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

第26集

主演:任重,黄曼,何佳怡,王菁华,于子健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1

 剧照

宣言 剧照 NO.1宣言 剧照 NO.2宣言 剧照 NO.3宣言 剧照 NO.4宣言 剧照 NO.5宣言 剧照 NO.6宣言 剧照 NO.13宣言 剧照 NO.14宣言 剧照 NO.15宣言 剧照 NO.16宣言 剧照 NO.17宣言 剧照 NO.18宣言 剧照 NO.19宣言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宣言的化身

* 本文首发于 ELLEMAN 睿士,亦发表于深焦 DeepFocus。

本届圣丹斯首映单元里最具实验性的电影得数由德国艺术家朱利安·罗斯菲尔德执导、凯特布兰切特一人分饰十三角的《宣言》。

朱利安此前的作品多为在博物馆展出的装置艺术与短片,在圣丹斯放映前,《宣言》刚在纽约军械库公园大道上以装置作品的形式展出,13 面巨大的荧幕上跃动着截然不同的形象,从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酒吧里的朋克女郎到压抑的家庭主妇,不同的口音、不同的妆容、不同的衣着,都在凯特绝妙的表演中显得立体迷人,最后呈现的马赛克拼贴形式大杂烩则制造出强烈的视觉和音觉效果,产生巨大震撼力、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得观众沉浸其中。

在圣丹斯,《宣言》以传统电影长片的形式出现,影片摘取了二十世纪艺术家、活动家、导演提出的艺术宣言,涵盖波普艺术、激浪艺术、达达主义、未来主义、道格玛95等,试图探索艺术的本质及其元精神。以独白或画外音形式出现,宣言表达了对精神根基的渴望,既然原创是虚假的命题,只有发自肺腑的宣言能使这一切凸显真实,这只是一项运动的开端,宣言发出之后,形形色色的个体前仆后继,为此献出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影片兼具现代艺术的大胆气息,开头便是燃烧的烟火,在黑色幕布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热烈,瞬间将观众引入矛盾的境地,一个否定理性又渴望理性的状态。在电影的层面上,《宣言》谈不上吸引人眼球,导演坦言,若不是凯特的出演,这部片子的影响力一定会大打折扣。

大量的语言堆砌和简单的片段叙事,很容易使观众分心,抽离的体验令人疲倦,激情澎湃的演讲亦导致听觉麻痹。然而,影片的开拓性就足够伟大,全部取景于柏林,仅用了十二天的时间拍摄,在一个历史渊源复杂的大城市里寻找与多个思潮内核相符的场景,加以匹配角色与文本,项目本身就是一次艺术冒险,诠释着现代艺术的宣言。

通过角色对比制造的强烈冲突再次淡化了其电影性,《宣言》渴望引发对艺术本身的思考和讨论,渴望以全局的眼光包容万象,使得观众不禁发问:艺术是什么?然而,对提问者最尊重的答案是缄默不语,正如导演说的,凯特不是发言人,而是宣言这一本体的化身,她没有代表什么,没有呼吁什么,因为那就是她。有趣的是,影片选择了由一位女性来担任男性写出的宣言的化身。

 2 ) 苍白无力的生命绿洲

宣言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哲学系列的电影,是一个朋友推荐的,也是自己上网做了一些功课,电影对于我这个外行人来说,讲的很深,很深。 我知道,对于导演来说,想把他的宣言,一次性全部讲完,这部电影的时间完全是不够的,所以他应当是把最精髓,晦涩难懂,却又显而易见的部分搬到了银幕上,又以分饰十二角色为噱头,来宣告自己对艺术,哲学的一个理解。未来主义,情景主义,绝对主义,贫穷主义......... 每个人的一生所拥有的观念,都是一场艺术的流放,激励着人们真实生长,很少有人进入他们的生活,因为彼此顾念太深,又各抒己见。我本就是一个不愿寒颤之人,来源复杂,你又何苦将我淡化,归于简易。 与其说是一篇电影,倒不如说是一场生活短篇艺术,贴近生活,却又胜过生活。让人不禁觉得,一个人的苦难,极易被忽略却又在某一时刻被人记起,矛盾与纠结的综合,本就是人类意识的一种自我流放。摆脱了束缚,才能创造更新,如若给自己设限,则变相给自己栓入一个牢笼。 你们太热衷于你们被灌输应热衷的事情,太害怕失去信仰,你们理应知道,不依附,也可以生存。即便是安坐一刻,也就是舍弃一生。将虚空的各个部分弯曲,使他们无限靠近彼此,给糊上光滑的表面,让线条攻击,并温柔抚摸彼此,对于你们,对于我们,生命不过是个系统,任由大雨骤降,他们也毫不相干,只是诗意的相似 我们当惯了审判者这个角色,认识人间从无到有的一个改变,但事物本身,本就是有灵性的,而那些不理解我们,滥用情绪之人,终将会被我们审判,这是我们的宣言

