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的女人 上(国语版)

正片

主演:波姬·小丝,卢·戴蒙德·菲利普斯,斯科特·格伦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5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失踪的女人 上(国语版) 剧照 NO.1失踪的女人 上(国语版) 剧照 NO.2失踪的女人 上(国语版) 剧照 NO.3失踪的女人 上(国语版) 剧照 NO.4失踪的女人 上(国语版) 剧照 NO.5失踪的女人 上(国语版) 剧照 NO.6失踪的女人 上(国语版) 剧照 NO.13失踪的女人 上(国语版) 剧照 NO.14失踪的女人 上(国语版) 剧照 NO.15失踪的女人 上(国语版) 剧照 NO.16失踪的女人 上(国语版) 剧照 NO.17失踪的女人 上(国语版) 剧照 NO.18失踪的女人 上(国语版) 剧照 NO.19失踪的女人 上(国语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失踪的女人 上(国语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个俄勒冈州的女人消失了。她留下了一支黑玫瑰和神秘的字条,上面写着:离去但没遗忘。更为神秘的是她的失踪和这张字条反映了多年前发生在纽约的一系列谋杀案。现在,一个男人被控告有罪;一名私家侦探失踪;一名警员知道的比这神秘女人还多;还有一名强悍的女律师陷入了一个充满奸诈、报复和多重谋杀的迷局中……复苏的天空拯救之翼黑眼镜红粉金刚西部慢调豚鼠特攻队英语丈夫一箩筐情键四分钟七龙珠蓝色夏威夷潜伏2010顺其自然的日子边缘行者(国语版)爱情鸟巅峰拍档第二十四季和陌生人说话第二季無限密室2016法蒂玛蚁王杀机绝不放过你信·守伊娃·贝隆大逃脱 第二季烈日阳光美国艺术纪念品商店囧探双雄胜利时刻:湖人王朝崛起命运之夜前传第二季战鼓友情以上海军罪案调查处:夏威夷第三季圣诞原木渴望(1990)合十2019湖光山色丑女贝蒂 第三季特警出击少女洛荷温柔的背叛

 长篇影评

 1 ) 集喜剧惊悚悬疑谍战爱情于一体的一部很可爱的作品

在这个除夕之夜,我在做什么呢!找点刺激

好久没看希胖的片了,选了这部想看很久的,刚好b站有片源

开头节奏略微有点拖沓,主线不大明朗,我还以为那俩英国哥们儿是主角,然后男主一出场给我的感觉就是帅但讨厌(这旅馆能不能带个锁能不能!

但是上火车之后节奏快起来了,这个失踪后所有人都假装那人不存在的梗希区柯克的短片黑死病那一集似乎也有,这里更早,还是挺能带动观众情绪的一种手法,赞一个

然后男女主开始合作的时候因为男主的嘴欠属性感觉瞬间过渡到了喜剧片,男主还一瞬间好感度拉满能力值max,质的飞跃有木有。车窗上的名字妙啊妙啊,货车箱里打斗那一段尤其逗,配上台词食用太可爱了

后面一波快进直接开始谍战了,换人的剧情设计我觉得还挺巧妙,就是谍战得有点突然,但是希胖的幽默感让这部分看着也不乏味。英国人下午茶时间都在餐车夺笋呐哈哈,还有几个车上的配角笔墨不多,但是个个性格很丰满,自私到极点的律师(怎么自私的总是律师!气抖冷ps他的阵亡方式泰好笑了。两个球迷中的那个大叔出去被开了一枪那反应好冷哈哈,说实话我要赶着看啥表演比赛估计也这心理,虽然看电影的时候咋弹幕高喊这帮人快清醒一点吧

高潮到临近结尾的部分似乎没啥特点,可能算比较早期的多人 枪战.mp4吧,结局将喜剧元素贯彻到底了,两个球迷实惨,被爱情冲昏头脑暗号都忘了就很真实。男女主气场很合啊,身高差完美,待在一起kswl,女主漂亮!可爱!演员后来咋没火捏。这种悬疑喜剧的爱情戏就是最dior的,似乎总喜欢欢喜冤家模式,三十九级台阶(剧情忘的差不多了 和myrna鲍威尔那对似乎都是这个理

对了,这“贵妇”选的好,这老奶奶太有高龄老师内味了,还很可爱,确实一开始让人联想不到是spy

大团圆结局,非常愉快的观影体验,适合除夕哈哈哈,希胖的片好像快看完了👉👈b站弹幕不多但是还是曾经的味道,想念有很多老电影看还有很多弹幕的时候(这就是当代独生子女的孤独瞬间吗bushi

