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98惊魂记》剧本和台词和原版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当然分镜机位也是大致相同,于是很多人说是一次原封不动的翻拍之作,但是我觉得并没有这么简单。
以下谈一些本人发现并且可以理解的不同之处:首先是在制片公司出现的片头,两者均是环球出品(原版还有派拉蒙),原版在此处并未配加配乐,但是98版的则先声夺人的直接在片头增加了《惊魂记》的经典配乐,这是首要的一处不同,因为格斯范桑特在整部影片的多处都额外增加了这个配乐,比如女主玛丽拿到客户的现金提出要回家时、侦探发现线索打电话通知时等等,一方面伯纳德赫尔曼所创造的配乐太过于经典,使看过原版的人一听就能激发出《惊魂记》紧张惊悚感觉,提前使观众寻找回忆起曾经看原版的感觉,从而更好的进入氛围,另一方面格斯范桑特在片中额外增加的地方也是情节相对紧张的时刻,至少是让熟知原版的范桑特感到紧张的地方,以及片尾心理医生解说时同样也加入了新的配乐。
过完字幕片段,到了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原版是采用的“淡出”的影视特效来做开场,而98版的采用的则是“分屏结合”的特效,这点不分好坏,大概是范桑特对于电影的时代性来言,采用“分屏”的特效更具进步性的意义,因为经常看老片的人知道,淡入淡出是较早的电影技巧转场特效了,因为当时电影特效的匮乏,希区柯克在原版技巧转场中几乎使用的都是“叠印”手法。
然后紧接着的就是胖希影迷众所周知的那个因为当时摄影技术的原因而未实现的长镜头了,这里范桑特用长镜头拍摄只能说是做了影迷粉丝的本分,无论是谁都会选择替偶像实现当时的意愿。
接下来的不同点其实很多,比如演员的位置不同,穿着不同,机位的角度不同,甚至在两位主角谈话时98版里加入了来自隔壁的熟女叫床声,当然这些不同点不得理解,暂且不谈(包括后面剧情类似的不同点)。
分别前对话的这场戏,明显的不同一处是98版的加入了一只苍蝇的特写镜头,肤浅理解是为了表现女主对现状的厌恶,或是为了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片尾诺曼在监狱上手部飞来一只苍蝇)另外是对这场对话的精简,其实范桑特对情节的删减不仅这一处,还有莱拉和山姆与警长的第一次对话,甚至直接删掉了与警长的第二次会面,至于这些情节是否真的是删去更为精简,恐怕只有让两波人分别观看两部电影之后才能做出比较吧,而范桑特的删减也有可能是为了节省篇幅增加其他细节的原因?这点不得而知。
在老板带着客户来公司与玛丽对话的戏的处理上,相对于原版来说,98版的把这场戏在分镜上做了剪切,原版是一个长镜头交代,98版的切为四个较为简单的正反打,不能断定这里范桑特处理的更高级,但至少可以看出对各个人物当然的处境状态体现的更为全面,同样也不止这一处,在莱拉第一次去找山姆时的对话戏也是做了同样的处理,效果自然同上。
当然相对于在分镜上的改动,范桑特做的更多的是对细节的改变或是说增多。比如诺曼偷看玛丽换衣服时打飞机、诺曼处理尸体时染了一手血去洗时滴了一滴在洗漱池又擦掉、诺曼拿了报纸扔进车内里时差点要打开、莱拉和山姆登记时莱拉与诺曼互抛媚眼等等,这些情节的增加用意较为明显,多是为了叙事,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剧情,还有最后诺曼母亲的尸体转过身后的情节,98版比原版对诺曼母亲尸体的特写增多了两次,对山姆与诺曼的格斗戏也加长,这也很明显是为了增强惊悚气氛,至于这些的增加是否真的有必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当然范桑特也做出了一些不如前者的改动,不严重的如警察在对面观察玛丽换车的一场戏,胖希影迷都知道在这场戏的剪辑处理上,胖希很好的调动了观众的心理参与性,在警察面前飞驰而过的汽车在原版的剪辑上是未完全出画即做剪切,由观众内心填补车辆出画,而98版的剪辑则是汽车完全出画。比较严重的是诺曼最后上楼抱母亲时,原版中安东尼博金斯的表演非常出色,步伐委婉,腰臀部摆动的像个女性,其实这个时候胖希已经告诉观众诺曼的真实身份了,而98版中演员则完全失去的这一细节,当然演员是一方面,不过不像范桑特有意指导过的现象。
诚然,以上所说的所有不同之处并无实质性的意义,而接下来要讨论的是98版与原版最为不同的一处,那就是最经典的浴室杀人之戏。
