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最值得赞叹的是拍摄上的克制,没有过多的dramatic的情节也没有过度的情绪渲染,但同时追逐的过程又是充满了紧迫感。导演十分清楚如何拍摄一部细节都被现代人条分缕析掌握透彻的人物传记,原历史细节而不在叙事上陷入记流水账。
除了叙事上的炉火纯青,电影在人物情感的处理上非常合理,这并不是一样简单的工作。多年来好莱坞主流将邦尼和克莱德塑造成一个自由不羁的银行大盗形象,追捕他们的海默等人则充当了体制的爪牙。在邦尼和克莱德的众多故事改编中,从执法者的视角进行叙事是反传统的。因此,本片为了取得观众的共情,很取巧地采用了德州骑警这个象征着美国价值的意象。提到Texas Ranger,美国人联想到的是昔日西部开拓过程中仗义、勇敢、倔强不妥协的硬汉形象,自然容易得到观众的共情。观影当中处处显露出导演塑造这种经典形象所用到的技巧。首先不难看出本片中海默和曼尼的形象都非常的stereotype。海默居住在林荫当中一处郊区别墅,过着典型的美国中产生活,然而无论是妻子举办的朋友派对,还是这种安逸的生活,他都觉得格格不入。而曼尼则过着相对凄惨的底层生活,银行随时都会上门收回他们家的一切,自己的女儿和女婿不和,连看似童真的孙儿也说出了自己会下地狱这样的话。两人看似有着迥异的晚年,然而他们却对昔日德州骑警的荣光有着相同的怀念之情。这种过时英雄的概念在西部片中比比皆是,典型者如不可饶恕当中的威廉芒尼,就连海默找小孩仍瓶子训练枪法的桥段,看上去也和大地惊雷当中考特柏恩打瓶子的桥段如出一辙。不得不说本片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非常经典而且容易被观众接受的,这是获得观众共情的一个好的开始。
接下来导演给我们展现了如何给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提供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理由。首先,这并不是为了解释海默和曼尼行为的正义性,海默和曼尼的动机在道义上无可指摘,邦尼和克莱德确实是冷血杀手,他们已经且将来也会实施更多的谋杀。影片需要进行解释的我认为主要有两个点,第一,海默为什么那么坚定的要将邦尼和克莱德绳之於法。第二,是为什么海默一行人没有试图捉拿而是直接选择击毙邦尼和克莱德。
对于第一个问题,很多类似的影片给出的答案是出于主人公的正义感,或者说主人公为了阻止两人继续杀害无辜的人,然而本片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更深层次的解答。首先我们能在开头Lee登门拜访当中感受到海默身上的正义感,尽管海默反问Lee为什么他要参与这样一项危险的工作,其实观众很容易就能看出,海默根本不在乎那130美元的补贴。在影片的进行中我们也不断加深这种印象,海默在电台听到克莱德一行人歹行时的沉默,以及在加油站胖揍那个"If i see them, I will wish them good luck"的加油站员工。很多观众就会形成海默嫉恶如仇性格的印象。然而影片对海默的动机展现出更深层次的原因,其中最显端倪的莫过于两处细节,其一是海默和克莱德父亲的对话,当克莱德的父亲试图将儿子误入歧途归结于人生的偶然,在偶然的时机做出错误的选择时,海默提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这也是观众对海默过去第一次有了了解。在他的叙述中,自己拒绝了老板刺杀其合作伙伴的邀请,并差点死在了老板报复的枪口下。他提及这段往事的目的很值得玩味,在这里我倾向于的解读是"we reap what we sow", 即否定克莱德父亲对儿子的辩解。