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之前,先讲一段流传在文娱圈几十年不衰的轶事——大师李敖与胡茵梦的婚姻。李敖最好的年纪几乎都在牢狱中度过,却在45岁时迎娶了当时27岁的当红女明星胡茵梦,这段世人眼中才子佳人的美妙婚约,却又在短短的四个月闪电般的宣告破灭。多年后,李敖坦言离婚的原因是接受不了看到胡茵梦这样一个美女在自己面前吃喝拉撒,甚至蹲在马桶上露出狰狞表情的样子。很明显,李敖爱上的不过是银幕上那袭华丽的光影,并不是现实生活里的那个活生生的女子。他的狂狷与坦率除了给自己成功讨得半生“渣男”的骂名外,也向世人抛出了一个爱情的终极命题——当那个你心仪的影子最终被生活揉碎,一帧帧铺展在眼前时,他或她是否还会如初识时那般熠熠生辉呢?
问题暂且放一边,说回这部电影。
《只在那里发光》是一部典型的爱情类型片,但如果仅仅将这部电影视为一般同类的爱情故事来看待,不免会枉费创作者在电影中安插的另一层深意。《只》片中男女角色的爱情并不曲折离奇,甚至缺乏新意。然而能让我坐下来写一篇评论的主要原因,却是女主角千夏这一角色。这样一个挣扎在日本社会最底层的女性,似乎正是导演在爱情糖衣下真正想与观众探讨的内核,即揭示当今生活在东方传统文化钳制下,女性所面临的社会和自身思想双重束缚的困境。
同一个主题,不禁让我想起前不久另一部大热的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同样是讨论东方女性的生存现状,可这两部电影却带给人截然不同的思考。就我个人而言,《只》片虽然为角色的困境加入了更多极端化的设定,可相较于《金智英》却是更加贴近当下社会现状的。当然,如果撇开既定的社会背景,去评论任何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都是偏驳和有失公允。我无法确定韩国的女性是否真的如金智英一般,精神境界脱开了“用最少的努力、最短的时间将物质收益最大化”这一层面,而是进步到了“追求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至于抑郁的程度,可在眼下的中国社会里,像芒草一般苦苦求生的千夏才是更加贴近现实的女性形象。
千夏与父母和弟弟住在海边的一间随意搭建的板房里。脑梗塞不能自理的父亲,把母亲也拖累在了家里,全天候的照料。玩世不恭的弟弟拓儿因为犯有前科找不到正经的工作,只能靠打零工和在弹子房赌博混日子。千夏一周只有三天在海鲜加工厂做日工的机会,晚上还要在不入流的居酒屋里做暗娼贴补家用。疲惫不堪的母亲常常把照顾父亲的工作推给千夏,于是不忍父亲受苦的她,又不得不忍受意识不清的父亲对她的猥亵。 为了保住弟弟的工作,千夏委屈着自己和自私暴躁的园艺公司老板中岛长期保持着情人的关系。她就像一株看不到光亮的草根把自己扎驻进烂泥里,为家人汲取着养料。从来没有人为她做过什么,似乎她也从没想过真正为自己活一次,直至遇到达夫,那个试图将她从污秽里拔出来的男人。
影片中几乎所有的男性角色都是千夏的反证——遇到挫败就颓废避世的达夫。玩世不恭,对家庭和自己的未来毫无责任感的拓儿。自私贪婪暴虐的小老板中岛。千夏游弋于他们之间,像是一道白光投在了黑色的幕布之前。她接受所有现实生活的不堪,却不因此自贱。她自卑于自己的身世,却又始终暗怀着对爱情和生活的憧憬。影片中只有一次,千夏道出了不为别人,而是单纯属于自己的愿望。
“我也想过要离开这里。想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重新开始。但我不能抛下家人不管啊。”
