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日参加了《日照重庆》的首映式。
这是王小帅最新的一部电影,并从全球2000多部电影中脱颖,正式入选2010年戛纳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能够入选到这样的竞赛单元是非常不容易的。至今也没有几个华人导演能有这样的经历。
怀着极大的希望步入了位于当代MOMA的百老汇电影中心。
观看完以后,最大的感觉是故事是个很好的故事,有很多打动人的点。但王小帅的水平似乎是在退步。或者他在这个影片中没有用心,没有倾注应有的精力。影片整体感觉制作得有些凌乱、草率甚至是粗糙。很多地方只要再加那么一点劲儿,就能达到大师级作品的感觉,而结果却是欠了火候,使得作品流于三四流的水平。
下面从技术、故事框架以及演员表演来解释一下我这样的感觉:
首先是技术层面:
作为一个好的电影作品,技术层面是基础,需要的是精细和严谨,否则,再好的影片也会由于技术上的问题而大打折扣。《日照重庆》就犯了这样的一些错误,比如,在打印林波的照片时,配的背景音是针式打印机的,而镜头上出现的却是喷墨打印机在出土;在一个场景中,随演员的走动,所配的《新闻联播》的背景音在空间感上却是不变的。虽然作为普通观众不一定会注意到这样的细节,但作为严谨的影片不应该出现这样的穿帮问题。从这些小地方上,可以看出王的创作团队的技术水准较差或者说不用心,没才华。
摄影上的问题也很大。摄影师似乎在刻意告诉观众他的存在,用摇晃的镜头跟拍。这样的拍摄手法用于小成本的地下电影是可以理解的。而作为这样严肃和稍大制作的电影,不必非要采用这种方式来刻意突出某种个性。这种摄影手法反而不时地把观众拉到情节之外,对观众情绪的培养,影片气氛的累积起到了负面作用。另外,摄影的用光也不好。比如一些海边的场景完全可以拍得更美些,但影片中却用光平平甚至过曝。感觉很多镜头的拍摄是在中午进行的。作为玩过摄影的人都知道,上午10点到下午4点的光是最不好的。真不知王导为何这么拍。跟焦不准、跑焦也是摄影这块的硬伤之一。
片子的音乐是我既喜欢也不喜欢的。音乐相当地简单,只是几个钢琴琴键敲击出的声音。一无和声二无旋律,出现次数也不多,一如王小帅以前的电影一样。第一次出现时,虽很好地烘托了当时的气氛。但后来这种同样的东西反复出现,就显得有些单调、乏味了。音乐本是电影制作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对情节的烘托有着点睛的作用。喜欢电影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当今的不少名曲都出自电影,很多音乐人也因电影而走红。王小帅的电影音乐是如此简单,我不太清楚到底是他对音乐的感觉就仅仅到了这样的水平,还是因为他的音乐创作团队水平有限?抑或是其他的原因所致?(有个知道内情的朋友告诉我说,王小帅在音乐创作这块给自己咪了不少银子,所以,人家不会给他做出好音乐)。如果是真实的情况,只能说明王的创作态度有了问题。而以上很多技术层面出现的问题可能更多地是由于这种态度而并非他的能力了。
其次是故事的构架:
故事本身还是很吸引人,但最后感觉故事的基础有些不够坚实。也就是,所有事情和线索是否应该有个归因?而这个归因是我们平时所忽略的?如果能做到这点,无疑就会是一个具有大师级思想水平的东西。就算没有这样一个触动人心的归因也可以,但剧中很多线索和情节应该做到有根据,有结果才好。比如,父亲去找警察并和他见面的一场戏。这场戏就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导演要交代的是什么。而他们之间的见面和对话也没能最终给予观众任何交代。是个无解的命题。感觉要不要这样的情节都一样。
