看到的云是一朵朵如漫画里才会出现的的温馨的绵羊云。而整部影片的基调实际上是黑暗甚至变态的,这样和谐而又温馨的云朵,与影片的色彩可谓是格格不入,违和感极强,不禁为影片沉重的基调奠定了一丝讽刺的意味。
你甚至可以理解为,这些云是类似《黑客帝国》里的矩阵所设计的,是造物主对完美世界下孕育孩子所必备的童话世界的必需品。甚至之后还出现了女主和年幼时期的小孩躺在自家9号房的草皮上欣赏云朵的场景。
另一个便是9号房的门。
影片的中段有一个短暂的长镜头记录了这个房子客厅的全貌。(注意:女主也望向了这几扇门)
在这个短短的长镜头里,出现了四扇门,门意味这出或者入,是一种出入的工具,是一种出口,逃生的出路。观看这部影片,门起了一个很大的作用,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镜头其实是想在告诉我们,整个房间是由门联通的,而联通意味着这是一个互动的、多次元的房子,一定有某一扇门会通往自由的现实世界。而男主卷西从草皮可以被香烟点燃中也明白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这也是为什么卷西一直在挖地道,他一直用肢体语言直白的告诉我们,他想要寻找出路,他知道,哪怕这条路不在地上,也会在地下。
时光飞逝,俗话说,时间总能给人答案。作为观众,我们也是这么想的。
孩子长大了,一切也该如愿以偿。
在服侍完巨婴后,女主来到了卷西的房间,灯光由亮变暗。
瘦弱不堪,蹒跚着关门的卷西,无时无刻不再告诉我们,卷西即将面临的悲惨结局。
夫妻二人会成功被释放吗?所有的疑问都指向这个问题。
然而,导演却并不领情。
夕阳,落日,伴随着那一朵朵几乎一模一样的童话世界的云朵,夫妻二人依偎在自家的门口,此时的卷西已经没了丝毫的力气。连最后一根不舍得抽完的所剩无几的香烟也是由女主普茨给点燃的。
抽了一口后,卷西离去了。
普茨仿佛晴天霹雳一般,像失了魂一样。而这时站在一旁的巨婴抱来了一如既往的纸盒子。
我们都以为箱子里装的是通往自由世界的钥匙。
而接下里的一幕,震撼了所有人。
巨婴带来了一个装尸体的真空袋。
女主仿佛丢了魂,比无助更无助,比绝望更绝望的哭泣。
而巨婴脸上却写满了看似高等文明实际确实低等文明的冷酷无情、不屑一顾。
将尸体装进真空袋后,卷西被扔进了自己挖的坑。这大概就是宿命论吧。
女主开始在车上休息,同时谨慎的观察巨婴的一举一动。
女主伺机而动,准备用丈夫刨坑的锄头干掉巨婴,怎么也得为丈夫出一口气,也为自己这么多年付出的心血做一个交代。
而接下来的一幕,直接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运作的真相!!!
回想起来了吗?之前我们提过的那一个长镜头里的四扇门,而上面这张图片的镜头里,也正是组成四扇门的客厅。
疯狂的坠落后,女主终于到了现实的房间里。按理来说,她现在也该回到现实世界了。
结果没想到,她打开门口,面临的是真正悲剧的结局。
最后的最后,因果循环。
而巨婴,便名正言顺的代替了老头,成为了诱拐下一对夫妻的房产经理。很快,镜头便转向了走进店铺的一堆新人夫妻。
全剧终。
貌似最近两年很难有电影能让我又如此多的感想,相信看完这部电影的人和我一样,心里是五味杂陈的,或许我收回开头的话,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孩子也可以不是爱情的坟墓,只有那些一谓的充当圣母角色没有原则宽容他人最后引来杀身之祸的父母们才是最不值得同情的。
当然,话不能说死,善良是必定要存在的,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善,或许影片中段里卷西把孩子关进车里是正确的,女主普茨却没有真正理解。直到最后一刻。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养虎为患,农夫与蛇的故事,男主并非不明白女主的心意,相反,在女主拼死就下幼年时期孩子的那一刻,男主就知道,他们注定不会有好的结局,男主宁愿相信自己杀了孩子获得自由,也不肯任由女主继续抚养孩子,是担心,是无奈!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只有被逼才使出浑身解数打击坏人的“坏”人,恶法非法,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是Necessary Evil(必要的恶)。而孩子的存在,就是恶的存在。
太多想说的了,一下说不完,连夜肝了这片影评,不求博得关注,只求自己明白或者让他人明白些普世的道理,各位晚安。
花絮,你知道吗?
