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茨杰拉德的《重返巴比伦》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个男人在失去真爱与一切后离开巴黎,在巴黎的一片萧条里又回来想要带走自己的女儿。故事的情节并没有惊奇的反转亦或是奇妙的展开,缺少一抹奇幻色彩的同时,却营造了一个经济危机后,曾经繁华皆落幕的巴黎。无论是小说的原著或者电影的改编都非常精彩,尤其电影从原著中涉及较少的内容切入设计情节,在尊重原著的同时,也发挥了电影独有的精彩之处,因此在这我想结合原著,谈谈电影的精彩之处。
原著小说在我看来最精彩的部分便是对于萧条后巴黎的描写与刻画,菲茨杰拉德巧妙地设计了一个主角视角,查理在巴黎最为繁荣的时期作为一个美国人来到这里,因为股票的热潮而发了一笔横财,与自己的妻子海伦沉溺于享乐中,二人深爱彼此却因为金钱的魅力而迷失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最终在一个愤怒、错误的夜晚中,海伦被查理锁于门外,在寒风中孤身一人走在街上,最终在姐姐家门口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去。这是小说中对于查理背景故事的交代。海伦死后,查理从这纸醉金迷中醒来,带着满腔的惭愧及悔恨离开巴黎,而他与海伦的女儿奥诺莉也被海伦的姐姐玛丽安收养,他本人则失去了女儿的抚养权。我认为查理的遭遇正如这段时期的巴黎一般,因为一段时间内股票市场的空前繁荣而迎来一段盛景,但在梦碎后,眼前仅余一片萧条。对于这种转变,相信因为股票市场危机而失去一切的人最亲有体会,而查理本人便属于此类。而小说采用的第三人称视角,令我们可以在代入查理的心灵时又不失一种审视,更能会意到这种大世离去的萧瑟之意。这也是为什么小说中的主要笔墨用于描写查理与其他人物间的对话,巴黎的萧条之感却挥之不去的原因。
查理的过去固然令人叹惋,小说原著里的时间却是在巴黎萧条之后,彼时的查理已在布拉格重有一番事业,他本人已是以一种重新站立起来的姿态回到巴黎,我们从查理的眼中看到一片萧条的原因是因为他在巴黎那不堪回想的一夜,而非他的现状,否则玛丽安也不会因为查理的东山再起而感到一丝妒意。而电影中的主要部分却聚焦于查理在巴黎萧条前与海伦在巴黎的生活。观影时让我感到一丝惊喜之意,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相当于补全了原著里查理回忆中的生活,不过侧重的不同使得原著和电影的中心表达也发生了一丝改变。我认为小说原著凸出展现了一个繁华落尽的萧条世界,寂寞与萧瑟充斥了全文,同时又借查理的振作以及父女间依然美好的亲情向读者传递了一丝勉励与慰藉。而电影则聚焦于一个曾经有梦想的年轻人,一对曾经恩爱难分的夫妻,如何在金钱、现实与情感交织的漩涡里迷失了自我,最终造成一场悲剧。
电影中有无数与小说不同的细节令我印象深刻,比如查理最开始在街上战争胜利后庆祝的人群里与海伦的相遇,而后在酒吧中又偶遇玛丽安。紧接着是二姐妹对查理的争抢。这些原著中未发生的情节却如此贴切,包括在最后,玛丽安丈夫克劳(电影与小说名字好像不同)的一番发言点明了玛丽安内心尚余一丝对查理的爱,因此她才会想要对他施加最重的惩罚。这些细节都使电影中的玛丽安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不过也有可能是电影为了吸引更多眼球而添加的爱情戏码。不过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玛丽安丈夫的形象都十分地友善,甚至可说是唯一对查理友善始终的人,他勤劳工作,不做暴发户的梦,对妻儿都十分尽到责任,电影中,在海伦遭遇不幸后,他也对查理表示同情,并且在查理回到巴黎后想要和女儿一起生活时也向他提供了帮助。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安排这个角色,我想他也许想通过一对姐妹不同的丈夫与家庭,来向我们阐释也许安稳平静的工作与生活才是更好的方式。
