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很喜欢拍医生题材的电影,之前的《泥醉天使》、还有后期的那部著名的《红胡子》。作为偏早期的这部非常理想化——白衣天使的代表藤崎恭二在战地手术中不幸感染上了梅毒,为了不耽误未婚妻的一生幸福、他忍痛拒绝了其执着的追求、并且劝说当年传染自己的病人坚持治疗和控制怀孕、职业态度和道德高度感动周围、之前不思进取的单身母亲兼实习护士考取了执照、并且喜欢上了恭二,结尾镜头是藤崎父子带着护士救死扶伤笃定前行。 总之主题非常高大上,特别之处的一场戏在于恭二是如何看待男人的欲望——早年把欲望看得很纯洁、等待与未婚妻成家后再好好享受,后来上了战场那么就再拖一拖,未曾想得了性病、职业操守让他彻底切断了生理需求、十分的非人道、但是又不能像那名传染自己的士兵一样——不负责任的和女人交往成家并妄图生子(当然影片也科普了一把,梅毒病人产子是多么可怕)。恭二选择把自己的欲望转化成医术上的精进,与喜欢自己的护士保持了精神上的恋爱。好了,写到这里我都觉得这样的人物简直就是圣人了,其实影片中也提到了、恭二就是圣人的化身。 性欲得不到满足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是没有完美的解决之道,只能忍着,这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代价。如同恭二一样,在别人看不到的漫漫长夜里、只有自己和自己在决斗。
摘自《蛤蟆的油》
这一年,罢工开始之前,我们成立了同仁组织“电影艺术协会”。
这五个人是山本嘉次郎、成濑巳喜男、谷口千吉和我,一共四位导演,再加上制片人本木庄二郎。
这个同仁组织刚成立,罢工就开始了,所以罢工期间什么活动也没有。罢工结束之后,我从东宝出来,就以这个组织为立足之地开始拍片。
第一部影片是给大映公司拍的《静夜之决斗》。
一百九十五天的罢工使我家的生计成了问题,形势迫使我要尽早拍片。
我当副导演时就常常给大映公司写剧本,有此渊源,所以决定先在这里拍一部。
剧本是我和谷口千吉共同执笔的。主演是三船敏郎。
三船初登银幕以来,演的角色几乎全是无赖。我想,到了这个阶段,应该使他的 艺术领域扩大一些,所以决定让他扮演一个与以前的角色截然不同的、伦理感很强的知识分子形象。
这样决定角色,连大映公司也大吃一惊,很多人都为此担心。然而三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他在本片中的举止风度和过去完全不同,从精神状态到形体动作都充分表现出悲剧性主人公的苦恼。说实话,在这一点上,连我也大为惊讶。
电影界有一种倾向,演员扮演某种角色成功了,就牢牢地把他限定在这种角色的框架之内。
从导演一方来说,这是出于方便,为了省力,但是对演员来说,再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演员翻来覆去盖图章似的只演一种角色,是什么也积累不下来的。
如果不经常让演员扮演新的角色,给他新的任务,他就会像刚栽活就停止浇水的花木一样,不久就会枯死。
拍《静夜之决斗》时,最令人难忘的是拍高潮戏份时发生的事。
这场戏是说,主人公把过去的秘密藏在心灵深处,苦恼万分,他难耐这种痛苦, 决心把秘密和盘托出。这场戏中用了长达五分钟的长镜头,这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
正式拍摄的前一天晚上,三船与和他演对手戏的千石规子都兴奋得没有睡好。
我也有决战前夕之感,难以入睡。
第二天,眼看就要正式拍摄了,摄影棚里空气特别紧张。我叉开两腿站在两台照明灯中间看着。
三船和千石的戏的确如最后决战般紧张。两人的表演一秒一秒地趋向白热化,火花四溅,我不由得替他们捏了一把汗。过了一会儿,三船泪流满面的时候,我左右两侧的照明灯却咔嗒咔嗒地响了起来。
原来,我的身体在颤抖,又通过脚下的木板使照明灯也颤动了。
我立刻想到,糟了,坐在椅子上看就好了。可是为时已晚。
我用双臂紧紧搂住身体,尽可能不让它颤抖,朝摄影机那边看去时,却不由得愣住了。
摄影师看着取景器操纵摄影机,可是他却泪如雨下。大概因为眼泪常常遮住他的视线,所以他不断地用左手擦眼睛。
我真有些着慌了。
连摄影师都止不住热泪滚滚,足见三船和千石的表演多么成功。但是,如果摄影师看不见景物,出了取景框,那就全完了。这时,我既要看演员的表演,又要看摄影师,当然更多的是在看摄影师。