这是杰西艾森伯格和伊莫珍普茨的第二次合作,2019年同年他们合作了《自卫艺术》(The Art of Self-Defense),随后便套拍了这部《生态箱》。
而严格意义上讲,二人的真正交锋实际上是十年前,也就是2009年的《孤独的人》,尽管两人并非主演。
也许欧美文化里对于结婚买房这件事儿跟这边的观念还是不太一样吧,如果把剧中人物都换成黄皮肤黑头发,对白换成中文,估计不能过审的,讽喻现实讽的有点太明显了。
年轻的小夫妻为了装下爱情想去买房子,结果被一个看着怪异的房产经纪人带到了一处仿佛画出来的住宅区,然后经纪人突然消失了就再也出不去了。这里所有房子都一模一样,连天上的云每天都一模一样,每天都会出现没有味道的食物,整个卡通式虚假的环境让人躁郁到想发狂。某天来了一个孩子,让他们来经行程序化的抚养,稍有不和程序,就会发出刺耳的怪叫,孩子长大的速度也快的惊人。
男主想通过挖洞逃出去,结果只挖到了尸体,最后整个人崩溃死掉。女主尝试逃离这个空间,结果却在类似的空间里滑了一圈又绕回原地,最终还是被那个怪异的孩子埋掉。怪异的孩子变成了新一代的房产经纪人,继续忽悠别人。
整个影片氛围有点压抑,尤其房奴们看了更有点绝望。
很多为了摆放迫在眉睫的婚姻,才不得不在乏味而无趣的城市买房置地。看似有了自己的房子,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走进了虚假而乏味中,而且再也难走出去。那个怪异的小孩就是房贷,每个房奴都不得不得按照银行定的规矩来养活那巨额房贷,稍微不按照银行的规定来,那刺耳的尖叫声一样的催贷就会让你觉得无法忍受,只能默默的接受。直到被熬到油尽灯枯,自己最终被房贷送进坟墓。而获得了房贷收益的那些开发商和银行,则更加壮大去坑骗更多的人入坑。由此进入一个循环,就像鸠占鹊巢一样。
也许有点过分解读,但在以房为本的时代,很难让人不往这方面联想。这样一个隐喻性的影片,在不同文化里就会有不同的解读。在北欧那样一个房价收入比并不特别夸张的社会里,这部影片也许就仅仅式想表达人们对于千篇一律的程序化社会生活的厌倦,并没有太多别的意思。
怎么想都行,反正又不能改变什么。
最近随便看了几个片子,《生态箱》《环形无语》结果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陷入莫比乌斯怪圈,看的我是一头雾水。
先分享一个看了1h40min没看出子午卯酉的一个片。
一对年轻的情侣,园丁Tom,幼师Gemma,一个种树一个育人。生计所迫,他们打算去看一处便宜的房产为日后结婚用。于是二人来到售楼处,在奇葩经理Martin的引领下,他们驱车来到了Yonder社区,然鹅,看房期间经理却凭空消失,随即察觉异样的他们准备离开,却在汽油用光后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地,无奈之下暂住9号房,接下来的几天,他们竭力试图逃离这个社区,但依然未果,直到收到一个任务箱,表明养大箱中婴儿便可离开,于是不得不开始了漫漫带娃路。带娃过程中却发现此娃儿实非凡胎,行为诡谲,天赋“异禀”。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Tom和Gemma也油尽灯枯,试图寻找出路的他们,越是靠近真相,越是不明真相。
全片节奏很稳,┗|`O′|┛ 嗷~~
(我的意思是说叙事不急不慢,包您看得云山雾罩)
刷了仅有的几篇豆瓣影评,对于此片还是不明就里,剧中有很多伏笔依然没得到解释,于是阿占找到了美国电影网Collider对片子导演Lorcan Finnegan的采访,读了之后豁然开朗,这里搬运来给各位老爷指点迷津。(原文为英文版,以下为个人翻译)
题外话先说在这里,看完这篇采访,您将不再纠结于剧中种种匪夷所思,如果不是导演自述,我们根本不会知道整个影片只是导演本身,噢不,导演伙同编剧,他们俩人单方面对喜鹊这一物种的公报私仇罢了。
下面上货!