还有,故事线索之间的衔接有时候有些凌乱,过度不够,跳跃性太大。比如林波到日照把同父异母的弟弟领出来这点,就让很多人没看明白怎么回事。某些情节的刻画不够细致和到位。比如,两个年轻人偷鸸鹋那段戏,很有些大师的风采。观看的观众都笑了起来。但这个场景只是一瞬,没有后续。刚觉得好看就戛然而止,令人很别扭。
还有,前面的节奏也有些过于缓慢和拖沓。
这些问题估计和剪辑有关。也许是王没能找到一个好的剪接师。那就要归结到上面的技术层面了。不过,王作为影片导演,应该对片子有整体的把握。在剪辑方面没能把握好,想必也有创作态度上的问题了。
好在,在看完电影后,通过朋友要到了这个剧的原始剧本。当我看完剧本以后,很多事情才恍然大悟。感到王的这个戏仅仅拍到了原剧本的60%左右。很多地方明显欠火候。
这个剧是两条线构成,主线是父亲寻找孩子死亡缘由,复线是通过各方的描述和信息,逐渐勾勒和完善出一个孩子的形象。在这两条线中,不光有父亲心灵的救赎,也有孤独、爱和背叛。
这些感觉在原剧本中都能强烈的感觉到,而在王小帅的成片中却很模糊,力量远远不够。
如果这部片子能拍到原剧本的80%以上的话,我坚信一定能在戛纳有所斩获的。
最后聊一下演员:
演员的阵容确实不小,但和这个电话本身所需要的比起来就有些过分了。
王学圻的表演确实一流,也是整部影片里的亮点;
其次就是丁嘉丽。其表演功底和对角色的把握,一点不逊色于王学圻。社会下层人物的质感很强。最喜欢她在车间从仓库往外抱衣服的戏,感觉非常到位。
秦浩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的。把那青年人的感觉演绎得比较到位。
在刚看完影片时,觉得范冰冰是影片里最不需要的人,她的质感、表演都很水。但在看完原剧本后,感到这个医生的角色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林波形象的完善很多要靠这个角色来完成。但不知为什么王小帅在这个角色的处理上如此简单草率。范冰冰本可以藉此角色发挥一番,但事实却是,医生这个角色非常苍白和无趣。看完以后,你会发现,脑海中很难记得有医生这么个角色。
王奎荣的表演好坏各半。他的表情、形体动作都很不错,但是声音却毁了他。他是个话剧演员出身,最近又经常演些不需要演技的电视剧。结果上了银屏,演技上的缺环就显露出来了。打个比方吧,如果你的邻居和你在一个大排档里边吃边聊,用的却是新闻联播中的说话方式,你是啥感觉?
扮演小雯的就更别提了,表演痕迹不是一般的重,基本都是在作态。
总之,这个片子可以只用王学圻、丁嘉丽这两个重量级演员就足够托起这个片子了。把请范冰冰、王奎荣、李玲玉的钱节省下来好好做做音乐、配音或者投入的其他方面,将活做得更细点,我相信,这个绝对是一个国内不常见的好片子。
起码,比那些只有打打杀杀的无脑弱智片子要好看。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另外,本人通过朋友弄到了《日照重庆》的原始剧本,非常好的本子。
如果有朋友想读这个原本,可以来信向我索要。但注意的是,只能用于私下交流,不能用于其它商业目的。
偶然发现,不知哪个朋友已将剧本贴到了豆瓣网上,大家可以去看。
链接如下,点开即是: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134219/因此,索要剧本的信箱从即日起停用,不再回复相关邮件了。见谅!