 3 ) 关于《宣言》的只言片语

“不仅要改变艺术界,它旨在改变全世界。我们在世界中寻找自我,向世界呼喊出自己内心的不安,我们要重现狂飙突进的时代。”导演朱利安说。 —— 引言

我并不是很懂艺术,但我熟悉我所理解的个人世界,充斥的虚伪,矛盾和永无止尽的贪婪。这是这个时代,这也是每一个时代。

身处于这样的或者那样的体制下,我们永远都是戴着枷锁前行,我们幻想着有朝一日可以自由的舞蹈,却不得不在第二天早上按时起床去推石头上山。

我们,用我们来欺骗自己,用他们去给他们做榜样。

铸建了一个庞大无比的监狱。

而宣言,

大概也算是一种反抗方式了吧。

 4 ) 让凯特女王变为“木偶”的电影,果然不一般

《宣言》这部作品在德国异常火爆,在汉堡火车站美术馆展出时,展期设定在2月10日到7月10日,但是因为过于抢眼,最终只能从9月延期到11月。

《宣言》的最大的噱头恐怕是凯特女王一人分饰13角的“精分表演”,但看完成片你会发现本片最大的噱头并不在此,而在于大魔头这次成为了木偶,导演朱利安·罗斯菲德借凯特之口,“炮轰”艺术界,大搞特权。

在目前全球化的形态下,很多事情是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的。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后,至少我们在欧洲看到,民粹主义开始横行,普通民众普遍受制于资本主义,消费者除了对物质以外对其他都没有兴趣。在20世纪时有那么多的宣言,为什么现在没有伟大的宣言了?这正是朱利安创作《宣言》的初衷。

电影以真人虚拟故事去演绎这些抽象概念,当艺术介入生活它又会变得不同。这一构想无论对导演朱利安·罗斯菲德还是演员凯特·布兰切特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对于凯特来说,《宣言》的挑战在于表演形式的妥协,因为比起那些在宏大场景进行演出,本片仅仅将演员囚禁于12个封闭空间。演员拥有的只是文本,如何在只有文本的情况下,既展现出情景也呐喊出心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幸运的是,凯特那浑厚有力的台词念腔以及微妙生动的表情,将生涩的艺术理论表现的惟妙惟肖。

对于朱利安来说,《宣言》集合了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特里斯唐·查拉、卡济米尔·马列维奇、安德烈·布勒东、克拉斯·欧登伯格、伊冯娜·莱纳、索尔·勒维特、吉姆·贾木许等大师的宣言。

这几十位艺术大师主要活跃于一战前后。宣言内容横跨几百年,在这短短的95分钟内,如何将宣言的力量稳定发挥出来?好在朱利安用一种拼贴艺术,做到了影像极限,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轻影像艺术家的野心之举,13段宣言积攒的力量宛如火山爆发,直击人心。

朱利安·罗斯菲德,1965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现生活工作于柏林,是一位德国艺术家和电影人。在1990年代中期完成了慕尼黑和巴塞罗那建筑学的课程之后他以视觉丰富和精心编排的动态影像作品闻名于世,这些作品多以复杂的多屏装置呈现。受电影史、艺术史和流行文化史的同等启迪,罗斯菲德运用熟悉的电影修辞将观众带入超现实的戏剧领域,这其中的居民为日常生活的仪式所吞没。幽默和讽刺用以引诱观众进入被打造的奇怪而熟悉的世界。朱利安擅于运用丰富的装置艺术与视觉魅力,去结构生活中陈词滥调的仪式。