最后我想谈谈我个人的体悟,经历所限,我必然无法切身感受到挥金如土的快感与因为一时的吵架而失去挚爱的痛苦,但不论是小说中菲茨杰拉德通过查理视角的回忆,亦或是电影中查理在见海伦最后一面时那悲伤而令人动容的表情,都令我能够代入查理的角色,体会他的喜怒哀乐。电影中查理有句台词令我印象深刻,那是在他重返巴黎,回到酒吧时对柜台所说:“也许欢乐的时光太多了。”一句简单的台词中也能看出他对于过往那些纸醉金迷而忘记了真情的时光的悔恨,我不由得想起另一句话:“生命中所拥有的灿烂,终将用寂寞来偿还。”电影中的查理最初也是个怀揣作家梦的青年,而海伦也在他屡次碰壁时默默地支持他。在油田挖出原油,二人一夜暴富后,这份感情也并未立刻变质,但是奢靡的生活以及又一次的碰壁改变了查理,也改变了海伦,他们生命中曾拥有那些灿烂辉煌最终也在那个雨夜里消失。而查理的女儿奥诺莉无论是父亲富有还是贫穷,都会开心地喊他“爸爸”,也许这是菲茨杰拉德在一座萧条的巴黎城里真正埋藏的东西——亲人与爱人之间宝贵的真情。讽刺的是在海伦死后查理终于成为了一个能够出版小说的作家,不过电影的结尾,查理迎回了女儿,克劳夫妻也言明了心意。生命的萧瑟贯穿始终,这就是人生,不过希望自己也能如查理一般,在萧条的巴黎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吧。
用的最普通的叙事和节奏 却也最不疾不徐把故事说好了 一个难忘的吻 一段郎有情妾有意的情 却偏偏还是败给生活 无论是事业上的失意 还是夫妻俩各自的醋坛子 又或者是富裕后生活里的空洞乏味 都在蚕食爱情 彼此相爱却不能坦诚不能好好的 非要刺激对方是何必 当海伦说她想离开他时 她是真的被查尔斯和奎尔太太的举动刺激到了 却不曾想那个爱慕自己的网球选手 并不想与她携手走进婚姻 一切只是她曾经最爱的享乐 这是多大的打击 最后误打误撞被查尔斯锁在雨雪交加的门外肺炎而亡 何尝不是一种解放 多不想看到他俩吵架 正像查尔斯第一次没在家过夜 回了家自己排演的那样 不都是平凡夫妇互相怨怼的模样? 最后人没了 留下了念想和改变一切的动力 你说到底是好 还是不好呢?
埃及艳后的时候没觉得玉婆很漂亮 可是看这个电影就看出了 前小半她有点让我想起scarlett 可惜男主太渣比不上butler的一根手指
可人儿,have fun. 有钱和不得志让男人被猪油蒙了心,酿成了悲剧。岳父和Cloud姐夫简直好上天。若从Marian 的角度,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印象深刻,当时被泰勒的表演感动哭了。
3.5 the last time I saw Liz. It was her and Paris that upgraded this soapy melodrama to a relatively enjoyable cinematic experience. At least it was a stunning picture to look at.
2012March2,吴中路117号,DVD。
隐约记得小时候看过,再看的时候觉得泰勒还是那么美,不过她怎么老是在重复一种类似性格的角色呢,还有啊,一次次的和男同志影星合作不得不承认泰勒真的是第一腐女了。
贫穷让我们迷失富有让我们迷失失去梦想让我们迷失婚姻生活让我们迷失。如果只有爱情那该多好。泰勒在里面意外的没显得矮胖小短腿,很美。
你拿走了我的伞
不明白为啥两位lady看上一个屌丝
60年前的台词、人物造型在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特别是泰勒的行头和气质,实在是太迷人了。
浪费时间,50s电影手法如此平铺直叙,想想现在导演编剧们可真是人才
唯一不满意的是结局太悲惨
小时候看的,现在能回想起来的只有楚楚可怜的泰勒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样子了,看的我那个揪心啊
1994年的寒假,这部电影把我看哭了。
竟然是改编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伊丽莎白泰勒怎么老演那种结婚前是快乐自由小精灵结婚后就变憋屈大苦瓜的角色,这死得也太那什么……看得气死我了呵呵,恐婚again
“你拿走了我的伞”……哭死我了
最惊喜的就是看到片头basic on the story of F.S Fitzgerald...真的是浓浓的菲茨杰拉德气质啊!!! 喜欢死了> <
1991.05.26
其实蛮狗血的,不过玉婆好美。。。。所以不淡定了。。。
家道中落的富人小姐与小镇出身的凤凰男,我以为会有数不尽的柴米油盐心酸事,却不想是痴情女与失心男。感情生活中任何单方无条件退让和无保留付出都会加速关系的退化,总想成就对方从而满足自己,太可悲了。至于事后才追悔“曾经有一份爱情摆在眼前但我没有珍惜”,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