为别人活着。这似乎是一直以来存在东方社会解不开的症结,我们仿佛天生就缺少在为他人和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平衡点的能力。千夏在酒吧里对达夫说,自己也曾在运输公司做过办公员,每天去到公司,下班就去喝酒,这样的不被人需要的生活她理解不了。她只会活在别人的需要里,似乎除去满足别人,她的生命是毫无意义的存在。当然,为别人活着和为自己活着同样都是生命的意义,两者无关对错,只关乎选择。可正如许多为别人活着的人一样,当千夏遇到达夫,真正想为自己做出选择时,那些曾经她为之付出的别人,反而成了她的牵绊。好在导演给整个压抑的故事留下了一个温暖的结尾,当觉醒的拓儿刺伤中岛难逃牢狱时,当千夏发觉父亲原来一直认得自己且利用自己满足欲望时,一切的束缚终于都被切断了。她哭着冲出家门,跑向海边,慕然回首,达夫正站在曙光里,等着她。
电影有一幕出色的结尾,也恰恰解答了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这世上最美丽的幻象往往总是假以爱情之名,却最终敌不过时间和生活的碾压,而真正的爱是重重幻象下那个渺小而坚固的实体,它无关你是别人眼中的大师亦或明星,流氓还是乞丐,爱情只因你是你,只因你被他望在眼里时,只在那里发光。
当一个人深陷生活的泥沼不能自拔,最大的愿望是逃离。男主佐藤从大山逃到了海边,他说海边比山里好。可是心却能仍活在过去的梦魇里面,终日醉酒黑白颠倒。环境变了,内心不一定能得到救赎。
直到他无意中闯入另一个比他还要悲惨的家庭。在东方人生活中,家庭是互相陪伴少于互相牵绊。那个绳索就是责任,还有隐晦不明的彼此的亲情。命运的吊诡就是,你从悲惨中解脱不是因为命运改变了,而是更悲惨出现了。千夏和拓儿两个美好又年轻的生命。就像那个破房檐底下的绿植和垃圾堆上面的紫色的绣球。
佐藤爱上千夏,除了男女情爱,还有一层也许是他自我的救赎,他葬送了一个生命,不忍看到另一个美好的生命葬送于命运之手。
几段精彩的台词:
佐藤:在山里,我害死了一个人
千夏:所以你身边才有我这种人
佐藤:不要再在这种地方干了
千夏:知道吗,我曾经有过政经工作,是个接待员。但我只坚持了一个月,每天去上班,下班去喝酒,对我来说太一本正经了。
一个在阴暗中生长的绿植,一旦放到阳光底下,自己的卑琐会被放大,阳光会刺痛它。
所以她拒绝了佐藤的要求,她觉得自己已经不配过正常人生了。
失误害死的工友,被命运摧残几近凋零的千夏都让佐藤心如刀割。她拯救千夏来为自己赎罪。
他去找千夏的情夫中岛,被揍了一顿,失败;他答应带拓儿去山里,此时他已经把这个单纯莽撞的年轻人视为自己的亲人。与千夏一起扛起了生活。
就此佐藤又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
生命就像一个轮回,佐藤带着生活的希望和拓儿准备回到大山,而拓儿对大山满心欢喜和期待。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该有多美满。美则美矣,不真实了。所以弟弟杀人希望破灭。告诉你人算不如天算,不管什么样的命都得接着,好像故意考验你。他们的相遇是悲惨命运里射下的一道光,不管多坎坷,互相扶植。就像两快要溺水的人拼命游向彼此。
影片除了佐藤的大爱让我感动,千夏一家的亲情也让人动容。虽然畸形不堪重负的家庭关系是一切不幸的起点,可是他们仍爱着彼此,没有互相的埋怨,弟弟从千岛那里得到钱,会拿回家买寿司一起吃,看到姐姐被打虽然很怂但却怒火中烧铤而走险。千夏在开心时不由自主唱起小时候的爸爸教给的歌曲,去集市买各色冰激凌吃,那美好的记忆是千夏心灵深处的温暖之地,即使生活再艰难,也不曾忘记。
我想这亲情也是照进佐藤生命里的光吧。
那种人性阴暗纠结的片子是《电影旬报》范儿,拿去申奥有点奇怪。看一群颓废的神经病陷进生活的泥藻里,很折磨人也很有戏,生活的肮脏,生命的卑微,人性的刚强,故事内在的那份坚韧和生命力让这段感情变得纯爱,那种分裂的观感让人想到姜文当年那句“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少见的底层现实主义日影,池胁千鹤我也想娶啊
本片全名《刚哥只在那里帅得发光》。苏打才是真·女主,达夫——达夫——达夫。黏腻潮湿压抑的夏天,画面很不错,但总体无甚突破。
池胁千鹤也可演出摄人的颓废之美
短评里有菅田将晖的粉丝说绫野刚没演技哈哈哈哈哈今日份笑料有了
这才是我爱的日本电影呀。隐忍,悲凉,倔强,野草般生生不息。绫野刚演得好极了!
