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交谈发生在伯顿的晚年,即使作为早已功成名就,被认为是这一代人里最伟大的演员之一,伯顿也仍然对自己的银幕表演充满自卑和否定。
朋友穆恩听伯顿吐槽自己,就一直在努力劝慰他。他认为伯顿在《圣袍千秋》里的表演虽然不够电影化,但作为戏剧表演来说很有魅力。
穆恩回忆道:“里奇觉得他的表现很差。‘我试过了’,他告诉我,‘我很努力。可越努力,结果就越糟。’
然而,他的表现一点也不差。非常地非电影化,它本质上是一种戏剧表演,在某种程度上,这使得他的表演令人兴奋。他不习惯在镜头前进行微妙的表演,即使是最细微的表情也能概括出很多东西。
所以他给电影增加了一个额外的维度,尤其是在他表现疯狂和偏执的场景中,就像在舞台上那样。这并不是真正的电影表演,有时看起来可能太呆板了,但在经历了反复拍摄54次以上的蜕变后,它仍然是一场令人着迷的表演。
如果你喜欢的话,这是一场精彩的舞台表演的预演。这也显示了他在古装戏里的特殊魅力,我经常告诉他这些。
但我说什么也不能让他对他的工作感觉更好,即使他确实还有更好的银幕表演。
‘没人教我怎么做,”他说,“我不知道如何把所有的戏剧艺术对着镜头表演出来,让它们在宽银幕上显得可信。’”
配图为《圣袍千秋》里伯顿饰演的罗马护民官马塞勒斯捧着耶稣殉难后留下的袍子,突然发生了精神错乱,男配维克多迈彻正一脸庄严地仰望天堂的方向。
伯顿疑惑他怎么可以演得这么像,“你望着天的时候,想的是什么?”他告诉伯顿,“我在想他们给我的钱。”
伯顿还对穆恩埋汰自己说:“我没有身材,我就像个长了腿的小木桶。就连我的脖子都很短,这让我的头看起来太大了。我走路也没有风度,我站着不动会更好。我也讨厌穿古装,我宁愿穿休闲的现代装,我讨厌穿紧身裤和裙子。”
他很害怕看到银幕上的自己,可能就是这些原因,觉得自己太难看了。
看这张剧照,他确实是身材不好,要知道白人大把的九头身,他头大,个子并没有很高,上下身比例也一般,腿只是不长不短,又没有腰身,他吐槽的脖子短也没错。
问题是,他脸帅呀,为什么不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脸上?身材好的白人青年大把抓,脸好的有多少,好到他这个程度的有几个?真是舍本逐末。
伯顿是20世纪福克斯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以26岁的年纪闯入好莱坞的英国舞台演员,在53年凭借《圣袍千秋》和宽幕电影革新,挽救了被电视严重冲击,摇摇欲坠的旧好莱坞电影帝国;又在62年因为《埃及艳后》和泰勒的丑闻令20世纪福克斯几近破产,一度被扎努克起诉索赔5500万美元。
但他意外地掀起了好莱坞巨星时代的最后一波巨浪,成为好莱坞60年代的领军人物。他是旧好莱坞的续命者,让本应该在50年代就崩溃大制片厂制度回光返照,一直活到了70年。
以下为格雷厄姆的回忆录节选,讲述了52年刚到好莱坞,面对腐朽生活却始终保持清醒和愤世嫉俗的青年伯顿,和他在《圣袍千秋》的背后经历。 “让所有的马屁精见鬼去吧。”
他走到哪里都有人等着告诉他,他是一个多么出色的演员。这可能是令人鼓舞的,如果自称里奇崇拜者的人们真的看过他的表演作品的话。
但他们所做的一切,正如里奇再清楚不过的那样,只是对电影公司的公关人员发出的信号所做出回应罢了。他们的老板已经决定将理查德伯顿与马龙白兰度并列为正在崛起的明星。愿上帝保佑那些想争辩的人。
里奇告诉我说,“他们对我的奉承既肉麻又下流。我是如此伟大、伟大、伟大。这就像一种新酒,白兰度和伯顿,如果你在这个城市待得太久,肯定会醉倒的。”
……
在拍摄《沙漠之鼠》还不到一半的时候,里奇敲定了他的第三部电影。《圣袍千秋》是一部《圣经》大片,是他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电影。
但比里奇的演艺声誉更危险的是,和其他好莱坞电影公司一样,福克斯面临着来自电视的竞争之痛。
1946年至1951年间,美国关闭了5000家电影院,而票房却下降了近一半,英国的情况也是一样。刻薄的评论家指出,大西洋两岸的电影产业之所以能维持下去,只是因为一国的爆米花和另一国的冰淇淋卖得好。