有点像费雯丽
这片台词精品呐
后面做操保持清醒那段笑晕
特效场景驾到
玩得一手好梗

 2 ) 希区柯克早期经典。喜剧多于悬疑

据导演说,本片的创作灵感来自于1880年的一位带着女儿去巴黎旅游的英国女人的故事。母女俩入住一家巴黎旅店。期间,英国女人突发大病,高烧不断。请来诊断的医生发现她得的是可怕的传染性瘟疫。女人被送医院后不久死亡。为避免真相公开可能引发整个巴黎民众和游客的恐慌,医生与旅店借故支开不知情的女儿,彻底清洗消毒了这间客房。之后,女儿返回寻母,所有当事人对发生过的事都佯装一无所知,好像一切完全出自女儿的幻觉。最后,当然是真相大白。希区柯克对这段奇闻异事可谓宠爱有加。它不仅成为本片的灵感来源,甚至还几乎原封不动地搬至其50年代热门电视剧集之中。而剧中女儿的扮演者就是大师自己的女儿帕特里夏·希区柯克(下图左)!
 
与通常开篇不久既进入悬疑主题的一贯的作品风格不同的是,《贵妇失踪》的头二十多分钟情节,几乎与惊悚悬疑毫无关联。也因此,这个开局被某些人指责为略显拖沓。不过,稍加分析一下便会发现并非如此。从戏剧性的角度,它在影片的人物性格刻画的一致性、合理性上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比如,那两位乘火车去看比赛的英国男子。他们不仅仅是这个加长开场白的喜剧核心。同时,希区柯克通过表现他们很不绅士的行为(抢位子,挂断他人电话),合理化了他们后来在火车上,为什么不去承认见过弗莱太太的动机。而如果没有这个铺垫,那么,显然观众便会质疑他们的拒绝合作的态度。再比如,开场结尾,花盆落下,本来是要杀死老太太却误伤了女主人公。而这样的情节安排,不仅呼应了老太太最后的特工身份,同时也是更重要的,它使得所有人对女主人公(甚至她自己也一度)一意孤行的行为都有了合理的怀疑的借口。而说道动机的合理性,影片中最出色的就是那对外遇男女的刻画。对于这俩人,希区柯克不需要在前面小客栈给予过多的行为铺垫。因为外遇不属于英国特色,各国观众对这种放之四海的男女关系都非常了解。所以,当他们俩为故事中段带来了最密集的戏剧性突变时(开始因为怕曝光,男的否认认识老太太。接着,因为自认为丑闻可以加宽对方离婚,女人承认见过;最后法律上发现不可行又改口否认),观众并不会觉得丝毫的虚假和牵强。不过,尽管影片在人物性格刻画一致性和情节合理性的处理上是非常成功的,但并非无瑕疵可寻。那个假扮修女的英国女人的倒戈行为,就多少显得有些刻意。
 
故事题材涉及跨国间谍犯罪,但是导演希区柯克在角色塑造上并没有参杂任何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所谓的坏人,即那些外国间谍,除了外表上偶露奸诈之外,几乎没有被过分刻意渲染丑化。而相反,某些本该坚定地占到正义一方的传统英国绅士,却成为影片讽刺和抨击的重点对象。而更有趣的是,这些人自身所存在的道德或者行为缺陷,被导演爱憎分明的划分了出善恶等级。并且,在影片的结局,处于不同等级的人也得到相应的的因果报应。比如,在希区柯克看来,那个搞外遇、欺骗女性的律师是首要大恶!所以当他最终露出丑陋的懦夫嘴脸之后,便马上被毫不留情地一枪毙命。而对比之下,沉溺于游戏比赛忘记是非公理两个英国人,则是属于可以挽救的对象。不过虽然如此,还是要给予他们一定程度的惩处才行。其中那位年长者要中枪挂彩才可幡然悔悟!而最终火车到站后,等待他们的也必须是一直渴望看到的比赛被取消的结果。至于那位穿着高跟鞋假装修女的英国女人,尽管有着舍身扳道岔的英勇表现,但还是因为前面的善恶不分得到了一个小小的惩处:腿上挨了一枪!哈哈。当然了,在整个过程中,始终表现出其善良本性的那些英国人,一定是毫发不伤。其中就有男女主人公。
 
