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生在农村,一直还是比较喜欢看农村题材的电影,尤其拍的比较朴实的。真实感特别强烈。无意当中翻到这部老电影,在2019年来看,依然觉得它所表达的观念很新颖。
电影的开始是大山里的一片静谧,天刚蒙蒙亮,禾禾就出去卖豆腐了。然后通过桂兰的语言了解到禾禾的婚姻状态。包含灰灰和她自己婚姻状态。桂兰想让灰灰去帮助禾禾两夫妻说合,灰灰说你一个女人家好说话,你去吧!这里说明在灰灰和桂兰的婚姻里,灰灰比较老实,憨厚,凡事不爱出头,也意味着在她们的婚姻里,桂兰相对强势一些。也侧面说明桂兰泼辣,外向,敢做敢当的性子。这都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伏笔。
故事的发展中有几个细节,禾禾磨豆腐,桂兰要去帮忙,是出于嫂子的关爱,同时也是她的热心。在这里有床第间的细节,桂兰回来的时候,灰灰已经睡着了,所以夫妻生活上,桂兰和灰灰也是有点不和,电影比较隐晦,但是有这个表达。
禾禾去县城给嫂子带回来一面镜子,桂兰很高兴,灰灰却说有啥照的,这样夫妻俩根本没有共同语言,彼此互不理解。还有一次,桂兰想把窗户纸换成带颜色的,灰灰不想换。桂兰浪漫,热情。灰灰只想踏踏实实过日子,所以他无法理解桂兰。灰灰不洗澡,不刷牙,他思想守旧,也无法理解桂兰为什么那么洋。他们的夫妻生活处处都是障碍,彼此无法欣赏和认同。这就是价值观,三观不合造成的小矛盾,看起来都是小事,却会一点一点蚕食掉婚姻的根基。
反观灰灰去帮助秀荣的几次,他在鞋底上点烟(此处有点不理解,鞋底为啥能点烟),秀荣及时的发现了他的优点,说他真会过日子,肯会会越来越好。他此刻肯定有种遇到知音的感觉,被人欣赏和理解是多么重要。秀荣给他做好饭端过来,而他也比较喜欢小孩 ,所以在秀荣这里,他找到了做为一个男人的尊严和价值。这些在桂兰那里,他不可能得到。
影片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真的用了心。
禾禾的一腔梦想,秀荣是无法理解,也完全不支持的。她只想脚踏实地,本本份份过日子,她觉得禾禾不踏实。这也是价值观的区别。完全无法融合。
所以,禾禾每次的创业,都是桂兰去支持,金钱上和劳动上,人都会为自己认同的事情去付出。但是此处桂兰忽略了灰灰的感受。禾禾也想过和秀荣和好,但是他一提创业,秀荣就无法容忍。秀荣的重活,都是灰灰来帮她干的,这也让秀荣很感动,进而和灰灰更有认同感。
结尾有点不太好,不一定灰灰和秀荣就一定穷困潦倒,她们也会幸福,虽说致富慢点,醒悟晚点,多吃点苦,但是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所以整部影片看下来。就会发现,婚姻中三观一致太重要了,关系到彼此是否被欣赏和 认可,然后齐心协力,相互支持,这是伴侣的重要价值 。所以整 部影片描写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双两对夫妻身上,不同的性格价值观上也刻画了出来。
现代的很多婚姻,不是说谁有错,而是遇到了错的人。婚前的了解相当重要。像这部影片的4个人,都没有对错,都是好人,善良,勤快,都是想把日子过好,但是放错了位置,它就是无法融合。
基本信息▼
片名:《野山》
导演:颜学恕
主演:岳红 杜源
上映年份:1986年
出品:西安电影制片厂
原著小说:贾平凹《鸡窝洼的人家》
《野山》在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获奖情况:
最佳故事片
最佳导演 颜学恕
最佳编剧(提名)颜学恕
最佳女主角 岳红
最佳男配角 辛明
最佳录音 李岚华
最佳服装(提名)
这几年的疫情已经把电影行业冲击成一地鸡毛,好在自己日常看电影的习惯还保持着,不过已经懒到很多片子连豆瓣短评都不想去写。但前几天看完《野山》之后,心里总有一种感觉,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只有电影才能带来的美好体验。所以决定单独写一篇关于《野山》的感受。
感受到生命的发生和成长▼
从电影内容看,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从春到冬的四季。当然拍摄的时间应该是从冬天拍到夏天。
影片的拍摄地是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这里地处秦岭山中,农村主要生长小麦。导演也毫不吝啬的把镜头给到了田地里茁壮生长的小麦。
故事发生的时候小麦发芽。故事演进,小麦生长成熟。到故事快结尾的时候,小麦收获磨粉。最后到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白雪覆盖农田,一年结束,一年开始。
