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一个连体双胞胎姐妹的故事,她们共用一个身体,从小就被迫在一起。有一次妹妹烦了,吵着要和姐姐分开,姐姐很伤心。不到一天,妹妹就后悔了,主动和姐姐道歉——“我们再也不分开了,分开会痛。”
长大后,身边的亲人朋友要么离去,要么离开,才发现真的都会痛。
特别喜欢中文世界里“日久生情”这个词——人与人相处久了,原来可以产生浓厚而不可分割的情感,跨越千重阻碍,填平山海。但我也相信,有些人天生就水火不容,更不用说相处了。而能日久生情的人,他们身上一定都有着共通的利他主义,彼此尊重怜惜,不是因为对方位高权重或者对自己有利,而是基于“对方也是一个人”这一起码认知。
影片里,羊角大娘救回还是婴孩(infant)的狗娃,是基于对一个可怜小生命的怜惜,但这份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姐姐是那样的美丽淳朴,对狗娃细心的照顾,哑巴对狗娃的关怀,种种深情,血浓于水。他们身上处处流露着人性之美,所以相处起来才如此融洽自然。经过时间的酝酿,一家四口彼此扶持,以至于密不可分——命运让他们被迫分开,然而真的会痛,每个人都痛。
同样,影片里面也有人性的恶,二叔为了占有房产地产,打着“中日仇敌”政治正确的幌子,怂恿羊角大娘送走狗娃——这和那些喊着高口号罔顾事实泯灭人性的政治家们别无二致;收留狗娃但因为有了自己亲生儿子后,又刻薄对待狗娃的那家丝绸贩子夫妇,和那些好话说尽坏事做绝喜欢开空头支票的好多人何其相似。我想同这类虚伪丑恶的人相处,一定会度日如年,更别提认同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操守。
时常回忆起生活里面的美好场景,原来里面都有美好的人。而那些痛苦的经历后面也都常常有另外一类丑陋的人在背后作恶——人性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魔鬼。
所以就让我为美好的人性而歌吧,是它给了我们温暖的回忆,亲情,友情和爱情。有了它的温暖,我们才感到这个世界不那么寒冷。纵然事实会被遮盖甚至恶意扭曲,但有了它,让我们的心如明镜,双眼才不会被蒙蔽。纵然踽踽独行于世间,有了它,我们才感觉世界有光有亮,不会误入歧途跌入深渊。
电影给五星,这里我不想聊电影,只想聊个情结,羊角大娘把女儿嫁掉,真的会比留女儿在家好吗?
嫁了女儿就有了彩礼,有了食物有了衣服,能撑上一段时间。
如果不嫁女儿,话说女性也是劳动力只是没发挥,女儿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可以照顾老的照顾小的,日子清贫,还是可以想办法过,这个劳动力可以撑上好久。
所以,我觉得不嫁比嫁好吧。
不过话说来,我也知道,那个时候或者说现在大部分也是这样:人类存在的主要意义之一就是繁衍后代。哎人真可怜,走那么远,还走不出那个圈。
有落后愚昧的中国人,但骨子里,也有经历过残忍的战争,还依然淳朴真实有人情味的人们。我喜欢羊角奶奶抱着孩子去借奶,然后默默帮人推磨,我喜欢小女孩给狗娃画鞋样暗示他给哑巴捶背,我喜欢哑巴塞给狗娃一怀抱木头卷,宠溺的带着他离开,我喜欢哑巴把狗娃抱到树上坐着为了让他看远处的热闹,我喜欢哑巴看到被欺负坐在地上的狗娃,说不出话但又逗他开心的样子,我喜欢羊角奶奶气鼓鼓的可爱模样教狗娃打架,我爱哑巴临走最后一面,狗娃大声叫他爸爸,那一幕,让我泪流满面。爸爸和奶奶这两个形象,大概是贯穿我一生故事的泪点。狗娃被送走,和羊角奶奶说把烧饼给姐姐,奶奶哽咽着回屋,我没看到任何人哭得撕心裂肺,但我知道,她们哭得撕心裂肺。
我爱这个小村庄里的人和事,也恨它,恨它夺走哑巴的生命,恨它愚昧传统一定要姐姐嫁人,恨年华失去时光不再,恨曲终人散孤身一人。它一陨落,都会泪流满面。一情一债一点一滴,我爱这些真挚的细节,它真实得触及到我的灵魂,触及到我儿时所有的故事。
商业艺术的完美结合。日本翻译小姐很漂亮,七十年代的日本也很繁华,另一个背景的故事感人肺腑,及时的抽离,这种交融对比,更展露宿命不偏激的中日情怀,配上佛学添加剂,养我之恩,育我之情,抛我之嫌,离我之痛,现实哪有那么多误会无法化解呢,都是电视剧为了塑造冲突而愚化人物不去和解罢了。突然想到了古龙在《英雄无泪》结局的一段话:
歌女的歌,舞者的舞,剑客的剑,文人的笔,英雄的斗志,都是这样子的,只要是不死,就不能放弃。
我想有一种感情是不可言说的,说给每个能懂得人。凄凉悲伤无奈遗憾又充满希望,给每一个已经千疮百孔无法修复注定离别面向新生活的人。
对着脚画鞋样儿,让我突然想到了奶奶,想到了奶奶收藏的老奶奶留给她的鞋样,想起了童年时候我翻出这些鞋样,想起那个味道的老家和那时候的我和奶奶,天太晚了,明天给奶奶打个电话吧。
《清凉寺钟声》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 上海巨星影业公司摄制的一部剧情电影。由已故导演谢晋导演,由丁一、濮存昕、栗原小卷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抗战胜利后,羊角大娘将被抛弃的日本孤儿扶养成人并送其出家为僧,法号“明镜”,多年后明镜赴日本交流时与亲身母亲相认,但他没有留着日本,而是返回了他所深爱的中国。
通过影片 让人又回味了那段痛苦的历史,重新而知那段历史给人们心灵和肉体上所带来的灾难,也许正如《清凉寺钟声》中明镜法师的母亲所言:“几十年来,泪流不止。”这是中国人心中永远遗传的痛。
“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每一个人生来都有着为善的本性,但忘记痛苦和善良是作恶的根源 ,日本的许多人正是忘记了痛苦和善良,如果他们像明镜法师一样,能铭记曾经的痛苦和善良,也许天下会太平一些。
但我们不能忘记,因为忘记会给我们再次带来痛苦,我们必须要防患于未然。
请问老一代为什么能拍出这么感人的作品!?浓浓的乡土风+人性、生活哲学,谢晋+濮存昕、尤勇+栗原小卷,保证了片子的水准,两个老年人物和女儿表演也到位(抱歉不知道名字)。看到听到哥哥死亡那一段真是戳中泪点啊。看看今天的电影,绝大多数除了把简单的事情弄得无比复杂装神弄鬼,要不就是故作深沉卖弄风骚,通过摆人设、刷流量吸引nc粉还有什么?再看看我们今天的年轻人追崇的是什么?
强烈反对外籍人士以正面形象出演我国大陆主旋律影视作品!你们演一下闹腾的古装细说也就算了,参与无脑的娱乐节目也就算了。
清凉寺钟声是李準20世纪70年代写成的作品,原名《冤孽》,赵丹曾想把它搬到银幕但未如愿。 谢晋看到剧本后对羊角大娘深刻印象,好几年都忘不了这个本子。在1989年,谢晋才终于找到机会拍摄该片。谢晋被誉为当代中国电影导演第一人,从《红色娘子军》到《牧马人》,再到《芙蓉镇》,谢晋的电影总是在用写实手法来表达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谢晋看来,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同时是个思想家,应该通过他的作品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所以他的电影作品几乎都充满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谢晋的许多作品中,主人公都会面临到家国的选择,但最终电影的主人公们都做出了最为理想主义的选择。就如影片中的明镜一样,日本有他的生母 ,可中国有他的恩师与亲人 。一番权衡下,他还是选择回归了养育他的故乡,是人就总会有追祖溯源的想法,就会有一份对落叶归根的券,可当血缘关系和故乡发生错位后,人就会无可避免地去经历到一系列复杂的身份认同。 明镜是师傅给他起的法号,狗娃是羊角奶奶给他取的名字。一个人对于身份的认同感就在这些称呼里慢慢建立,而每一个称呼背后都紧跟着丰满鲜活的记忆。当它是明净时,那段记忆是师傅的谆谆教导,是一段经文,是香炉念珠,而当他是狗娃时,那段记忆是羊角奶奶在他受到欺辱时叫他学会反击,是葫芦爸爸才给他一怀抱木头卷后满怀宠溺的带他离开,也是姑姑在出嫁前提前为他备好的一大摞衣服和鞋子。
这些感情以一种不可言说的姿态蔓延在一个人成长中的各个角落。在记忆里生了根,又在未来里发了芽。
让我想到了舞蹈课上观看的舞蹈作品《中国妈妈》。母亲对孩子永远有真诚的不含杂质的爱【【催泪群舞《中国妈妈》】编导:王舸 韩真/表演:东北师范大学舞蹈系(当代舞)-哔哩哔哩】 https://b23.tv/ptliPTz
栗原小卷!