希区柯克悬疑电影中一定要有“麦格芬”。而本片的“麦格芬”就是是一段包含着情报密码的音乐片段。不过它的最终功效似乎不如三十九级台阶的记忆先生来的强烈。男主人公因为爱情突降而忘记曲调,而屋里随即就响起了老太太钢琴声?这种皆大欢喜的结局多少有点平庸。此外,影片甚至在必要的台词处理上都有意表现出了希区柯克的“麦格芬”理念。当老太太向两位年轻人道出真正身份和任务时,她说的是“这份情报关乎于两个欧洲国家”,却没有说是哪两个。
 
本片还有一出对白还喜剧性的呼应了一把希区柯克自己三年前的经典作品。当间谍发现病人被掉包并拆离了车厢。三人在包厢内挺到一声尖叫。这时女主人公说“难道不是火车汽笛?”男主人公回答到“不是!肯定是女人尖叫”……这让人马上想起了《三十九级台阶》中那个著名的“女佣发现尸体然后剪接到火车汽笛”的段落。
 
在法国新浪潮以全新的作者理论重新评估包括希区柯克在内的一大批早期导演之前,本片经常和《三十九级台阶》一起,被英国的影评家用来作为抨击希式的美国时期的作品风格的参照对比。他们认为,这位曾经在三十年代英国首屈一指天才导演在进入好莱坞之后,其作品已经失去了在原来本土时期的轻松、诙谐,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当然,现在看来,这种认识多少有些保守和片面。好莱坞的条条框框虽然繁多,且美国观众对于电影的认识和接受度也与欧洲大陆有着明显差异,但是这些因素本身并不足以成为一个海外艺术家在好莱坞发展的根本性障碍。真正有决定意义的其实还是导演自己固有的艺术审美理念。希区柯克,虽然早期从师于德国表现主义学派,但却更敏锐的发觉到了电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在内容、形式、甚至明星效益与观众心理之间可能产生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并成功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而这无疑是与好莱坞产生了某种程度暗合。相反,同样是三十年代因躲避纳粹而侨居美国的德国大导演弗兰兹·朗,则由于受布莱希特思想体系影响太深,始终无法充分理解和接受以亚里士多德理论为主导的好莱坞电影理念,导致了其美国时期的作品的很难再达到早期作品的高水准。因此,我们既不能简单化的以好莱坞作为衡量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水准高低的权威尺度,但同样也不能就因为某某导演适应了所谓好莱坞模式,就武断地贬低其作品的质量。两种心态都是不健康的。
 

 3 ) 《貴婦失踪記》:全體上車!

文:杰弗里·奧布萊恩(Geoffrey O'Brien

譯:與英雄為敵

電影聚焦/評論,2011年12月7日

《貴婦失踪記(The Lady Vanishes, 1938)》是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經常堅稱的『向觀眾遞上一塊蛋糕而非一段生活』之意願的最佳例證。連導演克勞德·夏布洛爾(Claude Chabrol)和埃里克·侯麥(Eric Rohmer)在他們對希區柯克頗具開創性的研究中,也曾放棄了尋找隱藏其背後的深意——儘管他們稱贊其為“一部傑出的英國電影,一部傑出的希區柯克電影”——他們認為這部電影“勿需多論”,而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cois Truffaut)則宣稱,每次他試圖研究這部電影的特技鏡頭與運鏡時,他都會全神貫注於情節,而忽略了(特技鏡頭與運鏡)。或許他們是被歡愉解除了戒備,《消失的貴婦》正如電影本身帶給觀眾的歡愉一般純粹;精神矍鑠的弗洛伊(Froy)女士,在失踪前不久,談到她的姓名“與快樂(joy)同韻”,而事實上,整部電影也散發出一種不同於希區柯克其他影片的歡快氛圍。其核心劇情——一名女性的消失,除了主角本人,其他人均否認她的存在——看起來似乎為這類偏執狂式的情節劇提供了完美的素材,並在幾年後的上世紀40年代,催生了諸如《幻影女郎(Phantom Lady, 1944)》《煤氣燈下(Gaslight, 1944)》《我的名字叫茱莉亞·羅斯(My Name Is Julia Ross, 1945)》等大量類型片,但在此處,陰謀的暗影被一種明亮和鎮靜中近乎莫扎特式的光彩聲調所抵消。大多數時候,我們興奮有餘,無暇感到驚恐。