在这整个故事中,小麦作为一种生命的成长和发生就安安静静地陪伴着所有的人和事,导演并没有刻意去强调小麦的变化,但它却一直都在,一直都在陪伴。
这种处理手段让我想到另外两部电影,一部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这部电影里是枝裕和导演就是完完整整的拍了四个主人公小孩一年的成长,就像《野山》里的小麦一样,让成长安静的陪伴故事的发生。另一部是陈凯歌的《黄土地》,在这部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掌镜的第五代代表作之一的电影里,土地是没有生命力的,看到的只有贫瘠,与《野山》的土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感受到对电影美学的诠释▼
什么是美?什么是电影的美?这些都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给出标准答案的问题,但这种美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它需要观众通过好的电影去感受,而《野山》就是一部可以感受到这种美的电影。
电影开始大约十三分钟多的时候,有一场电影男主人公禾禾和他的前妻秋绒在小溪边相遇的戏。拍的极好,不到两分钟的时间,用电影语言把两个人彼此的纠结表现的淋漓尽致。我把这场戏截下来上传了,可以点击观看感受一下镜头语言的魅力。短短数个镜头,胜过千言万语。
感受到对个体的尊重和善意▼
电影里有五个主要人物,分别是灰灰和桂兰、禾禾和秋绒,还有二水。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和意愿,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这里最让人感动的就是,导演尊重了每个人的意愿,没有表达谁对谁错,没有刻意营造好人坏人,甚至包括看似游手好闲的二水,也没有完全变成一个二流子。
导演非常含蓄克制的表现他们每个人的生活,这一点实在太可贵太难得了,这是导演对每个个体极大的尊重和善意。
可惜的是这一种价值观在如今的电影里已经难觅踪迹,在近些年的国产电影里,很难发现有一个导演能对自己电影里的人物这么温柔。
当然影片结尾的时候,感觉导演还是给出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好恶,追求进步的禾禾和桂兰买了新的磨面机,守成的灰灰和秋绒还在纠结卖粮拉电。因为这一点,本来愿意给这部电影9分的,扣一分给8分。
感受到个性解放▼
谈到个性解放的话,必然要联系到电影拍摄的历史背景。
影片是1986年上映,所以拍摄应该是1985年或1986年上半年,这个时候国家改革开放仅仅过去七八年的样子,整个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正在经历一种巨大的震荡转变,在这种背景下,必然会出现个性解放的浪潮。
电影的男女主人公,禾禾和桂兰,就是被这种浪潮影响的个体。
导演通过对这两个人的表演塑造,表达出一种对时代和人的赞美。也非常成功的表现出那个年代勃发的生命力。那是一种冲破枷锁,无惧无畏的人性解放。
其中最让我深受感动的就是岳红饰演的桂兰进城的那一场戏,看这一场戏的观影体验,就像是当年看《罗马假日》里记者带着公主在罗马街头玩一样。要说欧洲公主和秦岭农妇能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她们共同表现出来的人性解放的生命力。
屎难吃,钱难赚。
把屎拉给猪吃,能长膘,还能压肥。
贾平凹小说改编的电影,确实有耐看的地方。依然贯彻了好电影的一个宗旨:让人可以看下去。
这个电影刚开始看场景挺单调的,一对夫妻,一个背娃的女人。两个单身汉。但往下看,有意思的地方渐渐铺展开来。人物个性非常独特鲜明。桂兰独立泼辣,秋绒很决绝。可以说是中国女人偷偷学习模仿的对象。两个价值观不一样的人生活在一起,发生了很多的矛盾。这个也是中国式婚姻中有待揭露出来的问题。
80年代,陈凯歌拍了黄土地,颜学恕拍了野山。反映的都是中国农村穷的问题。都反应一个如何改变命运的问题。跟命运抗争,始终是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这简直是一部禾禾的个人创业史。这种创业史放在开放后的中国,放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都是很受欢迎的主题。
叙事强一直是中国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的特征。但是为什么如今的市场上丢掉了这种优点?难道买小说版权很贵吗?为什么不好好改变一下。偏要让几亿人的大市场充斥了毫无思想的烂片?