我根本没有想到,一个画面竟会拍得如此之长。
当哭得泪人一般的摄影师说了一声OK的时候,我的心才算放了下来。
此时,摄影棚里的紧张气氛仍然未消,我像喝醉了酒一般,居然忘记喊OK了。
这说明我还年轻。
现在,不论多么动人的场面,演员演得多么逼真,我也能冷静地看下去。不过,太冷静了又似乎过于冷酷。
我、三船、千石,那时都还年轻,所以那么兴奋,才拍得出那样的场面。现在,如果让我再拍一次那样的场面,恐怕就办不到了。
从这种意义上说,《静夜之决斗》使我难以忘怀。它也是我离开东宝后的第一部作品,我总觉得它是我的第二部处女作,这也是我难以忘怀的原因。
大映公司的摄制组同仁热情地接纳了罢工失败、落荒而走的我。
大映的东京制片厂位于甲州古道附近的调布,多摩川从旁边静静流过,坐落在河岸上的旅馆、饭店,无不古香古色,质朴无华。那制片厂也残存着往昔的老制片厂的风貌,固然有些笨拙,却很大方。
还有,尽管当时任何制片厂都各具风采,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聚集在这里的人无不爱电影爱得入迷。所以,虽然我初来乍到,但和摄制组的同仁之间却毫无生疏感,工作极其顺利,可谓得心应手。
只是看到大映的摄制组同仁,我却不能不想起因罢工被开除的东宝摄制组同仁,以及他们的命运。
看的时候老觉得这电影哪里别扭,去搜了一下百科,正好有个影评(如下图),看来看去,还是这个影评最精准。感觉这个作品就是主题先行,黑泽明懒得“用力”,最后在完成工作和“别太糟糕”之间取了个平衡。
好的部分是演员的表演,三船敏郎、志村乔和千石规子都演得好。三船演压抑的医生角色丝毫不让人觉得有违和感,千石规子有好多人夸,但我觉得稍点过,志村乔几乎没有存在感,但好像因为这片在国内获奖了?可能这才是好演员,演配角就控制好自己的存在感,绝对不会抢走主角风头。
差就差在没有生活感。
比如这个场景中医生坐的位置,确实很方便拍摄,这个场景差不多三分钟的戏,换了好多个机位。可是问题在于,正常人会找那么个缝去挤着坐吗?
还有一个场景:医生本来在左边桌前,护士进门了,他马上换位到右边窗前,护士则从左边桌前走到了左边窗前,然后两人开始对话,中间隔着一条窗框,整个流程看起来自然又不自然。
这种场景有很多,那个栅栏更是,太直白了。
除了这些,还有人物设定,一个萝卜一个坑,人人都有“功能”,但又没有深度。(非要找个用处不大的人,可能还真是志村乔,关键冲突的时候,他都是缺位的,只在必要的时候推一下剧情)
医生这个人物,好就好在他爆发了那一下,花了好几分钟时间痛苦倾诉自己被压抑的性欲,黑泽明微妙地注意到了疾病和个人心理健康之间的问题,因为梅毒,这个医生显然是不健康的不幸福的,而且未来获得幸福的机会也很渺茫,女护士的单相思,对他来说,有用吗?我觉得可能是没用,两人走到一起的概率很小。
而且这个爆发,缺乏铺垫,影片甚至连一分钟都不舍得用来刻画这个医生的性压抑,这种压抑,是可以表现的,比如于佩尔的《钢琴教师》。
他就那么失控不到十分钟,然后马上捡起听诊器,回到了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好像没事人一样和护士相处?
导演不是懒于用技术,是懒于用心,我想是这样的。
黑泽明自传作品《蛤蟆的油》里提这部作品的时候,赞扬了三船的演技,他塑造的这个医生是合格的,但这个人物还是扁平,那问题肯定在于编剧、导演了。
懒得用心去搞,懒得去挖,懒得让他们到户外散散步聊聊天,差不多就行。至于原因,我想可能跟如下图所示的内容有关。
一是题材来源,二是经济状况。
日本战后现实社会矛盾。影棚拍摄,光很生硬。底层病患的笑脸。栏杆换季转场。结尾碎玻璃,掉玻璃。摄影机运动,好莱坞无缝剪辑。
医者仁心。人身体的疾病,战后满目疮痍的社会,都需要用心用时间去治愈。也没那么差,虽然有些情节虎头蛇尾、不知所云,比如三船的欲望独白虽然有铺垫还是有点突兀,对于护士的表白反应的也太生硬。
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没亡。其实,你也可以在沉默的奋斗不息。
十几年后重温仍然感动,或许因为人生阅历渐长而对世态人性,有更多体悟,于是更加珍惜一些能深刻体察与细腻表现人性、并保留美善希望的艺术作品吧。(2022劳工节热浪来袭家中避暑时)网上资源弹幕里评论三船“这个男人真帅”——我(((φ(◎ロ◎;)φ)))这可是“世界的三船”啊
并不想关心故事铺排得顺不顺畅,几乎每一场都有细致的调度,能感觉到黑泽明在镜头上的钻研既认真、严谨又专业。三船敏郎,可真是一个英气和野气并具的出色演员
