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爱看传记的,很多年以前,看过阮玲玉的传记,记得最深的就是一个“人言可畏”,后来,又看了一些解密,知道确切的说法是,“我何罪可畏”,而那四个字,不过是无良丈夫掩人耳目的堂皇说词罢了。 可是这四个字总归是惊人的,鲁迅先生还为此作文。看了《新女性》,结尾处阮玲玉饰演的韦明,看到朋友阿英递过来的小报,写着女作家韦明自杀的秘闻,却是发出了“我要活”的怒吼。那不是个被流言吓倒的女人,不,她不是那么弱,她只被自己打倒。她向这个世界寻一颗真心,却求之不得,累了,去了。 看过张曼玉版的《阮玲玉》,你知道当时是这样的,阮玲玉入戏很深,蔡楚生导演已经喊停了,众人散到一边,只有阿阮在那边泣不成声,失魂落魄。 因为她自己就是苦命的人。韦明说的台词,我吃了那么多的苦,看不到希望,不想活了,不也就是她的心声。跟过两个男人,却得不到一个安稳。 我看了两部阮玲玉的电影,《神女》、《新女性》,前一部她演一个妓女母亲,后一部演一个女作家,差点为生活所迫堕入风尘。 这些电影都是充满了批判意识的好电影。女性在那样的年代里,常被逼得走投无路,忠实于自己的良心,就要被迫出卖身体。电影里常把她们放到一种绝境,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和考验,而靠她们单个的力量,就是死路一条。 社会不容,因为社会的道德,明明已经在毁坏中了,却还固守着最后一块遮羞布,不道德的奸商、政客没人敢动,矛头指向了社会最底层、孤苦无依的妇女。“妇女是弱者”,韦明看到了小报上的这句话,气愤中获得了活下去的力量,因为她要证明给人看,女性不是弱者。 这样的女性,我想起萧红,临死前的那句,不甘、不甘! 但妇女在那个时代还是弱者。韦明因为长得漂亮,而被人盯上,但由于她不肯屈从奸商、无良记者的戏弄,而被他们或设下陷阱,或散布留言。而经济地位的不保,令生存都成了问题,自己的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死去而无钱救治,这不是弱者还是什么。至于那个妓女,钱被恶棍偷去,讨要不着而失手打死恶棍,自己被送入大牢,接受本不该承受的刑罚,这不也是弱者? 残酷而尖锐的生存难题,摆在了我们的主人公的面前,要证明女性不是弱者,首先就是要活下去,解决生存。韦明在朋友们那里获得了力量。神女母亲感动了老校长,儿子有他抚养,她自己在牢里也获得了难得的平静。 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社会和庸众,比如取名博爱的医院,却对无钱的病人拒之门外,医药费十分惊人;为了钱,就按奸商指示,随意开除员工的校长;再比如专门散布流言蜚语的小报记者,东打听西打听小道消息,韦明都昏迷了,他在一旁光顾着在本上记啊记;再请听听出版商和记者的对话,她死了不算什么,主要是没让她多写两本小说,出版商遗憾的是没机会大发死人财……这些你不觉得很熟悉吗,一幕幕的还不是在今天上演,且愈演愈烈。 阮玲玉演得真好,她的眼神,有着深不见底的愤恨和苦痛,看着,就好像一潭碧水,却承载的满是苦难,竟把人不由自主地吸入进去,随着她一起接受灵魂的战栗,内心的哭泣,而这眼神里,除了无法疏解的苦痛,更有着不屈的倔强,一种控诉,一种心灵深处的呐喊,那是阮玲玉在代替着妇女,向这个社会发出的呐喊,我要活! 还记得那本传记里说,阿阮死的时候,自发送葬的队伍十分壮观,她如此成为一个传奇,因为人民会记得她,她曾经替他们说出了心里话,他们把她当成了朋友、知己、亲人,而为她的离去不能释怀。 她说,我何罪可畏,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她问心无愧,她只做着付出的姿态对这人世,她爱家人,她真心的对他们,供养他们,她感到了累,并不是付出就有收获,唐季珊的拈花惹草令她死了心,于是她想休息一下,放开她永远不明白的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他们都不能始终如一待她。 我记得张曼玉演的阿阮是含笑去的,去得何其从容、唯美,她好优雅,慢慢吃完了那安眠药的粥,静静的躺下,再不必去跟枕边人问一个答案,从此不烦忧。微笑着,她是这样去的。 跟电影里的角色不同,阿阮没有生存的困扰,她选择离去,也不是为了人言可畏,社会固然也令她困扰,更重要的是对身边的男人失去了信心,找不到依靠。 而那个男人,怎知她是这样顶真的一个女人。