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人也一样,无论你是想表达多么高深的理论,起码得我让我有听下去的可能的基础上在说话,记住说人话无论什么时候,因为你是人,一盘菜,得有让人吃下去的色香味。这就是对于电影最好的理解,信达雅同样适应于西方,电影,信达雅是三个逐步递进的过程。
对于普通人也一样,无论你是想表达多么高深的理论,起码得我让我有听下去的可能的基础上在说话,记住说人话无论什么时候,因为你是人,一盘菜,得有让人吃下去的色香味。这就是对于电影最好的理解,信达雅同样适应于西方,电影,信达雅是三个逐步递进的过程。
这是个希望把世界简单化归一化公式化的故事设定。
每个人一出生就有固定不变的频率,而高频率的人可以拥有好运,做什么都顺风顺水,不用努力世界就会把一切他想要的东西送到他面前,低频率的人则相反,做什么都不顺,总是刚好到了车站刚好班车刚离开。
女主玛丽是高频率的人,智商超高,副作用情商为0,而男主扎克是低频率的人,只要和女主对着站在一起超过一分钟,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下暴雨,飞机上掉下来东西砸下来什么的,当然这个不好的事情也只是针对男主。
坑爹的是,男主和女主一年最多只能待在一起一分钟。要不然男主就会有绳命危险。但是男主对女主一见钟情,每年都去见女主,为了完成女主所谓的实验。
电影一开始是女主视角,后来是男主视角,这种视角切换的电影,很容易出现[我都看过一遍了为什么还让我再看一遍]的感觉,这个电影也是,有这种感觉,男主视角有点拖沓。
不过从男主视角我们知道一件事情,就是男主每年都为这一分钟的见面时间做足准备,其中还有小伙伴,西奥的帮忙,用磁铁改变频率,吃药什么的,为了改变命运和女神在一起。但是上学期间最后一次见面男主心碎的知道了女孩对他一点感情都没有。
其实吧,我觉得,女主总是穿的美美的,在男主没来之前还整理衣服,女主还是蛮在乎男主的。
这俩主角一直在变模样,有点不适应,哭唧唧,长大的女主没小时候好看了也有点蓝瘦,哭唧唧。不过长大的西奥和扎克发现了一些没有意义的词语可以改变频率,影响听到关键词的人,这个就很神奇了,于是男主借这个大发现发明出的仪器接近女主开展恋情。
进展超快,摸手亲亲啪啪啪一条龙。
然后就是崩崩崩,关键词的副作用产生,发现了危险的因素,因为这个关键词说出来,听到关键词的人会被影响以至于会无条件服从对方接下来说的话。
接下来各种研究研究,
关起来研究,不让说话研究。
哭唧唧。
这里面我没有说一个关键人物,西奥他爸爸。很厉害。大家自己去看,他很关键,是个大伏笔。
最后研究出了什么也自己去看,感觉有点意思,出乎意料吧。
怎么说呢,这个电影,剧情还是可以的,女主男主的演技,,我有点捉急,就是女主那个表情,,太夸张了,我知道你没感情,你能不能自然点,你智商不是很高吗,你能不能做点正常一样的表情,看的我胃疼。
男主也是,眼睛瞪大的时候我很怕怕也很困惑,到底是在想啥啊,眼睛为啥子睁辣么大,害怕。
emmm,写者是个戏精,确定完毕。
搜影评的时候发现没长影评,就来bb了,这个电影评分之低也有点。。。emmm不知道给分的人都有没有看完。看到后面还是有点意思的,西奥是野心最大的人额。
话说,到最后也不知道西奥知道了什么。不过我觉得西奥可以做他所处这个世界的神了。
神不就是有能力掌握世界规律的人吗?