这场戏的经典优秀之处自然不必多说,被众多教科书奉为几乎是金科玉律,更是被无数影迷影评人一谈起就是津津乐道,而范桑特却在如此“完美”的剪辑上做了一些改变,先不说好坏,光是这种勇气就让人佩服,这种精神也是值得赞扬的。对于这场戏,由于这组镜头之多、之短、机位之复杂,对其的改动大致认为有这三种,一是将玛丽被吓张大的嘴由固定镜头变为急推镜头,二是加入了两个天空飘云的镜头,三是加入了一个玛丽的瞳孔放大的特写。其中一与三的改变并未特别突出,由固定变为急推无非是想增强镜头的表现力,而增加瞳孔特写的镜头虽是一次表现蒙太奇的运用,但由于后面的镜头也是由玛丽的瞳孔特写拉出,所以即使增加一个特写可以更有表现力但难免很难超出胖希的原有效果。但是第二个加入云的镜头,我认为是一次非常惊喜的表现蒙太奇的运用,表现出一种“天有不测风云”之意,效果令人相当的震撼。相当的范桑特在后面侦探被杀时以同样的方法加入美女和野牛的镜头,无奈学识浅显不能揣摩出导演之用意,不过同样的令我产生了无比惊艳的效果。这两处的剪辑是我认为和原版最为不同的地方,也是我认为本片最为出色的地方。在侦探被杀的这场戏中,还有一处也值得一提,在侦探倒地的镜头之后接的是正拍假装母亲的诺曼冲下来的镜头,这个镜头采用了人物快速拖影的效果拍摄,这点也是本片中最能体现出摄影杜可风的风格特征的一个镜头。这几处改动我自然不敢说超越了原版,我也没有资格说。
我很喜欢希区柯克,我也很喜欢他的《惊魂记》,但是范桑特的这次翻拍同样让我在观看原版多次的情况下再次体验到了惊喜的效果,让我觉得这是一部相当出色的电影,当然我没说这部电影超过了原版,但我认为这部电影不应该受到大部分人的冷热嘲讽,虽然原版是希区柯克特意拍成黑白的,但是依现在观众的审美观念肯定更倾向于彩色片,范桑特的翻拍不仅是致敬、学习、可能更多的是为了让现代观众更多的了解曾经的一个电影巅峰,可是却被无数人认为是抄袭、模仿之作。翻拍经典当然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让人想到了“美国悬疑大师”布莱恩德帕尔玛,拍的作品几乎一直都被人认为处在在希区柯克的背影下,他的作品真的不优秀吗,好在他也有众多粉丝,支持他赞扬他,不知为何格斯范桑特的这部作品评价好的这么少,看了看短评少数说好的基本上都是不了解原版的,而看过原版的几乎都不给予好评,相对于原版来说98版最大的问题是当然很明显的是演员,不过也是因为原版的表演太难超越了,除却这一点,就真的是觉得这部作品在制作上不如原版还是因为原版的名气和地位而刻意的有所偏袒?
昨天晚上,朋友发来了Anne Heche的死讯。让我想回忆一下这部片子。
Anne Heche是一段属于1990年代的记忆,她是在1990年代勇敢说出自己性取向的女明星。进入21世纪人们就慢慢淡忘掉了她,以至于说起她的名字还会想想她是谁。
但在1990年代时,我个人很喜欢她,她和那些blondes不太一样,身上有种神经质的脆弱感,和希氏那些完美女郎不太一样。在《98惊魂记》里她看起来就精神不太好,有种东方恐怖片女主的感觉,Gus还安排她在这部片里打了一把油纸伞作为阳伞,剪了一个男仔头。
《98惊魂记》(Psycho,1998)是Gus Van Sant 1998年时逐格翻拍的希区柯克《惊魂记》(Psycho,1960),这部片在当时广泛被评价为烂片。
那时,我作为Gus Van Sant的理想受众——没有看过1960版的年轻人,看了这部电影。记得是在台湾杂志《电影世界》里先看了李幼新的影评,再去录像店找来看的。但,我被它击中了,是我喜欢的cult味。后来,上学后再看了希氏版,反而觉得不如这部留给我的感觉。
Gus Van Sant用服化道、摄影补光呈现了希区柯克分镜在千禧之交时的模样,呈现了世纪末的疏离感。老版108分钟,新版98分钟。开头那段经典的谋杀段落,希氏用了47个cut,Gus用了52个。如果要逐格拍,何苦要在这个段落里进行改变?这恰恰是Gus的用意。这段里面,Gus加了Anne Heche的蓝色瞳孔和两个乌云密布的空镜穿插于其中,让这段谋杀打上了他的烙印。
当然,你去逐格对比时,会发现Gus对爱情关系的表达更世纪末,那种焦虑感和不安感更加强烈。
再说到演员。当时很多人觉得98版的选角很差,但如果重新去看,你会觉得这些人恰如其分,尤其是Anne Heche和Vince Vaughn。