朱利安深知高级的讽刺都是源于生活,而非设计出的戏剧。比如2016年他在美国圣路易斯肯普艺术博物馆展出的《美国之夜》,朱利安借鉴西部片风格,将其与当代美国政策变化进行关联。如作品中出现了奥巴马和小布什的木偶决一死战,两种肤色的人种与西部片中不同种族的残杀,形成呼应,意味深长。这一点在《宣言》中也有所体现。

艺术家姬内卜·赛迪哈认为:“艺术能帮助你逃离现实、表达政治观点或个人主张,可以帮助你思考,增强感知力,质疑世界,讲述故事,留存并保持记忆的鲜活,挑战既有观念和外部世界。用诗意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你希望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只有我们参与其中,去讨论它时,艺术才会对我们敞开怀抱。艺术也可以是政治语言,它象征权力,就像《自由广场》中那位艺术馆策展人,将自己的社会地位转化成一种冷暴力。同样,《宣言》也可以视作政治语录。

序言:我在写一份宣言:我不逼迫任何人来追随,艺术领域里人人都能另辟蹊径,只要他感知到愉悦——如箭般飞升,远达天际。或者另一种愉悦——深入矿井,看遍野尸花,处处痉挛。会有人真心认为,他找到了全人类的共同精神基础吗?一个人怎能将无尽无行的混沌加以秩序化?就凭人?
角色:乞丐:情境主义: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正在朽烂,其哲学、文学、艺术全面破产。而艺术家的角色也在全面变革,我们的艺术是革命期间的艺术,既是对堕落世界的反制,也是对全新世界的先知。我们高声赞扬革命,视它为生命的唯一引擎,我们赞扬发明家们的灵动。年轻、强壮、我们举着革命的火把,大步前行。这个地方,属于反抗的灵魂。吝啬鬼和享乐者都给我滚。

在这段引用了卢齐欧·封塔纳《白色宣言》、纽约约翰·里德俱乐部《草案宣言》以及康斯坦特·纽文华的《宣言》里,它们统一到一起可以称之为一种变革语言。

比如康斯坦特·纽文华他曾声称“绘画已死”,艺术家应同时具备画家、设计家和工程师的三重任务,彻底颠覆了固有思维对艺术的束缚,包括卢齐欧·封塔纳弄出一个洞,打破画布的空间,创造“一维思维”。都符合情境主义对思考方式的打破。

同时凯特饰演的乞丐,也可以看作资本主义发达后社会遗留问题的写照。

角色:股票经纪人:未来主义:去他妈的但丁,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歌德。看看我们,我们还没完蛋呢,我们的心永不止步,让神圣电灯的统治慢慢建立吧,为青春,暴力和胆量留出空间。

在一个世纪以前,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发表了重要的《未来主义者宣言》,在意大利这个文艺复兴圣地,敢于挑战权威的宣言在当时看来是酒后狂言。当放置于当代它却毫不违和。他表达出对陈规思想的厌恶,以及对高科技和暴力的偏执崇拜。

在这一段路中凯特以股票经纪人身份出现,可能是对未来主义苦涩宣言的具象表现。股票代表着速度与冷暴力,这与菲利波的宣言不谋而合。

角色:垃圾焚烧工人:未来主义建筑:我们不再以教堂,宫室和讲坛的设计者自居,我们应当建立酒店,光廊和直道,很有益的清拆。让我们铲平丰碑,铺地,台阶。让我们淹没街道,广场,让我们抬升城市的标高。我们必须发明并重建它,让城市如船坞般巨大而喧嚣,我们的住宅必如一台台庞大的机器。

汽车、飞机、工业化的城镇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力。未来主义建筑强调紧迫、运动和抒情。

