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新与其他第五代不同,他的电影聚焦的是城市生活,多以喜剧为主,先锋三部曲第一部《黑炮事件》令他一举成名,随后又给出了《错位》《轮回》。
之后他出国学习,回国后拍出了城市三部曲,《站直啰,别趴下》打响头炮,1994年9月10日,黄建新的另一部神片《背靠背,脸对脸》在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首映。
而在前一天,黄建新还有一部电影在加拿大上映,这部片往往被人忽略,也是他向第五代靠近的末尾作品。
片中有张艺谋和陈凯歌的许多影子,它的名字叫做《五魁》,黄建新以此片致敬了《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黄土地》。
之所以会有这么一部在黄建新作品里看起来离经叛道的电影,是因为他不甘心被限定为“城市导演”,于是改编了贾平凹的小说《五魁》,这一次尝试和反击,也成了黄建新的绝唱。
此后他再也没有拍过类似的影片,而是在城市三部曲《红灯停、绿灯行》拍完之后,又回到自己的舒适圈,给出了比较怪异的心理三部曲《求求你,表扬我》《谁说我不在乎》《说出你的秘密》。
但《五魁》被遗忘,不代表《五魁》不值得说,虽然看起来有拼凑的成分,但五魁在故事性和思想性上还是秉持了黄建新一贯的风格。
故事对观众友好,没有那么多晦涩的情节,思想还是一如往常的试图解释人性与社会性,人与社会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
只是从《五魁》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导演黄建新的力不从心,他对乡土题材以及对封建礼制的抨击把控力远不如对城市百态的观察与思考。
《五魁》不像《大红灯笼高高挂》那样,从画面中就能够看出来深门宅院的压迫感,以及落后规矩的压抑。
人进了宅门成了囚,被一双看似无形的大手牢牢掐住了喉咙,听话点灯,失礼灭灯,反抗封灯,人犹如巴普洛夫的狗,对习惯性适应,摒弃了原有的天性。
可在《五魁》中,并没有《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麦高芬,导致电影中显而易见的枷锁所造成的无能为力的感觉对人的冲击力并不强烈。
而且《五魁》的构图、色彩过于刻意,黄建新为了渲染影片中贞节牌坊的禁锢,专门在片中放置了几处对称画面,还故意将色彩调成清冷的样子。
可这种设计却没有发挥该有的作用,反而在什么都想要的包袱下,黄建新失去了以往电影中在色彩、布景、摄影、构图上的先锋性,让《五魁》的视觉效果大大降低。
《五魁》不像《菊豆》那样,格局立足于旧社会,通过菊豆和杨天青的人伦悲剧反映出糟粕文化和制度对人的侵害。
在《五魁》中,黄建新也想传达这一观点,但在叙事过程中逐渐跑偏,少奶奶和木头雕像完婚,跟五魁偷情被发现,脚筋被挑断,用铁链将木头雕像和她锁在一起,这些惨剧给人的观感就是全部由柳太太一个人造成的,与时代无关,视野变小了。
《五魁》也不如《黄土地》那般温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良性的,没有剑拔弩张和张牙舞爪,也不讲究什么叙事性,借助高天、厚土、民歌等符号借景抒情。
《五魁》中的戏剧冲突都是有意安排,让观众看到自由与规矩、名声的对抗,然而这套对抗很难激发起观众的情绪,缺少《红高粱》中罗汉大叔这样的角色,以及他最后杀青的片段,电影的感染力就大打折扣。
片中的演员的表现也比不过姜文、巩俐、李保田等人,这让《五魁》看起来只像一出肤浅的猎奇大赏。
黄建新在这类题材中的差距,也许就是贾平凹远不如路遥、陈忠实的地方,难怪他终其一生都无法写出《白鹿原》《平凡的世界》这样可以留下来的经典之作。
其实电影还是不错的,只是片中有着太多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痕迹,导致了看的时候多了一份别扭。另外,明明是一部中国旧社会的电影,冒出台湾口音,倒是让人感到格外的怪异。、