第二处细节在于见到数量庞大的粉丝簇拥在邦尼和克莱德的座驾旁,海默对此表现出的厌恶之情。结合两处细节,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往昔岁月当中,是非曲直是清晰明了的。Texas Ranger存在在他们眼中就是为了扬善除恶。而到了后西部时代的30s,Texas Ranger似乎变成一种不合时宜的产物,政府为了削减开支直接取消了骑警的编制,身为执法者的他们,途径衰败的城镇以及移民者的营地时,无时不刻感受到的是不信任和敌意,在高速公路边红漆写就的标语,城市中衣着光鲜的居民们的狂热追捧以及各处底层人民对巴罗帮的包庇都表现出这个国家由于萧条所引发的是非颠倒与礼崩乐坏。按照我的猜测,海默希望通过对邦尼和克莱德的抓捕,能一定程度纠正这种社会道德的倾颓。(当然结局并没有如他所愿)。
至于第二个问题,导演则通过曼尼和海默的争端进行解答。曼尼坚信他们不应击毙邦尼和克莱德,自己作为执法者要做的是将两人绳之於法,而审判的事情则是法官的工作。而海默则认为这两人太过危险,暗示应该采取更稳妥的方法,即将两人击毙(至少是将克莱德击毙)。这个争端一路伴随着两位退休骑警的追凶之旅。在决战的前夕,假借曼尼之口叙述的往事,事实上表现了导演对海默观点的认可。当时的骑警在实施抓捕之前都需要用西语对匪徒进行劝降,导致匪徒射杀劝降的骑警非常频繁。海默担任队长之后,在一次围剿墨西哥匪帮的行动中决定对匪徒进行偷袭,大部分的匪徒在睡梦中被击杀,当现场所有的墨西哥人都成了尸体时,海默才说出了那句放下武器。这种“你死或者我活”的叙事很容易被观众接受,这也是导演在故事发展受到历史事实限制下所能做成的最合理的解释了,只是这份答案意料之内,略有平庸。
流水账记录了一下大致的观感,下面是一些小小的吐槽。
1. 追逐戏,前面提到导演在叙事上很克制,然而还是增加了追逐戏这种美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桥段。对红发男孩两次的追逐,我想导演大致是为了表现海默和搭档默契的提升,而事实上却显得有些多余,甚至让人不禁疑问,红发男孩第一次差点就被抓住了,决定自己生死的通信还要采用同一种方式进行吗?同一种花招被揭穿后还继续使用这真是瞧不起克莱德的智商。至于那段在乡间土路上的追逐戏更是让人无语,这是多大的沙尘才能让尘土散去后发现克莱德的福特车已经踪影全无?这也太侮辱观众的智商了。
2. 为了反衬骑警的经验老到,片中刻意展现“官军”的无能。为了展现海默等人的不妥协的品质,州长夫人不幸背了“从中作梗”这个锅。这些塑造的有些老套的“工具人”对代入感造成很大的破坏。
3. 带有很强的Netflix流水线气息而缺少传统电影的感觉。什么叫网飞气息很难界定,我想一个比较好的对照物就是同样是网飞制作的法外之王。不难看出导演其实也想展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然而也仅仅是浅尝辄止。制作精良但缺乏厚重。
名为劫匪,却是讲述执法人员的故事,并非以小见大,并非时代缩影,只是在完成使命,你是匪,我是警,我要抓你,或者杀你,就这么简单。
德州骑警,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职业,一批无数次出现在少年梦里的男人。 口口相传的故事中,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夕阳下,月光里,纵马奔腾,疾驰在公路和树林,闪亮的警徽镌刻着他们的荣耀,出膛的子弹书写着他们的坚毅。这是多少人对他们的期望和憧憬。他们是对英雄迟暮有力的驳斥,是对宝刀不老最好的诠释。就像一种可以传承的精神,活在现实里也活在回忆里。 但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不同于古典西部片中老牛仔们的坚强和倔强,这是一个已经放下激情和回忆,走在现代社会边缘的男人。他会被满载年轻姑娘的汽车超越,他会被现代化的执法体系嘲笑,他会被男孩能轻松翻越的篱墙难住……
