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鮀·恋》,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潮汕电影。“鮀”,意指鮀城,也就是汕头。
很早以前就想说一说这部电影了,一直没动笔,它折射出来的,是汕头的年轻人与汕头这个没落特区的现实困境,对应的主题自然就是抗争与突围,是年轻人的抗争,是汕头的突围。
奕新在学业、事业、婚姻等方面都面临着来自家庭的压力。奕新的父亲生病做手术,奕新的母亲为了送多少钱给医生而烦恼,生活的变故让她希望儿子能够读医科,毕业后从医。在学业上,奕新对母亲的抗争取得了胜利,他没有选择读医科。
奕新毕业后,母亲又希望奕新能留在汕头当个公务员。爷爷则指望奕新能够光耀宗族门楣。“在潮汕,宗族亲戚间互相帮衬关心,是一种温暖,可是有时候,也是一种困扰。”这是奕新的话。
在心蕊返回苏州后,奕新想要背着家人跑到苏州,恰好这时爷爷中风,奕新最终选择了妥协,顺从了母亲的心意,留在汕头当公务员。
苏心蕊两次质问奕新:“一起长大真的那么重要吗?”她尝试过融入,去寻找奕新生活过的每一个足迹,然而正如梦洁所说,一切早已改变。
梦洁在给奕新的信中写道:“你还记得南生百货不?听说要拆了,这样的消息无论真假,听起来不免有些伤感。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过年,一过年全家就去南生买东西。奕新,我很难过。假如所有的老街都消失了,我们上哪儿去找回我们的回忆呢?”
这座小城已经不是奕新少年时候的那一座小城。这也是很多城市的发展困境,汕头人将“汕头”揶揄为“省尾国角”,年轻人大多出外谋求发展,汕头自身的发展则破坏了年青一代的记忆。拿潮汕人特别信奉的“营老爷”来说,当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元素加入到其中,“老爷”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心蕊说:“萦绕耳边的潮汕话,让我感觉置身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我多么希望他突然出现在这城市的街角,喊我的名字,让我不再感到这么无助。”
这里还有一点必须提到的是,影片为了突出心蕊融入潮汕文化的艰难,刻意突出了潮汕人对她这个外地人的排斥,这种“胶几人”的自我抹黑是极其可怕的,写再多澄清的文章也难以洗白。
奕新与苏心蕊的矛盾更多地缘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与梦洁的隔阂则是由时间造成的。奕新曾在信中对梦洁说:“每天忙东忙西,忙到最后,几乎忘却了忙碌的意义,唯一期待的是你的来信。”
后来,他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和梦洁的默契,似乎停留在了高中时代。也许横亘在我和梦洁之间的不是距离,而是不再共鸣的世界,世俗吞噬了我的内心,而她却好像一直孤零零地坚守自我的样子。”
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一座城市,一切都充满了变数。帮奕新传递情书的陈晓楠在奕新的同学录中写道:“反正我是不会嫁给你的,你别瞎操心了。”但是后来她还是让奕新“操心”了。
心蕊对奕新说:“忽然有一天,我发现,早已忘记了你的样子。”
也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除了主角说普通话时特感觉像在诗朗诵的说,其他的蛮精彩,有很多笑点与泪点。
之前不想看,现在自己来到别的城市之后才发现对潮汕有多眷念。快快上映吧!!好歹我也在里面当过背景
看完《恋恋风尘》之后看的,发现有很多向其学习(致敬)的镜头,例如男主角在田园中跟爷爷说话。希望有多一点用闽南话拍摄的电影。导演很用心,谢谢。电影没有给出答案,很好。
好多内容都被快进忽略掉了,不过感觉还可以,比较真实。
旁白略囧,慢镜略装,苏州姑娘长得巴蜀风情,却也有这么一些细节令我忆起一些往事,或者只是那些配乐拨动了我这锈迹斑斑的心弦吧
太过于贴近生活,平淡与琐碎,美好只停留在那个青涩的年代。
这部电影教会我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要妄下定论。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期待有人能拍出更好的片子。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但是感触好深 很多场景真的很熟悉 比如说男主角的妈妈对他儿子说找女朋友不要找外省的(其实不是指广东省而是指只能找潮汕人)比如说那些喝茶求神的片段。最后在经历了不同的女孩之后男主角最后选择的是潮汕女孩 这就是命运使然 关于某种风俗的根深蒂固 真的不是我们个人意愿能改编的
我在这儿等着你上映啊~~
居然是在投毒事件知道这部电影的- -问老爷、八字、圣杯、金中、对父母的听从、排外、潮剧、牛肉丸粿条汤、薄壳等等这些传统的潮汕东西,外人是无法理解的。尽管剧情不足、剪辑混乱、演技生涩,但我还是被它的诚意打动。
熬着看完的。
拍得有点像潮汕版的《那些年》,看这部电影时的心情完全和其它时候不同。有机会了解到潮汕文化,电影每到对白精彩之处场内都有人鼓掌叫好笑声阵阵,是消除潮汕佬和外省仔之间隔阂屏障的好平台。
对白不像电影中的语言,略显生硬不接地气。
8.4是怎么出来的
青春时候的恋爱说多了满满都是泪。
超级期待啊!!!
给个鼓励性的三星,除了有植入一些潮汕风俗民情外,其他都是网剧水平。
好有勇气
汕头版,那些年
没有选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