对于中国旧社会的批判,或者是对于女性的残害的批判,似乎总离不开一个女性的性方面。守寡成为了残害的最重要罪证,我们不可否认这一点的重要性。但其实还有更多方面值得我们深思,家庭社会地位、教育等等,其实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似乎性成为了我们内心最隐秘,最具有好奇心的东西。有时这类影片看多了,倒是无趣了许多。
整个片子的风格太大红灯笼高高挂了,贾平凹和苏童哪里应该是一个调调…或者他们应该是一个味道…
灯笼里颂莲和三太太的死与疯,几乎可以单纯归于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五魁里更多了近代中国列强侵略军阀割据时期老百姓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悲惨命运。日子太平就不会有土匪,没有土匪少奶奶就不会被劫,少奶奶不被劫少爷就不会死,少爷不死老太太就不会强迫少奶奶守贞,不强迫少奶奶守贞就不会和五魁跑,不和五魁跑就不会被割断脚筋,不被割断脚筋五魁也不会当土匪杀柳太太…
也只是如果,太平日子也有那么多不确定和不思议,没准少爷就出车祸死了,没准少奶奶爱上别人了,没准五魁是个骗钱偏色的渣男…但是总不至于被割断脚筋了…
原以为黄导只中意拍当代社会的小人物,没想到这种旧社会题材的电影更是了得。 说实话,我被震撼了,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心理的描写, 各种罕见的风俗场景的呈现,还是一些有指导意义的处事手段。
-人物:
一, 柳氏: ”人呐,最要紧的是要留个好名声。“
在五魁和少奶奶缠绵的时候,柳太太和管家说,”麻嫂,看看是什么响啊?“ 麻嫂开了自己的房门,朝着少奶奶的房间问到,”少奶奶,睡下了吗?早点歇着吧“ 。 但并没有进少奶奶的房间揭穿她们。
次日午饭,柳太太语重心长的和媳妇说道,”我年轻的时候,也常听老人们说,人过留名,燕过留声。 “ ”我守了20多年的寡,也是从苦水里熬过来的,我懂你的心思。“
”人呐,最要紧的是要留个好名声。“
后来,他们被处置,五魁被驱逐,少奶奶被钻了足底。
事后,柳太太坐在床上痛苦的说到, ”我守了几十年的寡,她怎么就守不住呢?“
再后来,五魁回来了,背走了少奶奶,给柳太太一根绳子,留了全尸。
”下贱。“ 在被逼上吊时,柳氏略高傲的说到,这是她生平最后一句话。
最后,柳氏被立了贞节牌碑,供后人祭拜。
柳太太如愿以偿,留了个好名声。
二, 少奶奶: 五魁,你是我的黑娃。
少奶奶被父亲"卖"到柳家,半路上遭遇土匪,五魁背着她跑了一路,被土匪追到后用自己救了五魁。 虽不情愿,但没法子,去做压寨夫人。
大胆五魁,舍命相救,少奶奶心存感激。
到了柳家却要和一个死人成亲,每天伺候一个木头人,晚上还要抱着木头人睡觉。
年纪亲亲的花花大闺女,如何能受得了一个木头人。 对五魁示好, 将少爷的裤子拿给五魁,未想到运到了魔高一丈的柳氏,断了少奶奶通过物质想五魁示好的念头。 (柳氏威武!)
无法忍受的少奶奶开始发飙, 摔木头人,往娘家跑。 木头摔了,柳氏再请一个回来,跑回娘家,其父又给送回柳家,还能带回一块豆腐。
后来,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小娥和黑娃,哦应该是少奶奶和五魁。情不自禁的在一起了。虽然被柳氏发现,但是并未当场揭穿她们。
翌日早晨,少奶奶开门带着笑,心甘情愿的抱着木头人出房晒太阳。好像突然对木头人的所有成见和不满都丢了。 不得不让人想起那部《昼颜:工作日下午3点的恋人们》和那句”老娘要是外面没几个相好,谁心甘情愿为你洗内裤! “
麻嫂,”少奶奶,听个劝,见好就收吧。“
少奶奶呆在柳家,如果五魁不在,她也不想活下去。
少奶奶和柳氏不一样,她不要名声,一心要和五魁走,最后五魁终于把她背出了柳家。
三, 五魁: 有勇有谋又有情有义, 少奶奶/少太太们理想中的长工。
”那女人救了我的命,你知道不?“
”你个狗日的,挨抽!“ 五魁父亲大声对向白风寨跑去的五魁。
五魁有情有义,因为女人救了她,他要去将女人救出来; 又有勇有谋,独闯白风寨,并成功救出,且还和白风寨的头头们称兄道弟。
”我要见寨主。“
”有什么事快说。“
“我是来和寨主说个话的。”
“ 白风寨没有秘密,讲。”
“我饿了。”
“讲。”
“我两天水米没沾牙。”
“你吃吧。 没事了,你们退下。” 众人退下(五魁的坚持成功逼退了众人。)。
“我来要讨回我的女人。”
“我要是不给呢?”