这个电影里头有很多开风气之先的元素,比如说,床戏。比如说离婚。创业。带给观众很不一样的感受。
影片色调从灰暗,煤油灯,冬天。到春天,绿色。天空里乌鸦群飞的场面捕捉的很独到。黄色的蚕,黑色的小松鼠。有意思。很有意思。
被所有人误会的桂兰,最后被灰灰成全了他脑中虚构的结论。
你说她真的一点都不觊觎禾禾吗?灰灰躺下就睡,对生活没有热情,怎么比得上她的禾禾,对所有的事情永远一腔热情!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保守派,简直是水火难容。有的时候谣言也是有风向指标性。
人生的路上处处凶险,恶狼环伺,人心可畏,不能不畏。 影片点出了中国人的一种通病,就是好非议他人。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人言可畏,不能不畏。世俗生活编织了一套舆论机制,而这种舆论的形成语境不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形成的,而是某种传统的封建的意识形成的。一切个人就要在这样的一套罗网里大浪淘沙。能活下来的都是规训后的,听话了的遗存,是削足适履。不能规训,不能听话,就注定要经谣啄,戕杀!
怀旧视野洗净过往尴尬匮乏和创痛。这种怀旧视野是由于内在心灵一开始对于完美形式的模仿。但这种怀旧只会在现实遭重,完美形式是对于现实生活匮乏的删选,当经历现实生活的遭重之后,一切过往的美烟消云散,丑恶,匮乏,创伤,尴尬全部显现。现在的真实呼唤着过去的真实,过去的真实又进而坚定现在的真实。原来一切不过如此。
感受不到,就不会是。从历史角度对社会生产的本质进行理想化。但却实在没有办法去阻碍自己对现实生活本质匮乏的认知,对现实生活的理想化只是将某种想象的能指一厢情愿理解为所指,只是延宕了现实生活所指的匮乏,在场的匮乏。对外在世界的忽略,而在内心一直建构着某种理想人物的化身,并将之寄托在现实生活某种实在匮乏的人物身上,想象的圆满与事实的匮乏,就造成了对人物理解的扭曲。这种对人的错误认知就必然要亲身感受到自身的沦落和菲薄,甚至是被羞辱,践踏。他者成了自己的地狱,但究其魁首,自己才是造成这一切的原因,自己才是自己的地狱。
人的力量越强大,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程度也就越高,异己的力量也就越多。因此,一个人的力量越强,他所造成了这个世界反对他自身的力量也就越强。力量的半径越长,它的力量显象圆周所接触的这个的匮乏也就越多,个人的悲哀也就越多。这好似一个悖论,人的力量越强,他所感受到的这个世界的丑恶也就越多。
因此《阿甘正传》正是以弱智直接隐蔽了生活中的多数丑恶。终生以6岁儿童的心灵保持对这个世界童真的看法,而显现出美好,亮丽,温馨之感。但正常人只能在这些丑恶中逃离,这些无意识的恶中遁形。
这也就是《野山》影片当中的全部叙事逻辑。而它采用的材料是发人深省的。它是以夫妻这个本该亲密无间的二人世界因着怀疑和不信任而最终解体,造成事实上的换妻而显见事实生活中的荒谬,匮乏和异化事实。人与人的不信任与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值得信任表现的淋漓尽致,恰似这个世界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毁掉一个人。 影片自然以这种疮痍和毁灭而召唤圆满。但圆满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只能在逃离和出走中,离开这些小屋子,走向外界和远方,走向进步之路,将一切匮乏和卑鄙丢在身后,以萧伯特一生的自解之语“他们要骂,就让他们骂去。”,而自我走向更宽阔更宽广的未来,结束。
影片是现实主义的,但这种现实主义的表现好像就在窥探人物的隐秘,获得某种隐晦的偷窥式的满足。在精细之处显现人生的凶险,微渺之处显见生活的陷阱,但未必太过执拗于固定事实,是封闭的山,封闭的屋子,形成的一派落后而丑陋的“桃花源”,却无有内在生命意识与激情的冲撞,而这冲撞却也来的太晚。像是一派死了的,腐臭的,烂掉的残山剩水,终究造成了观影体验的郁滞。以致最后的出走远方就只能是象征的意义和远方,永远不能抵达。 而这的确是现实主义通读历史带来的深厚的严峻感,但这种严峻只能在观影体验的阻滞当中拒绝观众,难以召唤观众填补它的未定点,也就难以彻底完成它自身。
不仅这几个镜头,都很有趣味。不仅仅是情欲表达,也是人物价值观的分歧与直观体现。
灰灰就是传统的旧时代男性代表。主要体现在,守旧传统重视乡里的口碑。在情欲上主要是一种动物性的,偏重于生育与繁衍本能。即使是和秋绒走到一起夫妻亲近,说出的话也是要生大胖小子。平心而论,这种感情虽然淳朴但是枯燥无味。
而禾禾的情欲是基于情感的。他在失意时会找到前妻哭诉。面对桂兰时更多也是发乎情止乎礼。在影片最后才情感爆发释放自己的真情实感。虽然并没有脱衣服,但观众是被这份感情所能够感染的。
http://tv.sohu.com/20100208/n270138644.shtml情感发展当然是很戏剧化的了;不过就影片风格而言,非常非常的写实,中国农村就是这样子的,想到小时候家里也还是点油灯来着......