此情此景,朱利安将镜头对准生活百无聊赖的焚烧工人,她日常的工作是清理垃圾,也可以看作是工业文明盛产的赃物,一个社会微观写照。同时,电影以凯特漠然无光的脸庞暗示一种陈旧势利。而她日常工作穿行的楼宇在不断变化,通过这个平凡视角引入未来主义的浮夸理想,反差感处理得很有味道。

角色:建筑师:构成主义:我已自我归零,将自己从愚昧绝望的学院派艺术中解放出来。米罗的维纳斯,是衰落的一个直观案例。她并非一个真正的女人,而是一个拙劣的模仿。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一个畸形。尽管所有文艺复兴大师都精通解剖学,但他们对于身体的表现上,都没有做到真实。

在构成主义段落中,朱利安充分发挥了他对建筑物观察的敏锐度,例如在科学家一章中,悬浮在凯特头顶的黑色长方体完全仿造了库布里克的经典作品《2001太空漫游》中的“黑石”。 朱利安·罗斯菲德曾说,库布里克、塔可夫斯基在内的电影导演都是他灵感的来源。

“黑石”在太空漫游中承载着深刻隐喻,那是对伟大时间之谜的探索。构成主义崇尚抽象概念,而用“黑石”表现人与宇宙关系,这一手法可以说是非常抽象了。因此,当凯特头上巨型黑石悬浮时,导演极简的意图不言而喻。

角色:葬礼主持人:达达主义:达达,眼下仍是一坨屎,但从今以后,我们要拉出五彩缤纷的屎,为艺术的动物园做装饰,以各种迎风招展的领事旗帜。达达既不是疯狂,也不是睿智,也不是讽刺,达达就是虚无。

前文提到的那些反抗旧思想的运动恐怕都没有达达更具颠覆性。因为达达是彻底无政府的,他们声称“破坏就是创造。”

将达达主义宣言用葬礼主持人之口表达出来,这已经非常激进了。一战后人民对社会的绝望,以及对资本主义的不信任催生了达达。作品中凯特肃穆的形象仿佛是对那些曾经被朝圣的艺术品,进行一场庄严又冒进的葬礼。通过凯特的演绎,让这场宣言既保持了达达派的愤世嫉俗,又拥有一种诗意的美感。

角色:木偶操纵者:超现实主义:我坚信,对梦境与现实双方的未来解决方案——是将其融为一种绝对的现实,一种超现实。理性并不创造,形态的创造过程,从属于潜意识。潜意识——这个宏伟的意象之源,孕育着结构人类本性的各种观念。潜意识塑造,组合并转化着个人

在这一幕中,背景里隐约的警笛声作为引入者,观众看到一系列历史人物被做成木偶,其中包括马丁·路德·金、曼德拉、希特勒、阿拉法特等,几个横移镜头直接串联起浩瀚无边的历史长河。这一场景与安德烈·布勒东提出的《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有异曲同工之妙,社会和政治的激进主义必须与艺术创新相结合——木偶和木偶戏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发挥了超越艺术自身的价值。

角色:家庭主妇:波普文化:我要的艺术既政治,又情色,还神秘。我要的艺术,成长却不自知。我要的艺术,抽起来像支烟,闻起来像双鞋。我要的艺术,可穿,可脱,如同裤子,会穿孔,就像一双鞋。会被吃,就像一块派。

有趣的是,在这一场景中导演设计了一场古板母亲与冷漠丈夫,儿子的吃饭戏。我们知道,很多导演都喜欢拍人吃饭,尤其是多人聚餐的场景,实际上这是最难拍的情景。无论在镜头调度还是台词分配上都难以规划。

但就是这样传统的场景才符合波普艺术的定位,因为艺术是生活的艺术,生活是艺术的生活。艺术并不高冷,每个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可能性。《蒙娜丽莎》性感神秘的微笑是艺术品,杜尚的小便池也可以是艺术品,当下的艺术取决于你看世界的方式。

角色:女朋克:强硬主义/神创说:我们追求真相,不在外表的实相,而在思维的实相。我们必须创造,人们不再困与模仿,他会发现,他能丰富世界的模样。得益于大自然的滋养,他的头脑也滋生出新物象。一首诗,一幅画,一座像,一艘轮船..我们创造,那是我们时代的印记,力推美学极限。创造艺术,凭一己之力。革故,鼎新,过去,我们弃若敝覆,我们活在当下。