夜爬山峰,本以为来不及在日出之际赶到山顶,却发现快到山顶的地方有一个日出观景台,满心欢喜,找一处位置坐下,静等日出,结果发现那天大片乌云在东方的天空。于是,只好和友人在微寒的清晨,拥抱取暖,彼此安慰——重在过程。
卑微如蝼蚁的生命,在黑夜消褪后的清冷初辉里,互相慰藉。
全程只关注了菅田将晖,虽然只是配角,但他所散发出的痞气、韧劲、和脆弱,完全看不出表演的痕迹,已经融入了角色。面瘫男主一直让我想起《夜间飞行》里的叛逆小攻,可惜无演技可言;池胁千鹤身材真好,而她帮瘫痪父亲打飞机的那个场景堪比辰巳喜弘《Good-Bye》的灰暗和绝望
拍出了佐藤泰志的魂,吴美保了不起!哀美到极致,眼眶湿热。他用一生来编织肮脏现实主义的蛛网,连同自己的结局一起,和悲凉的世界粘连。一面是生而为人的厌倦情绪,一面是原始兽性的扭曲呈现,缄默聒噪并具,惊惧地在阴暗面游走,以柔克刚,逐渐释放出韧的极限,静水流深,力量惊人。
佐藤泰志三部曲之一(不过马上就有第四部了!),丧的气质各个导演拍出来都蛮像的(啊为啥我一直觉得胡波的[大象]有些受这几部片子影响……)。苏打演的这个小痞子蛮抢戏的。摄影还不错,不过整体控制力还是比山下敦弘的那部差点意思,硬写成PTSD就显得顺拐,真不如从头丧到尾更有冲击力。
没有见过夜的黑暗,如何去向光的所在。
底层人的挣扎,那种欲断不能断才是真的苦痛。片子的调调颇像去年《旬报》十佳之一的《相残》,观影中总会联想起想起腐烂掉了不能再生长的叶子的凋敝感。
既不励志也不绝望到谷底。男女主相遇后的剧情,除了弟弟杀人这段外,一直在微弱地发光,所谓痛苦的卑微的坚强的生活。果然旬报十佳的味道。无怪乎Oscar看不上。菅田将暉演技太厉害。
问:如何在日影中显得很帅?答:和菅田将晖搭戏。示例:《濑户内海》池松壮亮、《错乱的一代》柳乐优弥、《粉与灰》中岛裕翔、《向阳处的她》松本润、《只在那里发光》绫野刚......
冰冷的一丝阳光照亮了最美的池胁千鹤
其实剧情蛮套路了,尤其几个关键的转折,不过还是不小心就被感动。底层的无奈,各自压抑的人生,又相互取暖。有点苦中作乐,又走投无路。如果认为这片不日片,可能很大程度来自这种写实感吧,不治愈也不励志,只有无奈。
这真的不是在说底层人民的艰辛!这是在说我生活中所有的无聊和痛苦都是为了让你的出现能像一个英雄。
四星推荐。治愈系佳作,女导演吴美保的底层女性素描,三个青年深陷人生泥沼还清醒挣扎的日常小事,适用于每个人。喜欢片子对生活入微观察和不慌不忙的叙述,并找到了活下去的羁绊和微光所在。片尾,当北海道函馆太平洋边的朝阳照在池胁千鹤笑脸上,像风中的芦苇,柔韧却不妥协,你感动了吗?
凄苦外衣,仍是治愈性质的内在,对生活同感绝望深陷泥沼的人,彼此生出相怜相惜;看得压抑,不幸总是主旋律,找到那个让你发光的人,就是幸运,且不论幸福与否;从不喜绫野刚,出演这个自闭到近乎呆滞的角色,倒也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