“你不给,我也没办法啊,我又打不过你。” ”寨主,你那里寻不到一个好女人,偏要你一下身没毛的白虎星。“
”我明着跟你说,这酒里有毒,会聋了你的耳朵,喝了它,我成全你们。“
”大哥,各位大哥,饶了我吧。 我五魁只会种地,当不了梁子啊。“
”少奶奶,你在柳家的事我都看在眼里了,你可要放宽心,别再自寻短见了。“
少奶奶被众人拖回房间,五魁在豆腐坊里无奈的用头撞柱子。
“先生,我很后悔。”
”少奶奶,你别逼我。“
”给她留一个全尸。“
黑娃和小娥的故事那里都有发生,小娥们不是老公太老不重用就是老公死了,而黑娃们又年前力壮,无处发泄; 小娥们都和漂亮,黑娃们总和痴情。 最后被发现,双双受罚。 真是悲剧。
-场景:
荒芜贫瘠一望无际的戈壁滩, 零星点缀着几个穷迫的村庄,这里到底生活着一群怎样的人,在这种自然条件下,他们怎么养活自己? 他们留下来在这里生活需要多大的勇气,为什么不去一个环境好一些得地方? 这里的自然环境又造就了他们怎样的特质?
罕见的民族色彩的婚礼场景, 专人背新娘,专人背灯笼,骆驼送亲队。
土匪抢亲,更是常见的事情。
最令我震撼的是,活人和死人的婚礼, 灯笼换成了白色,使用木头人拜亲,仪式结束,送棺材入土,活人抱着木头人洞房。 WTF!!
还有后来,族人在处置少奶奶,断足跟的场景,令人震撼。
- 手段
这部影片还给我两个有启发意义的片段,
一个是清风寨为了试探五魁,有假毒酒试探五魁。 也许寨主在想,假毒酒没有毒,若是五魁喝了,试探成功,称兄道弟; 若是五魁不喝,那就也就算了;
第二个是柳太太知道少奶奶将少爷的裤子给五魁的时候,去豆腐坊看了看五魁,“还是挺合身的,过年在给你做几件。” 但回去对小翠说到,“ 五魁穿的那条裤子,虽说是少爷穿过的,可是只穿了一水,原先是四块大洋扯得布,就从他两担麦子里扣两升,让他捡个便宜吧。” 这显然是说个少奶奶听的,对于五魁和五魁的整个家来说,五魁一年长工换来的两担麦子是很珍贵的,因为你送给了五魁一条裤子,年收入就少了两升,如果少奶奶还要送东西给五魁,就是给五魁降工钱, 这样从根本上断了少奶奶从家里那东西补给五魁的情况。
不动声色,釜底抽薪, 柳太太威武。
最后,为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女性致敬,为黑娃致敬,感谢黄导。
2015.03.14
-阿太
《红高粱》在国际上得奖之后,引起了中国作家和编导们的心灵地震,每个人也都想试试。选择相似的题材,相似的背景,是一种“超近儿”的办法,那几年连续出现了很多仿作。
讽刺的是,仿作的风潮,十几年后又汹涌了——原因是,李安的《卧虎藏龙》得了奥斯卡。
西部、灯笼、红色,本片都在刻意模仿张艺谋,还有故事框架。
贾平凹比莫言差一些,黄建新明显不如张艺谋。和《红高粱》相比,差距最大的是演员,本片的男女主角一直默默无闻,而姜文、巩俐享誉国际。
大学时看过部分原作,还记得五魁说女人是“白虎星”的细节。这是贾平凹投机取巧的代表作——性+怪异。
当年的电影海报,印象也很深。
编剧杨争光,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央视版电视剧《水浒传》,以为他和当时CCTV的台长杨伟光是兄弟。
《五魁》是导演黄建新的作品序列中的一个异类。似乎是为了证明如果愿意,他也可以拍出张艺谋风格的影片,创造一个符合西方想象的中国,才有了这部《五魁》。故事背景是西北大漠,孤零零的城,低矮破旧的泥砌房屋和门一层又一层将美丽的新娘圈起来。五魁卖苦力挣生活,他在电影中的打得第一份工是为柳家(应该是鸡公村里的大地主家吧,还经营着豆腐坊)跋涉八十里的沙漠,把新媳妇背到婆家。扮演五魁的人听起来就不是西北人,口音软软的,一查原来是台湾人。导演说,给外国人看,他们根本察觉不到这有任何问题。不过,给中国人看,也许还是有点问题的。就像当初我看《决战刹马镇》,听志玲姐姐硬凹普通话的时候替她着急的心情一样,西北人的那种粗旷和凌烈在台湾口音之中消磨殆尽,我很着急。
