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以北》是一部由延庆区委组织拍摄的关于抗日战争的纪录片式电影,相比于《建军大业》、《建党大业》,它算不上大成本、大制作,也没有当红影星们的助阵,但是,它却凭着对历史的真实探索和拷问,一次又一次地打动了银屏前的观众,把观众重新带回了那段血与火的征程。
《北平以北》,讲的是活生生的历史。电影运用了纯白描,不加修饰的创作手法,没有大牌演员的精彩演绎,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只是用史料、遗迹和文物,来印证当年在北平地区这片敌后根据地里敌我战争的残酷,和那些渐渐远去的英雄传奇。
抗日战争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提起抗日战争,人们想起的,大多是那些历史教科书上的著名战役,以及军事影片中的经典段落,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敌后根据地的抗日战争,绝不是抗日神剧中的假把式。《北平以北》以叙述抗日英雄“小白龙”白化乙的生平为线索,全景式地展现了当年北京、河北、内蒙古等敌占区的抗日历史。
在侵华战争中,为了消磨中国人的抵抗意志,达到迅速占领全中国的目的,日本侵略者极为残暴,处心积虑地策划种种罪恶行径来打击中国人的抗日决心,多次制造“千里无人区”,残杀敌后根据地的抗日志士,活埋、火烧,无所不用其极,并将抗日志士的人头装在木笼里,悬挂在城门示众,妄图用血腥和恐怖来打压中国人的抗日热情。
在这种危局下,以白化乙为代表的敌后根据地抗日英烈们,前仆后继,联合敌占区的老百姓,在坚苦卓绝的环境里不断地给日军以狠狠地打击,让侵略者为之胆寒,鼓舞了中国人的必胜信心,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战争是残酷的,白化乙等多位抗日英烈,也先后在对敌斗争中壮烈牺牲。
《北平以北》,以全新的视角来回顾和审视历史,以真实触动人心。那些抗日神剧的编剧和创作者们,也真应该脚踏实地去研究和探索历史,抗日战争中,哪有那么多东方不败式的徒手撕鬼子、见谁秒谁的左手劈刀,不过是一点一点积累的胜利和信心,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团结。
对于今天的我们,《北平以北》的启示同样重要,“一张蓝图绘到底、撸起袖子加油干”不也需要扎根群众,百折不挠的抗日精神吗?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描写的是日寇占领下的北平,留下多是屈辱和悲伤。记录影片“北平以北”告诉我们,虽然北平沦陷,但是平北军民奋起抗争,不畏牺牲,从来没有停止战斗。影片告诉我们,北平以北秀美的山川,曾经就是前辈抗战杀敌的战场。影片揭示了抗战期间平北军民的英勇,展示了平北军民血性和民族担当,是中国抗战历史值得记载的光辉一页。
以前,谈到“长城抗战”,人们就想到1933年国军在长城一线的浴血奋战,但33年古北口抗战和37年南口战役都短短数周。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从37年平型关战役始挺进敌后,进入长城沿线,开展游击战,开辟抗日根据地持续和日寇及敌伪进行浴血奋战,记录影片“北平以北”明确告诉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坚持在长城抗战,最终取得胜利。
记录影片“北平以北”讲述了白乙化烈士和八路军老十团及父亲吴涛(十团政委)的故事,我们被深深震撼和感动。父亲在世时经常给我们讲述白乙化的事迹,他们是辽宁同乡,中国大学同班同学,他们同是共产党员共同参加一二九运动,同时被捕被拷同一副脚镣,后又一同在垦区组织暴动拉起抗日武装,而后又一同加入八路军,一同组建挺进军十团。父亲告诉我们,他们一起参加一二九运动的中国大学同学董毓华(王仲华),白乙化,王波都牺牲了,和他一同从垦区出来的十团战友才山、乔宇、秦晓光、胡毅、樊凌玺也都壮烈牺牲了。影片还告诉我们,平北抗战期间有4000多军民英勇牺牲,平北抗战真是可歌可泣。 平北抗日根据地深入敌后,平北军民战斗环境极其艰苦,不像其他稳固的根据地那样,他们没有后勤保障、吃穿、兵员、伤员、情报全靠自己。没有固定的居所,寒冬腊月只能睡在山上土坑里,睡在梯田垄沟里。有时连日有战,有时一日几战。怕敌人偷袭,夜里驻地还要更换。父亲1940年《转移》诗文中“夜宿白马关,朝发石塘路”就是十团在平北密云时的真实记录。 父亲是富家子弟出身,其战友白乙化,王波,才山也都家境尚好。但是国难当头,他们这些大学生毅然投入战场,不怕流血牺牲,当听到影片中唱响父亲填词的《悼白乙化同志歌》“没后退,直向前,站在抗日最前线”时不禁流下热泪,这就是他们这些大学生出身抗日战士的铿锵誓言。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描写的是日寇占领下的北平,留下多是屈辱和悲伤。记录影片“北平以北”告诉我们,虽然北平沦陷,但是平北军民奋起抗争,不畏牺牲,从来没有停止战斗。影片告诉我们,北平以北秀美的山川,曾经就是前辈抗战杀敌的战场。影片揭示了抗战期间平北军民的英勇,展示了平北军民血性和民族担当,是中国抗战历史值得记载的光辉一页。
