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搜索《一生所爱》这首歌,而找到 了中国歌舞剧院交响乐团的《大话西游》,很喜欢,于是试听同一专辑里的其他曲目,《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题名很有趣,但听起来第一印象很一般,就是悲怆怆的。
但是,后来,又听,再听,感觉就不一样了,好像每一次聆听,都会有东西落在心底,积淀起来,像入秋的杨树叶,随一阵阵秋风,一片片落到地面,直到入冬,地面被厚厚一层落叶覆盖。越听越缠绵,缠绵而沉郁,沉郁却压不住一股昂扬的力量。
我知道,这个有趣的名字一定属于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只是不怎么想去看,可能就是一部曲折往复的庸俗的爱情肥皂剧吧,没责任没担当的男人离开了女主,女主艰难地过生活,也找到了新伴侣,可是后来男主幡然悔悟,抑或逐渐地成熟,终于发现旧爱的美好是世间独有,谁也代替不了,又回来找女主了……
最近,在这段音乐的评论中,看到了网友关于原电影的一些话,才发现与自己原来的臆想完全不一样。
我心中的李保田,首先是刘罗锅,或者其他现代一点的人物,差不多都是干巴巴的老头形象,皱纹,张嘴说话,透着股拧劲儿。从来都不知,他还饰演过作家,像扑火的飞蛾,像破茧的彩蝶,执著,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形象。这部叫做《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的电影,让我心里有点痒了。
因为看了网友们的很多剧透,电影没有给人惊异之感,但还是觉得值得一看。
李保田还是李保田,唯一有文艺范的地方就是他的头发,其他都还是一样,干巴巴的老头形象——虽然年龄应该正当青壮,一脸的皱纹。他饰演的不是理想主义的作家,也不是浪漫的追求梦想的人,他饰演的就是一个固执的失意作家,别人嘲笑他,他会愤怒到失态。
电影里的感情故事处理得非常粗略,显然这里不是重点所在。《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无关爱情,攸关生活,建议观影人群:三十岁+。
因为对稳定关系的需要和期待,我们歌颂矢志不渝的爱情,赞扬不离不弃的守候。在漫长的社会历史中,人类发明了家庭、婚姻、责任感来维护稳定的亲密关系,但感情逻辑和社会逻辑是不同的,很多时候,外部的约束阻挡不了感情的流动。
电影开头,李浩明与师慧一起去民政局办理离婚。李浩明是一个小作家,师慧是一个家庭妇女。不妨猜测,他俩是经人介绍认识,在年龄、家庭和意愿等个人情况差不多的时候下结婚的。李浩明的稿件不被编辑认可,稿费收入少且不稳定,师慧对此有意见。本来不多的感情,在日常的龃龉中消磨殆尽,剩下的全是不合适。两人面对矛盾都无能为力时,婚姻也就结束了。因为住房问题,离婚后,他们还住在一个屋檐下,继续着矛盾。
方块大小的剪报和少得可怜的稿费是李浩明这个不得意作家的所有尊严。当他把稿费存折递给前妻,努力尽一个父亲的责任时,得到的确实一句“行啊,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师慧误以为是他的私房钱。在婚姻中备受打压的自尊,在婚姻外却也不能独善其身。他们残存的感情联系,在一句“你根本不了解我”中结束了。
师慧的妹妹师红是科班出身的舞蹈演员,回北京准备独舞晚会。她和许宽是一对相互利用的恋人,我需要你提供的物质条件,你需要我的青春靓丽。虽然郎才女貌,终究是没有未来。独舞晚会是第一次冲突,以师红拒绝代言,放弃独舞机会告终。师红怀孕,许宽不愿承担责任,是第二次冲突,两个人的需求终于不能调和,分手成为必然的结局。
因为师慧再也不能和前夫住在一起,师红和姐姐换了房子,和李浩明在同一屋檐下相处,虽然尴尬也泾渭分明。装修、聚会,师红在这个小空间具有绝对的主权,按照独立女性的方式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浩明深夜无处可去,在无人的十字路口,指挥无人的交通;经济窘迫,向邻居借钱才能交上水电费。
李浩明发表《等待春天》,师红从脏报纸上将文章剪下、洗净、贴在镜子上,两个人开始有了积极的互动。存折事件中,师红看到了师慧看不到,或者说不愿去看的,这个男人的责任心和有心无力。独舞晚会事件中,师红在化妆间卸妆,面对李浩明,李看到了他脸上的疲惫和心中的无奈,说“你也是条虫”。这两个人在各自的人生低谷,达到了相互理解。之后,师红怀孕,许宽跑路;李浩明挺身而出,赶走了许宽,陪师红做手术,挨了打也不承认。
师红批评李的作品不具可读性,和女编辑的评价如出一辙,让他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受。可是一个穷途的中年男人,哪有值得被关心的感受呢。文学上的灵感,来自师红。蹦迪是电影的最高潮。李浩明最开始不愿意去,忸怩地站在人群中观看,看着穿白色毛衣的师红在舞台上发光,展现魅力。在师红的引导下,他开始扭动身体,释放压抑的自我。舞蹈作为底层感情的外化表达,是本我的反映。他们的关系,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