当医生近乎挣扎地吐出心中纠结良久的一段话,这真是一种非常人道主义的感动。
沉缓的节奏慢慢流淌,人性的光辉也在这节奏中慢慢散发。从沉重压抑到心怀希望,黑泽先生电影里对人性的挖掘与关怀已经开始定型。三船这一次从流氓变成了天使,虽然演技不错,但总感觉有点别扭,适合他的角色类型此时还没有定型。两位女演员演技也很好。
黑泽明49年的电影,战败后这几年,黑泽明拍的东西是很教育化的,很有时代特色的。面对着消极的日本社会,黑泽明通过故事以及人物身上表现出的品质,来激励日本民众,用那种日本特有的纯粹武士道人格来感染众生,给人希望与力量的目的显而易见。如果不考虑到这个时代背景的话,是无法与黑泽明产生共鸣的。
规整。人性和欲望,禁锢和自由,责任和放纵,所有关键词都点到了,而且在影像上得到照应。ps。仍然志村乔+三船敏郎,仍然是医生故事
当男人在为自己的良心、道德买单的同时,怎么就不能感受到女人苦苦等待的痛苦呢?将不告诉真相美其名曰为不想她等待,将男人的形象塑造得如此美好,就自以为是地替女人下了判断和选择。这男主角,喜欢不来。
#1949#中规中矩,未见明显突破。彻底摆脱默片范式,剪辑痕迹弱化,镜头更长,更加仰赖调度和表演。雨、雪、栏杆等符号越发明显。构图的层次感,走位镜头移动都力求不加以破坏。黑泽明介入太多,责任意识太强,若能留白会更好。
黑泽明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医者形象 有乌托邦的味道在里面 不知道日本漫画界的天皇手冢先生的怪医秦博士是不是受到了这片子的影响 三船敏郎和志村乔演父子 挺有意思的
原来三船才是初代目禁欲系男神,寡言缄口,在内心搭起欲望与良知的拳台一阵厮斗。情绪失控那场,三船表演极为精准落力,但父子摊牌互相递烟打火的戏更绝,能在后来大量港片中找到对此场面的变奏复刻(尤以杜琪峯为甚)。另外,酒馆小曲居然是《美丽的梭罗河》,之前以为仅在大华语区爆红。
可视为承上启下的作品。叙述结构上没处理好,开头交待梅毒来源简洁有力,而后铺陈直至围杆上的凄凉,仿佛二分结构,而之后中田重新上场,显得繁杂,重点不突出,主题没讲明白,流入下层。但黑泽明的视听语言已初具规模,音效上的多种乐器使用成熟,效果非凡。文本上可视为后来《野良犬》的雏形
意外染病的医生在高尚人格和爱情欲望之间的挣扎,即使是“圣人”也是有七情六欲的,所谓决斗其实是医生内心的斗争。三船敏郎咬着胶管单手给自己注射的画面简直性感爆棚!后面自述内心痛苦时又哭啼啼得好让人心疼。
[2020年6月黑泽明√] 疾病作为战争和战后社会的隐喻,决斗既是面对梅毒螺旋体又是面对个人欲望。不过这种隐忍苦情戏+主旋律实在是比不上[泥醉天使]那么精彩。片子里最出色的部分反而是舞女转职护士的千石规子,太独特生动了。黑泽明用心不用心还是很容易看出来的……这片恐怕也就开头战地医院段落比较用心。
4.5+ My desire doesn't know anything yet. 泪流满面。恭二是战争中救死扶伤的天使,也是替有罪的众生背负十字架的圣人。三船那一段情绪爆发跟千石扮演的护士关于性欲的对话完全把这个道德教育故事升华了...演员都特别好...特别好。光这场戏看得浑身鸡皮疙瘩。
虽是改编吧 但对仗太工整 说教太直接 无论是梅毒的特质和映射 还是恭二医生的两种表演状态 时间上用植物来表达秋去春回 破碎再洗刷晾晒干净 讨论到人的肉体与精神欲望处有点点意思吧 相坂操一的摄影没特点 伊福部昭的配乐还吵起来了 果然只合作一次 有两处很动人:1. 志村桥和三船的藤崎父子点烟幽默 2. 千石規子饰演的峰岸留衣被中田多樹子用小镜子反光照破心思 p.s. 幕后结识了千秋实得以后续合作 且正式接触了大映直到 71 年破产才也算得上影响黑泽明的缘起 and 梭罗河真的是名曲呀 2333
“決闘”,并非表层意义上的斗争,黑泽明将这个词意隐藏在了深层,即三船敏郎饰演的医生藤崎恭二的个人道德与“男性的肉欲”间的决斗。“静かなる”则是医生把自身疾病隐瞒给未婚妻。某种角度来看,这是一部三船敏郎的演员电影,对于医生兼病人充满细节的表演十分出色
千石規子好似比三船或志村喬都演得好耶~虽然一开始觉得她是坏的。关于成长。志村喬最后抱着千石的儿子说“孩子的妈妈也成人了”。三船也成长了,但不见得像“七武士”里志村喬的帮助那么明显。也没有“红胡子”中三船真正成为别人的sen sai 那样明显。三条美紀演到一半跑去结婚令黑泽明很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