电影需要新的创意来给生活注入活力。但是,狭隘的金融家们却不去思考新的创造性的想法,把重点放在质量上,而是专注于技术技巧,以节省投资。
一开始是3D电影。观众能感觉到他们身处于电影场景之中。但要体验三维效果,你必须戴上有色眼镜,这是一个障碍,一旦新奇感过了就讨厌了。
下一个令公众震惊的噱头是电影放映机。创新者们认为,从来没有任何规定,让电影屏幕必须是方形的。那么,为什么不拓宽视野,让观众的眼睛可以浏览全景图,而这在电视上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
这个想法得到了采纳,但在选定剧本和明星来发起针对电视的反击之前,董事会还在经历许多痛苦纠结。 考虑到身份体面的中间派观众,这是以往的观影中坚力量,这个选择落在了一个简单的宗教寓言上,它已经为书店赚了数百万美元。
劳埃德道格拉斯的《圣袍千秋》就是关于马塞勒斯的故事。他执行了耶稣的死刑,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但他自己在皈依基督教后成为殉教者和罗马保卫者。
要扮演马塞勒斯,需要这样一个演员:他要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形象,但又不能与宗教史诗格格不入。有类似埃罗尔弗林和约翰韦恩这种充满活力的风格的美国年轻英雄们不被鼓励试镜。
另一方面,理查德伯顿可能是为这个角色量身定做的。他具有浪漫的吸引力,这是不可否认的。一位评论家说他给人一种“粗糙的感官享受”,这使他作为一个陷入责任和良心的矛盾之间,天人交战的罗马士兵显得可信。
他的表演经验也对他更有利。从《断肠花》中困惑的年轻情人,到陷入困境的哈尔王子,再到勇敢的沙漠之鼠,他的作品将明星气质与严肃目的结合在一起。
这并不是他职业生涯的真正特色,但现在这是他最强的一张牌。他竭尽所能地打好他的这张牌,按今天的货币计算,这张牌的价值接近100万美元。 《断肠花》的亨利科斯特,同时也是《圣袍千秋》的导演,他强烈支持里奇。尽管如此,这一提议花了很长时间才出台。泰隆鲍华和劳伦斯奥利弗等几位可能的竞争者都发出了声音,但都被拒绝了。
达里尔扎努克怀疑,作为电影界的一个相对新人,目前只演过两个好莱坞角色的他,是否有能力领导整个行业的复苏。
这是可以理解的,大笔的钱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20世纪福克斯所面临风险的不仅是500万美元的制作预算,还有将电影院转换成电影放映机所需的数百万美元的额外费用。如果宽银幕走了3D的老路,好莱坞可能就土崩瓦解,只剩下废弃的片场了。
当里奇最终签约出演马塞勒斯时,他被强大的路易斯帕森斯形容为“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角色”。专栏作家们紧随其后,对这个威尔士神奇男孩给予了更加夸张的赞美。
里奇还有另一群崇拜者,他们的力量比任何媒体和游说团体都要强大。这些都是自封的道德家,对他们来说,如此宏伟的宗教影片就相当于神迹第二次降临。
里奇并不欢迎他们的注意。首先,他不喜欢和他们有亲密关系。毕竟,他在一部关于基督的电影中表演,被愚蠢的审查法所限制,不能把耶稣描绘成一个真实的人,任何试图在情节加入现实主义的做法都受到怀疑。
里奇说,“有人告诉我,‘当你困惑的时候,看看向天堂,用虔诚的心去看。’有好几次我都想吐。”
……
刚开始拍摄《圣袍千秋》的时候,没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们只是抱着最好的希望,不停地担心会不会失败。
在制作主管观看了第一批样片后,就有人抱怨里奇太呆板,这是一种对他电影生涯不利的批评,而且影片中没有足够多的动作场面。
里奇的紧张是可以理解的,他知道他的未来取决于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反应。为了寻求安慰,他利用派对的邀请,接近了斯库拉斯,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的希腊裔美国总裁和宽幕电影的主要发起者。
“如果《圣袍千秋》不好,你会怎么办?”里奇问。
斯库拉斯是深思熟虑的。想了一会儿,他吼道:“我们会用绳子绑住你的大拇指,把你吊死!”
