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0年了,小包和老包的故事历久弥新,经典永流传的原因就在于其对于人性的把握跨越了时间、空间、科技与社会的更迭。
“慈父多败儿”是我在观看时一直萦绕在我脑中的感想。老包脑海中一直浮现着儿子小时候认真学习的画面,对儿子的溺爱和亏欠感使老包忽略了现在的儿子只是一个虚荣的、不务正业、颐指气使的混子。
包氏父子的悲剧当然离不开“慈父”的软弱、愚昧与“败儿”的忘本、爱慕虚荣、好吃懒做。然而,对社会的分析往往对个人的分析更有意义,可以想见,上世纪初,阶级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有着何其重要的决定作用,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教育只是少部分上流社会的专属物。理发店老板的亲戚自然而然成了理发学徒,以此类推,小包自然应该成为听差老包的后继人。教育的目的不是阶级跨越,而是巩固阶级——只有富人能上得起学,穷人不但交不起学费,而且连上学的资格都需要争取。包氏父子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教育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笑与泪,是情感的两个极端,如果能把这两个相反的效果集成在一部作品中,好像是很难的——中国民间一直这么认为,因为这类似“水火不相融”的东西融合了,从而证明创作者的水平非常之高。 用更感性、更形象的标准评价艺术,这本无可厚非,如果把这种标准作为通用标准甚至最高标准,就会流于浅薄了。而这种浅薄的标准,在中国民间一直非常盛行。比如,对《大话西游》的评价,一直在缠绕于笑和哭,用各种各样的花式来证明笑和哭的程度,似乎笑得越强、哭得越烈就证明作品越好。 从创作角度看,让观众又哭又笑,很容易做到,只需要一个笑点、一个哭点就够了,如果还嫌不够的话就分别两个,或者继续增加。而笑点与哭点之间,是否有情感关系,是否符合生活常理,是否相得益彰而又浑然一体,这才是文艺作品的价值所在——对于这些过程而不是哭笑的判别,是一些观众力所不逮的,所以他们索兴不想那么多,反正他们站在了多数人的一边。 笔者第一次感受笑与哭的组合,是中学时一位老师的演讲。他先讲了一个笑点,儿子在称呼上占他老子的便宜,是传统相声的糟粕;之后的哭点,生病的母亲早起帮儿子做早餐,是“感人”的常见桥段——最常用的内容机械组合,简单容易,谁都会。类似的,《大话西游》的笑点与哭点,都是相互孤立的——虽然总有影迷出于盲目与崇拜去生拉硬扯、过分解读,但是总经不起三下五除二的反驳。 如果说《包氏父子》笑中带泪,或者先笑后哭、寓庄于谐、五味杂陈、难以名状,是客观的。影片的重心是情感,既让观众体验人物的情感,又激发个人的情感。 父子二人,都是情感主导行为,很少的理性,因为他们接受了错误的教育。父亲对儿子的放纵,是因为孩子母亲的早逝,这似乎符合中国民间的历史悠远的风俗:因为珍惜而溺爱。后果,却是儿子的骄宠。儿子对父亲的态度肯定不是父亲希望的,他却能够忍受,他到处哀求别人,只是为了满足儿子。儿子似乎是父亲的唯一生活目标,而且是压倒一切的目标。为了儿子,他可以哭,可以叫,可以忍受嘲笑,可以遭受欺凌,他甚至准备去偷,儿子的需要险些压倒他最后的良知。父亲的这些错误,不可能教育出好儿子,儿子的错误滚雪球般越来越大,直到父亲连哀求的机会也没有了。 虽然影片的重心是情感,但本片却非常容易引发观众的思考。除了对传统家庭情感模式的怀疑与否定,观众还会很自然地思考家庭所处的社会背景,因为“表少爷”之类的人物引导着观众去思考。其他阶级的人接受了什么教育?他们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儿子?贫困兄弟对老包的善意安慰是帮助还是误导?小包是否本来就不应该上学,至少不应该进入贵族学校? 笑或泪,如果伴随着深入的思考,才是艺术作品追求的效果。
父亲对读书的敬畏心,在于读书后可以当官,他求的是权势。小包也渴求权势,所以他通过与富豪同学胡混,天真地想要从用一样的头发油、买一样的运动衣得到一样的权势,眼见局限与此,悲剧也因此而生。 小包被退学,老包心都碎了,还有巨债需要偿还,他们之后的命运是什么样子? 如果小包是上进的学生,这个30年代的家庭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如果老包不被读书带来的煌煌权势迷了心智,对儿子有正确的认识,给予正确的教导,他们父子又会是什么样子?