记者:首先,能请您简述下关于本次故事的构思来源吗?
Finnegan: 我们08年的时候拍了一个短片《狐狸》,通过那次拍摄,我们有了一些想法,希望可以在新影片《生态箱》中进行更深刻的探讨。《狐狸》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鬼宅,就是08年经济萧条时,爱尔兰涌现的那种空置房。经济萧条前,爱尔兰经济正处于凯尔特之虎时期,引发了大规模的建筑热潮。简而言之,就是有对夫妇被困在这种废弃住房中,鬼宅打破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后来这名年轻女子适应了新的环境并成功逃离鬼宅。很大程度上这更像一个超自然的故事,有点像爱尔兰民俗。
在拍摄期间,我们走访了很多房地产开发商,我们去体验这种又大又空的废弃住房,感受身处其中的玄妙,这让我们联想到社会契约,一个一个的社区把我们和自然分隔开来,舍弃了人类真正的群居生活,这使很多人感到孤独,仿佛被现实世界束缚,在社会之中挣扎,所有的这些我们当时只在短片中略有涉及,所以这次想从哲学角度,通过科幻而非超自然进行更深刻的探讨。
那时,我们有很多想法,我们就在想:如果某一栋住房会像量子陷阱一样周而复始怎么办?现如今的年轻人都害怕些什么?他们是害怕有巨大翅膀的怪物还是害怕日复一日重复枯燥的生活?害怕某些错误的选择会使其失去希望与梦想?亦或是害怕受骗而身陷囹圄?所以我们就创造了一个与故事有关的怪物,它可以代表消费者资本主义和所有的那些东西。那时,Garrett(编剧)和我正在看一个有关欧洲杜鹃生命周期的纪录片,它给了我们灵感创造出这种寄生状态,也就是最终影片里所呈现的房产经纪人这个反派角色或者说是这种反派物种。
记者:现在我们来聊聊细节方面。是谁特意创造了Yonder这个社区?
Finnegan: 就是这些怪物他们自己。他们可以提供人们想要的东西。很明显,人们想住好房子,可以远离喧嚣,还有足够大的花园,宽敞的房间等等。但因为他们不是真正的人类,不懂人类的情感需求,艺术需求这些人类所特有的东西,所以他们只能提供那些看起来似乎你所需要的东西,这很像个超市,但实质上毫无意义。在Yonder里,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每间房都一模一样,颜色古怪,草坪也全是假的。Yonder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人”造的,本质上是缺乏人性的。当然,我也很希望观众对此能有不同的解释,你知道,有些人总是奇思妙想(哈哈哈哈……)
以我个人之见,他们与人类是共生关系,就像布谷鸟和芦苇莺一样。从世界伊始,这些怪物就和我们一起生活在地球上,也许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原始人类,并逐渐演化至今。对此,我阅读了大量关于这方面和外星人的材料,我觉得对于外星人的定义,要取决于你认为什么才算是外星人。不是所有的外星人都来自外太空。
记者:因为剧中小男孩模仿那个他所见到的陌生人的样子时做出的诡异举动,我也一直在想是不是外星人,所以是什么赋予你们灵感创造了一个那种样子的“人”呢?