正如他后来所说,爱情与孤独,都可以使作家产生创作力。这天之后,他在电脑前码字如飞,信心满满。《闯进我生活中的女人》的轰动发表,李浩明春风得意,在庆功酒的暧昧和迷醉中,两人关系更深了一步。之后,李浩明向前妻摊牌,此时师慧对两个人的感情还是有期待的,希望李浩明继续履行做父亲甚至丈夫的责任。但在得知妹妹和前夫在一起后,她坚定地收回了房子,砸毁了所有的家具,发泄自己的不满。
感情是流动的,像奔流到海的河流无法回到山川。李浩明和师慧的感情是流动的,从最开始的合适,后来的不合适,到最后的恩断义绝。李浩明和师红的的感情也是流动的,两人在各自的人生低谷走到了一起,不知道在事业的上升期会不会出现新的问题,再也无法相互理解。
不过,希望所有的恋人,可以认真对待现在的爱人,即使不能走到最后,追忆的时候也不会后悔。
一个落魄的作家,婚姻家庭事业一塌糊涂,而张延的出现为他带来了希望,就像《卡罗尔》的那一抹眼神!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他爱得很克制,最后张延选择离开,他,撕开了自己的面具不在伪装,跑到街上去追张延!可是找不到,被淹没在熙熙攘攘的车流里面了。
保田哥希望妻子能够理解他给他时间,可盖克等不了,生活太残酷了,结婚多年,保田,家事不管,爬格子自诩作家,可就是不下蛋,生活被磨平了,拮据、平淡压垮了婚姻,也压垮了保田这头骆驼。妻子选择离婚!
妻妹张延失恋后,被男朋友抛弃,堕胎,生活一塌糊涂。也需要精神的慰藉,他看到了保田(姐夫)身上闪光的东西,二个感情孤独的人,抱团取暖。两好嘎一好了。
保田哥,后来出书成功了,成为畅销书作家,盖克,想要回到他身边,可生活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生活没有谁对谁错,看怎么理解吧
李保田在里面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她根本就不知道我是个什么东西!配乐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不过一点儿也不过时,最感触的是电影中李保田作为一个北京本地人,居然不能在本市住酒店,这个规定也太奇葩了,1996年啊,真怪。最好的表演算是大半夜自言自语指挥交通了吧,有一瞬间,我想起王宝强的《hello树先生》。PS:演员表里的彭丹是个什么鬼,她演的谁?
真夫妻,应该能共得了贫贱。红颜知己万岁!
以几分钟的默片结束。
张延领舞那段算本色发挥了
关于幽默的举例,耿耿于怀
人到中年蹉跎梦,小姨添香妻倒灶
我觉得,这片大概是李保田特质的全面体现。他特别擅长演内心丰富但压抑,表面轻描淡写歪嘴笑笑的人物。《菊豆》、《过年》、《有话好好说》,看点都是他压抑到发狠那一下的转折,又沉又狠。这部他和盖克都压抑,抻的劲儿最好。以及,当日的张延劲儿劲儿的(瞿颖也有类似劲儿,但不如她细),特别带李保田的沉狠。
二十多年前的商业电影探讨尺度比现在大多了,观众们的心理接受范围也比现在更自由。现在一切都不能谈,一切都需要正确,都说假话,就显得不客观,无意义。
中学时一直把片名当成 口头语说!~
通俗的京味都市言情片,通过一位人文知识分子在离婚之后面对的新问题,看三位关系微妙的局中人的生存境遇、现实矛盾、道德伦理,揭示出人性的弱点。
有理想有尊严,没有问题,你可以追求。那你不要结婚有孩子连累老婆啊,你天天窝家里写作,照顾孩子养孩子做家务都是老婆,你还要责怪老婆不理解自己?她有那个精力吗?什么男人需要的是红颜知己需要的是理解和鼓励?女人不需要吗?是个人都需要啊。三岁的孩子也需要啊。只有你需要,你不想着给别人鼓励和支持吗?这也就是片子美化了,化茧成蝶飞上枝头,现实里谁要是学这种,几年就得营养不良病死。怎么就不能边上班边写作啊,艺术来源于生活啊。
我记得是初中时候看的。当我看到了李保田在半夜的北京马路上跳舞的时候,我为一个中年危机的怪蜀黍哭了。现在想想,我泪点很低,并且同情心过剩。我不够理解女人的艰辛,却容易怜悯软弱的男人。直到今天,我都在为此付出代价。
顶顶考究漂亮的打光配上调度高明的长镜头,李保田影史一舞献出阿尔帕西诺级的表演,咱当年中国电影的心气儿多高呀,一个普普通通的商业片都是奔着送奖去的,再看看现在,都是些什么狗逼
爱情和孤独是作家创作的动力,爱情和孤独是一对反义词,又是双生子。
指挥交通内段儿
特别喜欢这句话
几十年后都有价值的中国电影。
每次看美剧,看到安排有劈腿史的前夫能够想自由回到努力生活妻子那里,就能自由回去的情节,我就想把这国产片名字回敬给他们。我就是讨厌ex的专业户== 封建道德的编剧别在我这儿妄图给ex洗白。不道为啥,大概是身边离婚的人多了==
我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的?应该是……
演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