花了好大功夫,专门注册了豆瓣账号来评论这部电影。
在艺术鉴赏中,又由于诗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甚至于“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白居易《与元九书》),加上鉴赏者的心理、情感状态的不同,对同一首诗,常常因鉴赏者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诗无达诂”在后世又被引申为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by“百度百科”
不喜欢在影评中“再叙述”整个剧情的流程,看这篇影评的应该也是一些看过的人。这部电影或许有些敏感,又比较小众,网上并没有见太多的影评。所以主要就几个关键词,大胆讨论一些比较令人琢磨不透的方面,因能力有限、时间有限和保留态度,未对一些问题作深入阐析。
1.视角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
显而易见,这部电影以每一个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来展示事件的每一个侧面。类似的《低俗小说》就是一个典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种叙述让我们不那么容易去把握电影的脉络,然而电影基本上还是线性叙述,并没有营造成一种“叙述迷宫”。毕竟,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为了创新一种叙述方式。
2.人物名字
影片中人物的名字……似乎有一定的用意。比如“居里”、“爱因斯坦”、“施特劳斯”、“扎克”(谐音“莫扎克”?)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导演编剧的深层用意,为了致敬这些对于人类的自由意志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没记错的话,,,,女主中间名是居里,男主是扎克,一个是科学?一个是艺术?一个是理性一个是美?然后联系到了《神曲》?
其实,西奥的父亲说“你应该读读家族的历史”也是我们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一部自由意志觉醒的历史,一部反抗统治、模式、旧秩序的历史。
看过的大概都能知道这个单词指的是影片中“Kera”等一系列能控制人的行为的单词。
在字幕上,这类词被写上了“特殊单词,没有实际意义”的注明。对于这类单词的作用似乎有两个:
1.调节频率
在这点上,或许男女主角的爱情只是电影主题的一个引子,构造所谓科幻的一个方法。通过某种特异方式来获取女主的芳心——被发现,分离冷落——重归与好的戏码很常见,《我知女人心》就是如此。其实,除了一些“量子纠缠”、“心跳频率”等一些概念,本片很少涉及科幻,甚至在尾部蒙上了一层浓厚的历史色彩。
这些单词可以使男女主角的心跳频率调和,让频率过高的女主和频率过低的男主的相处时间可以超过一分钟。男主和西奥通过控制变量反复研究,发现声波或者特定的单词可以达到这种效果。而随着剧情发展,这些单词又显示了第二个作用——“side-effect”。
2.控制行为
剧情发生了一个转折,这些单词是一种“古老的科技”,曾经产生暴乱,这一切来源于这类单词的控制作用,现在已经被禁用。(哈哈,应该很多人会投入剧情,试下自己对这些单词有没有什么反应)要想真正了解本片所讲的是什么,需要对欧美的发展史有深入了解,弄清“暴乱”指的是什么,在这里就不作进一步讨论了。
这类词曾经被巫师所用——控制人的思想,改变历史发展,使战争胜利——或者说这类词就是“巫术”。男主后来也因此丧失言语权,说不存在的词就要被枪毙掉。
3.来源
片中的“ovx”也出现在西奥的家族史书上,而演绎是来自交际中的声波的交汇形状。那么,这类词的来源就成为了谜团,但这么复杂的系统又与巫术相联系,不会是西奥想出来的。西奥家根据影片历代是音乐家,不会是研究这些单词的。
推测起来,ovx出现在族史上也说得通,讲的是音乐与巫术(宗教)的对抗史;也可能是二人研究的系统误打误撞暗合了这些巫术,因为从约会中和后来女主让男主解除命令时发现并不是所有单词都有这种作用。西奥显然预先已经对这些词的“副作用”有了解。做一个勉强的结论吧:西奥研究系统时本就有统治世界或寻找普遍模式的思想,创造的系统一方面是帮助朋友,一方面也是完成这些野心。
对于影片来说,过于纠结于这些细枝末节难免会有些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4.爱
那么这些单词如何实现了两个功能的统一?
“爱”,男主无形之中命令女主爱上自己,而爱使二人的频率一致。爱凌驾于一切之上,《冰雪奇缘》中也说“唯有爱能融化冰雪”,消除魔法。爱不受这些单词命令的限制,爱也使两个灵魂、两颗心脏相互靠近,趋于一致。从而,男女主角约会相拥亲吻时一切恢复正常,矛盾一的解除才迎来了矛盾二的突显。
1.“知识决定命运”
之所以将这句话特别指出,一是因为它在剧中多次出现,二来也是因为它和电影的表达有一定联系。
就像豆瓣对于这部电影的简介,“决定你命运的究竟是什么”,是频率?是命运的操纵?是自由意志?还是各种模式?
