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美国喜剧片《波拉特1》,全球累计票房2.62亿美元,定级R,豆瓣评分7.4,时光网评分7.1。
我可以将本片称之为“傻B游美国”,屎尿屁,恶俗,恶搞,以伪纪录片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欧洲小国的乡下人到美国大开眼界的搞笑经历。让我想到了我小时候讽刺乡下人进城的顺口溜——山炮进城,腰扎麻绳。喝瓶汽水,不知退瓶。看场电影,不知啥名……本片可以说是这个顺口溜的电影版。
影片的剧情非常简单——男主走遍美国,从语言到习俗到行为习惯,在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中引爆了各种各样的笑点,将欧洲小国哈萨克斯坦肆无忌惮黑个底朝天。恶搞桥段赤裸裸,毁三观,无下限,屎尿屁,绝对R级,搞笑,喷饭,解压。
如此低成本低俗影片,竟然全球收获2.62亿美元,豆瓣评分更是高达7.4,这对于低俗恶搞影片来说简直是大惊喜,看来全球观众都很缺本片这样的解压神器啊,无需考虑影片的三观,无需审视影片的剧情,无需对影片评头论足、挑肥拣瘦……放松心情开怀大笑就是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超长英文原名自带笑点——《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
本片在2020年推出了续集,与本片时隔16年,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显然又能诞生很多与时俱进的新式恶搞笑料,不用说就能想到续集会如何继续恶搞埋汰这个欧洲小国国家电视台的主持人。
很久以前看过一套美国电视节目,叫“X”什么,记不住了,节目的形态大致是恶搞+真人秀+偷拍,每期节目都请一大堆现场观众来和主持人一起比X的手势,所以我记住了一个X。而真正的节目主点是播放主持人扮装成各种各样的人去整人然后偷拍的情行,比如有时候主持人会扮演成一个相亲者,去和姑娘们相亲,然后状况百出,或过于粗鲁,或过于紧张,然后姑娘们做出的各种自然反映都被偷拍了下来,再然后拿到节目上播,被偷拍的人们也会被请到现场,与观众们一起尖叫、欢笑、鼓掌……
美国人好像挺好这口的。
所以在我看来《波拉特》就是“X”的升级换代,只是这次前因后果叙述得完整些,故事情节连续些,料放得多些,玩得猛些,但是换汤不换药,我一直觉得这位波拉特就是当年那位“X”的主持人,那哥们儿经常幻化成各种形象出来见人,而且老外们又都长得差不多,so...嗯嗯。
《波拉特》又名:《波拉特:哈萨克斯坦人的美国学习旅程》、《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担而学习美国文化》等等,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这片子在走边缘路线,而且是奔着得奖去的。
影片确实很边缘,被偷拍的也尽是些边缘人物或团体:犹太人、女权组织、黑人、同性恋、吉普赛人、极端宗教份子、妓女……
但这部影片其实根本没有立场,既不站在强势一面,也不倾倒于弱势群体,完全中立。所以影片上映之后才会有弱势群体声讨反对,而强势的一面才会一笑置之或者大力追捧,这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弱势群体要的是关注,而强势的一面总要表现得宽容,不管实事是不是真宽容。
一切矛盾、冲突大概都来源于不了解。而不了解可以赖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方面,甚至可以赖到上帝身上去:当初为什么要毁了巴别塔、搅乱人类的语言?可是上帝也会怕啊,如果人类齐心合力建成巴别塔上帝将会被拉下神坛。所以宽容并不是人类甚至是神类的本性,相较之下误解可能来得更重要些,所以波拉特在美国状况百出并不是反映哈萨克斯坦落后无知,美国人并不用沾沾自喜,如果反过来一个美国人去哈萨克斯坦学习依然会状况百出,因为不了解,也不想真正去了解。
因此波拉特也并没有通过学习了解美国,他根本就没顾得上学习,他在美国完全我行我素,以自我的方式行事,所以他带回过国的不过是iPod和mini iPod、恨犹太人变成恨基督教,这些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实质并没有任何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让大家都抢着去说话,可却不愿意听别人在说些什么,这东西大概是在巴别塔倒下的时候上帝赐予给人类的。
而《波拉特》获奖大概是给各方面都找到了一个出口,不论是弱势的声讨还是强势的宽容,之后,大家还是该干嘛干嘛,还是甭琢磨世界大同天下为公这件事了吧。
今年在欧美掀起狂潮的,竟是由英国喜剧演员萨沙·伯龙·科恩(Sacha Baron Cohen)所饰演的虚构的哈萨克斯坦电视主播Borat。在YouTube上搜索一下,可以找到许多电视中的搞笑片段。《时代》周刊还特别写了一篇文章,赶在电影上映之前探讨Borat笑声之后的意义,似乎值得深谈。