所以她的死,他一定惊慌失措,先编一份伪造的“人言可畏”,责任推干净再说——阿阮你真不值。不知他当初爱她哪一点,难不成也是被她巧笑倩焉的美貌迷惑,跟旁人无异?可她的内心有谁真懂,是导演吗,要不怎拍出她的能烧毁一切的倔强与认真。 恋爱中的女人再蠢,也总有醒的一天,她也终明白所托非人,也失去再去寻找答案的努力,她累了,于是做一个长眠,这一次还是认真地,跟做别的事一样,她就是这样,在电影里,被我们发现她是怎样的人,她的一切都那么真实,特别是她的眼神,是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热诚,今天看到还是会感到一丝丝战栗,她释放了她的内心,可曾有一个男人愿意去捕捉?她选择结束。 她替女性作着时代的呐喊,自己却举不起抗争的大旗,但是,何罪可畏,这般心安理得法,是天堂里也可见你的微笑,让人很欣慰。 是,你无罪可畏。
这片比神女要激进大胆,且流露出左派的意识形态和先进于时代的女性意识。女主韦明拒绝成为婚姻里的奴隶,宁愿出卖身体也不愿出卖“灵魂”,这里既有关于女性自我和自尊的微妙心理,也反映出女性启蒙运动中新的性观念和贞操观。
韦明是一位作家,她的书即将被出版了,主编要求署名时多加女士二字,并且把她的照片刊登在报上,当作吸引读者的广告。这里表明女性和女性的视觉图像被大众消费以满足读者的窥私欲甚至色情想象。
韦明的悲剧完全折射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戕害,她试图反抗却无能为力。她卡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生存或是毁灭,道德或是堕落。她想凭借自身的才华谋一份职业过独立自主的生活,现实却将她的梦想击得粉碎。面对加害者,她嘶吼道“我要活呀”,那一幕着实震撼心灵。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一直是个问题。
“新女性”也不完全是个褒义词,它包含了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对女性主体的塑造:时髦的服装、香烟烈酒、舞会、西化的生活方式,韦明被30年代到上海都市文化符号塑造着,她努力装成主流所定义的摩登女郎。她有小资产阶级软弱的一面,指望他人缺乏行动、且乐于享受五光十色的物质生活。但她无法走得更远,成为彻底的革命者。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女主角的设定是一位母亲,同时是一位妓女,这个设定也见于《神女》。这个身份混搭体现了男性创作者对女性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无法放弃旧道德中贤妻良母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他们将女性看作性欲望的对象,贪恋摩登女郎诱惑的性魅力。
2023-03-29 19:00于中国电影资料馆 ▪️也想拥有一个名叫“不倒的女性”不倒翁
▪️其实是纪录片吧,导演怎能想象将近一个世纪以后,社会环境仍同从前一样,对女性处处不宽容,处处不留情。
▪️“我要活啊!”又悲又怒,其实看到这里还抱有一丝期待,觉得她还有从病床上坐起那一天,活得春意盎然,凄风苦雨丑恶嘴脸都被埋在从前。炉火烧尽之后去吹它的灰烬,可以短暂看到红色火星,然后是永久的熄灭。 ▪️看着阮玲玉笑起来感觉能闻到春桃和百合的香气。
▪️男伴侣让她怀孕之后弃她而去,男出版经理看不到才华只看得到美貌,男记者猥亵她失败转而写丑闻攻击她,男老板追求她而不得就使坏让她失业,男老鸨介绍她做妓女赚钱。 女性同事李阿英算是同为女性主义者的代表,也只能尽绵薄之力帮她打走下流的追求者,老同学骂她狐狸精勾引自己的丈夫,房东让自己的女儿做妓女,还要拉韦明下水,韦明的姐姐和韦明相比更加软弱,空有关爱妹妹的一片心意但也无能为力。