在强硬主义段落中,凯特的夸张造型带着微醺的状态,实在是印象深刻。她游走在酒吧内,大肆宣扬着言论,急于去改变世界。改革、创新并凭一己之力,这与观众对摇滚乐手的常规想象很贴切。那些带有狂妄思想的家伙,就像他们皮肤上的纹身一样刺眼。凯特这一造型恰好迎合了强硬派的精神,从而抛砖引玉引发观众思考

强硬主义融合了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的精髓,同样,它也具备政治先锋派的理念。神创说提倡地球上一切生命都是由上帝创造的,神对世界万物的改变具有协调性以及美感。

角色:私人派对首席执行官:旋涡主义/青骑士/抽象表现主义:伟大的漩涡艺术万岁。生活存在于过去和未来,而艺术只存在于当下。我们站的是真正的当下,而不是矫情的未来或者被神话的过去。那些天天打着现代旗号的未来主义者,恰恰最矫情。我们需要人性的无意识,愚昧,兽性,当然还有梦想。

同样受到立体主义与未来主义影响的还有漩涡主义,他反对多愁善感,推崇工业机器的活力,以及各种暴力形式,典型代表是诗人庞德和雕刻家爱泼斯坦。

青骑士这个由艺术家康定斯基创立的抽象学派,对世界的影响非比寻常。而由康定斯基所绘的《点、线到面》也成为一个经典案例,康定斯基丢弃了繁琐、矫情的装饰,形成独属于青骑士的流派风格。这和欧洲的包豪斯,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都有相似特性。

角色:舞蹈动作设计师:激浪派/梅尔茨/行为: 日常维护是个烦人的差事,占据了他妈的全部时间,清理台面,洗净碗碟,洗你脚趾,完成报告,校正笔误..现在,我将只做这些日常维护的琐务。把他们冲进意识里,作为艺术。所以我称之为艺术的,就是艺术。

毫无疑问,激浪派在建筑、设计、音乐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个发迹于60年代的国际线艺术组织,在全球拥有像小野洋子、约翰·列侬、约翰·凯奇等众多拥趸。激浪派的思想来源自杜尚和达达,梅尔茨也是,只是没有后者更具开创性的言论。

而行为艺术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崛起,并在当下十分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家亲身介入作品中,打破了以往封闭的交流模式。那些看似无趣的生活瞬间变成艺术家手中的画笔,在这一场景中,凯特扮演一位舞蹈家,导演有意强化了她的行动力,这与行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不谋而合。

角色:新闻播报员:观念艺术/极少主义:当下的艺术都是伪装。当一个艺术家在运用概念式的艺术时,就意味着他所有的计划和决策都是预先构思好的。执行不过是例行公事,预先构思的创意,会成为制造艺术的机器。

与那些打破旧思想的艺术形式不同,观念艺术提倡打破戒律,可以篡改并挪用。观念艺术家从杜尚的《泉》中汲取了营养,认为只要创造者主观上认为是艺术的东西,都可作艺术品陈列出来。极少主义又被称为ABC艺术,因为它真正将客观存在放大,与那些简约派相比,极少主义还会强调出事物的物质性。

为了贴合观念艺术的“虚假性”,朱利安在安排这场新闻播报时,特意让凯特同时饰演场内主持人与场外主持人,并在仪表上做了很大改造。而当播报完毕,观众才发现场外记者淋雨是造出来的布景,所以我们看到的新闻也是虚假的。

角色:教师:道格玛95:吉姆·贾木许“Nothing is original, steal from everywher”(没有什么东西是原创的,所以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剽窃)
让-吕克·戈达尔:重要的不是取自何处,而是用之何方。
道格玛95:不得加入拍摄地不存在的道具和布景,不得加入音乐,除非是现场本身的音源,必须手持摄影机拍摄,电影必须是彩色的,电影布光是不接受的,禁止进行光学加工和使用滤镜,还有,电影不得包含任何肤浅行为(谋杀、武器等),类型片是不可接受的,还有导演不可署名,这个很重要。