Finnegan: 他们能发出这种类似喜鹊的叫声。那纪录片对我们的影响贯穿了影片始终。(哈哈哈哈…)当我们提到布谷鸟的时候,会想到他们与其他鸟类分享食物,而提到喜鹊,这些黑白相间的鸟实在是令人烦得很,他们发出可怖的叫声,尤其是一大群一起叫的时候。听起来叽叽喳喳,好斗又恼人。这也是片中这些怪物交流的方式,通过喉咙发出类似喜鹊鸣叫的怪声,而且他们也成群结队,数量惊人,可能有数千只那么多也可能更多(哈哈哈哈哈…)
总之是有很多,同时他们也可以操纵时间,就像爱尔兰民间故事中的精灵那样。在我们的第一部电影《无以名状》中,涉及到人们在林中迷路的现象。时间是可以被扭曲的,所以他们可以操纵时间和空间,就像物理学中的弦论。不同的现实会发出不同的频率,但他们叠加在一起,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可以令你迷失其中的缘由,就像是让你不停的在一处绕圈。
记者:Yonder实际是在哪里呢?
Finnegan: Garrett和我认为Yonder和真菌的形成类似。它们可以从类似纤维的物质中产生,最终变成人们想要的那种样子。这存在着一些类似孢囊的世界,比如说在地球表面附着着这样的孢囊,孢囊里面如同平行世界一般。如果你进入其中,无论怎么走都走不出来,因为你一旦进入这里,之前世界的规则将不再适用。
记者:所以当Gemma爬进人行道下面,是进入了另一个平行世界吗?
Finnegan:是的,但她本来是进不去那里的,就像身体里进入异物,身体的本能反应是排出这些异物。她本不能进入其他的那些房间,虽然她努力挤进去了,但又被挤出来了。所以说,当然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哈,这些房子看起来都是空的,其实大部分都住了人。社区中的这些人都分属不同的平行世界,他们无法与他人交谈,倍感孤独,因为他们的世界一层层叠加,所以彼此看不到对方。
记者:在Gemma挤进不同的平行世界中,每一层的颜色都不同,您为什么想到要这么设计呢?
Finnegan: 起初只是为了区分每一层,后来是因为他们所居住的这栋房整体都是偏绿色的布景,我想换成红色来刺激一下观众的感官。事实上,如果你看绿色很长时间的话,这种颜色理论上可以减轻心理焦虑,尤其是当这种颜色突然消失时,就会产生很强的“毒性”。同样,绿色也会使你的双眼重新适应视野里长期没有太多红色物质的画面。所以当Gemma进入红色系的房间,下一间的绿色就会产生反噬作用。
记者:Tom是怎么病的?
Finnegan: 我觉得任何人生活在那种环境下都会生病。那里没有真正的太阳,天空是假的,云是假的,食物也是假的。他一直在挖那些奇怪的土,在挖出的洞里呼吸,睡觉。那里并非自然界,一切都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物质。这里面蕴含着我们一开始就有的想法,创造出这个世界同时也是表达我们的一种担忧-人类一直在向自然索取,大面积的砍伐森林,食用动物,我们想,如果有一天什么都不剩了会发生什么?在那样的世界中我们还能否幸存?
记者:我还想问男孩在电视里看的是啥?他又从那本书里学到了什么?