从整个电影的叙事来看,我们可以感知到其中主题新女性中的“新”恰巧并不是全文的重点叙事,“新”的是她的背景、新的是知识女性、新的是女性可以独立成为一个“中等收入阶层”。而他后面所遭遇的种种的一切,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所有人都会面临的存在的问题,而她只是凑巧以一个女性呈现。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出导演、编剧对于这样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所呈现出的并不是想强调女性的压迫,而是说女性在面临大家同样面临的社会问题时,应该呈现怎样一个心理状态,怎样以怎样的一个精神面貌处理我们这个时代所出现的问题?如果我们将故事中的女性替换成男性,那么他面临的问题是同样的,同样面临出版社的刁难、社会的倾轧、家庭的负重、社会舆论的压力等等。所以我认为导演,编剧所想呈现出来的并不是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而是对中产幻想以及底层人民的现实关怀,电影中经常闪现这样的镜头:劳动人民底层妇女、底层劳工在工地拉砖头、在河边拉船这样一个劳作的场景,通过和韦明这样一个知识女性参加舞会形成强烈的对比。导演所承载的思想是底层和上层之间的社会冲突,而中产阶级恰巧成为整个社会冲突的爆发点,韦名就承担了这样一个角色。其实我们也可以将导演为何要将新女性作为电影标题进行一个深层次的解读。实际上这是一个导演同所有人同整个社会开的一个巨大的玩笑,同电影叙事中的总编辑一样,通过知识女性、漂亮的知识女性这样一个故事噱头来进行电影的贩卖,这是对我们社会的嘲弄、对资本的戏耍,背后所承载的是对资本主义压迫的控诉,寻求社会不公的宣泄口,紧紧抓住了时代的脉搏、矛盾点。实际上我们不管是百年前的社会,还是现在社会会,我们同样的问题从来不是两性的问题,而是一个上层与下层之间的问题,中产阶级作为打通上层与下层之间的连接点刚好处在了社会压力的风口,我们应该反对的是这个不公平的社会分配制度,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不是某一个人的,更不是某一些人的。
蔡的在此片中有几个让人眼前一脸亮的手法:
①阮扮演的韦明在王博士的车上,头倚望向车窗,车窗采用叠画显现出二人相识初场景的插叙
②“桃花江”小册子和片头标题衣不蔽体的女性背景,隐喻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迫害
③墙上钟表叠画舞厅多人脚步
④韦明被逼作桃花江,采用画面分割(近乎一比四)的对比蒙太奇
⑤舞台被鞭笞外国女郎与韦明“换脸”的心理蒙太奇
⑥虚焦转场镜头,插叙解释韦明被迫离开封建主义,因“不守贞洁”而被要求自毙的原生家庭
⑦小女孩在火车上咳嗽,为下文患肺病做铺垫
⑧站在地球上的女不倒翁,明喻着女性要屹立不倒
这部电影有多好看呢,我看到后面完全忽略了糟糕的配音。但是整体来说无论故事走向还是台词都总有种用力过度的党员感【对不起。 当然即使是党员也是先进党员了,比如女主角觉得结婚是做一辈子奴隶,而卖春是做一晚奴隶。最后阿阮太美了。
镜头剪辑简直先进,故事不肥不瘦,演员恰到好处。中国的电影水平在急速地倒退!!
从蔡楚生角度讲,影片哀气太重,遂死寂沉沉。不仅缺乏对“新”的深入理解,也对解放女性的出路存在认知偏见。女性的“活路”最终止步于理想愿望的渴求与控诉。从阮玲玉角度讲,又是颇具传奇色彩的自传性影像的“活现”。后者意义更大。
配音版果断是不可原谅的,虽然字幕无比冗长配音倒也缓解些许无聊。与小津的[风中的母鸡]可做比较阅读。戴锦华老师对片中工人阶级女性“巨大的阴影”解读颇为中肯。本片最大的意义是裹挟了阮玲玉的人生于其中。
【资料馆修复版】没想到其实是个讽刺悲剧。现存的版本都是50年代老上译给这部默片的字幕卡配音的版本。简直是毁了这部片子。也毁了观影感受。而这部片本身也过于夸张激进。用力过猛反倒做作,说教意味太重。除了女性主义,本片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一语成谶地预言了主演阮玲玉的自杀悲剧,让人叹惋不已
最喜欢阮玲玉倚在汽车窗前回忆过去的那段。利用车窗作为画框,再现过去的手法非常棒,放到现在来看,也是非常好的视听展现。
【修复版吐槽:给默片配音真是太神奇的事情了,哪怕原声带已损毁重新写个配乐也比这好吧】阮玲玉太美太棒,似是射穿银幕的魅力;但是故事还是太戏剧化也太激进,过犹不及;而且作为默片,字幕卡实在太多,不必要的"对白"影响流畅度。
有些技巧不错,但给默片配音,很是糟糕。很多观点太激进,不敢苟同。生造出一个女性悲剧,虽有时代影响,却很是局限。
你以为现在女性的地位得到彻底改变了咩,一样人言可畏,一样弱势群体;女人只有看清所谓爱情、自立自强才能自救;阮玲玉实在演得太好。
第一次见到给默片配音(上译?),简直被毁得体无完肤!