改编自张天翼原著。民国,做仆人的老鳏夫寄希望于儿子读书步入仕途,可惜他作为老实巴交的文盲无力握紧儿子的缰绳,儿子在富二代同学面前出乖讨好对老爹横眉冷对,游手好闲、浪掷尊严。创作者对人物是保有讽刺性的(张天翼漫画式的笔法被很好的挪到了银幕上),但又不乏柔情(老包倾其所有为小包缴费等段落让你幻觉小包最后会觉醒),有时又显得模棱两可,比如老包身边的那些朋友,当他面时只是一味的说小包的好话宽慰他,未尝不是一种挖坑。作品虽然没有深入探讨这对父子今时今日状态的成因,但用一些超越具体时代的细节作为线索,比如小包性觉醒后的性幻想和看两性书籍,这可能是他叛逆的一个来源。同时细致描画了30年代的社会情状:如何去银行交学费、阶级观念如何深入学生的心里(那个趾高气昂的漂亮女生),富二代的家居陈设等。李少红挂名实习副导
高清版的画面真的好,希望有朝一日能洗个蓝或者大力推广一下,绝对是冷门的神作。看这部片子有种照镜子的苦涩。以前以为张天翼只是儿童文学作家,毕竟最出名的是《宝葫芦的秘密》。没想到这部电影和原著的讽刺性如此强烈、意蕴如此丰富,即使到现在看依然魅力不减。
很好看的国产喜剧,有人情气味,经过社会毒打的人都能懂得它的好。人穷莫入众,言轻莫劝人,道理都懂,然而大多数人都是知易行难。趋炎附势,好吃懒做,时常用白日梦自我催眠,穷人家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容易对原生家庭开始愤怒,他明白原生家庭给不了自己想要的,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像遗传基因一样跟随自己。读书确实可以改变命运,让命运越来越糟。
小时候,对这部电影很抵触,因为家里面总用小包来讽刺教育我,现在开始用这部电影教育自己的孩子了……
真是一部杰出的作品,诙谐幽默,幻想,配乐和转场的运用非常娴熟,视听语言的使用非常棒,特别是一些心理的描写导演总能非常贴切的方式表达出来,每个场景都很考究,比起谢铁骊的早期《早春二月》更加成熟
有子如此,直接打死!
有很多桥段(包括配乐的烘托)用喜剧方式表达,但底子是很悲凉的。客观方面是贫富差距造就的社会阶层分化,主观方面还是慈父败儿,这个老父亲无视自身的阶级身份还指望下一代通过优育翻身这本就是幻想。依我见什么时候去掉“养儿防老”、“望子成龙”和“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的封建式育儿也许才有父与子彼此的真正快乐,当然,读书本不是坏事,但不在一个圈的真的别硬凑,只是本地天然的不平等似乎如此,现在较之以前好像更严重了。人呢,始终要认清自己的现实,贫穷不是原罪,攀比才是。上个世纪大陆导演拍江南水乡环境还能如此贴合,想起了50年代的《祝福》。饰演父亲的是管虎导演他爹管宗祥。7.9
为什么儿子对老子厌恶到这种程度,才是最应该深思的
一部百看不厌,越看越有味道的经典老电影,这样的电影完全应该拿大奖!