面对凯文·科斯特纳,我们再看不到如《保镖》中的那般魅力潇洒,这位“弗兰克”有的只是松弛的皮肤,堆叠的下颌,无神的眼睛,稀疏的头发,垮塌的身材……他身上散发着的是疲惫,脸上挂着的是已然服老的苦笑。 扔水瓶练习射击的场景让我瞬间想到《大地惊雷》中杰夫·布里吉斯饰演的那位老法警想要射击抛起的硬币来显示自己的曾经的卓越实力,结果硬币都掉在地上了,又开了数枪才打中。 可是这跟那部电影里老迈豪放的执着不同,我拔枪慢了,眼神不好了,枪法不准了,哦,原来我确实老了,我不行了,好了我知道了。转身离开,没有一丝气恼和不甘。 这是什么时代,虽然他不大跟得上了,但他还认得清,技术不行装备来弥补嘛。拿着枪械介绍手册来到武器店,各式现代化自动半自动武器琳琅满目,照着之前做的标记把中意的家伙什全部买下。这里要是再戴个老花镜,我想我绝对会笑出来。 虽说退休后重新出山处理得有些显得草率乏力,但正邪对立之下暴露出更尖锐深刻的问题:杀人恶魔被民众当做电影明星一样追捧崇拜,这是多么可怕而令人胆寒的现象。 “我祝他们好运。他们只抢银行的钱,而银行的钱是从穷人手里抢的。” 为什么坏人、法外之徒和暴乱分子总能得到一部分人的青睐和支持?那是因为被杀死的不是他们的亲人。
景别总是不断切换着,这部电影很善于用特写来展示苍老,用远景来呈现孤独。
单个场景氛围把控很好,通过配乐、镜头和布光可以营造出任何想要的感觉。但缺点是整体节奏略显冗长。
说实话,很久没看到过这么过瘾的枪战戏,虽然是一次行刑,是一场屠杀。 前后左右多机位,整整几两分钟,没有配乐,没有言语,只有子弹呼啸的声音,玻璃破碎的声音,淋漓尽致,倾泻如雨。
再疯狂凶残的匪徒也终究是血肉之躯,身体被各式各样的子弹打成筛子,痉挛着,颤抖着,抽搐着,血浆四溅,满目疮痍。 再见吧,曾经那个惹人喜欢的女孩儿,再见了,曾经那个爱骑自行车的小子。再也没有所谓的雌雄大盗,再也没有受人尊敬或是唾弃的邦妮克莱德。无论多么黑暗的灵魂都已经被轰出躯壳,只剩下一堆毫无罪恶可言的烂肉而已。
因死亡而无力的脚松开刹车,破败的汽车又踉跄着向前缓缓滑行了几米。这些打空弹夹的执法者和复仇者们又掏出了左轮手枪,把弹仓里的子弹一枪、一枪又一枪地通通招呼了出去。 弥漫的硝烟散尽,年轻的警员五味杂陈地看了看童年玩伴的尸体,警长们彼此沉默不语,曼尼仪式性地说了一句:“举起手来”。
最后把满是弹孔和血迹的汽车拖来“游行”,狂热的群众、错愕的表情,和橱窗后两个同样杀人无数的人那种平静和空虚对比,充满深意。 悠长的配乐缓缓流淌,两人落寞的身影从喧闹的人群背后走过,接受英雄般欢呼的不是他们,仿佛他们才是躺在车里的那两人。
基于历史事件改编的一大好处是,可以看到完全不亚于电影带来的震撼的黑白照片,更加触目惊心,或者令今天的人们感到宽心。 影片的结尾,一个空旷的构图,远景镜头中,两位主角的车仍然向远方行驶,突然毫无征兆地停了下来,两人下车,饶有默契地顺时针绕了一周,开车的和副驾驶换了一个位置,然后继续上路。
传奇并非不会老去,而是总会随着时代在更替。
这部电影由网飞出品,讲述的是《雌雄大盗》中不同视角下警察追捕传奇悍匪邦妮和克莱德的故事。和1967年的浪漫公路大盗题材片不同,《劫匪》中邦妮和克莱德都是侧面描写,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两个重新出山的退休骑警Frank和Maney,故事也完全是他们俩的视角。 影片一开场就颇有致敬西部的味道,公路、车子、女人漂亮的鞋子、骑在马上的狱警手里的步枪,随后静谧的氛围马上被打破,荷枪实弹的劫狱节奏紧凑,暴力气息张扬狂野。