這部電影以一種比希區柯克的慣用手法更為偶發的方式呈現。1937年,他正處於職業生涯的轉折點。憑藉《擒兇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34)》《三十九級台階(The 39 Steps, 1935)》走到英國電影業的前沿之後,希區柯克與即將帶他登陸好萊塢的美國電影製作人大衛·塞爾茲尼克(David Selznick)進行了談判。然而,他仍和英國高蒙電影公司(Gaumont British)簽有合約,劇本方面也毫無進展,於是他參與了一個已經啟動的、實際在一年前差點由美國同行羅伊·威廉·尼爾(Roy William Neill)執行拍攝的項目。儘管希區柯克和他的夫人阿爾瑪·雷維爾(Alma Reville)做了大幅度調整(特別是電影開頭的酒店場景和結尾的拍攝),本片劇本(自由改編自英國作家艾賽爾·莉娜·懷特(Ethel Lina White)的《車輪飛轉(The Wheel Spins)》,一部並非十分驚悚的驚悚小說)很大程度上仍應算作同胞導演西德尼·吉利亞特(Sidney Gilliat)弗蘭克·勞恩德(Frank Launder)組成的出色編劇團隊的勞動成果,尤為值得稱道的是這部喜劇語言的豐富性,無論是弗洛伊女士忙於鑑賞“(西班牙畫家委拉斯開茲(Diego Velázquez)畫作)《女裁縫(La Costurera)》中最引人入勝的一角”,還是如令人忍俊不禁的配角巴希爾·拉德福德(Basil Radford)的“個人憲章”所訓誡的,“畢竟,人們總不會到處亂綁修女吧!”(隨著希區柯克奔赴美國,吉利亞特和勞恩德——作為編劇、導演和製片人——將留在英國國內,繼續著機智與驚險相混合的工作。)

電影中舒適的幽閉恐懼症(claustrophobia),從一房難求的酒店轉到摩肩接踵的火車車廂,反映了彼時緊盯預算的英國電影業的窘迫境遇(在此局限下,希區柯克磨練出自己獨到的應對技能)。據希區柯克所述,這是在“90英尺長的佈景上拍攝的。我們用了一輛馬車;其餘的都是透明的或微型的。” 在遙遠的巴爾幹半島上一處名叫班德利卡(Bandrika)的飛地,“歐洲少數幾個未被發現的角落之一”,一個冰雪覆蓋的玩具模型火車站的開放全景,為人們帶來一縷小小的慰藉感;或許希區柯克仍是個愛好收集世界各地列車時刻表的小男孩。面對一切無傷大雅(的細節)而感到的一絲目眩,從一開始就證明了我們正置身於一個由電影構建的世界之中——那個劉別謙(Ernst Lubitsch)的喜劇、阿斯泰爾羅傑斯Fred Astaire & Ginger Rogers)的歌舞劇曾探索過的相同世界——這裡能夠發生的最糟糕的事,莫過於疲憊旅途所帶來的不適和尷尬。

伴隨著上述不適的,是一種不動聲色卻無處不在的情慾驅動,其表現形式亦多種多樣:心胸狹隘的狂熱板球粉絲考狄科特與查爾特斯(Caldicott & Charters)滑稽的配角戲碼(儂頓·韋恩(Naunton Wayne)和拉德福德絕妙的搭檔,不可避免地令人聯想到經典的喜劇二人組“勞萊哈台Stan Laurel & Oliver Hardy)”),包括他們被迫住進女傭的房間,並被細微的性暗示搞得焦躁不安。那對私通的托德亨特(Todhunter)先生和“太太”充滿暗示的交流(正如其身份稱謂含糊其辭的表述),他們之間昔日激情四射的風流韻事已然漸漸冷卻;三名不可抗拒的妙齡英國女孩,艾瑞斯·亨德森(Iris Henderson,瑪格麗特·洛克伍德(Margaret Lockwood)飾演)和她的閨中好友們,一時間讓人誤以為她們彷彿是從巴斯比·伯克利(Busby Berkeley)的音樂劇合唱團走出一般。此刻僅需以艾瑞斯與不修邊幅的年輕民俗樂手吉爾伯特(Gilbert,邁克爾·雷德格瑞夫(Michael Redgrave)飾演)的午夜碰面——如同歌舞喜劇電影《禮帽(Top Hat, 1935)》中一幕的翻版,她被樓上冒失的音樂家傾情演繹的一段巴爾幹婚禮舞蹈吵得無法入眠——來正式開啟這部妙趣橫生的求愛喜劇。

