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脸盲在第一眼就认出女主是 “兰闺惊变”中坐轮椅的妹妹,实在是 Joan Crawford(琼•克劳馥)的气质太独特。初看有点担心电影的落伍老套,我现在对爱情片情杀片的“畏惧”有点像三十多年前看《故事会》的感觉,又怕看到雷同的故事情节,可是放弃不看又有些舍不得。然而一开始的枪杀案以及Joan Crawford挺着大垫肩在河边忧愁地彷徨的脚步还是带我一路看到了结尾。并且,这部片子,我打了5分,因为我也是个母亲,一个被伤透心的母亲。
Veda和Mildred即使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还是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中文名“欲海情魔”完全不得要领,难道要批判Mildred溺爱女儿Veda,哪个妈妈不想给儿女好的生活,在今天的社会,哪个妈妈不想做到和Mildred一样,只是很多人不一定能像Mildred那么吃苦耐劳,即使能像Mildred一样吃苦耐劳,也未必有她那样的成功。
因为看了怀尔德的《双重赔偿》(改编自詹姆斯·M·凯恩的同名小说《双重赔偿》),也了解到《欲海情魔》也改编自凯恩的另一部女性和家庭题材小说,遂即看了下。同样是黑色电影,编剧在改编剧本和导演在处理电影风格和戏剧结构以及主题的方式上大为不同。
凯恩的原著中是用第三人称视角来关注女主米尔德丽德的,塑造了一个果断坚韧、却也刻板、拥有超越自身地位的梦想的南加州家庭主妇形象。在凯恩的那个时代,米尔德丽德的形象是有局限性的,他的坚韧和果断在那时的男权社会看来是一种膨胀的欲望, 如果放到女权运动兴起之后再来看,米尔德丽德的形象或许更有震撼力和积极的力量。凯恩在塑造这个角色时,也许是带着厌恶情绪的,在他看来,这个女人就是一个蛇蝎美人,一个在浪漫犯罪小说中颇具现实感的人物。
如果完全按照原著进行改编,大概就会成为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女性题材片,就会毫无新意了。但制片人杰瑞·瓦尔德在促成这部片子的方向和基调起到决定性作用,他想以自己的方式打造这部电影,使得它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情节剧和女性电影,让它成为一部阴郁的讲述谋杀和背叛的故事片,成为一部黑色电影。瓦尔德是从记者转行到制片厂剧本写作的。他也写过许多剧本,这些也帮助他成为制片人,后又以一些二战题材的电影闻名。他是一个乐于冒险的人,写喜剧并非他的强项,如果尝试新题材,选择一部根源于现实主义的且带有鲜明元素的女性电影也许是不错的选择。当初派拉蒙发行《双重赔偿》赢得了一片赞誉之声,比利·怀尔德和雷蒙德·钱德勒共同编剧,将这部黑色电影的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且带有一点喜剧色彩。其中,通过一个将死之人的回忆式叙述和苦涩的画外音增添了颓废、顿悟与失败的情绪。瓦尔德深受《双重赔偿》的感染,并琢磨着也采用回忆式叙述、闪回和画外音。因为考虑到原著缺乏推动情节的高潮,编剧加入了谋杀的戏份,并以此作为高潮。不过当时的华纳依然紧固在纸片体系中,电影制作在华纳比在派拉蒙更具集体合作,没有比利·怀尔德那样的天才导演,所以在电影制作上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瓦尔德的聪明与成功之处在于,从另外的方向来打造这部电影,将犯罪题材和女性电影集合起来,用插入式将原著的故事变得更具戏剧性,因为《欲海情魔》中包含的痛苦场景以及对家庭生活、爱情和事业的背叛情节,这部影片也为华纳后来的现实主义电影新潮流指明了方向。瓦尔德的报业背景使得他在谋杀故事框架上更顺手,结合商业收益思路,或者他会认为这样改编处理剧本更能吸引观众,带来更好的票房。这部影片的剧本的改编过程也极为繁琐,曾有过八个版本,最后基本采用了麦克杜格尔的版本,并加入了一些特内的情节。可以说这种黑色幽默成功的关键也有当时时代局限性的帮助,麦克杜尔格暗示米尔德丽德试图达到商业上的成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家庭和谐和男权主导社会的“正确”图景。如果放在当下,大概也只能沦为一般的类型片,只能在技法上给予更多的肯定了。
虽然套了一个黑色电影的外壳,但其本质上看是可以一部女性主义电影的,一部女性的奋斗史,足以对标成濑巳喜男的《女人步上楼梯时》——都是女性自立开餐馆开创自己事业的故事——甚至于克劳馥在本片中相比起高峰秀子表现的更多更突出,主动提出离婚,独立,自己找工作做服务生,赚钱照料两个女儿,甚至出钱养自己的爱人……
从琼·克劳馥的身体和面相也可以做以分析,她的著名的宽肩,大骨架,以及坚毅的甚至偏男性化的面孔,使他更适合演一些女强人式的角色。《荒漠怪客》也是琼克劳馥演的历史上第一部女性西部片,两位女性决斗的故事,而片名《Johnny Guitar》这一归来的传奇的枪手角色,则成为了一个辅助的、悬置的配角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个倒错的《全民目击》式的故事,从父爱转换到母爱,一样的女儿杀人,父亲/母亲为了掩饰谎报情况,在掩饰不成,又自认为杀人凶手……为了希望女儿回家,甚至为了女儿和自己已经不爱的男人结婚,并且出卖了自己公司的三分之一股份作为代价……而女儿却背叛了她和继父乱伦
从这个角度看,也可以想到Ray的《高于生活》,都是男人,儿子/女儿,一个家庭对独立女性的毁灭
琼克劳馥没话说 ann blyth太美了 她家那个尖嗓子的小黑女孩是不是乱世佳人里斯嘉丽家帮melanie接生那个啊
让人无语的情节,难怪现在看来会觉得落后,不符合时代。琼克劳馥的演技没有让我觉得CONVINCING,只欣赏里面那个快人快语,性格爽朗的活的自我的IDA
你有千般错,我有父母心。自古贫贱多豪杰,纨绔从来无丈夫。
迈克尔柯蒂斯是个很精明的人,他在电影中融入多层次丰富解读的空间的能力,在经典好莱坞绝对属于上乘(绝对比拉乌尔和威尔曼要灵活善变得多)本片虽然被归纳为黑色电影,实际上我认为更像是30年代的奇情犯罪片中间套用了家庭元素,各种暗线与明线交织让人目不暇接。母女之间的迭代更是精彩万分。以及琼克劳馥的演技,依旧水准之上。
假如用黑片套路解释本作无疑这位‘’蛇蝎美女‘’从形象到与主角关系都不按常理出牌,少见崇尚美国传统家庭观的好莱坞愿意将家人列为诱惑主角堕落的疯狂因子。
你看!这实际上讲了家庭对一个女人的毁灭!丈夫、情人、女儿都是她成功的阻碍,一个完整的家庭(有房子有男人有女儿)同样是可怕的危险的。这样的女人我简直太喜欢了,且琼克劳馥真是太美太美了,我盯着她的脸根本就是要陷进去陷进去(这......)演技也惊艳到极致!!!!