由这场劫狱开始故事拉开帷幕,然后还算干脆利落的交代了整个故事的背景:雌雄大盗嚣张活跃,现代警察束手无策,已经退休的德州骑警被拉回舞台委以重任一路追捕邦妮和克莱德所组成的巴罗帮一伙。之后的故事讲述得略有沉闷,但是比较稳重且耐人寻味。和两个退休骑警对立的不仅仅是狡猾又嚣张的悍匪,同时还有支持匪帮的民众,以及具备着弹道分析、窃听、侦察机能高科技因此瞧不起他们的FBI。但是凭着猎手的直觉和经验,还原邦妮和克莱德的成长环境,探索草丛、脚印、烟盒、酒瓶,和狱友、线人、家人周旋,最终掌握了巴罗帮的行踪,后来的故事和真实事件以及《雌雄大盗》里讲述的一样,Frank和Maney及其他四个警察包围了邦妮和克莱德,后者双双死在130发子弹之下。
前面说这部片子虽然讲述冗长平缓略有沉闷,但是稳重且耐人寻味,即在于它展现了这个著名雌雄大盗的故事的另一面。关于邦妮和克莱德,影片虽然一直用一种符号一般的侧写方式来展现,但是也并不面目模糊。它既没有去美化诗意他们的罪行,也没有刻意进行符号式丑化。通过大萧条经济背景的展现、支持者的话、儿时朋友的描述和克莱德父亲讲述的克莱德的故事,大致还原了他们如何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抢劫者;同时也用两次警察被杀的俯视镜头展示如今的他们如何成为亡命之徒。如同Frank对克莱德父亲说的:也许你的孩子不是生来就有黑暗的灵魂,但是他现在是了。如同现实中狱友评价的,从童子军到响尾蛇。有些故事,在一些人眼里是浪漫豪情,在一些人眼里却是狼狈奔逃。真实的故事里,邦妮和克莱德劫富,但也杀无辜;除了银行,他们更是打劫商店、加油站;杀人起源于走火意外,但是在那之后便是肆无忌惮。社会的确破败,命运的确不公,但是“这些故事从来都只有一个结局”。影片里从Maney的口讲述了和Frank一夜枪杀60人强盗团伙的故事,一是为了解释结尾的130发子弹,另一个目的,也是在说,在这个疯狂的岁月,正义的一方,如同罪恶的一方,都不是单纯的一面。同根同源的阴暗,成长出蝙蝠侠和小丑两面。
影片最有意思的是对罪犯偶像化这一现象的刻画。破败的经济打垮了民众,人们心理需要一个支柱。疯狂对疯狂,堕落对堕落,邦妮和克莱德的暴力行为宣泄了底层人民对资本、对混乱的社会制度、对生命之不公的不满和敌意。他们成了众人的英雄,而爱打扮爱摄影爱写诗的时髦的邦妮更加重了其中的浪漫色彩。剧中一再展现出Frank和Maney对于这种疯狂现象的不理解和反感。邦妮和克莱德死后很多人赶来现场观看,他们的粉丝更是疯狂的抢夺他们身上的物件留作纪念,更有人试图割掉克莱德的耳朵。很难让人理解和接受这些疯狂的举动是出于爱。这种疯狂的社会环境下,衍生出疯狂的病态。人们面对生活无力反抗,就寄予在邦妮和克莱德身上,并在他们身上抽象出“反抗”的精神内核。在佩恩的镜头下,很难去抽离开去客观看待这种对于暴力犯罪的迷恋情感,但是稳重而沉闷的《劫匪》可以。
可以说《劫匪》是《雌雄大盗》的B面,是浪漫侠盗创作背后的真实人生,《雌雄大盗》有多么浪们激烈,《劫匪》就有多沉稳沉重。老派的西部公路追凶,正邪对立下的硬汉故事,解构一个癫狂时代下的传奇。
这部影片述说的事件,是在M国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片中的警探和雌雄悍匪都确有其人,这个案件无论是追捕过程还是罪犯最后的伏法镜头,都曾在M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这部电影我从头看到尾心里一直有点狐疑,警探从追捕开始就购买大量武器弹药,似乎就没有打算捕获罪犯,只是想着击毙,这就有点让人想不通了,毕竟当时不是在战场上,哪怕是个罪无可赦的罪犯,不经法院审判就可以乱枪击毙吗?M国不是一直标榜司法独立吗,纳闷。