Finnegan: 电视里面是在教育他,告诉他应该如何去做(哈哈哈哈…),同时也告诉他如何进出空间。电视上的是扩散反应图,其实就是分形图,使叠加的房子看起来一模一样。因为开发商利用分形图,使实际上只有一丁点的地方看起来像是一个有着无数房子的大社区,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这就是电视要传达的内容,同时也暴露了“怪物小孩”喜鹊一般的本性。他的衣着是黑白相间的,电视图案也是黑白相间的,“他”不具备人类的情感,所以他认为一切也都是非黑即白的。
至于那本书,也是一种教育方式,但是是属于更高级的层面。同样的,在现实世界中,家长们只知道孩子们一整天都在看电视,上网,但是并不懂他们在看什么,更像是孩子世界中的“外星人”。我认为这种和影片中所描述的别无二致。
记者:9这个数字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Finnegan: 关于9,确实有些有趣的含义。(哈哈哈哈…)有那种说法称9个月就可以孕育一个小孩之类的。9这个数字也总是和那些超自然事件相关,然鹅编剧Garrett已经记不清当时为啥要用9了,我记得我们当时讨论过,不过现在我也想不起来了,就很迷。(我觉得你俩才是真迷。。。)但9这个数字对我来说一直是很玄奥的,想象你现在要写一个9,本来是要画个圈,结果却成了个环。
记者:这些经营Yonder的生物,他们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吗?
Finnegan: 和我们一样,都是为了生存。他们没有什么远大抱负,统治世界是不能够的,只是如果他们能成功,就能像人类那样进化,得到良好的自然选择。
以上完。
我能说我译这一篇稿从白天译到了黑夜吗?
通过导演的解释我现在完全理解了他所想要表达的,也越发不明白从看片到码稿用了一天时间的我,为毛要看这种无厘头导演导的无厘头片子,目前正在深深的自责中,但本着我写了你就要看的原则,阿占还是推荐大家可以去看一下这个剧情很迷,导演更迷的片子,《生态箱》送给你们。
我们下期见
如果喜欢,记得添加卫星号🛰️:占愚
刚刚些短评才发现只能350个字,我重新写一下吧。
我觉得如果是没有养过宠物的人(尤其是养过小乌龟的),很难体会到导演想表达的内容。我感觉导演是把人和我们宠物的视角做了个反转。
这个房子是不是像极了我们布置的鱼缸,我们给缸装上射灯,布置绿植(尤其是塑料的),底沙,植物,躲避屋。这跟电影里的太阳,完全一个模子的云,不知什么成分的土壤,销毁又能复原的房子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刚放进缸的宠物不停的想越狱,撞缸,撕咬植物,我感觉这根影片中两位主人公的处境很相似。每天给宠物清理垃圾,喂食……我们喂的宠物饲料是不是就是影片中没有味道的食物呢,小乌龟或者是小鱼刨底沙像不像片中的男主呢,直到刨到了最底,发现了尸体,这也许就是我们当初养过的宠物死掉后,我们把它埋了,然后又买了新的宠物而且养在了同样的环境里。被它们打翻的躲避屋弄坏的植物我们又把它摆正,像不像片中会复原的场景呢?而我们人类作为个观察者,就是片中的孩子,我们经常会观察宠物在干什么,怎么吃东西的,怎么睡觉的,甚至怎么繁殖的。我们人类会模仿动物的叫声来跟他们互动,比如逗狗的,逗鸟的相信都有体会吧,而我们看的书籍文字,我们爱看的电视,动物们一样是不理解的,不知道我们再看什么,这何尝不像片中的主人公们看待孩子的这个情节。当我们养的鱼死了,是不是也是像那个孩子一样的麻木,把它丢掉了,或者埋在了上一任宠物一起。
相信养过宠物的,用我这个视角看这个片子,就会有新的体验吧。