Vince Vaughn和原作那位奥斯卡影帝Anthony Perkins皆然不同,他身上有着一种成长于蛮荒不通人事的神经质,肉眼可见的恐怖感,而推翻了Anthony Perkins那种藏在温文尔雅正常人面具背后的可怖。这恰恰是98版做得对的地方,这个故事已经不再有悬念,那你如何去重新展示它的紧张感和氛围。
Gus这是一场练习实验,时隔25年重新看去,你会发现它有一种时代魅力。它停留在Y2K,如同希氏那片停留在1960。
我觉得翻拍糟糕的应该去讨论1955年法国版的《恶魔》(les diaboliques)与1996年Isabelle Adjani跟Sharon Stone主演的《孽迷宫》(diabolique),之前发过对比,就不赘述了。
最后,R.I.P Anne Heche(1969-2022)
虽然希区柯克的原版被奉为神作,这部致敬希胖的翻拍之作却评分不及格,豆瓣6.4分,imdb 4.6分。真的有这么差吗?无论如何,它对我的意义重大,我打了满分。
彼时2000年,住在复式的出租屋里,房东的付费有线电视台有百余个,各地的新闻台、体育台还有HBO各类电影台。房东不常在,都是我们几个租客围坐着看电视,电视遥控器常年掌控在一位“上海大哥”手里,他长我11岁。我兴趣还挺广,基本他看什么我就跟着看什么,基本都在新闻台转。那段时间最大的新闻是“新加坡航空006号班机空难”,是当时新航最大的恶性事故,导致80人丧生,完全是人为错误造成的。房东有时会特意把遥控器给到我,其实我不太在意那些事。他偶尔不在的时候,我们其他人会转转电影台。
我一般不能从中途开始看一部没有头的电影,转到“98惊魂记”的时候,正好刚过了片头,同住的另一位租客好像看过觉得不错,推荐我看。于是就有了这次观影。
对电影的第一印象也是对女主的第一印象,太惊艳的漂亮了,从此这个短发女生的美深刻地印在我的心里,多少年都抹不掉。当我还觉得那是一个爱情轻喜剧的时候,女主卷款开车逃跑了,于是我说“好吧”,原来是公路片。女主住进了汽车旅馆,我的朋友上楼洗澡去了,然后女主也哼着小曲儿洗澡去了……然后便是突如其来的惊恐片段,让我毫无心理准备,电影里的淋浴的水声夹杂在楼上淋浴房的水声,穿插着女主的尖叫……幸好沙发上多的是靠垫和抱枕,终于让我得以从枕头的缝里看完电影。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淋浴的时候脑海中时不时能闪现出电影里的一幕,一直到2005年吧。
彼时,我并没有很多观影的经验,这大概是我第一部看人格分裂的电影,影片结尾处男主坐在镜头中央的椅子上,那个精神病人诡异变态的眼神,清晰如昨日。可是我在网上没有找到这样一张剧照。
后来迷上电影,多少有一点是因为这部影片。
虽然没看过希区柯克的原版,但从翻拍就知道它很不同于希胖其他影片的风格,而更接近于当今流行的悬疑片拍法。或者应该倒过来说,希胖主要风格的悬疑片并没有后继有人被继承下来,但是这一部他不太一样的悬疑片被后来的导演继承推广得很好,成了当今悬疑片的主流,也包括人格分类的片子。
很喜欢希区柯克的电影
感觉这个矮胖子导演真的很有才
有大师的风范
他导演的电影无论是故事情节
还是画面音乐
还是男女主角的颜
以及细腻的心理活动
都堪称经典与完美
……
但是毕竟年代久远
观看的时候总会有种无法代入的焦虑
……
但是看翻拍的《98惊魂记》感觉就不同了
有现代感
同时又保留了大师的原汁原味
看起来真的过瘾
……
感觉那个一时被邪念与欲望冲昏头脑的小美女
真的不值
……
她的悲剧在于她好像对自己真正的价值一无所知
她跟配不上她的男人厮混
(那个男人后来好像还对她的妹妹一见钟情了)
其实
凭借她的年轻貌美
完全可以给有钱的老男人做情妇
过衣食无忧的生活
而不是为了四十万进行逃亡
惶惶不可终日
最后惨死在偏僻的小客栈里面
还赔上了一条私家侦探的性命
……
虽然她终于潘然悔悟
但是却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
片子变态男子的表演可圈可点
从一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形象
逐渐变成容易被激怒以及语无伦次
让天真的女孩子受到了惊吓
无论是他的表情
还是小动作
或者是眼神与诡异的笑容
都让看到的人莫名其妙的心生寒意
……
他那沉溺于制作鸟标本的奇怪嗜好
他那个专制而骄横的残废母亲
多让观众感觉很恐惧
因为最让人感到可怕的不是以恶魔示人的杀人狂
而是戴着正常人面具的心理变态者
后者往往很容易让人在没有任何防范的前提下
丧失了性命
……
感觉故事情节本身就很吸引人