电影的可看性还是很高的,只要有凯文·科斯特纳和伍迪·哈里森这两个老戏骨主演,就让人有观看下去的欲望,这两个人的演技还是没说的,影片采用平铺直述和平缓述事的方法,把追捕M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这对雌雄悍匪的过程娓娓道来,从另一个角度演绎大名鼎鼎的雌雄悍匪邦妮和克莱德的另一面。凯文和伍迪饰演30年代鼎鼎大名的老派德州骑警弗兰克和曼尼,两人原本已经退休却又被重新征召上阵,顶着压力和牵绊去追捕已经杀死了13名警察的雌雄悍匪。 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一部明显的西部片,只不过把马匹换成了汽车,把那些热血沸腾的影像换成了稍显灰暗的平铺直述。可能这是出于为了影片的故事情节而刻意安排的吧。
整部影片就是追捕雌雄悍匪一条线,起初已经退休在家的弗兰克此时担任一家工厂的保安主管,接到当局委派的老同事带来的请求,他也曾犹豫,迟疑,为了验证自己还行不行,影片在此处还插入了一点诙谐幽默的情节,让人会心一笑,但他为了自己的底线依然义无反顾的上路,好在妻子是理解他的,知道他就是这么个人,他是一名警察,当国家需要他时,他就必须与匪徒搏斗。
一出门弗兰克就直奔枪店,购置武器的种类和数量把店老板都吓住了,他所有的做法都让人看的那么舒畅,快意,点明了就是要以暴易暴,在暴力层面和对方平等,此时他的老搭档曼尼也寻味而至,好嘛,此时两人的再度合作一定会在心中感慨万千吧。让人比较奇怪的是这对雌雄悍匪此时却逐渐成为了M国的全民英雄,拥有粉丝无数,民众甚至主动为这对悍匪通风报信、不惜窝藏包庇,这也太反智了吧,难道警察都被杀死了民众会更安全,也不知道这些人怎么想的,当然这也对这两名警探的追捕造成了很多困扰,以后谁再说M国人素质高我就跟他急,呵呵。
这两个已经退休的警察,身体素质肯定不能和年轻的时候比,但他们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互补的性格,采用最直接的方法办案,顶着下绊子、扯后腿和他们抢功的FBI带来的干扰和压力,打破常规,通过角色互换、痕迹追踪、民情访谈等手段逐渐摸清了罪犯行动路线,成功设伏,最终乱枪击毙这对雌雄悍匪,影片的最后民众争相瞻仰这对悍匪遗容,着实让人哭笑不得,可能在30年代,贫困的民众无处发泄对银行与政府的不满,觉得这两个悍匪为他们伸张正义了吧。
一对著名的雌雄大盗,残忍的杀害警察,手段残忍,在上世纪初那个通讯技术极不发达的年代,警察却对这对匪徒无可奈何,迫于无奈,请出了以同样凶悍、办案不拘小节,不择手段,但已被取缔的前骑警的退休老人来缉拿他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凌厉的手段最终击毙歹徒。
本片对主角年老的刻画非常有意思,主角举枪屡击不中的英雄迟暮,看到搭档一样年老的无奈,追逐嫌疑小孩追不上的不甘,同行的不屑甚至阻碍,因年长总是上厕所,关键时刻因为年长有顾虑不敢开枪错过机会等,让人有种年纪越大越不可抗拒的无力感。
最喜欢的就是音乐方面,平淡,冷静,就像生活一样无法抗拒变老但又不甘心,最后由平静来,向平静去,好像在说,人虽老,亦可以实现自己曾经的价值。
除此之外也反映出当时美国的社会问题:重型枪械随时可以买卖;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把匪徒当成明星甚至英雄一样竞相模仿、崇拜,甚至死后几万人为匪徒送葬;警察之间的斗争,面对悍匪相互推脱,对逮捕无能为力,无疑助长了悍匪气焰,从而反衬出老一代暴力终结者面对困难选择的果敢和坚决。
两位主演也是我特别喜欢的凯文特斯克纳和伍迪哈里森,简直把两个暮年的老炮儿演绝了,面对年长的无奈和动摇,但关键时刻又坚持曾经职业的神圣感,并坚持道德不崩塌,喜欢这部片子。
可惜的是什么都想说但是好像什么都缺点儿似的,总体还是有些拖沓。