坦率地說,這部影片的感情基調是性感的,某種程度上或許是希區柯克此後轉戰美國拍攝的電影所難以比擬的,即便是那些最濃情密意的交流(例如,電影《美人計(Notorious, 1946)》中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與加里·格蘭特(Cary Grant)的綿長一吻)也顯得過分地小心鋪陳,進而缺乏充分的自發性空間。相較之下,洛克伍德和雷德格瑞夫看起來委實像極了剛剛打過照面的年輕男女,儘管他們的相識麻煩不斷,卻仍迫不及待地意欲一同私奔而去(當他們最終發現彼此坐入同一輛計程車內時,這種解脫顯而易見)。這部影片也許不僅僅是對故國英格蘭的告別,更是一位行將步入不惑之年的導演對青蔥歲月的告別。我們不會忘記,這些年輕人仍然處於成人世界的邊緣:洛克伍德嫁錯了人,倉促步入被悉心包辦的成年期;雷德格瑞夫則在無拘無束的自由世界中散漫徬徨了太久——或許也是對電影《後窗(Rear Window, 1954)》中格蕾絲·凱利(Grace Kelly) - 詹姆斯·斯圖爾特(James Stewart)伉儷的一個預言,只是後者的方式多一分年輕、少一分神經質。

直到電影開始了24分鐘,希區柯克式凶險氛圍的第一個黑暗音符才侵入銀屏,徒然間勒死了一名顯然不會招惹是非的小夜曲歌者。之後,引人入勝的情節以驚人地迅捷闡述接管了影片。從女主角——被一盆從高空墜落、本是瞄準弗洛伊女士的綠植砸中了腦袋——進入到她的車廂隔間內,與她被怪異地分配於一室的同行乘客們面對面的一刻起,我們就被一種對無比神定氣若的敘事節奏所牢牢吸引。僅過了短短幾分鐘,我們便看到了她和弗洛伊女士喝茶的那段插曲,在此梅·惠蒂女爵(Dame May Whitty)強化了一種印象,這在她前一夜與倒霉的板球迷們不期而遇時已經形成,即她儼然是英國女性中最謙遜老實的一位,一名對大雪紛飛的群山抱有詩意的幻想、而在準備她的下午茶時卻一絲不苟、稍顯怪誕的女家庭教師。由於一段時間後她就將消失,弗洛伊女士必須在一段時間內支配一切,惠蒂做到了這一點,甚至更進一步:她讓我們對弗洛伊女士萌生了深切的感情,而她的失踪似乎成為了一種難以言喻的侮辱,也是對英式作風(Englishness)本身最不具威脅的攻擊。

轉折點在她們坐在車廂隔間內的交談間、惠蒂與洛克伍德的特寫鏡頭,前者哼著被勒死的民謠歌者生前吟唱的縈繞心頭的旋律,後者則遁入夢鄉,昏睡的時間由飛轉的車輪、電纜和鐵軌的蒙太奇畫面交織表現而出。她將甦醒於一個被徹底改變的現實之中,一切都將變得不再可靠。兩個女人最後一次眼神交流的親密無間,飽含一種哀婉之情,也激發了之後一系列的場景:洛克伍德和雷德格瑞夫在列車走廊堅持不懈地四下尋找;精神病學家哈茨博士(Dr. Hartz)(保羅·盧卡斯(Paul Lukas)飾演)的登場,與他一字一頓、圓滑闡釋的幻覺理論;以及種種陡然生變的否認、遮掩和偷換場景。

終於,在電影接近中點的時候,弗洛伊女士的名字在餐車滿是灰塵的車窗上驟然重現(一片無論出現還是消失均恰逢其時的幻影),將洛克伍德捲入一場危機,而她意識到連雷德格瑞夫都難以篤定不疑地相信她。這是一個極富希區柯克式共鳴的瞬間。從她絕望的暴怒中——“你為何不在為時已晚之前做點什麼?”——我們竟瞥見了未來和更多的被痛苦描繪的時刻:電影《辣手摧花(Shadow of a Doubt, 1943)》特蕾莎·懷特(Teresa Wright)在知曉舅舅罪行的秘密重壓下的爆發,拍攝於美國的電影《擒兇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56)》多麗絲·黛(Doris Day)的驚聲尖叫,因為她不得不在搭救一個陌生人的生命與拿親生骨肉的性命冒險之間做出抉擇,以及同年面世的電影《申冤記(The Wrong Man, 1956)》薇拉·邁爾斯(Vera Miles)在丈夫蒙受不白之冤後陷入瘋狂。