……
事实上,里奇直到回到伦敦才知道这部好莱坞“自《乱世佳人》之后14年里最具野心的大制作”的命运。
小报上的评论家们喜欢这部电影,也喜欢理查德伯顿;重量级报纸的评论家们喜欢理查德伯顿,但不喜欢这部电影。
《时代周刊》评论道:“虔诚重于智慧,壮观重于人性。但是,由理查德伯顿领衔的优秀演员阵容让这部剧表现出色。”
《the ob-server》称赞里奇“试图把一个真实的人物放进宗教片”,并补充道,“如果他的尝试没有取得巨大的成功,这并不是演员的错,他已经发挥得很好了。”
让所有人感到高兴的是,电影公司的老板们更多的是在家里阅读票房数字,而不是媒体评论。
《圣袍千秋》的大受欢迎是不可否认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创新的电影放映机,它在总体上受到好评,它给这部电影带来了一种新奇的价值。
但理查德伯顿才是观众最愿意来看的明星。在135分钟的播放时间里,他几乎没有离开屏幕。有人计算出,里奇在全片的700场演讲中占据了313场。 视频是《圣袍千秋》拍摄期间的伯顿,简西蒙斯,以及给他们颁奖的扎努克//video.weibo.com/show?fid=1034:4585029162958865
The Robe 1953 《圣袍千秋》 这个片子是好莱坞史诗片时代的揭幕,是《宾虚》的始祖,也是好莱坞第一部彩色宽屏电影,划时代的意义。终结这个烧钱大片时代的则是《埃及艳后》,有趣的是这两部片子都是理查德伯顿主演的。他是1953年时20世纪福克斯的老板在英国度假时发掘的新星。
《埃及艳后》我是06年第一次看的,看完之后迷上了安东尼,后来搜集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版本,发现安东尼的演员基本是大帅哥,难怪能圈粉。然而最帅的还是53版的马龙白兰度和63版的理查德伯顿。
但是53版《凯撒大帝》真难看啊,完完全全是根据莎士比亚的《裘力斯凯撒》这个剧本改编的。这个莎剧名义上是讲凯撒的,实际上男主是安东尼。选角真是失策,选的是因为《欲望号街车》大红大紫的马龙白兰度。
他的演技暂且不说,我只说他的台词功底完全不能胜任安东尼这个擅长雄辩和演说,激情澎湃的人物,这个角色应该找个莎剧名角来演。看了白兰度的那场凯撒葬礼演讲,简直就是杯具~
而且很多年都没有什么改进。到了67年时他和伯顿成了酒友,伯顿天天去他的片场探班,虽然很喜欢他的演技,但一听他开口说台词简直是失望透顶,说“这简直是个灾难,白兰度真是生错了时代,他应该早出生几十年去演默片”。
但是,我不觉得53版的安东尼应该由当时在英国戏剧届红透半边天的伯顿来演。虽然他的台词功底很强悍,发声和嗓音都是超一流的,完全可以胜任那场著名的凯撒葬礼演讲。
但是,这一年他的演技在哪里?说实话,伯顿年轻时还没有学会在电影镜头下用会说话的眼睛演戏,在特写镜头下用脸部的细微表情来演绎人物心理和情绪。舞台剧都是远远看,只要台词功底和肢体语言就够了,根本不需要用到这些,而他来演电影似乎也没有个导师教他这些,于是他就杯具了。
演戏剧和演电影是两回事,很需要一番纠正才能适应。53年时白兰度28岁,伯顿27岁,外貌同样的帅,但那时候的伯顿演电影时真的没有白兰度吸引人。
因为白兰度有一张很叛逆很个性的脸,看脸的魅力就够了。而伯顿长的四平八稳的英国脸,没有什么个性,人家白兰度面瘫都能面瘫出魅力来,他面瘫就是呆滞刻板。
这一年伯顿也在演古罗马电影,《圣袍千秋》,演的是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护民官梅塞勒斯。对,就是58版《宾虚》里的男二角色,同一个历史原型,只不过他这个是正面角色罢了。
嗯,演技嘛,就和我前面点评的那样,面瘫着呆滞着刻板着一路演下来的,毫无感情和感染力,和女主也完全不来电。
看着《圣袍千秋》里他的脸,我就突然想到了四个字的概括最形象,那就是“苦大仇深”。没错,就像他后来演57版的亚历山大大帝时有个影评说的那样,美国版的样板戏,标准的样板戏男主角。
我简直是奇了怪了,这一年伯顿的梅塞勒斯和白兰度的安东尼居然双双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靠的是什么?靠他们的帅脸吗?
