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追过的女星不多,好像只有一个刘晓庆。在那个新民晚报是生活娱乐的年代,为了看连载《我这八年》,每天到点就去小区门口的报亭买晚报,那是1992年吧;过几年我上了大学,刘晓庆在《武则天》里演武媚娘,红了自己,更红了化妆师《毛戈平》,那个时候她应该40岁。不如她潮流,大学生我接受不了40半老徐娘扮嫩演武媚娘,偶尔瞟几眼,也没正眼看。后来正儿八经看了《芙蓉镇》和《春桃》,于是刘晓庆在我心里就是春桃、芙蓉姐那般的人物。比起巩俐菊豆、四奶奶那样的阴郁,刘晓庆的形象是极其光明的勇敢的女性。像春桃,30年代,已经知道自己不一定是谁的媳妇儿,但一定是自己,这觉悟敢说百年后很多女性都赶不上!
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作者居然是课本课文《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他的文章很有味儿,想来这本子也为影片打好了基调。当时的导演都很朴实手法也很朴实,比较尊重原著,照着原著把道具布景摆出来,照着原著把角色演员架上去,一个好本子离一部好电影就差不离了。凌子风在这里改了结尾,原著里有个很明确的结尾,两个男人达成共识,想来春桃也是不反对的:“在城里,向高是户主,李茂是同居;回到乡下,李茂是户主,向高是同居。”向高还明言道:“你是咱们的媳妇。”电影是开放结局,小巷的两头重现两个男人身影,是梦是真?来路如何?导演不知道怎么选,把难题抛给了观众,不同年代的观众,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选择!
中国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苛刻的。她们需要屈服于传统去做规定动作,却又抵挡不了时代的潮起潮落。所以女性的觉醒是压抑和压制的,也暗示了中国社会的觉醒是暧昧的。春桃在两个男人之间的徘徊和犹豫不决,宛若电影所处的时代那样,是在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不断徜徉。
春桃是反传统的,但她对传统又抱有本能的善意和留恋;春桃是希望拥抱现代的,但她对现代的未知所以不敢决绝前行。80年代的中国与中国人就是在这种“进三步退两步”的状态中“摸着石头过河”。电影的结局与小说的结局不同,反映了导演与作者在中国未来的问题上的分歧。30年后再看这部电影,再看当年人们的思想状态和对未来的预测,似乎更加能够体会他们内心的那种迷惘。这种感觉与春桃在巷口产生的幻想如出一辙,以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的开始……
故事发生在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就在春桃跟李茂拜天地成亲的晚上,土匪突袭了村庄,二人的父母都未能幸免于难,村子也被烧为灰烬,二人虽有幸逃出浩劫但在慌乱中被冲的天各一方。几年后,春桃在北京以捡纸为业,与跟他搭伙的向高过起日子,直到在街头偶遇已失去双腿的以乞讨为生的李茂,平静的生活被吹皱。
春桃:“这会儿啊,我是我自个儿,我干什么事儿也碍不着谁。”
春桃不忍李茂继续流浪,将其带回家中,亦不忍向高就此离开,遂决心三人从此一起生活。桃儿的勇敢果断,有情有义,令人感动钦佩。最值得我们尊敬的并不是她突破女性的柔软而变现出的坚韧,而是她人格的内核。定义性别的特征没有意义,就像区分穷富跟聪愚一样没有意义,值得探索的始终是常常被掩盖的被遗忘的人性的光辉。
三人同屋的第一晚,向高让出床铺给李茂,李茂留出床位给向高。人类宽容与理解的共情力战胜了动物性的占有欲。培根说:同情是人类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我深以为然。
勇敢,是在困难的境遇中坚持你认为对的东西,春桃坚持的是她的义气。
春桃儿勇敢的活成她自己个儿,本桃也要。
承袭导演一贯的戏剧张力,影片节奏在剧情的拉扯之间充满魅力。故事很大胆,在当时必然是极具挑战的尝试,而影片的一些尺度即使放在今天都不是很好实现的。故事和《图雅的婚事》主题相似,只是影片探讨的人与爱的关系和态度显然走得更远,更让人唏嘘的是此片早之十几年。
春桃很复杂,一面是自个儿的事自个儿决定,一面跳不出礼教牵绊,层次差不多到了,又差一口气。但她仍算强韧。那么多碎嘴邻里,比贫穷要命。向高真心憨厚,姜文很赞。刘晓庆细节到位。找李茂演员下了功夫。修复版很鲜艳。三星半。#北影节#说话与手机亮光同样避不了,过道小孩一直弄塑料袋更要命。
影首片名处,刘晓庆再度走向紫禁城。上次坐着花轿,叫慈禧;这次背着背篓,叫春桃。可身份巨变无碍内心依旧强大,以至草帽背篓造型更像孤独游侠,捡着破烂照样主宰一切,让男人从洗澡水到捶背紧着服侍,虽然姜文的角色这回不再姓李……PS给无腿丈夫配音的听上去好像是雷恪生?