这桩婚姻和无数的旧式婚姻一样,(这里可以参考《红高粱》里面“我奶奶”的婚姻)混账贫穷的老爹,欠了人家的银子,就拿亲生女儿抵债。只要嫁的人家有钱,无论疾病,丑陋,都不是问题。戴锦华老师说,第五代电影人的电影,以张艺谋为代表,影像故事总是围绕着“铁屋子里的的女人”。黄建新的《五魁》也是讲了一个d铁屋子的女人的故事,但是视角不是这个女人,也不是最后拯救她的五魁,而是旁观视角。影片开始,五魁接亲,路遇土匪。这个一身红衣,直率大方的新娘还未进铁屋子,便救了五魁的命,但是作为交换,她只能跟着土匪走。五魁心存内疚,壮着胆去土匪寨子要人。寨主是个具有女性气质的男人(其实我觉得他应该是个gay),看五魁有情有义还有胆,便放了他们。被当作妖魔鬼怪的土匪在此显得有点可爱。土匪寨寨主唱戏娱乐大家,说话温文尔雅,也非暴戾之人。来他门下来要人的五魁,吃肉喝酒,也坦率真诚的可爱。五魁在这件事情上的做法--危难当前怯懦退缩--事后自己的良心受煎熬,进而想办法进行补救,呼应了最后他不顾铁屋子里的女人的恳求弃她而去,最后回归来营救并娶她为妻的路数。影片最后告诉我们,公鸡寨给柳太太立起了贞洁牌坊。镜头升高,慢慢掠过贞洁牌坊,一望无际的是荒草丛生,一片昏黄。也许多年以后,如微末灰尘的人们就如同这茫茫荒原中的野草,那单薄的贞洁牌坊不知道能够站立多久。那个不贞洁的少奶奶,即使被挑断了脚筋,终于还是和五魁在一起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赞颂了一个有情有义,终于挣脱“规矩”的束缚,成长为一个规矩的破坏者(成为土匪),也许不久的将来他会成为规矩的制定者。因此,这个故事不单单是批判铁屋子的女人如何在层层铁壁中艰难生存,展示在愚昧落后的规矩,制度,礼教下不压抑自己的天性的可怕后果(被挑断脚筋);更是倡导反抗,即便这种反抗看上去是旁门左道,妖魔鬼怪的路数,也要比所谓名门正派更加有人情味,有道义。
柳家由柳太太执掌,她青年丧偶,中年丧子,但是经营着这个大院子,可谓也承受了生活的千般滋味。铁屋子的女人一出场就被唤作少奶奶,古代的称呼真的只是用来表示社会地位高低的啊,嫁入”豪门“就是奶奶。影片创造的这个空间中,柳太太,麻嫂,小丫鬟,年迈的管家老头,一屋子老弱妇孺加上一个娇生惯养的少爷,听到媳妇被抢的消息,满腔怒火去拿枪结果不留神把自己结果了。女性作为礼教的受害者,却不遗余力的维护着礼教。五魁也并非骨子里就充满了反叛精神,相反,他也是规矩的遵守者。虽然他在影片中所属的主要空间是豆腐坊,然而,这是属于他的自由天地。他并未时时刻刻处于被监视的困境。从空间与权力的关系看,即使五魁社会地位低下,在男权社会中,男性所受到的各种权力带来的束缚和压力比一个社会地位高的女性经受的要少。尤其在家庭空间中,男性因为力量上的天然优势而免于遭受家长,男性,包括女性成员的监督和控制。然而,进入公共空间,例如他带少奶奶和小丫鬟去的高庙,庙堂之地相对家庭空间而言,更多的象征着男性主导下的权力空间。因此,在一座又一座繁复的庙宇之间,渺小的五魁在阶梯上失魂落魄。算命先生告诫他要小心“那个女人”,他心事重重,便预示着他迟早要弃弃少奶奶而去,能够自保足矣。最后他被乱棒打出鸡公寨,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小小的代价,而少奶奶却被挑断脚筋,戴上镣铐,完全失去了行动能力。
影片开头,少奶奶从土匪窝中被五魁救出,又由五魁背到柳家进行未开始的婚礼。而少爷已经死去。婚礼的鞭炮和葬礼的乐响交织在一起,颇为荒诞。影片结束,柳家太太被五魁逼的上了吊,他像最初背着他的少奶奶一样,一袭整齐的黑衣,背着又穿起红衣的少奶奶,此刻应该叫她压寨夫人了吧!