狗血。爱情买卖,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
终于看了这部原片,和翻拍剧有大把的时间刻画情感不同,影片更偏黑色一些。自己亲手养大的白眼狼,被一次次伤害背叛、再心深伤透最后也依然想要以身抵罪,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电影里的Mildred Pierce可要比电视剧里的Mildred Pierce结局好多了。三星半
1945年版很明显的带有那个时代的黑色电影风格,由凶杀结果引出之前的来龙去脉。2011版作为连续剧,Veda更丰满,但是Monte也占去了较多戏份,冲淡了母女二人纠结的关系。感觉还是1945年版更能显示Mildred的悲剧色彩。
迈克尔·柯蒂斯导演的著名黑色电影,也是琼·克劳馥荣获奥斯卡影后的代表作,她在片中饰演一个为女儿牺牲一切的母亲。本片故事虽是典型的肥皂剧,但剧本写得敏锐而富有文学性,没有让伦理亲情流为滥情,并且也严谨地控制着情节发展的抑扬顿挫和感人气氛,故被誉为美国影史上最佳伦理通俗剧之一。
摄影很漂亮,开头的光影美死了。故事真的是苦情剧加了个黑色电影的开头结尾,不过结局看得大快人心,总算前边没有白生气。一想到导演是找贝蒂、斯坦威克、德哈维兰姐妹未果后才勉强同意的克劳馥就觉得有点好笑。
黑色电影通常用作指代一种特殊风格的犯罪电影,往往关注于性与道德的腐化。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黑色电影应该是好莱坞出品的黑白电影,年代在1940年-1958年之间。也有人将少量欧洲电影或彩色片称为黑色电影。60年代以后具有黑色电影风格的影片,被称为新黑色电影。
mildred不懂因材施教 一厢情愿地花大价钱让女儿们学这学那 使她们成为她的附属品 而mildred一举一动 从小到大从事业到男人 全为迎合女儿们的心意让他们过得更“好” 也使她沦为孩子的附属品 一个女人身份让位于母亲身份、没有独立精神空间的伪女权的代表 一个新女性思潮与传统观念杂交而成的畸形产物
围观影后琼大眉的Melodrama,却被编剧James Cain强大的女性视角吸粉。扒了一下Cain发现实在是了不得,44-46三年内Double Indemnity,Mildred Pierce和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三部作品硬是在男性主导的film noir里开辟了女性主导的roman noir,这种genre其实也突破了femme fatale的类型束缚
这儿流行“女儿要富养”,彼处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了质疑。柯蒂斯在光和影上用足了工夫。光打在琼的脸上,魅力被几何级放大。镜头机位来回折腾,直似行云流水。片尾缺了一小段字幕,另外中文译名实在不知所谓。
很独特的一部作品,黑色电影的架构却是通俗剧的里子。首尾相扣的倒叙结构很巧妙,开场的谋杀戏就夺人眼球,接着表现主义风格的大宅逃亡一场令人惊艳。中段是典型的情节剧叙事,紧凑而冲突性强。结尾的一次逆转将主题再次升华。场面调度颇具特色,大量的三角构图构建了复杂的人物关系。
加上一个犯罪的开头就是黑色电影,去掉它,就成了托德·海恩斯的情节剧,好明显的侧重啊。
开场一段颇佳,镜像与影子的运用;故事和对白有些生硬,转折也牵强。
克劳馥一张情人的脸,演起母亲来也是令人心碎。我发誓不去看JC的原著小说,他塑造这么一个女儿居心何在啊!真是作孽
not perfect, but surely impressive.用浪wipe字幕。运动镜头移动到镜子。(后面有呼应)大量溶接 (montage seq.)升降机以高机位开场,而后降低。不同角度景别拍摄同一或相邻动作M与警察一系列过肩正反打。Wally看到M,接着又是一系列过肩正反打。进酒馆,影机track away to show the whole bar. 然后从酒杯的特写开始,又过渡到两人的正反打。溶镜过渡,screen direction错误。跟拍。low-key s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