���A�
今天看了“The Highwaymen”
中文一般翻译作《劫匪》
克莱德和邦尼,是30年代美国最知名的罪犯。搁在今天,两人在21个月的犯罪生涯里所做的事,可以承包每天的热搜。
它们的故事是新闻、作家和编剧的手里的香饽饽,而“The Highwaymen”就是Netflix在2019年推出的新作,以一线警探的视角,重新演绎了追捕这对侣匪的故事。
主角是两位前德州骑警,英语是Texas Ranger,Ranger本意是游侠的意思,指环王里的刚铎大王阿拉贡,就曾是一个Ranger。克莱德和邦尼活跃的时代,骑警已被取消,老牛仔们大多也已退休,而其中的传奇人物,也就是电影的主角,被邀请重新出山,追捕令现任警探们和FBI都束手无策的情侣悍匪。
两个已经退休的老牛仔,按照自己当差时的方式做事,他们心中的办案逻辑,应该不复杂:
调查——抓人——领功
就像老曼尼在伏击前夜,回忆年轻时的经历一样。他们找到劫匪,干掉劫匪,然后领赏。
但时代已经变了。
“游侠们”通过现场情况,在尘土、脚印、草丛里寻找蛛丝马迹的时候,年轻的FBI探员,穿着体面、时髦的西装告诉他们,执法部门已经可以监听电话,在实验室里做指纹和弹道分析,甚至有侦察机在天上监视。
“游侠们”跨州追寻罪犯的福特汽车,却因为没有授权而被执法部门的路障拦下。幸好,当牛仔握住缰绳时,喝汽油的铁家伙也可以变成一匹烈马。
“游侠们”最终将罪犯绳之以法,但迎接他们的不是勋章,而是罪犯们的粉丝在痛苦流涕,集体哀悼。而且在这之前,他们还因为狂热的粉丝,差点跟丢自己的猎物。
用两位骑警作为故事的主角,是这部电影的核心隐喻。30年代被快速变化的世界搞得脚步踉跄的牛仔们,就像如今这个时代该何去何从的传统西部片。
西部片,曾经激素最强、最浪漫的一种片型,公路片的鼻祖,实在是再纯粹不过了:
风景——坐骑——枪战
就算没有看过那些经典的老片,西部电影的基因也是如此显而易见。
但时代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这部电影里,对大西部风景的刻画几乎没有,前40分钟里甚至在老爷车上都看不到尘土,因为沿着路讲故事的手法,已经过时了。
骑警没有马,有车还要啥骏马。整部电影开场时,一组骑马加步枪和汽车配芝加哥打字机的对比镜头,简直就是一封写给西部片的墓志铭。
枪战,30年代的枪战说出来好像就没有观众愿意看的亚子,还不如安排一个虚拟的老爷车乡间追车和老爷子厕所反杀,更能让观众心跳加速一点。
看完电影很感慨,无论在故事和表达上多克制,这些桥段和细节里流露出的感情,就像一场缅怀,对传统和过往的缅怀。大概当曼尼打开福特车上的收音机,听着爵士乐的时候,这个老牛仔也打从心底里觉得:“WDNMD,这可比骑马爽多了”。
推荐大家可以喝个小酒,有空的时候重温一下这部老故事新电影。
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微信搜realnoreal
影评我不够格,偶尔发发观影感受
主要就是解释为何要直接连人带车打成蜂窝。美國還是美國的時候,手提機關槍和自動步槍自由買賣,路牌用的鋼板厚到30-06普通彈打不穿。哈墨在槍店挑的那隻BAR當年零售價超過1500美元,說明幹什麼都離不開錢。
穿了制服後看了更有感觸,某些部分還是有神學基調和所謂「呼召」的影子存在,一個清教徒和酗酒者依循德州古法執行必要的制裁。巴洛幫車上繳獲那三隻上了膛的BAR和多次蓄意殺警的鏡頭只更確定當場格斃和補槍的必要性,福特車已被證明無法用點四五湯米槍射穿,點三零零六是必要而非執法過當的有效選擇。那位達拉斯童年玩伴警員自願端起BAR和其他人一同開火也是表現了相當的勇氣和決斷。
除开故事,两个主演的演技和魅力就值五星!画面和氛围十分对味,观看的每一分钟都很享受。和伍迪演的角色不同,潘乔怎么一直在换领带啊,出来抓人还不忘穿衣打扮么...