我记得是张天翼写的故事,小时候看过连环画
这部八十年代的片子居然没看过。张天翼的短篇原著。完全抛弃了时代大历史事件的波澜,这对包氏父子的经历即使在当下依然可以找到对照的例子。父亲望子成龙,节衣缩食,自己一件褂子穿十几年,一心期望儿子念完书后做官,成为“老太爷”。韭菜的阶层,如果仅仅想通过上学念书翻身成为割韭菜的人,大抵只会陷入更深的困境,因为韭菜在镰刀手的眼中,至多不过是跑腿,打手,帮闲,是随时可以被抛弃的。 张天翼又让儿子这个角色集中了所有反面的因素,留级,调戏女同学,打架,虚荣嫌弃自己父亲,追求物质然后自家条件又不允许。所以,不幸的结局是注定的。然而,如果儿子是个发愤读书,品行良好的青年,他们的命运就会有改变么?影片为我们留下了江南水乡八十年代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三十多年后,很多已难看见。其中还有卖螃蟹的还是无锡乡音。
人心不古,世道恒常,呕心沥血的父母将功名利禄寄托于下一代改造命运,却忽视了阶层之间固有的差异,无法通过读书做官来弥补,这在任何时代都是难以消匿的的悲剧;虽是悲情故事,不无喜剧因素,笑中带泪最心酸;江南风物与民俗习惯亲切可喜,时代背景几未涉及,但又是超越时代的。
屌丝别跟着富二代瞎混
让我难忘的、特喜欢的一部电影 苦苦的 酸酸的 涩涩的演父亲的就是管虎他爹还有蔡国庆呢 哈哈
改编张天翼小说。用80年代的现代语言讲30年代的故事,嘉兴小城的贫富差,抓住现代对贫穷青年的冲击,交际舞,性爱意识,时代曲,黎锦辉《毛毛雨》真是流行大街小巷!历史同步是意识形态目的的贫富对比,叠加苦难与压迫。只有回望才能真正表现个体的真正矛盾,贫穷者的攀比心,宿命注定的无奈感。
要不是谢铁骊导演想拍这部张天翼短篇经典,管仲祥和刘昌伟恐怕一辈子都没机会演男主角?可或许也正是由于他二人的演员气质与演艺经历上的绿叶配角印记过于浓烈,反而高度贴合剧中各自角色的身份设定性格特质,形成了一种由里到外浑然天成包氏父子非我莫属的原生本色出演的奇妙感觉!当老包对小包说:你不能跟人家比,那都是有钱人家的少爷,你不能贪玩,你得争口气。仿佛也是老管在对小刘说:你不能跟人家比,那都是王心刚唐国强周里京。你就这一次名导/男主的机会,你得争口气!不用导演反复提点,只要想想自身经历就通了心境入了情绪。……不过此种选角思路,虽有利于充分表现小说主题中讽刺愚昧落后的奴性思想那一面,却似乎弱化了旧中国城市平民上爬无路的另一面。因为让包国维品学俱差之外天生一张低颜配角脸,其遭遇就更像咎由自取而非环境使然?
该片的成功之处在于比较准确地掌握了原著的精神 真实地再现并丰富了原著所反映的时代岁月和风土人情 丰富 深化了原著人物形象 在保留原著艺术风格的同时 编导的艺术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是 影片把老包从期冀 幻想 欢乐到幻灭的过程表得细腻 曲折 使老包这个人物更多地带有悲剧色彩 令人同情 不错
在30年代中期,蒋介石提倡新生活运动,罗明佑朱石麟拍摄了《国风》以响号召。《国风》拍的太流于表面,此片则写实的多。那个时代,社会思想开放,穷人可以上学了,可是贫富差距剧大,同学之间着装玩乐有天地之别,容易形成攀比的风气。尤其贫民孩子,由于经济上没有存在感,于是在其他地方寻找存在感。比如调戏女学生,讲所谓的义气,为富家公子大打出手,以获得别人的赞许。贫穷是原罪,可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疏忽。可是贫穷家庭的教育又能好到哪里去,于是造成恶性循环。此片在一个贫富差距剧大的社会中意义深远,也希望每个贫民家庭的孩子能够自立自强,实事求是,认清自己,杜绝浮夸之风。结局那个灰头土脸的孩子,错误是你造成的,可也不必自责,也有你父亲的罪过,最重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扣了一分输在摄影,张天翼在那一代大师里名气矮了三分,可能是因为在人们眼里他是个写童书的,但大师毕竟大师,这故事隔70年后的中国一样能看到身边的例子
尽致淋漓,人性啊,虽然是三十几年前的电影,放到现在依然鲜活。穷人不要去贵族学校,也不要去追名门大小姐,一直有差异,最后面心理不平衡了,吃苦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