好看的国产片还是非常多滴。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感觉刚开头和灰灰平淡过日子的桂兰看起来就是普通农妇,越往后少女感越明显,最后简直美到在发光!果然还是要跟三观一致性情合称的人在一起才好。(桂兰在县城追着漂亮女生围观太真实了hhh)
第四代就是农村控+女性主义控
不错,这才是我想要的自然主义电影,讲人性的电影,要是八十年代这一拨没断,现在得多好。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kzNTYwNTI=.html
道不同,不相为谋
【补標】
这个“换妻”告诉我们:三观一致的couple才能走得更轻松更长远。
关于开放和保守作者没有摆明立场倾向(尽管结尾还是有一点褒贬意味),而用较少的笔触点出了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改革春风并不是那么均衡地吹满地,片名起得极好,即使如此,还是尽量收起了批判的锋芒,态度之真挚,情感之丰润,这些确实令第五代难以望其项背。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wNjA4ODQw.html
改编于贾平凹的中篇小说《鸡窝洼人家》。农村的改革和思想解放。西影厂的作品,从西安到北京到上海,曲线救国争取公映,拿下六项金鸡,审核还致颁奖延期,颇有点讽刺,其实,城市里的高阶思想还不太解放。
很不错的一农村题材的 喜剧片
2018-12-05,图雅爱前夫,二嫫爱电视,桂兰爱禾禾,都是男人不行,女人爱得还不一样!
野山虽然也是改革与保守两种路线的选择,但无论走那条路,导演都表现了其人性的一面,批判色彩很少。80年代的中国电影终于走出了阶级斗争。那时候的电影反传统色彩很强。
故事好,电影糙
歌德《亲和力》
剧情其实有“国策电影”的味道,借退伍兵百折不挠勇于创业追求财富的尝试,歌颂经济改革之东风。对西北方言和农村人物也属于调整化的呈现,并非老实的写实主义。但是故事处理的特别聪明,两个亲近家庭的重新组合,本质是把农业属性和商业属性的人正确分拨,细节丰富水到渠成,对于家庭暴力(?)、宗族社会、传宗接代之类问题,虽有演示但都用喜剧氛围轻巧化解,似乎经济发展即是解决这一切的良药——乐于传播岳红和杜源私奔谣言的村民们,片尾时看见他们买回来的磨面机也只剩艳羡了,辛明因老婆出轨谣言欲暴力相向,反被对方顶的无可奈何。岳红和杜源都有勇往直前的人格魅力(男方的传统桎梏反而更严重点),而另一对而也有农业文明娴静的特质和经济上不服输的韧劲,这个戏就很好看。颜学恕用了不少纵深构图呈现山区,80年代的社会即景也拍的鲜活
可谓史上最追求志同道合精神共鸣的一次“换妻”。这一换,既顺应时代潮流挑战了陈规,又在相当程度上维护了传统。前者很好理解,后者作何解释?因为一般意义八零改开作品只会将政治正确的禾禾和桂兰设定为男女主人公,集中火力,强力讴歌。而俩人的另外一半,却会被叙事降格为次配地位,遭遇爱情与事业的双输。本片打破了该俗套。灰灰与秋绒同样是主角地位!性格上的相对本分守旧不思进取,并不影响俩人同禾禾桂兰一样情投意合喜结连理。
我从姑娘到媳妇,整天死守着石磨,啥时候等那八寸厚的磨盘磨掉四寸,我也就老掉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