昨天去看了这部电影(11月5日周五),在上地嘉禾影城,吃完饭,18:05分,可选择的有3部,华尔街永不眠(题材和道格拉斯对我有吸引力);另外一部星球的3D科幻片,对《三体》可能有参考意义;《日照重庆》是等待时间最短的,18:20,所以我媳妇选择了这个看。
当天《日照重庆》有两场,一个是中午的,一个是18:20这个时间段;影院没有任何宣传(排期介绍上似乎有一张A4纸的介绍),放映厅应该是影院最大的厅,加上我们两个人只有11个人买票。
这20分钟等待时间我也不像白白浪费,从5层到地下一层光合作用买了3本杂志,顺便看看《回家》和《不得往生》有没有实体书,当当和卓越都没有卖的,回来的时候错过了电影开头,因此知道本片没有广告,呵呵。
从开头到结尾,影院一直有人在打呼噜,我媳妇也觉得不好看,观点有二点:1、冗长沉闷;2、演的不好,演员没入戏;电影散场后一对中年夫妇在讨论“电影反映的主要是家庭问题……”
我个人到觉得很不错
从出导演王小帅这个字幕开始看的,后面是父亲从海上回来找被警察击毙的儿子了,不知道前面是否是“警察开枪打死劫匪”这个引子,但是我事先听过这个故事,所以不影响对故事理解。
开头很吸引我,长江,码头,集装箱装卸的场面,机器轰鸣,当王学圻穿到“机器内脏”,爬楼梯的时候,外面巨大的轰鸣声和沉重的脚本生,给我很深的感觉,这是中国当下的社会背景和个体命运的浓缩。
父亲和老金(王奎荣)聊天的时候,王奎荣的台词“谁还顾得上孩子?!”,给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这句话就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影片虽然没有表现农民工和留守孩子的主题,但是城市里生活的群体跟农民工一样,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孩子的父母亲背负巨大的压力,他们无法顾及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中国历来讲父母官,父母君上,顾不上孩子,也是说,朝廷顾不上他们的子民;在后面,父亲反复推门,母亲关门不让父亲进屋的镜头中,这种体会更深(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
孩子之所以造成最后的悲惨解决,不是警察“砰”的一枪,而是前面这些反复的关门声,国家,社会,家庭,教育体系,用人单位,爱情,友谊,全都向他关上了大门,“在谁还能顾得上孩子?!”的社会里,孩子们用力推都推不开这层层大门(以父亲追寻孩子的过程来体现出来的)
最后“砰”的一声只是必然结果,前面”砰砰砰“的关门声才是内因(所以影片最好在这种前后内因与结果之间,用”砰“的音效来衔接就更好了)
因此本片主题,我觉得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责任缺失”,不仅仅是父亲一个人的责任,这是一个社会责任的链条,我表面能看到的这是父亲没进到责任,其实那些看不见的链条才是关键。
片子整体音效的感觉非常好,开头是机器轰鸣和沉重的脚步,后面大部分都是社会周边的纷纷绕绕的环境声音,衬出人物内心纷乱;居民楼里新闻联播开场的音乐,后面彩票的播报,都很好的衬托了电影主题,当父亲和警察见面和解之后,纷杂的背景声消失,象征了内心的情绪的缓和与宁静
本片不足的地方,
一、其实情绪和节奏可以做得更好;几乎从开头到结尾都处于压抑状态,情绪变化基本平均,其中有几个地方是情绪释放的节点,但是没有得到突出:
1、母亲带父亲去长江边上,说把孩子骨灰撒在江水里,让孩子去大海找你,这里是非常感人的一段,我眼里几乎要流泪了,但是没流出来;导演其实可以在这里把情绪强化一下,也让影片的节奏随着情绪的爆发有个小高潮;
2、在酒店里,父亲反复卷照片,把背包里的东西乱扔一通,然后靠墙失声痛哭,这离是个很好的爆发点,事实上没能做到情感的展开,另外,在长期压抑刚刚失声痛苦的时候,小文(儿子的女朋友)来电话,这时候父亲的声调语气情绪是应该有变化的,事实上却跟原来没区别(这里可能牵扯到拍摄场次安排的问题,一般都是为了节约成本,把这个房间里的各场戏都拍完,所以父亲的情绪直接从前几场戏里跳过来,而没有完全按剧情这样进入应该有的情绪里,所以分场拍戏的时候,在关键情绪点和节奏点,应该有所强调)