然而,本片的瑪格麗特·洛克伍德是希區柯克女郎中最初生牛犢、最罕經風霜的一位,她所經歷的與其說是絕望,倒不如說是她力排眾議、打破砂鍋璺到底的決心。她對自己親眼所見之現實的堅持,成為她在迷宮般的虛假亂象中唯一確鑿的嚮導,儘管陰險的哈茨屢次試圖說服她,失踪的弗洛伊女士“僅僅是一個生動的主觀印象”。果真如他所言,整列車何嘗不是由一堆生動的主觀印象構成的集合?從行李車廂內一場激烈打鬥中從一頂帽子裡探出頭來東張西望的魔術師的兔子,到穿著高跟鞋的修女緊盯著一名包裹得如木乃伊一般的事故傷者。這列由邪惡男爵和咧嘴訕笑的魔術師所搭乘的歐陸快車,注定是一列前途凶險的逃亡專列。

自始至終,這部電影都將英國置於與世界抗衡的位置,儘管片中的英國人角色並不總是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令人生厭的出軌先生托德亨特(塞西爾·帕克(Cecil Parker)獻上了他最虛與委蛇的飾演戲碼)正是道德冷漠的生動寫照,只有惠蒂和雷德格瑞夫對異邦的風土人情抱有濃厚的興趣,無論他們是否稍顯居高臨下。韋恩與拉德福德,作為一對急於及時返回英國、趕上板球比賽的球迷拍檔,憑藉他們對一切異域事物時不時流露出的詼諧無憂的困惑不解,不費吹灰之力地偷走了觀眾的注意力。然而,這樣一部嘲弄英國孤立保守的島國性格和虛情假意的電影,卻以對英國人勇氣與團結的歌頌而告終,因為幾乎每一個英國人角色(除了怯懦的綏靖者托德亨特,揮舞著白旗卻仍被擊斃)最終展現出的依然是一種英勇不屈的本性:連那位邪惡的修女,事實上也是一個誤入歧途的英國好女孩,至於那對漫不經心的板球迷,則在大夥陷入險境之時搖身一變,化身為擁有鋼鐵般意志的神槍手。甚至哈茨博士——最和藹可親的一名惡棍——也在最後只得心有不甘地祝他們“餘途好運”。整個高潮橋段好似一種《男孩自己的(Boy's Own)》雜誌冒險小說式英雄事蹟的昇華——只是拉德福德手上的血有點過於真實。他之前不苟言笑的臉上流露出可怖的震驚,彷彿一個對真正威脅的預兆,終究不可避免地在最後與電影狹路相逢。

回到過去人們習慣於將希區柯克移居美國後拍攝的電影視為某種衰落的歲月,《貴婦失踪記》正是影評家們經常用來當作衡量與批評他之後作品的一根標桿——哀嘆於它們喪失了敏銳的智慧、自由的創新、靈動的節奏以及比空氣更輕盈的起泡性(frothiness)——彷彿這是一種風格化創作的象徵,假使他留在自己的祖國,或許他還會繼續這樣拍下去一般。但是鑑於那個年頭是1938年,《貴婦失踪記》的氛圍似乎不太可能輕易維持或重現。這是屬於那個歷史時刻的一個肥皂泡——抑或是一句即使面臨中歐最黑暗的邪惡勢力、也終會贏得一場充滿幽默和青春活力的童話般勝利的斷言——在電影的近乎最後一瞬才化為現實,如此美好的一個肥皂泡也並非遙不可及。我們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觀看它,就像孩子們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聆聽同樣的童話一樣,並驚奇地發現,即便在戰爭深淵的邊緣,這般的安祥和嬉鬧仍然能夠生發、成長。

本篇影評原收錄於標準收藏(Criterion Collection)《貴婦失踪記》2007年DVD版收藏中。

 4 ) 早期作品也可以这么神

希区柯克早期作品,冗长节奏不快,轻松幽默的悬疑片。最好的点子是贵妇失踪而车上人不知道,这个情节很棒,38年的作品,有枪战,有跳火车,也是醉了。

神秘失踪的同伴被所有人否认存在,让女主不禁认为自己产生了幻觉,在同男主火车上寻找贵妇的过程中,发现间谍隐藏的秘密。迈克尔•雷德格瑞夫带着些坏坏的帅,剧中他说话讽刺又圆滑,让人又爱又恨,发现心上人已有未婚夫的那一幕真的很有趣