以前,谈到“长城抗战”,人们就想到1933年国军在长城一线的浴血奋战,但33年古北口抗战和37年南口战役都短短数周。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从37年平型关战役始挺进敌后,进入长城沿线,开展游击战,开辟抗日根据地持续和日寇及敌伪进行浴血奋战,记录影片“北平以北”明确告诉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坚持在长城抗战,最终取得胜利。
记录影片“北平以北”讲述了白乙化烈士和八路军老十团及父亲吴涛(十团政委)的故事,我们被深深震撼和感动。父亲在世时经常给我们讲述白乙化的事迹,他们是辽宁同乡,中国大学同班同学,他们同是共产党员共同参加一二九运动,同时被捕被拷同一副脚镣,后又一同在垦区组织暴动拉起抗日武装,而后又一同加入八路军,一同组建挺进军十团。父亲告诉我们,他们一起参加一二九运动的中国大学同学董毓华(王仲华),白乙化,王波都牺牲了,和他一同从垦区出来的十团战友才山、乔宇、秦晓光、胡毅、樊凌玺也都壮烈牺牲了。影片还告诉我们,平北抗战期间有4000多军民英勇牺牲,平北抗战真是可歌可泣。 平北抗日根据地深入敌后,平北军民战斗环境极其艰苦,不像其他稳固的根据地那样,他们没有后勤保障、吃穿、兵员、伤员、情报全靠自己。没有固定的居所,寒冬腊月只能睡在山上土坑里,睡在梯田垄沟里。有时连日有战,有时一日几战。怕敌人偷袭,夜里驻地还要更换。父亲1940年《转移》诗文中“夜宿白马关,朝发石塘路”就是十团在平北密云时的真实记录。 父亲是富家子弟出身,其战友白乙化,王波,才山也都家境尚好。但是国难当头,他们这些大学生毅然投入战场,不怕流血牺牲,当听到影片中唱响父亲填词的《悼白乙化同志歌》“没后退,直向前,站在抗日最前线”时不禁流下热泪,这就是他们这些大学生出身抗日战士的铿锵誓言。
164人看过,5篇长影评,呵呵呵~~~受不了帝都雾霾,父亲在海坨山那边住,最近也去过几次,没想到还有这么多故事啊~~~~
为了不能忘却的历史。纪录片的形式比拍成故事片更真实感人。★★★☆
从技术角度和学术角度,都不及格的历史题材纪录片
好久没看纪录片了……不过结构确实过于松散
平北
了解了,而已,真是纪录片,确认。
多一星,因为有些人有些事值得纪念,但手法上能不能不要主旋律,这是民族斗争,不是胜者为王,纪录片的要义就是如实、全面、客观
全片都是一种宣传册的形式插图,并配以语音讲述。以这样的方式个人觉得并不能起到多好的宣传作用,尤其在影院如此长的时间,精神是无法集中反而觉得腻味。
高起点,低介入。前二十分钟甚好。
看过。还可以的。
怎么提起来观众的兴趣是导演要考虑的事情
非常一般 作为主旋律电影 多年无进步
实习单位组织的党支部活动,从内容本身看,让人更多的了解了那段历史。但的确存在艺术性不强的问题。在片尾看到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却又觉得有亲切感,抛开电影内容,每一部作品都是集体努力的过程,对电影更应该有所包容。
关于战争,诺兰拍出了《敦刻尔克》,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本以为记录片会略逊一筹,但写实的手法让这段屈辱、浴血奋战的历史更悲壮、直击心灵。硝烟虽已远去,但历史需加倍铭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至少这个纪录片比较真实。。。1935年一二九运动那个热血年代的青年学子!他们没去大后方没去重庆云南!西南联大更别提了,就在日本鬼子眼皮底下,就在北平以北坚持抗日,他们这些大学生绝大部分都牺牲了,而且他们的牺牲你们很多人不知道~
纯纪录片形式的电影类似国宝档案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值得花时间看的纪录片。
移动 2018.06.10
主旋律,就这样了。
抗战的分区域纪录片,这种类型值得期待;但在战争本身的策略、细化描述上较差,应学习History等频道的纪录片模式,煽情还是多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