黄建新还确实是我早年间瞧得上眼儿的第五代中的异类,《五魁》,没记错的话是贾平凹的作品,张世这个愣头愣脑儿的小台湾演的还真不坏,鞭炮放那块儿还确实是高难度,弄不好,这辈子就全毁了。。。
老太婆有儿子可以守寡一辈子,因为有盼头,而新娘子没有孩子,离开自己家去一个陌生的家守一个木头人,没有精神支柱,怎么守
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应该是黄建新的跟风之作,比起张艺谋还是差点意思。结尾有点扯,张世那个气质显然做不了枭雄。
改编自贾平凹的小说,戏剧上同《菊豆》有异曲同工之妙。教条主义下的上下尊卑压制着的男女情感,「挑断筋脉」代表着爱情的残缺,又以「反叛过后」才能全的结尾产生对道德伦理的思考,这结尾的转变来得有些想当然,缺乏过渡。请不要忘了,最后歌颂的仍是柳老太太这位贞洁烈女,那么五魁和少奶奶的故事可能早已成为负面教材传颂了。
最后的抢亲给打击封建礼教给了一分正义的力量
黄建新的片,贾平凹的小说,改编后的电影,比小说更有观赏性年轻时的 王澜是真漂亮,是可爱的,有特色,虽然没那么红,只要每个人开心就好她穿红衣服的样子真是惊艳18.6.25 晚12:00
又是一个铁/lian/女,女性的命运有更改过吗?何至于沦落至匪,何至于解救女性的是匪,被逼到无路可走只能冲天一怒反抗了;顶着温良恭顺牌坊的是吃人老虎,朝着权势一方下跪的是麻木帮凶,落草为寇者反倒有情有义,虽不无标签化,但今日看来竟也殊途同归。第五代痕迹过于明显,几乎无个人风格可言,但冥婚一段实在够阴森;启用张世和高明骏倒意外地效果不错。
谁言寸草心
总觉得欠了点啥
虽说对原著改动颇大,但也自有表达的主题和一番快意恩仇。感觉处处都有黑娃和小娥啊。原来五魁一家人都是从台湾移民到西北的,也不知道他们住得惯不?张世,真没看出来,小气的眉目,身量却是个车轴汉子。也只有外国观众才会给张世一个奖,他们不知道中国南北差距是个啥味道。王兰的表演死腻味人。
赶“第五代”趟儿的片子
特乡土 特别根儿!~
看小说红高粱时突然想起这部电影,小时候看的,印象还挺深刻
城市文艺导演黄建新不仅出了把西口而且路子比张艺谋还野:居然用三个同姓大陆女演员(王澜王馥荔王玉梅)搭配了两个台湾男艺人张世和高明骏!为什么要用“艺人”?因为高明骏是唱歌的!史上最文青的山寨头子。……不过个人赶脚:“毒酒试胆”那段的逻辑偏弱,仪式感和奇趣度均比不上稍后的柳太太关起门来“洒灰拔毛验处”。尽管我们也知后者属于那种被置于贬义叙事情景的封建糟粕,但就像怪谈中裸身画符拒鬼,总是看着有趣!
在电视上看的。补注。记得是五魁接新娘到夫家,抢匪把她劫走了,五魁很拼命地把她要了回来,后来新郎好像是死的还是怎的,然后新娘和五魁好了,新娘让五魁带她走,五魁好像还是有点犹豫,然后事发了新娘就被打断双腿囚禁起来了,然后五魁去当了土匪,有一天他带着兄弟们回到大宅,踢开门把断了腿的新娘抱走了。演婆婆的是那很有名的谁,那个最初的劫匪头子很有诗意。
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女性命运
可以和张艺谋的《红高粱》、《菊豆》串连起来看,都是表现年轻女子不情愿地出嫁,丈夫或病、或老、或死,无法真正体会新婚之乐,都在描绘旧社会里的风俗糟粕,然后都要和年轻相仿的帮工干柴烈火。黄建新比张艺谋拍得要平静,情绪上没有那么激烈,四平八稳相对节奏慢些。连土匪头子都是爱扮青衣唱戏的文艺青年。找来两名台湾男演员来主演,口音听着是很明显。
很匠气,没啥意思,这玩意儿和大红灯笼高高挂有啥联系?我看不出来。
中国火的精神分析。
电影中的故事很乡土 也很传奇 由于它充满了浓郁的西部风情 里面的一些情节也就越发典型与另类 因而在视觉与感官上便具有了极强的冲击力 同时 也将一个遥远的故事拉近在观众的眼前 仿佛就发生在今天 里面人物的呼吸与脉动好像都能够让人听得见 或者是感受得到 影片在渲染主题的手段上 还是表现的有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