结局让所有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再加上演员精彩的演技比拼
不愧为经典之作
……
「I think we're all in our private traps, clamped in 'em. We can never get out. We scratch and claw, but only at the air, only at each other. And for all of it, we never budge an inch. → Sometimes we deliberately step into those traps. → I was born into mine.」
翻拍的还不错啦,当然以现在的审美观有些老套了,女主角洗澡的一幕还是那么经典 海切女神果然短发最惊艳的
文思沃恩年轻时某些角度特别像汤姆哈迪,威廉梅西年轻时某些角度特别像迈阿密河莉秀,卫国把文思沃恩堵在办公室那场戏拍的太基了,可能是导演有意为之
人们能够忍受话剧舞台一出半个世纪,甚至几个世纪前的经典作品的反复演出,而不能接受一部二十年前成为经典的电影隔三差五就在电影院重播的原因是什么?舞台戏剧的高品隽永性,电影的时代局限速食性?抑或是,活人现演的亲切感,与冰冷胶片的疏离感?……电影较之传统艺术形式,地位始终不高。但人们对于他的“原创性”却格外敏感?
The action of making this film is about the concept: duplication.
不论是谁来翻拍惊魂记,都是一场冒险,范桑特用逐格翻拍的大胆方式,想必也是原版的死忠。原版的安东尼博金斯已经跟角色融为一体,本片中的文斯沃恩完全没有人物该有的阴森气质。我只能说,这不算是一部难看的翻拍之作,或许它最大的意义就是满足了导演对希胖的致敬心吧~
没想到居然是老gay的片...意外啊
Van Sant:那日,被潜,脑袋一片空白。杜可风:那日,微醺,镜头与人共晕。无法理解这样的致敬,算作贡献的是还原60‘年洗白的色彩,因为现代人早就不屑血腥黄暴。另外,上译新生代无法与60'版那时的配音班底相比。
还是有被吓到。镜子什么的最讨厌了。那幢房子好有感觉啊。
这样的逐镜翻拍,其实已然超出致敬的范畴而更具有某种实验意味。值得一看。PS:演员的外形气质比原版逊色不少。3星半。
没看过原版的好处就是不知道翻拍版有多烂 明星是不少 但我是冲着Heche去看的 美国人太爱拍精神分裂 我怎么就没见过 就算分裂也不该让人一眼就看出来 Vaughn的演技太烂 不知道这小子是怎么出名的
最后的结局真心没有料到。没看过原版勿喷
这个翻拍有这么糟糕吗... 话说我记得当时电视上打的全名是1998惊魂记 一开始看还以为是情感片...后边可真是.. 当时见到他母上真相的时候给我吓的真是不轻
有一种翻拍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让人再一次体会原作的伟大;在母亲节当天看《惊魂记》倒也是一种应景——妈妈再爱我一次。
为什么gus van sant要做这么费力不讨好的事 对于电影史来说,这样的尝试还实属首次。加斯·范·桑特之所以勇于走出这一步,是出于对前辈的五体投地的热爱。就算在加斯的履历表中,这部电影也都是一部与他个人风格很不相符的异类。他用这样的翻拍来向他小时候最喜欢的《惊魂记》致敬,
虽然说肯定不能百分百还原,但精髓还是复制来了十之八九,文斯沃恩没原版的帅,全片最失败就是那个总是一脸纯真没其他表情的被害女…原来是致敬片,我还以为是《不羁夜》剧组成心拍着玩的了
几乎一成不变地照搬1960年希胖版的惊魂记。唯一的亮点是导演啊在影片中对于镜头的运用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思考,特别是女主死亡时候的那片夕阳的云,还有侦探死亡时候的美女和牛,但后者什么寓意没能理解。不过男主选角实在有点失败,文斯沃恩和安东尼博金斯一比较高下立判 ,这哪是一个人格分裂者应该呈现的荧幕形象。其他无功无过,6分。
哪有说得那么差,这不挺好看的么,基本就是把原版给翻拍成彩色的了,能难看到哪去。
戴耳机进门的朱利安惊艳了 囧 诺曼抱着麻麻的尸体下楼那一段真心bt -- 另外:男猪的眼珠子贼溜溜的~pp圆滚滚的……(==)
95%照搬希胖的原版,最后的精神分析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