知识无疑代表着“理性”、“人文主义”,即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但这句话的复杂在于它一方面肯定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肯定着人的灵感、想象力、各种经验的积累、对于未知的探寻;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个模式:若知识↑,则命运↑,若知识↓,则命运↓。它是一种不变的对于可变的肯定。
2.模式——自由意志/自由意识
⑴模式
三1是模式。
心动频率也是一种模式,它规定了频率高的人天赋高,频率低的人注定是loser。在发现副作用时,男研究员说“我就知道西奥研究不出,他是的频率的人”。如果不是男主解决了女主的问题,如果不是男主“让”女主爱上了自己,如果女主不是教授的女儿,他哪有机会进入研究室。
如果说整部电影是一个隐喻的话,那么“频率”必然指向了“智商”以及各种“商”。
而更深层的模式放在“四”中讨论吧。
西奥也一直在找寻一种模式,最终男主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找了西奥的父亲。他说的这就是你的“protection”就是西奥父亲说的“音乐”。在西奥父亲未弹奏莫扎克的曲子时,他已经说出了“你一直在放这首曲子吗”,可知他大致明白了这一点,只是对于西奥家族史、音乐史、人类历史没有深刻了解,所以在西奥父亲说出“莫扎克”时,他说了一个对应年份“1784?1781?”(忘了,只看了一遍,记不清了)
⑵自由意志
西奥认为:人没有自由意志,一切受某个模式操纵;西奥父亲、西奥老师认为:人有自由意志,人不是机器,人有soul,有想象力,有灵感,有即兴发挥。
在于模式尤其是“四”的对抗中,音乐使人深入自己内心,发掘自我意识潜意识,促进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而音乐永远不会停止演奏。这也是西奥父亲话的意思。影片把人类自由意识的觉醒归为“音乐”,而莫扎克作为杰出的音乐家的代表在本片中成为了音乐的代名词,而音乐某种意义上也成了自由意志的代名词。
正是由于自由意志,人们会对“单词”产生恐惧,政府部门会控制男主,女主想要解除被迫的“love”指令。
正是由于自由意志,人们才会弹奏出不同的乐章,人类才会放下“书”(后文有解释),逐渐对“书”产生怀疑,最终打倒统治和压迫。
……(这些都是电影里的,别的不说了)
西奥父亲为了保护自我,使自己能够认清自我,以音乐作为“protection”,沉浸在音乐世界,对音乐对莫扎克有着无比的尊重。
写到这,电影刚看完的记忆已经快消散了,那份热度趋向消减,那份平静的心逐渐骚动了起来,那么(四)中说几个重要的结束这篇影评吧。
1.“书”与“单词”
(在腾讯视频看的,没有英字幕,只有中字幕。中字幕在西奥父亲弹钢琴的时候显示的那个词是加引号的“书”,听的也是“book”。)
西奥父亲说莫扎特出现以后,“书”的可靠性变得日渐衰微。笔者认为,这“书”不是指的书本,或者一些经验知识,与来自“巫术”的单词联系起来,这本书应该指的是“《圣经》”。
在人类自我意志、理性、人文主义尚未觉醒之前,欧美一切的标准、知识是《圣经》。西奥父亲也说,无数统治者想用这本书来统治人们。
那么进一步,“书”和“单词”象征着“宗教”。欧洲曾经一度被“宗教”压抑、束缚、统治、笼罩。而自我意志觉醒之后,“宗教”确实变得不那么可靠。所以音乐与“书”的抗争,其实也是人类觉醒的历史。
2.频率——智商
3.模式(深层的模式)
在这点,(四)3与(四)1趋于一致。模式是一种统治操纵,“宗教”再进一步就是“统治”、“压迫”。那么人类的历史也是反抗压迫,争取民主自由的历史。
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
但是, 中华民族的儿女啊, 谁愿意像猪羊一般 任人宰割? 我们抱定必死的决心,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有阶级之间的反抗,有民族之间的反抗,也有性别之间的反抗,而片中说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宿命的反抗,对所谓的“宇宙普遍规律/模式”的反抗。
认识宇宙需要模式,人类也需要感性因素、需要灵感想象力、需要自我意志。文科生如果碰到理科生的歧视的话,可以用死亡诗社的这句话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4.莫扎克——音乐——自由意志
认为人是机器,一切已经注定,不存在“即兴发挥”。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模式来控制人或人的命运,有统治世界的野心。
有天赋,但是受制于频率的模式,被定为中等频率——普通人。
这两人太般配了,为了存图水一篇影评……