3、在医院走廊里,老金的儿子(林波的朋友)跟王学圻哭诉,演员很卖力,但是没引起我的共鸣(演员可能不自信,或者,表演不到位,导演让演员一直低着头,我看不到他的眼神和表情,所以也看不到他的内心,只能看到他用力缴在一起的手指,哽咽断续的声音,也许,当演员的内心戏表现力不够的时候,可以这么规避处理,但是这样的话,力度不够)
,这中间镜头都是对着年轻人,王学圻只看到身体和手,也是“不足够”的原音之一。
其它
1、演员如果能演的更好本片会更好(但在中国由于导演和演员的现状而言,演到这种程度已经算可以了,再好就是奢望,可遇不可求了)
2、本片说“名角云集”也不过分,可是没见到任何市场宣传,如果花力气做市场宣传,票房应该更好;其实这是可以做到的,能做到的而没去做;
3、本片也让我看到挺不错的地方,我们的文艺片导演也可以大规模的调度明星来合作,而这些明星们也愿意自降身价(我猜的)来加盟文艺片的演出,并且有不错的表现,院线也给了相对不错的“尝试”时段,再加上市场宣传如果到位,那么以后我们的文艺片还是有再进一步上升的潜力
4、本片的主旨和内核,以及内容等,很擦边球,能被审查通过,并且在影院公映,我觉得算是中国电影审查制度不大不小的进步,也让我们看到我们在电影选题谨小慎微的同时,也可以眼光稍稍大胆一点点了。
5、顺便说一下,本片那个年轻演员挺适合“少年张聪”的,演的不错。
根据一个视频,不同的人来展开同一事件的回忆,这样的方式不难令大家想到黑泽明的经典电影《罗生门》。但王小帅导演却笃定强调,有刻意去避免《罗生门》的影子,而是保持自己的风格──是一种介于舞台与纪实,时动时静的,半明半快的风格──这可是我替他总结的,他自己逻辑有点混乱。应该说,跟拍摄影和纪录片般的场景勉强支撑了纪实的那半。尽管单调,重庆城市的场景尚有几份现场感。可惜好几个演员,尤其是配角夸张的演出,和一些戏剧动作的重复,令导演追求的那一半戏剧性,显得十分浮夸。王学圻的在片中付出的努力大家可以看得分明,就是在这风格不确定的影像中演得有些做作(这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我同意)。范冰冰正常,没啥可说。李玲玉我不知道她图啥也不知道谁图她。最合适角色本身的应该是秦昊和子义,两个大龄男青年属于自然派。如果秦昊的街舞跳得再卖力一点,和最后的哭戏不那么用力再自然一点,相信影片还有其他的可能。
片子拍成这样还能跟老板呛声,不知气焰何处而来。唉~
此文应该结合采他后生气的豆记一起看。。
http://www.douban.com/note/71515820/
事实胜于雄辩,王小帅的电影都建议不要看。
最后的20分钟,把全片所有的气氛凝结在了一起。王小帅是个豆瓣评分偏低,褒贬不一的导演。其实这部片子与重庆无关,日照是阳光海滩是父亲的宽大关爱么?重庆的山城阴沉是林波的单纯阴郁的心照么?我不愿这么字面的解读这个名字。不过也许片子换个名字才会让更多人注重名字背后的情感。
王小帅去到哪个城市就能把这个城市拍毁了。
算是王小帅比较成熟的作品了,故事上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一度让人想到《儿子的房间》,唯一的败笔就是:你既然是拍个发生在重庆的故事,却听不到任何当地的方言?
电影本身不错 瞄着欧洲奖去的 故事有硬伤
王小帅太不一般了,他是最让人光火的中国导演了,他能化各种神奇为腐朽,王学圻多好的棋都能让他用成木头疙瘩,是什么支撑他打酱油到现在啊
一个非常伤感的故事,好几次想要流眼泪都被压抑的气氛所镇住。你来得太迟,我已经被整个世界所抛弃。
叫赵重庆的人真可怜啊
三星半。在我看来此片从故事到视听语言都与达内兄弟的名作《儿子》有着密切的关系——想想Olivier Gourmet那个销魂的后脑勺。影片致敬安公的名作《放大》。虽然王小帅导演解释了,但私以为本片还是应该用方言拍摄,重庆作为故事发生地,所有的人一嘴京片子也是在是违和……
为什么我看的没有字幕?
以庸常父子关系探讨为镜,折射此城此国,细节精心,人物关系抽丝剥茧呈对称,王小帅的野心不小。
三、四星之间,节奏有点儿拖沓了。其实,王小帅还是挺会选题材的,就是每回拍出来都差那么一点点儿。日照的海不错啊~
不错,估计小说会更好看
中间有睡过去~~
两对父子的情感救赎折射当代中国的都市孤寂与无助。
四倍速电影,就是说看影碟的时候可以把播放速度设为四倍。
我只能说这父子两个人都很可悲,也很可怜。
王小帅还是那么做作,看在万平口的份上给3星。
英文名不错。可惜海报太烂了。不过还是给5星。
日照GAY都。后半段小青春啊,王小帅你迷失了。结尾收的太戛纳了。蛾哥请客看首映。见王小帅真人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