在影片终章导演设计的角色是教师,真是颇为微妙。可以想象,老师对幼年儿童的教育或许会在其一生中起到奠基作用,因此片尾的重量感不言而喻。同时,朱利安也毫不避讳自己对电影史中那些著名导演的追随,道格玛95对真实的偏执追随,以放弃技术为前提,回归电影原始状态。辅助进贾木许与戈达尔的“反原创”,又强调了《宣言》思想的包容性。

在《宣言》中,朱利安对于镜头的调度也很讲究。慢镜、俯拍镜头缩短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感。《宣言》与那些摆在博物馆的静物油画不同,它拥有繁盛的生命,而这一切都是影像艺术赋予的奇迹。侵入感的强烈烘托令观众完全融入到忘我状态,对于艺术家宣扬态度起到了极大帮助。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阅读20世纪重要艺术宣言不难发现,倡导者几乎均为男性。这说明男性自身就代表一种权力,那么朱利安选择一位女性来解读13种宣言,自然意义非凡,当然你可以理解为一种潜在的女权象征。

比起那些陈词滥调的所谓艺术精品,朱利安对作品的定位非常明晰且谦卑。“Nothing is original”也是导演的态度,正如宣言都不是他写的一样。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公众号,请勿转载!

 5 ) 所谓艺术

第一次看艺术电影,别出心栽的场景设置,非同凡响的拍摄手法,以及句句掷地有声的宣言,令人应接不暇。

虽然对其中所提及的主义知之甚少,然而凯特的表演功力和台词的艺术张力却牢牢地牵引着了全部的注意力。导演的镜头带领着你去拆解那些台词,去挖掘画面中的细节,去反复咀嚼和思索。于是,你发现每个片段都达成了完美的逻辑自洽,从角色的设定到布景到行为再到台词,每一次回味都能发现更深层次的共鸣与回响。

这部影片俨然可为现代艺术入门指南,通过形象的视听语言,告诉人们何为大师眼中的艺术。或许它们并不是那样的遥不可及,并不是被祭供于殿堂之上的天书,仅有少数人方能领悟真谛。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就是你所认为的真实,任何一种崇拜都可成为艺术的基石。

对于这部电影的解读还没有结束,或许当我完全熟知了那些主义那些理念,再次观看这部电影,还会产生新的感悟和理解。我认为一部好电影应当如此,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厚实的底蕴,它地为你打开了一道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6 ) 独白亦对话

Park Avenue Armory, New York

电影散场后尝试想象其前身装置作品的可能观感。偌大展厅内十三面屏幕错落而立,观者穿梭其间,彼此迥异的场景在四周明暗显隐,背景乐与独白起伏涨落。行走本身即是剪辑, 言语交响而成对话。单独场景情节的淡化与宣言自身的讲演性质使得各元素得以自由组合,也决定了作品相较于线性呈现,似乎更适于打乱,此消彼长,时而共鸣,将嵌套在内的联结与对立充分展开。

作品的声名一定程度上因凯特而起,单是“一人分饰十二角”的演技与化妆术卖点就足以让人看罢预告片立即将其收入待看清单。然而也正是这卓越的化妆术与驾驭力使得那些跨越性别、国籍、社会阶层的个体都顺利消解于他们的表述,成为纯粹的言语的载体。如果抛开话语的内容不看,这些形象都是极端刻板庸常的:潦倒的流浪汉、精进的金融业者、臃肿的女工、中产家庭的女主人、玩世不恭的朋克青年,诸如此类,扁平而又使人信服。他们置身于同样庸常而典型的生活情境中,以恰切的口音、语气和精神状态说出多数角色本身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读到的词句。而这才是作品的主人公——不是切换各种角色游刃有余的凯特·布兰切特,而是借她之口嵌入日常情境又跳脱而出的话语本身。