《生态箱》这部电影起始于一个有趣的想法,毫无疑问导演,编剧在一个初始的想法之上加入了很多细枝末节的设定与细节用以自圆其说这个本就有点玄幻的故事,也使得本来会是黑色幽默风格的设定逐渐发展成了怪异且惊悚的故事。可惜影片并没有能挖掘出这个设定真正的深意,有些解读或许可行,但无法遮掩剧本的空洞和浅薄,《自卫艺术》后卷毛和伊莫琴的再次合作,虽然两个人依旧贡献了很好的表演,不过受到影片本身质量的拖累,《生态箱》绝无《自卫艺术》那般有趣。
1.鸠占鹊巢的故事
导演从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在暗示这将是一个怎样的电影,一个异种的鸟占据了其它鸟的巢,挤出未孵化的蛋和刚生的宝贝,然后让鸟妈妈喂食自己,茁壮成长。
影片大略也是如此,汤姆和杰玛被开发商所蒙骗,去到了一个叫做yonder的社区,却被困在那些无数相同房子组成的死循环中无法离开,尝试一切无果之后,一个婴儿突然出生在他们的面前,他们喂食照料这个孩子,孩子也迅速成长,直到最后,两个人已无力抚养,或是消灭这个本不属于他们的孩子,于是汤姆和杰玛相继死去,孩子则离开yonder社区,接替上一任房地产经纪人的位置,引诱下一对夫妇进入这个困局,替他们抚养下一代的生命。
异种的生物侵占了人类的世界,并让人类帮助抚养他们的孩子,虽然这个孩子看着和人类似乎并无两样,但是他表现出的怪异的行为举止,都在呐喊出这个生物的与众不同。
它观察汤姆和杰玛的生活,它几乎令人胆寒地模仿两人的声音,它成长得如此迅速,又用尖叫表示自己的不满,而最后,它的颈部鼓起两个发声的器官,打碎了杰玛最后一点侥幸的想法。
2.家庭与房屋的捆绑
虽然整体上而言,电影借一个鸠占鹊巢的隐喻讲述了异种侵入人类家庭的故事,不过显然影片里关于家庭的部分可以有着更多的解读。
汤姆和杰玛属于那种经济并不充裕的家庭,他们想要着买一栋新房,但是看上去囊中羞涩,而在有那栋房子之后,他们也就再也离不开那里了。这其实很像是房屋贷款对于年轻一代中低收入人群的一种束缚,当一对年轻的夫妇背上几十年的房屋贷款之后,他们之后的很长一段岁月之中,就必然与这栋房子建立起了某种联系,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即使开始看上去很满意的房屋,也会逐渐变得无趣,但是苦于经济压力,厌恶又不能离开,这就是很多年轻一代人的写照。
和这个类似的,就是孩子对于一个家庭的捆绑,照料孩子的负担显性地表示成孩子的尖叫和汤姆与杰玛对此应答式的照顾,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照顾也愈发让人烦扰,只可惜这个孩子就像这个房屋一样,把两个人紧紧锁死在这么一方小小的空间之中,成为了不情愿,又不得不去承担的沉重包袱。
3.父性和母性的冲突
除了聚焦家庭的困境,影片在汤姆和杰玛对于孩子不同的态度也反映出了父性和母性的区别。
汤姆可以看作是一个典型的父亲角色,冷峻,言语不多,每天出去工作(挖坑),而在孩子大吵大闹时则会惩罚孩子,把孩子关起来,这就像是一个严厉的父亲的行为。
而杰玛虽然口中一直说着她自己不是母亲,不过她给孩子讲故事哄睡觉,教导孩子,和孩子聊天(虽然是为了套信息),包括在“父亲”角色的汤姆惩罚孩子的时候救下孩子的行为,实际上正好扮演了一个“母亲”的角色。
当然在影片中,两个人所扮演的父亲母亲都是虚假的,被迫的,就像是一个游戏一般,杰玛可能投入了一点点真实的情感,但是这一点真情也在她看清真相后被撕得粉碎。
4.那些徒增怪异感的设定
如我开头所言,这样一个设定其实是很容易拍成一个“黑色幽默”风格的电影,但是导演显然志不在此,加入了很多很多奇异的小设定,让影片的风格变得离奇怪异。
最基础的设定比如走不出的社区,门牌号为9的房屋,没有手机信号,放火也无法奈何的房屋,每天不知是谁送来的补给,还有新生的婴儿。这些基础的设定都是为了塑造出来这样一个看似没有围墙,却也无法逃脱的囚笼。