Borat看似是在嘲笑哈萨克斯坦,一个大多数西方人都从未听说过、更遑论到过的国家。哈萨克斯坦似乎是世界上许许多多落后国家的代表,在这里生活条件落后,汽车不靠引擎而靠牛来做动力,女性不被尊重没有性自主,犹太人还在遭受压迫与歧视;这里的人们有着奇怪的口音,还有不寻常的爱好,例如猎狗和在河边晒太阳。难怪连哈萨克斯坦政府都坐不住了,花钱在纽约时报买下整版广告,宣传自己国家的正面形象。
然而Borat是为了嘲笑哈萨克斯坦吗?Borat的美国之旅,也许更想嘲讽的,正是今天美国的主流文化。这里的人奉行政治正确,虽为自由的国度,说话却要小心谨慎,避免得罪各种少数族群;然而在这种谨慎的外表却只能掩盖而无法消除种族的隔阂,社会的分裂。没有一个美国人敢公开喊出反犹太人的口号,但反犹的情绪并没有消失,一旦一个(装作)不懂社会潜规则的哈萨克斯坦人公开亮出“杀死所有犹太人”的立场,却会有人跟着响应(当然,Cohen自己也有犹太血统)。另一方面,这种害怕刺伤他人的掩饰有时又是如此的可笑,以至于人们都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无论Borat做出如何疯狂的举动,都很少有人会怀疑这一切根本就是一场闹剧——这也许部分应归咎于美国大众对不同文化了解的缺乏;正因为不了解哈萨克斯坦,才不敢戳破皇帝新衣的儿戏。
Borat的好笑,也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在于他的不自我设限,任何敏感的话题,从女权主义到种族主义到正面评论他人的容貌和穿着,都可以被当作笑料,也让观众在笑声中,尝到一丝无奈的讽刺。
很喜欢的片子,模仿纪实的采访录象,粗糙,生砾,用最恶心的新鲜粪便,肥大裸体,下流粗俗和A级色情,硬生生的强奸了美国主流文化,在采访政府要员和上流社会的时候,一句未谈政治,却不着痕迹的镖镖打中美国政治的要害。什么叫做现成的痒痒肉儿放在那里,就是不挠,虚晃一枪的背后必然会是浸了毒药的暗箭伤人。
这种表面低级弱智般搞笑,实际内藏深意的不装B的电影,还有去年看的“春田花花同学会”,而这个片子更激进,更歇斯底里,更破罐子破摔,更充满了颠覆狂的创造力。其强烈的叛逆强度相当于“我枪杀了安迪沃霍尔”,就象我第一次抽烟所带来的震撼和冲撞,和把事情意外搞砸的突然兴奋。而“二楼传来的歌声”那种配了歌剧的前卫电影,则显得过分趣味精致和知识分子化了,韩国那些假惺惺的温情片,那些一定要谈论到乱伦、凶杀、依靠激烈感情冲突里表演的片子,如何跟它相比呢?
很想搞到全本台词,里面精彩片段不胜枚举,太多经典段落。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被活学活用,“才怪”作为一个关键词,而不是一个要抖的包袱,没有一处不颠倒,成为了这个电影基本的方法论。快到结尾时,他终于说了一句稍微严肃点老实点的,暴漏性很强的话“我在美国学到了什么?如果你追求一个梦想,特别是有塑料假胸的人,你会错过眼前真正的美丽。”
又看了《汽车总动员》,主题词“朋友们”,马奎恩梦想追求到的“活塞杯”原来只不过是只空杯子。我开始怀念那些身边的小伙伴了,“塑料假胸”,是个多么形象的比喻啊。
萨莎·拜伦·科恩说:我拍电影是因为我想拍些我这类人喜欢看的东西,而我恰好就喜欢看些变态的东西。我想我也是他那类人。
贱过了底线后,竟然无法收拾。用了3天看完,一直没有找到高潮点。即便笑点密集……
恶搞的精髓中,还能再增强些力度么?其实此片的深度可以更高些的,电影技法上已经很成功了
窝巢,继续碉堡了!看到两人在床上打架那段实在忍不了了,超我底线啊!不过这种记录形式很有味道, 萨莎·拜伦·科恩太牛逼了!
don't like it. too crude.
说它是喜剧的人,只看懂四分之一,说它是悲剧的人,只看懂二分之一。说它恶搞的,只能说明没看懂。
比独裁者更有风格,但我还是比较喜欢前者
胖朋友不辞而别后Borat一个人坐在车厢里的那番话竟让我觉得有点儿伤心。
尴尬癌患者谨慎食用!!!分分钟让你原地爆炸!!!
太粗俗了
我心中最好的喜剧之一
无法忍受啊,恶搞哪里还有下限啊。。。哈哈哈哈哈哈哈,打码都那么没技术含量。。。哈萨克斯坦怎么没把这剧组暗杀啊哈哈哈哈哈
纯恶搞,就跟小独立导演搞的小B级似的,里面出现流浪者之歌的原声片断,嘿嘿,吉普赛。
好看是好看,很多地方笑的半死,但是太屎尿屁了点,易引发不适……(那段国歌亮了)但是仔细一想,我们其实就置身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中
典型的英式幽默,讽刺一切,恶搞一切,意淫世界。
剧情太搞笑,居然都笑到掉眼泪~
拜伦科恩远远不止是一个演员,更是一个政治行动者。
毫无节操下限可言的伪纪录片式屎尿屁喜剧。让我从头乐到尾。比《独裁者》犀利重口一百倍!拍摄方式近似于偷拍,除主角外大部分被拍摄者并不知道是在拍电影,真把主角当成外国人。剧组甚至接到了90多次报警,并被拍摄者起诉。实在佩服他们的胆量啊!指桑骂槐反讽美国文化真是刀刀见血。不忍直视的神作!
Borat并不疯狂...疯狂的是这个世界...
太贱了……肆无忌惮地在“喜剧/闹剧”中呈现偏见,唔,它的畅销说明了这些偏见的根深蒂固。anyway,科恩的演技还真是到位呢。此后的《布鲁诺》更是如此,虽说好莱坞是被Gay和犹太人把持的,却也容得科恩如此嘲弄。当然另一个角度看,科恩调戏的却是所谓“政治正确”,吐槽至此当属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