嗯,一个是一张嘟着嘴倔强小青年的帅脸,一个是一张跟谁欠了他八百吊似的的叛逆小青年的帅脸。
有颜就可以任性了是不?好在你们这次奥斯卡双双落败了,否则真是没天理啊。
原来53年时伯顿和格兰杰曾经因为简西蒙斯发生了一场情敌决斗,手枪和手雷都用上了。
52年伯顿刚刚来到好莱坞,借住在他的朋友斯图尔特格兰杰家里。当时格兰杰比他大牌,刚刚和简西蒙斯新婚一年,夫妻俩在洛杉矶的一座海边的山上有很豪华的别墅。格兰杰外出拍戏的时候,伯顿就和西蒙斯搞上了。
等他回来,俩人也没有中断,而是采取了间谍秘密工作一样的方式继续偷情。
他家里佣人太多,伯顿不能从门窗进入,只能走柴房。柴房是一座木棚,与厨房连接,内部相通,有一扇门供佣人进出搬运木柴之用,晚上就会从里面锁住。
等到了约定好的时间,他就从熟睡的妻子身边悄悄溜走,在月黑风高夜摸进柴房。把柴房里堆放的木柴一根根挪开,打开一条通道。
这个时候等在那扇门后面的西蒙斯就会为他开门,引着他从厨房潜入主屋。
格兰杰和西蒙斯的卧室是分开的,夫妻并不同房,但格兰杰就睡在隔壁。俩人不敢开灯,就在壁炉里的火光映照下,在壁炉前的地板上铺着的那一大块奶油色羊皮地垫上悄无声息地做爱。
等搞完了收拾好,伯顿又会原路返回,从那个洞钻出去之后,要把木柴全部恢复原状,不能露出任何破绽。
这个故事是多年后伯顿在接受采访时自己讲述的,所以细节如此详实。他说,“当你不厌其烦地把所有木头都搬开时,你的决心会更加坚定,你必须实现你的目的,在这种心态下你可以做成任何事。” 本来这件事神不知鬼不觉,但是伯顿和西蒙斯在外头的眉目传情实在太过分了,已经被很多人注意到了。等格兰杰又一次从片场回到家里时,一位朋友提醒他,注意伯顿和西蒙斯。
他不相信,虽然伯顿曾经在跨年夜零点钟声敲响时,在几百名好莱坞宾客的众目睽睽之下,在舞池中央相拥长吻,深情对视,丢下他和希比尔愣在一边——但他以为只是暧昧,一笑了之。
第二天,争吵了一夜之后的伯顿夫妇匆忙和他告辞,从他家搬走了,他也就没有再警惕什么。
现在,他把妻子叫过来问,妻子没有任何闪烁隐瞒,很干脆地承认了,这下他不得不信了。
接下来的事情,一共有三个叙述版本,分别来自于他和伯顿的回忆,出入非常大。 伯顿的版本是:“他邀请我去他的书房喝一杯。当我们单独在一起时,他说有重要的事情和我说。他走到桌子后面,打开抽屉拿出一把枪放在桌子上,然后拿着手雷威胁我。他开始兴师问罪,指责我引诱她,甚至强迫她。他要我对着圣经发誓,以后再也不和她见面了。”
伯顿承认他当时确实手按着格兰杰放在桌子上的一本圣经上发过誓。
但他在回忆起这件事时,表示这个发誓不是自愿的,是被强迫的,“在被手雷威胁的情况下,对着圣经发的誓言难道也是由衷的吗?这根本不是承诺。不过,我当时还是比较小心,因为我不想我的脑袋被炸飞。” 格兰杰的版本则是,“我知道这件事之后给伯顿打了个电话,他当时正在20世纪福克斯的公司餐厅里吃午餐,我对他说,今晚到我家来一趟,你和琼的事情我全知道了。