车窗的画框回忆,韦明被胁迫时的叠影幻想,拉扯的正反打特写,视听语言在那个年代无疑非常先进。对接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夸张了悲剧性,矛头直指时代的黑暗面。阮玲玉饰演的女作家韦明皆所遇非人,这么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有气节的时代新女性,在当时面对男权和资本的恶臭无耻还是无可奈何,这首先就是社会的悲剧。然而最唏嘘的是,片尾那“我要活下去”尚有希望的寄存,现实中的阮玲玉却是在劫难逃,25岁香消玉殒,留下“人言可畏”的嘘叹。现实远比电影罪恶多了。回头来看,蔡楚生那一批民国导演是真正意义上的左翼,然而导演当时和阮玲玉的暧昧,也是耐人寻味。8.2
太神奇的片子,蔡导实在非常细腻且大胆创新灵活应用,经常可以看到精心安排的细节,故事整体也很有趣,从侧面表现了大上海的面貌风气,从场面和人物来看都可以算得上大片。第一次完整看阮玲玉的片子就喜欢上了她,表演当中有跨时代的美感,笑起来太有文艺气质,表演也细腻不那么夸张。郑君里太好玩了。
配音果断遭到广泛吐槽,不过过多的字幕卡也削弱了作为默片的意义,只有夸张表演与默片气质契合。批判意识浓烈,情节倒也精彩。最后的自杀情节仿佛一个可怕的诅咒,不知阮玲玉赴死之时脑中有没有回荡起片尾反复狂呼的“我要活啊”。
韦明,一位女性知识分子,接连被亲人抛弃,被社会抛弃,被奸人迫害,为救女儿被迫出卖肉体,于无奈中服药自杀,又于悲痛欲绝中大呼“我要活”…这一出出发生在女性身上看似遥远年代的悲惨事件,其实某种程度上仍然是今日社会的极端写照。生之欲啊生之欲!
@电影资料馆。这就是个悲剧啊!阮玲玉1935年3月8日妇女节当天半夜两点在住宅服安眠药自杀,相隔6个多小时,最后抢救无效。这样看来这部电影的结局简直如同谶语,一个演员提前在大银幕上演绎了自己的死亡。
戴锦华指出,女性在五四后得到的解放是“虚伪”的,这一解放的由来纯粹是男性在面对外来暴力威胁时社会地位被撼动所表现出的羸弱,历史中无一不是这般。尽管如此,在始终由男性设定规则的话语社会中,女性(尤其是新女性)作为群体被拯救了,但具体到个体时,竟再度回到“女奴”时代,成为被社会文化排斥而被放逐的异己者,在某种意义上,一旦女性与个体被绑定,便注定叙述/批判无法进入主流,只能蜷缩于社会一隅,被视为一种典型的时代症候便草草收场。注意到,在男性权力实施过程中,权力的实践者/合谋者中也有女性的身影,同时在现实中,牺牲了阮玲玉的这一社会冲突,却“并未牺牲”该片导演蔡楚生,耐人寻味。
想來韋明如果活在今天, 應當命不該絕, 阮玲玉也是.
老上译的配音版本,配音本身是不错的,但是结合默片看起来 不伦不类。这倒是个真正的悲剧。喜欢结尾的凄凉和悲壮。艾霞,韦明,阮玲玉,真是一语成谶。那个不倒的女性哦。
影片信息量非常大。插叙、想象性叙事、象征镜头、乃至快速剪辑的武打段落,多种风格融于一炉。韦明之死固然是女性/无产阶级在男权/资产阶级社会的悲剧,不过在叙事上也表现为一种落差之死,在所有的巅峰跌入所有的深渊。也反映了人与他人的永恒难题。即使有阿英的坚定,结尾也没能给出真正的解决之法。
#电影资料馆 看完之后有个大爷问片头是不是有歌。那首聂耳作曲的歌,他在七十年代老听,可惜今晚的版本听不清。本来挺难受的气氛,那个男人的一句Damn和滑稽的动作戏,让整个影厅的人哄堂大笑。这次看的后期配音的版本有点失败,看字幕卡的速度总比念的快,朗诵般的配音不仅没有增强真实感,还打乱了影片节奏,并导致背景音乐的割裂和戛然而止,但不失为一种有趣的尝试。还是那么喜欢阮玲玉,惧怕成为笼中鸟的她,写作了《恋爱的坟墓》。与《神女》相反,她没有卖身救女儿。与现实也相反,她在花边新闻的爆料下,终于喊出了那句“我要活啊”,四个字越来越大,覆盖银幕。有一处电影语言很有趣。二人坐在车上,阮玲玉望向车窗外,车窗成为画框,画框里播放的是二人认识的经过,她就这么静静地看着,没有办法控诉和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