另一些设定则是为了“鸠占鹊巢”这个故事埋下伏笔,自然就是表现孩子的奇异,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模仿声音,快速成长,脖子的发声结构之外,孩子看的奇怪的电视节目,还有孩子拿来的那本奇异语言的书籍亦是做此作用。
而再其它的一些,有些是为了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风格,有一些则只是徒增怪异了。
比如那些天上的假云,房间里浓烈的色彩,奇怪的土壤,还有睡觉时完全的寂静,包括那没有味道的草莓(可能后面的食物也都没有味道),这些零零散散的设定为本片蒙上了一层令人迷惑且诡谲的面纱。
虽然在我看来,大可不必。
5.自掘坟墓?你挖得还是不够深
影片中很让我们在意的一点,就是汤姆一直朝下的挖掘。
和杰玛照料孩子的任务不同,看穿照料孩子也无利可图的汤姆,给自己找了这样的一重使命,就是不断向下挖掘。
我一直在思考他的挖掘究竟代表了什么意义,或者说挖掘到下面会碰到什么。因为片名vivarium的翻译是植物园或者生态缸,我就想说不定一直朝下挖,会挖到这个生态缸的边壁。
不过看来是我想多了,他挖到了前任户主的裹尸袋,而那个坑,最后也变成了他自己的坟墓。
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挖掘,也许导演想表达的就是这种努力的虚无。
不过导演最终也把这部电影拍成了一部虚无,或者说,是一部无甚趣味,也没有深意的作品。他本来可以将这个设定变得很有趣,很讽刺,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同样他也可以把里面的某些概念深挖细挖,表达出深邃的含义,不过影片依旧是浅尝辄止。所以全片看罢,也没有太多的记忆点或是被震撼的感觉,整部电影似乎都在挖一个大坑,最后马马虎虎地填上。
要我说,既然打算挖坑,那就挖大一点,挖深一点。
对话和节奏很赞 整部电影就像那个推销员一样 荒诞的那么自然
得多恐婚恐育才能写出这样的故事啊
#Cannes# 7⃣️反生育教案,视觉奇观部分挺impressive,循环往复的设定简直就是对人类生养观念怪圈的最强投射。
那个怪异boy每次一尖叫我就头皮发麻
看预告片着实惊艳 最精致“漂亮”的ghost town 开头的设定很有创意 可惜中间太无聊了 一个45分钟刚好的故事硬扯成了长片
故事格局小,寓言体也没做好,奇观还不够。但优点就是氛围出色得很。75
10分钟短片拉成长片了
带你来到一个毫无温度的“童话世界”,送你一所大房子,送你一个怪儿子,送你衣食无忧的生活,然后,撕裂你的人生,就像是开启了你内心深处的自毁装置一般。整体上是拍的很高级的影像寓言,强有力的反婚反育宣传片,超现实主义的气质融入到了每分每秒,让观众和主角们一起陷入那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当中。
“不生孩子是反抗体制的最佳方式”,一句话能说完的事没必要专门写篇文章。
惊为天人,不止鬼打墙,开创了一个清明梦新纪元。不去深究,单纯从生理上做到了好看,相当冷静的惊悚效果。完成度相当高的当代艺术,不说什么了,得去睡了。
一辈子给自己挖坑,养儿育女为送终,哪对夫妻不是“只想有个家”之后就从此被困出不去了;玛格利特异世界塑造得挺不错,如果能在表现主义穿越里反杀出各个家庭的不幸就更好了
原以为那个诡异的男孩会把“爸爸”杀掉,和“妈妈”孕育出下一代自己,然后去迎接下一代“爸爸妈妈”。看来我还是太重口了......生态箱其实就是奇奇怪怪男孩的老巢,人类只是它们的精神养分。这繁殖方式看似诡异甚至有点变态,却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鱼缸,甚至动物园,好像都是如此,只是那个奇奇怪怪的男孩变成了人类罢辽。