生活在此而言及它物,有时荒谬,有时恰如其分。片中宣言分布在一个半世纪的时延内,涉及艺术理念、政治与文化纲领等各领域,经过艺术家的拆解重组构成旁白、自语或呼告。而言语和情境各执一词的割裂恰是作品的张力所在。葬礼上的吊唁人几度哽咽,宣告着达达主义摒弃意义的愤世嫉俗;俄罗斯编舞师对台上动作散乱的银色头颅们高呼着艺术与反艺术;美术教师郑重写下Nothing is original,鼓励孩子们将任何启发灵感、触发想象的内容为己所用;新闻节目的凯特主播远程连线人造暴雨中的凯特记者探讨概念艺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有些情境中作为指导语的宣言与接受指导的具体艺术实践几乎完全错位,说者与听者却也都以常态参与其中;有些宣言作为画外音呈现,倒也成为场景的解释,为视觉信息赋予了新意。影片或许为观者提供了前述自由组合中最接近创作者初衷的一种,但给人的感觉仍是无心插柳,冲突与交融皆为自发,也无需刻意调和。

2014年,圣彼得堡承办了第十届欧洲当代艺术宣言展(MANIFESTA 10)。印象颇深的是博伊斯的装置作品《经济价值》。作品极具生活气息,巨大的金属架上摆满了购自东德的白糖、面粉等生活消耗品,放置于冬宫风俗绘画展区1818-1883年间创作的画作面前,以呼应卡尔·马克思的生卒。这些物品年代久远,在展厅里散发着酸腐的气息,却并不惹人讨厌。两年后冬宫与生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当代艺术家让·法布尔合作,将其作品大规模安置在馆内各处。法布尔的选材与主题显然更具挑衅性,那些密集排布的甲虫、情态诡异的动物标本、难辨内容的黑色画幅,于我个人毫无审美快感可言,更像是种无礼的入侵。当然任何评判只是一家之言,往往骂声并不阻碍艺术家声名远扬,他们被争议也被盛赞。而对于当代艺术的警惕,是我的立场,也是我的局限。

以片末引自情境主义(1957-1972)的喊话作结: The situationists of which you believe yourselves perhaps to be the judges, will one day judge you.

 短评

13 reasons why...Cate Blanchett ROCKS!!! 满天满地各种聊,关于新闻生态、艺术史还有政治文化隐喻...有字幕了还要再看一遍!餐桌前的祷告,葬礼的悼唁,课堂上的演讲,Cate女王沉稳的声音让每段“好像很无聊”的台词都变得如此有力量。少颗星是因为无缘看到展览,所以必须承认改成电影形式上的不足。

5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这部电影告诉我, 有些电影书读的不多是没法看的。由此产生的逼格焦虑需要看十遍葫芦娃才能平复

9分钟前
  • TimberNord
  • 还行

还真有这条目……本来对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片(?)没报什么希望,然而真正震惊到我的是布兰切特一人分饰12角的自如与传神。化妆也细致,甚至每个角色的牙齿都不太一样。十二个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屏幕上,又突然在同一时刻看住镜头唱(?)出了充满仪式感的“宣言”。出艺术中心时我已怀孕。

11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推荐

意外地还挺喜欢,大概可以看作上世纪各种艺术宣言的拼贴画,内容涵盖了从达达主义到波普艺术等多个流派,致敬了包括雷内·克莱尔以及吉姆·贾木许在内的多位电影导演。饭桌上那段貌似是凯特老公和三个孩子友情出演,真·献身艺术。以及,隔着屏幕都能想象到大魔王每次化完妆后对着镜子狂笑不止的样子…

16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如果作为实验话剧或者最早的装置艺术来进行观赏会很不一样。就电影来说我可能更希望看到一个有叙事有引导的过程,而非赤裸裸地反叛以及dada, dada, dada……

20分钟前
  • 大 蜹 蜹
  • 还行

又一次被演技折服,然而,是更适合在博物馆里放的镜像。

24分钟前
  • toska
  • 推荐

我的艺术积累真的无法很好地评价这个collection,相对于电影节,这组短片确实更适合艺术展,各个艺术学派地宣言。在展览看,一个黑暗空间里同时放3个短片,同一个点Cate的角色同时读一段长宣言,surreal。Cate可能是少数几个能这么演的人。NSW Art Gallery展出到一月吧