 5 ) 《贵妇失踪记》

希区柯克在影片拍摄的惊悚间谍、犯罪片之一,就如同希区柯克自己所说,《失踪的女人》是他在英国时期出于本能所拍摄电影的巅峰。影片基本都是在一个90尺长的小舞台拍摄,剩下的就是背景和微缩模型。影片相比之后在好莱坞的作品技巧上中规中矩,但是在当时英国的电影环境中,在拍摄手法、剪辑以及对世俗独到的观察却是有着不小创新。

影片中的酒杯、窗户上的名字等等希区柯克式的道具;总是有目的性的镜头切换;加上浪漫、悬念、幽默这些不可或缺的娱乐元素使得影片非常值得玩味。
 
这是第二次看到迈克·雷德格雷夫,这位伟大的舞台艺术家的电影表演,之前是在《阿卡汀先生》中的那个活灵活现的骗子。

其实影片很多地方都让人费解,比如让一个老妇人传递一段乐曲、医生给火车站台上的警察说了几句,就让把火车截断然后开离英国境内……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毕竟那是70年前的作品了。

2008-01-20

 6 ) 观影反馈

1.一开始没看简介,在老妇人被绑架消失时候才反应过来,贵妇不是指的女主(我还在开头想啊,可能是这个消失,也可能是那个…)

2.看完觉得线索挺多的,比如在屋外演奏的那个男人,老妇人在听,最后还配合的投了币(等再看的时候我得去确认下是不是和暗号曲调一样样的)。然后这个曲调最后传递给了男主。

3.在车厢内其他乘客说没见过消失的老妇人,是女主的幻觉的时候,我在想…莫非真有可能是双人格吗…毕竟她上车前被砸了一下,但是她有是因为给老妇人送眼镜才被误伤的…那这就不可能是幻觉,老妇人确实消失了,而且车厢内人们在撒谎

4.我有点不明白在男主没发现被倾倒在外面,被贴到窗户外的属于茶叶包装纸之前,他为啥会相信女主所说的话?

5.还有个是枪战时候,在车厢内拿着只有一枚子弹的人最后是怎么被解决的?男主他们返回来从他背后干倒他的嘛?(我脑补的)

6.HE真不错哈哈哈哈哈哈

7.车厢内不同身份和喜好的人们刻画生动,但如果把为何那个女士会假装成修女的缘由表达出来会不会更完善嘞?

8.突然伸出的手,尤其从背后伸出的手太可怕了

 短评

好好看啊,中间段格外精彩,各种人物的内心描写也好厉害的。希胖的片子老少咸宜体现在每部里面都有美女,这部还紧张里面带点幽默

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轻喜剧类型的悬疑,哪怕紧要关节处,也不失愉悦轻松。但整体时代背景却给人焦虑和危机感。黄金分割的典范:前头三分之一伏笔部分从容不迫,才能到失踪案后的三分之二部分令人屏息,节奏感和比例感绝佳。

8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轻喜剧悬疑片,车厢里动物的反应,万花筒般的叠化效果。前半部分的喜剧铺垫,中段悬疑走向,直至最后的枪战无不恰如其分。

13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1.希区柯克即将前往好莱坞前的倒数第二部英国电影,喜剧、悬疑、谍战惊悚与政治讽喻水乳交融,煞是好看。2.将火车空间利用到了极致,并被后世屡屡效仿(如汽笛掩盖话语、车窗划字、过道行走与窥探、翻窗爬到隔壁、行李车厢缠斗、道岔转向等)。3.前段喜剧尴尬美学,片中则拿精神分析开刷(一如Froy之名与不断以科学之名强行将一切解释成女主的大脑-心理问题),尾段枪战略潦草。4.只为明哲保身而说谎的大部分局外人、只关心板球比赛并倒光咖啡糖块模拟解说的两男、搞外遇又坚持举白旗的蠢货等角色均暗讽英国的绥靖政策。5.大变活人的箱子旋转门与逃脱用的活板门+礼帽中围观的兔子,被缠成木乃伊的“病人”。6.掐脖手和作为麦高芬的旋律暗语。7.又见希胖的无辜卷入阴谋之人母题。8.节约成本的特效拍法:远景为微缩模型,窗外景致为背景投影。(8.3/10)

1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这一对太萌了,说是我最喜欢的希区柯克CP也不为过:你打架的时候我上去咬对手,你当福尔摩斯我来当华生,历经艰险终于见到周四就要和他结婚的未婚夫,却怎么也不能和你分别,Gilbert,you heartless,callous,selfish,swollen-headed beast!