我们习惯于,每一个问题,皆有答案。习惯于在混乱无序的世界里,寻找规律。知识改变命运还是爱情改变命运?都不是,命运只会是命运,它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你我,唯独不能被改变。它才是这宇宙最大的奥义。爱情已经是生命的奇遇,是咒语般下达给凡人的指令,你听到了指令,无心反抗这命运。
其实整个电影都是西奥(我只看了一遍所以真的不能记下所有人的名字)的一场实验。
这场实验从西奥的爸爸对他执着演算而不是音乐创作的时候给他一个鱼缸开始。
“你需要一只宠物”
西奥因为先天家族遗传优势,早早发现了频率的漏洞,可是自然法则的大环境下,人们都只相信先天的频率是决定人一生的才华境遇情感的关键。西奥的爸爸选择给自己划分出一个自由的自己的空间,但是西奥想做一场实验,来看看,如果打破自然法则,世界可以变成什么样子。
而西奥的朋友,男主角就是这个实验的第一只小白鼠。其实我主观觉得,西奥对男主角几乎是没有友情因素在里面的,他只是像一个过早成熟的神童一样,利用男主低频率境遇上的一个情感依赖。让男主角以为自己是在帮他,而其实自己只是在观察。他早就是知道特殊词语的用途,但是他还是做着自己的实验,慢慢把自己想要验证的步骤一步一步实验下去。他是自己的上帝,观察者,他用电脑演算预知未来会发生的事情,就像最后他和他爸爸的见面,对话。他相信自己是最聪明的先知者。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爱情戏基本上只是这个电影很微小的一部分,西奥的实验才是占据整部电影的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这场实验有关频率阶级的跨越,人是否因频率而决定是否只是机器,人的自由意志,还有统治者的畏惧和野心。
因为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过少,我也没有补充到更多我看过就忘的细节,所以,也就只能写一个自己观后感的大概。非常主观。如果有更多细节补充,希望可以看到很多的留言。
仅为个人存档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
mindfuck, grade-a stoner movie
没懂
《心动频率》,极低频率男主为了追求高频女主多年来一直做深入研究,最终在基友协助下发现了特定不存在的词汇这以使两人的心跳频率调和,让他们可以相处超过一分钟的时间。,片中有很重要的莫扎特元素。什么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都败在莫扎特的十指下,音乐才是万能钥匙。
我并没有完全看懂,好像是说“知识能改变命运”是有局限的?音乐可以超越。
其实这不就是灵性届的一些理论吗?前半部分是"个人频率" 意识层级,“同频共振”,平平无奇没太多新意,后半段反转再反转,精彩了许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宇宙规律”“真正的自由不存在”,但是爱能改变穿越一切。每个人都享受当下就好了。
在新年第一天,听到音乐是解药还是觉得很奇幻,相信心动频率存在于极值之间,自由第一,新年快乐。
充斥着我看不懂的信息想想自己丢完公务卡丢雨伞丢心,走错会议室等一系列脑子瓦塔的操作我肯定是低频率的人
科幻元素有点牵强,其实直接讲述爱情与一见钟情或者潜意识会更好。不用套上科幻的外衣,一套上科幻,我就有科幻的要求了,你硬件和创意又做不到。
哲学大片……这分太低了吧。完全不是开始二十分钟所预想的剧情。最后世界设定下关于书本与音乐自由意志的表达太有意思了,但还是有些似懂非懂。
觉得自己看懂了,又好像没看懂。
20220804 很一般啊!
这部电影讲了什么?
非常有巧思的低成本科幻。虽然演员和制作都差强人意,但故事值得反复看。而且,最后大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挺好的题材
掌握了世界运行的公式。你就知晓了一切。这不就是逻辑么?!画面干净,剧情一条线深入,虽历经不同视角,但不散。脑洞很新鲜,男女主看着也都很舒服,尤其是少年那一对,美好啊!
命运、爱情、音乐?软科幻电影,我可能需要看第二遍
音乐是超越维度和频率的恩赐
脑洞还是可以的,演技撑起了剧情。
感觉其他点评都是没看懂的 这个电影的科幻元素虽然没有事实依据 而且吹得天花乱坠 但是导演/编剧的目的实际上是用这种科幻背景作为理想实验来对爱情和自由意志的问题进行探讨 思考和讨论过这个问题的人就会明白其个中原因 这里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人可以参考一下美国哲学家sam harris关于自由意志的讨论
开始以为是科幻片,然后觉得是爱情片,之后又觉得是悬疑片,最后发现是哲理片。看了几段英文解释才明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