29分钟前
  • Karo
  • 力荐

现代艺术史名词解释合集。重新分条看了一遍,每个词条先维基下再观看,有了点背景了解就不觉得晦涩了。其实就是Julian Rosefeldt对20世纪先锋艺术各流派的注解(德国本身就是先锋派大本营),选个子高挑演技百变的电影演员来表现也选得好(赢了《天使在美国》里的梅姨)。

32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人生第一次去深圳看电影——刚开业的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各行各业中的每一位都有离经叛道的艺术宣言,仿佛在看一场个人现场演出的大型装置艺术秀。台词、构图、布景均深得我心,德国这些光怪陆离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实在太适合作为此片的背景陪衬。Cate Blanchett每一句吐字清晰、字正腔圆的台词念读舒心无比,十分适合当英语听力及朗读材料使用。大魔王一人分饰十三人,不同角色和不同形象切换,连口音都不尽相同。最爱酒吧一段酷帅朋克摇滚范的大魔王。

35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片,不是读艺术史、哲学史、思想史这些的别费劲了,不信中国大学有好好让学生讨论过现代西方(不只是艺术)思潮。台词翻成中文你都不知道哪段是共产党宣言,哪段是戈达尔说的,里面致敬的恐怖片都不一定看出来是哪部。

38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推荐

了不起 信息量巨大内容繁杂 戈达尔 贾木许 库布里克和dogma95 莎士比亚和歌德 虚无的达达主义 past and future is life, but present is art @Museum für Gegenwart Berlin

42分钟前
  • 乔治洗衣机
  • 力荐

艺术最忌讳说教,反艺术更加不应该说教,从头到尾的口号宣言,实在让人无法忍受。相比之下,后半程会好于前半程。更何况在我看来,电影这样一门光影艺术,独白是画面苍白的无力拯救,不可能因为一个人分饰十几个角色就有好转。别的不说,在电影院的观感,实在有点糟心。

43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一人演了12个角色,演什么是什么

46分钟前
  • 玛雅頭骨
  • 力荐

前年在ACMI看到这个展览感觉很羞耻就没进去,结果证明是明智的。女王用13个角色加全程尬聊向观众展示现代艺术的无病呻吟,简直是在逗我笑。导演赶紧回您的行为艺术小天地玩耍吧,别来祸害电影~~~~~~~~

5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较差

股票市场马克思宣言,葬礼现场达达主义,废物处理建筑美学,人偶复制超现实对视,新闻直播概念艺术,餐桌礼仪流行文化独角戏,小学课堂dogma95……将艺术史哲学史上的数十种宣言搭配情景独角戏展现,开心愉快

52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观念先行,有病呻吟。

53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还行

全程感觉是导演请大魔王把他对艺术的看法和吐槽对着观众狂喷了九十分钟,关键是也没说出啥道道来啊,开始还行吧,听到最后变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最佳诠释“有喜欢的演员照样看不下去”的电影是啥样。不是形式的问题,是说的东西撑不起来啊,在博物馆看反而应该会更糟心因为门票更贵

57分钟前
  • 米粒
  • 较差

豆瓣居然还有这个!走到里面的厅十二个屏幕一起说“宣言”的时候还挺震撼的。其次就是一进去全部是Cate的声音,又都是独白,像是carol一直在念信😂大多声音重合了实际上多的好多话都没怎么听清,不过这主题一直在讨论艺术是什么,我只想知道没有cate一人分饰12角的噱头,还有人看吗?

59分钟前
  • 蕭查某
  • 推荐

1.片段表演对于凯特完全没有难度,11天的拍摄期完成到这种影像程度确实依赖成熟高效制作团队;2. 形式上更适合装置而非电影;3. 宣言者成为宣言唯一可信/可欺媒介。3.5

60分钟前
  • Meng
  • 还行

这就是个贫瘠的时代无需再问,出现这样的电影本身就是个证明。凯特布兰切特真是可以拉黑了…

1小时前
  • Rhodesia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