当清凉寺钟声响起,战争所带来的痛苦便无言的展现出来。因为战争,让大岛与狗娃几乎永远的分割两地,也让狗娃经历了人生百态,最重要的是,他学到了善良。看的时候眼眶一直是湿润的,那种人性的善良和隐忍被谢晋导演表现得想当感人。里面印象最深的是那句台词:“人就是那么回事,好歹都是一辈子。”
再也没人拍这样的电影了
有一种那个年代的时代感,认真朴实。这段历史史实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涉及的电影并不多,毕竟其中牵涉不少政治性的问题。狗娃,在那个年代是幸运的,本身很有慧根,有一户那么好的人家照顾他,最后也成了一名了不起的法师。但是,现实生活中太多这样的孩子,最后回了日本但却是一无所成,靠政府救济。
小时候看的,印象非常好。
国与国的心结以家与子来化解,一贯的谢晋模式,却舍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讴歌,而简化至最原本的朴素亲情本性,几度落泪。民风、老旧的悲剧、古朴的情感实在有第四代导演的神韵,毫无封建与反封建的强说愁,如今再难看到如此纯粹的电影,人心不古,况电影乎?
很喜欢这类穿插回忆的叙事手法
当时哭的稀里哗啦,混天地黑。方超太可爱了
丁一、栗原小卷、尤勇和濮存昕老师的表演非常打动人。剧作是讲述了养育着和孕育者对继承者的情感,主题具有传统的中国悲天悯人的情怀,非常朴素真实。而放置在日本侵华历史背景之下的特殊环境,又涉及到民族身份的离合,但是跨越民族的、就事论事般的简单善良的感受依旧是连结影像和观众的绳索。而清凉寺的钟声在更衣相认饮食后响起,提醒着后来者:尊重既有的关系,接受现实的境况以及注目向前的道路。
06.22:重温完《洗澡》,查阅「濮存昕」的影视作品,注意到「谢晋」导演的《清凉寺钟声》和《最后的贵族》刚好他都有出演,于是就决定观看一下。—— 06.24/25:就个人观感而言,《清凉寺钟声》比《最后的贵族》更胜一筹;这个关于日本弃婴的故事不时令我联想起《又见奈良》;观影前并未细看演员名单,没想到在《洗澡》中扮演父亲的「朱旭」竟然也出演了本片,真是让我意外的惊喜巧合呀!
有点苍凉。
大爱无疆,佛法无边。
记得濮大叔最后的背影,很悲凉……
濮存昕。栗原小卷。儿时的记忆。
谢导的作品,总能在细节和题材上取胜。
晚期谢晋代表作,叙事手法廖无新意,剧本也无之前精炼,情怀不纯,光挣眼泪,第一代残留孤儿题材也许还有不少挖掘点。
是一部好电影,不论叙事情节,那悲伤清冷的钟声和配乐就让人很入戏。羊角儿奶奶和秀秀演得感人,童年狗娃也很可爱。虽然很喜欢濮存昕,但这里面演到母子相认那段有点夸张不喜欢,其实我觉得他本人性格里有一点浮夸的因素,有时候看他的戏剧也有同感。同为和尚,还是他在《一轮明月》里演得好。
中国人人性里最善良的一幕,不是体现在那个时代对日本孩子的包容,而是体现在羊角奶奶慈祥的目光里。
青涩的小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