20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谍战+欢喜冤家,悬念的设置上很是出色;对于二战纳粹德国的影射不言而喻;最喜欢的是那丝轻喜剧的味道,很好的消解了题材中的紧张感;当然不能忘了结尾枪战中那个手掌中枪毫无影响的铁血老伯···

2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Yes, you heartless, callous, selfish, swollen headed beast. -->你这杀千刀的!

26分钟前
  • 还行

四年前我在看《空中危机》的时候,觉得这个构思好新颖,尤其是飞机窗上哈一口气后出现的图案,巧妙极了,结果,整个故事和创意原来来自七十多年前的希区柯克.....

28分钟前
  • qckf2001
  • 力荐

悬疑+谍战+爱情喜剧的混搭比39台阶更成熟了。

3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前半小时的情节初认为拖沓,没想到越到后面越觉得前半小时的厉害;中间的半个多小时在心理+悬疑,亮闪闪;最后独自行走的小截列车上的枪战,依旧精彩。

3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希区柯克电影的男女主角总有一种能够天生既有的侦查能力,带领观众进入到他们的世界。这个世界,即是从日常生活到国家阴谋的悬疑重重,但也像是一场两人之间的福尔摩斯游戏。

36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胖子你太可爱了!!!小儿女忙里抽闲谈恋爱我最喜欢了!

39分钟前
  • Chaall
  • 力荐

一开始以为是爱情片,没想到变成了推理片,推理推理着,又变成了动作片,一通噼里啪啦枪战之后,又变成了谍战片!!!你以为谍战片就完了吧,其实它还是个爱情片!!!哎希区柯克最后那个拿着还有一颗子弹手枪的军人是怎么给解决掉的你怎么也不说一声啊!!!

41分钟前
  • T3的小喇叭
  • 还行

挺扯淡的一个片子,但是挺好看的,而且很喜剧,车厢里面的动物实在太可爱了。这个时候的希区柯克味道还没有那么浓。但是政治讽刺很强。

45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三人成虎、群体性记忆篡改的故事,悬疑和喜剧融合的很好,甚至更像一部喜剧电影。车窗划字的桥段,为后世纷纷效仿;Froy之名,拿精神分析开涮。不过在希胖作品中,这部作品的plothole太多了,结尾枪战戏十分儿戏。Margaret Lockwood是真的好看

50分钟前
  • 莱尼圆
  • 还行

谍战片混合喜剧因素,悬疑成分略少,不过并不妨碍希胖使用一贯技巧——麦高芬的设置,火车飞驰镜头的拍摄,对英国人的嘲讽,政治上的语焉不详(这些元素即使到了美国以后,仍使用十分频繁);结合时代特色,依旧好看。

5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噗,Michael Redgrave拿着烟斗,戴起了猎鹿帽……

58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24分54秒时就已经伸出的双手,却要等你看完全片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以嘈杂(多语言)旅店开场,交代了各主要人物性格,在火车上故布疑阵、悬念贯彻始终,将政治阴谋和平常生活完美融合,以喜剧化的表演和事件安排、展示了一种令人害怕的图景。拍于二战(欧洲战场)还未爆发时,其预见性令人惊讶。

1小时前
  • xīn
  • 力荐

结尾的枪战片跟开玩笑一样,不过考虑到那是1938年,就忍了。希区柯克女郎永远都那么美。这是为数不多的政治爱国主义教育片吧,但仍可以拍得饶有兴趣,想想那时候我们在干些什么。

1小时前
  • mon babe
  • 推荐

《贵妇失踪记》里真正的麦高芬是其中的心理学因素,“弗罗伊”太太的失踪实在无法不被看作希胖对心理分析鼻祖的善意嘲弄。影片在中段极力在心理学方向进行暗示,即将结婚的女儿绝望般地寻找着母亲。后段电影倏忽演变为政治色彩浓郁的惊险片,各种元素都极尽过火,结果枪战戏反倒文明得好像君子间的决斗。英国人对于这片的偏爱大概缘于影片里的英式幽默,拿自己国家开了涮之余,倒也没真的伤了和气,到了关键时刻还是同仇敌忾地一致对外。自我批判得如此不彻底,难怪本国观众会喜欢。

1小时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