以许地山原作为底本的这个由凌子风在1980年代末拍出的故事,跟《小城之春》等关于春天、觉醒和性解放的故事一样,都有一种比詹姆逊的理论虚构还要真实的民族寓言属性,这里面所体现出来的名实之争,纲常名教与生活的自然状态之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八十年代新启蒙的语境中都有各自的指涉,然而却巧妙地通过对同一个文本的复写叠沓在一起。英国写实小说的鼻祖之一笛福也写过《摩尔弗兰德斯》,把二女共侍一夫的故事转换为圣经中来自原始遗民的纯真生活的描述,也许许地山的本意也是如此,在中国人能够接受的对谦让、仁恕的理解中,渐变地对苛刻的文化观念进行改造。
资料馆修复版:国内女性题材杰作,细致去展现三人共处一室的前后挣扎,情绪迸发点到即止,令人倍感惊喜于导演对生活细节的丰富展现,不仅让这部小格局影片展现出当时老北京城的民风,也让观众自然感受到春桃面临的生活困境与抉择,结尾很妙,痛苦在最后一刻爆发,曹前明本色出演太深刻了。
一女二夫,女权爆发
修复得真俊,凌子风所爱拍的极强又极善的女人。BUT,这片的看点难道不是正处在蜜月期的刘晓庆和姜文吗!
当年刘晓庆那种健康蓬勃又妩媚的美真是迷人,“我谁的媳妇儿也不是,我是我自个儿”。
看看咱们中国的一女二夫的故事吧,比起60年代的法国人,这个民国版本奔放不足,厚实有余,法国人求青春叛逆,中国人求伦理良心(也用了姜文和刘晓庆的身体来做戏),终究讲的是破除窠臼的人的解放。结尾有不真实感,坚定的女性主义立场总给人恨不得回到母系社会的感觉。
资料馆2014.12.24.7pm 修复版。首尾红墙外经过的女人,中国寓言。最后的唱词有两遍既有带了“洋”的、又没有带“洋”,背负历史的重负、却也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活。每幅画面都表意清晰(刘晓庆在双人景别中永远更高),完美地塑造了父权制度下的坚强女性。配乐略烂,但音效设计(如蝈蝈)很好。
原来,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是从这里脱胎换骨出来的~
刘晓庆和姜文演出了活生生的肌肤之亲,像被迫丢到一个假定情境里的真人。寓言太硬,像舞台剧,但还是好,精彩、漂亮。哈德门的广告,岔曲《风雨归舟》。
算女性电影,春桃既否认和李茂早已成过往的婚姻,又拒绝刘向高管她叫“媳妇儿”。她不属于任何男人,拒绝婚姻枷锁,只看重情义,是穷苦人之间的帮衬。这也是“三人行电影”,承载着仨人如何活下去的问号结束,让观众自个儿去寻思。
这才是庶民电影该有的样子,凌子风导演改编小说还是有一手的,老舍、沈从文、许地山都被他改得有声有色,宋丹丹、姜文、刘晓庆、斯琴高娃、张丰毅这些当时二十多岁的年轻演员也很扎实,带着光泽,神采奕奕。《春桃》里的李茂直接找了残障人士出演,这个真是厉害。片子不是说一女两夫的庸俗故事,而是在讲混乱贫瘠年代的朴素感情,底层小人物的善意互助、惺惺相惜,好死不如赖活着的顽强生命力。一个捡垃圾的女性,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振聩内地影史的女性宣言——“我谁的媳妇儿也不是,我是我自个儿”。
画质不好,黑乎乎的...
“你将来有钱了准娶个洋媳妇儿!”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1988年拍的一部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北京城的三角情爱纠葛故事,民国新风气后战争前略显平静的老北京城和老北京人那样儿和那状态,历历在目!姜文和刘晓庆不仅是入戏很深。
冲着刘晓庆看的老电影,意外好看. 讲了个简单的一女二夫的故事. 都是大时代下悲惨可怜的小人物,各自有着对彼此的善良,大家都想结束这种奇怪的三角关系,可惜生活的压力又让人难以选择.开放式结局让我很想看看原著.
女性主义电影,春桃虽然是个捡破烂的,但有着强烈的独立人格意识,不依附任何男性,不为道德规范所绑架,同时也明白情与义。无腿超人曹前明,残疾人运动员,和电影中自强不息的角色如出一辙。影片中给刘晓庆的春桃设计的人物造型值得一提,破草帽及特有的背筐,寓意深刻又富于造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