《邦妮与克莱德》的背面,一次异样的「翻拍」,相较于背负着新好莱坞盛名的前作以及其放置于时代语境下的多重解读性,这部干脆做成了工整老派的公路追击戏,把重心集中在事件本身,编导演协调的都相当不错,两个暮年警探更是让人瞧出了某些西部片里的悲情意味,说起西部片,《虎豹小霸王》也完全可以照着这个路子来一部嘛。
也许有一天他们会老无所依,但他们仍然还是德州骑警。
太沉闷了,硬生生把悬疑片拍成了传记片。
又是一部网飞被骗投资之作(误)也不能说被骗,就是导演OK,演员OK,但看完就是中规中矩,还不如从两个劫匪的视角拍。
萧条时势绿林英雄,千里送兔瘸腿爆头,高油价怒拳问路,捉迷藏沙尘迷途;胡佛干涉,父亲嘱托,老德州骑警出山就地正法;没有花里胡哨动作场面,只有人命草芥千苍百孔;老派,好看
他者视角的邦妮与克莱德,对这对亡命鸳鸯所吸引的狂热的刻画倒是透着对当下的思索;不过拍的太情绪化也太现代化,失去了时空距离所带来的幻想美感。
其实挺工整挺对味的,只是看着科斯特纳老爷子连跑步都快跑不动的身影,难免太让人太心酸了。
电影用特写来展示苍老,用远景来呈现孤独。单个场景氛围把控很好,通过配乐、镜头和布光可以营造出任何想要的感觉。但整体节奏略显冗长。正邪对立之下暴露出更尖锐深刻的问题:杀人恶魔被民众当做电影明星一样追捧崇拜,这是多么令人胆寒。“我祝他们好运。他们只抢银行的钱,而银行的钱是从穷人手里抢的。”为什么法外之徒和暴乱分子总能得到一部分人的青睐和支持?那是因为被杀死的不是他们的亲人。最后把满是弹孔和血迹的汽车拖来“游行”,狂热的群众、错愕的表情,和橱窗后两个同样杀人无数的人那种平静和空虚对比,充满深意。悠长的配乐缓缓流淌,两人落寞的身影从喧闹的人群背后走过,接受英雄般欢呼的不是他们,仿佛他们才是躺在车里的那两人。
同样是讲两个人的故事,《邦妮与克莱德》以小见大,以个人行为彰显一个时代,而《劫匪》就仅仅是两个人的表面行动,老演员虽好,但内容空洞无物。
身为奇云高士拿老师的狂热粉丝,任何他演的电影都自带1星。本片中规中矩不功不过,但是有奇云高士拿老师啊!而且还有伍迪哈里森!就看他俩说话都够了。
失望,我原本期待是老无所依呢,结果连黄石都不如
可能又有人抱怨平铺直叙,流水账,冗长。NO,这是一部非常工整、沉着老派、手法娴熟的公路片,不炫技,不煽情,不脸谱化。尤其对臭名昭著恶贯满盈的雌雄大盗,被民众封神的那种魔幻现实主义,呈现的淋漓尽致,另一个角度体现一种类似斯德哥摩尔综合症的扭曲社会价值观。以小见大管中窥豹,重现那个时代广泛的一种焦虑。
人在时代里被碾压过去,回望过去,悍匪与真探都是砂子
“他们在偶像化邦妮和克莱德。我要阻止此事!”……片中科斯特纳的台词,既在谈史,也好像在评论那部六十年代同名经典。早就有评论反思,说它为了捕捉六十年代反文化浪潮的时代脉搏而将臭名昭著雌雄大盗包装成偶像的方式终将无法经受时代考验。不过转念再想,科斯特纳和哈里森不也是明星吗?网飞敢不敢让无名老头领衔以求表里如一?用电影的方式反思电影本身问题,终归难免打脸。更何况,这故事如改为全警方视角去讲,单纯在叙事张力上也有问题――强弱悬殊,很难融情。
放在5年前,这样的片子我可能连简介都懒得看。如今的我,听着窗外的春雨,泡上一杯茶,看两个老戏骨娓娓道来。就连结尾处的小趣味,都只是在内心哼哼了一下。年迈骑警的心境,想必能理解一二
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真实故事,主要看两个硬汉演员。对比之下,其实有意思,1967年嬉皮士年代拍摄的《邦妮与克莱德》,站在劫匪角度全然是浪漫爱情故事,雌雄大盗是反政府、反主流、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英雄,时髦人物,像大众偶像一样挑拨人们的神经,获得粉丝无数;现在拍的这部《劫匪》,站在警方、政府的角度,是捍卫警方尊严,捍卫老牛仔精神的传统故事,就像辛辛苦苦去狩猎怎么说都要有个结果,没想到凯文·科斯特纳、伍迪·哈里森这么老了,只有骨头还这么硬朗。
我们杀死了最危险的罪犯,而他们成为了英雄,一曲西部硬汉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