#72nd Cannes# 视觉系奇幻惊悚片。影片在视觉,尤其是美术、用光和调色都上有着对现代主义绘画的参考,如比利时画家勒内·马格里特(房子起居室的墙上挂着一幅房子的画,特别典型的马格里特构图)和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绿色、光线等等),以绿色为主色调的住宅区初看养眼,越看越令人压抑,无论是光线还是草坪(其实是假的)还是天空中的云朵(假得跟绘画一样),以及那个迅速发育的的婴儿都在强调这种所谓“Uncanny”的感觉。另外临近结尾处有一段穿越戏拍得极其华丽,每个场景的设计与场景之间的匹配衔接都很优秀。故事层面倒是没什么太多可说的,开头那段“鸠占鹊巢”暗示了整个故事。就创作脉络而言,算是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这一路。虽说格局小了些但还是值得一看。
两个年轻人如果相爱,国家认为应该买套新房子,统一刷成韭菜绿,再生一个孩子,你努力去挖坑,国家会帮你把孩子教育好,社会主义的天是明朗的天,社会主义的房贷慢慢还,等孩子长大了,就变成了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为你送终
《黑镜》的风格无疑,导演就是该系列的剪辑手,大概是一集短片长度的体量,做成90分钟的长片,一直没有有效细节填充就会越发空洞无趣,比如卷毛不打嘴炮,开始无止境的刨坑挖地,作为在困境中的寻生,逻辑反应还是欠缺单一,比如重复聚焦在男女主角被迫充当父母喂养孩子的日复一日,可以再精简速化,本片概念式寓言,讲人生遭遇逆境,受困现实,以及对人类生养观念循环往复的投射,但空有形式主义,立意单薄,废戏堆叠,浪费了好题材。迷宫一般的境地,着色明媚又冷调,兼具荒诞与惊悚,尤其女主结尾梦境般坠落于几个空间的色彩布置和视觉安排,应该算全片最华彩的段落,可惜这种未知的的神秘感没有持续太久,在首尾做了最俗套的呼应和贴合后,概念设定的高级感又默默跌落几个层级,导演空有野心,但能力和执行有限,完全是高开低走的典型范例。★★
多么好的隐喻(在我看来其实已经是明示了)题材电影,简单说几个点:1.看的时候可以仔细想想,为什么引男女主入局的是房产中介? 2.为什么自从有了9号房之后,他们就再也走不出去了? 3.为什么自从有了孩子后,两个人就更烦恼了? 4.为什么孩子长大后,变得更冷漠了? 5.为什么最后为他俩收尸的人,是那个长大后变冷漠的孩子? 6.为什么男主一直在挖坑? 7.为什么女主最后在异空间里看到了其他人的生存现状? 8.为什么小孩长大最后又成为了房产中介? 9.为什么我只写了九条?
拍成短片会稍微好点吧
这算是反婚反育的广告片?
据导演在见面会中的解答,本部影片的场景复制于导演家乡爱尔兰的一座刚刚开发却无人居住的鬼城。崭新却压抑的绿色房屋,每一户都一模一样,呆板无趣。导演的初衷是借此影片描述当下年轻人的恐惧: 贷款买了不合心意的房子却不得逃离,如同坐监。音乐选择恰到好处,与场景有呼应有对比。最惊艳的炫技是最后15分钟,女主在不同的场景间遁逃。这部电影作为《黑镜》的一集或许不错,但作为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还是稍微空洞。片头鸠占鹊巢的镜头把这个故事的主题过于直白地表现了出来,以至于让后面的电影失去了乐趣。中间一段花大量时间描述生态箱中的母性(照料)和父性(攻击)过于繁琐,可以缩短。
这部可比心愿房间惊悚了许多,越是平常的生活,越是完美的一切,越是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