我本来打算杀了那个混蛋的,但我知道他是个威尔士人,一个很能打的硬汉,我得保护自己。于是我打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两枚手雷握在拳头里,准备好了,等待他来找我。
他来了之后,直接跪下来哀求,‘原谅我,原谅我’,并且抱住我的膝盖,‘求你了,我保证,我答应你,我会离开你的妻子,不要杀我。’我一脚把他踢开,告诉他,‘滚出我的房子!’” 但是伯顿在公开了此事的几年之后,又对泰勒说了另外一个版本。
“我正在公司的食堂吃饭时,他打电话给我,叫我晚上去他书房,我说,‘当然’。
但放下电话之后,我想到他家里有猎枪,有匕首,还有他猎取的战利品。我心想,‘天哪,他会杀了我的!’但我没有武器,我需要东西防身。
我看到福克斯的商店里,抽屉开着,里面有手雷,就对收银员说,‘我要两个’,然后揣在口袋里去见他。
当我走进书房时,吉米双膝跪地,朝我爬过来,‘把她还给我,把她还给我,我可以给你任何东西!’ 我对他说,‘你可以拥有她,你这个孱弱的软蛋’,然后我踢了他一脚,走出去了。” 到底这三个版本哪个是真的,或者说都在粉饰自己埋汰情敌,但总有一个可信度稍微高一点的?
伯顿虽然在74年那场大病之后记忆力受损,患上了间歇性失忆症。但第三个版本既然是他和泰勒说的,那么显然是75年之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的他是绝不可能记错的。
版本一,开头显然是说谎,因为版本三里伯顿承认格兰杰明确约架的,而不是骗手无寸铁的他进书房再突然发难。
格兰杰的版本二里没有提他拿手枪的事情,只说他手里攥着手雷。也没有提他逼迫伯顿对着圣经发誓一事。
版本三,是否可以理解为,伯顿在说谎,好在妻子面前给自己挽尊?毕竟格兰杰说他跪地求饶,他很没面子。但如果格兰杰说谎,他完全可以和格兰杰在媒体面前撕逼的,而不是私下和泰勒说了另一个版本。
但是格兰杰的版本也蹊跷,既然伯顿也揣了手雷,那么双方势均力敌,伯顿凭什么一见到他就腿软下跪,苦苦求饶?
我觉得我需要重温一下《野鹅敢死队》里福克纳上校和大反派银行家的对手戏了,两人彼此仇恨的目光显然是真的。 图为事发之后伯顿和简西蒙斯在拍摄《圣袍千秋》,格兰杰在片场监视他们。
画面边缘变形,连个特写都不敢拍,现在看来只有技术史价值了
作为50年代开风气的宽银幕宗教史诗片,其炮制大场面却十分克制,不如两年前仍是标准银幕的《暴君焚城录》,只有卡里古拉宫殿稍有点宏伟气势,从基督徒的角度看是很主旋律的故事,正如我国人民看50年代拍摄的革命影片,无非是歌颂先祖抛头颅洒热血,结尾的升华也是一样的做作
主旋律啊主旋律。结尾片段让人想起《刑场上的婚礼》,想起“中国共产党万岁”,想起“这是我的党费”。
宗教电影,带教徒梦回基督事件,重温四福音书里的殉难现场。各种神棍的皈信场面,教徒看自然有共鸣,旁人看是满头黑线。剧情将西方观众熟悉的罗马宫廷风云与草根邪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精当而巧妙。提比略的一句“对自由的向往是人类最大的疯狂,我派了个疯子去,他是最好的治疗者”真是睿智。最后庭辩的护道辞慷慨激昂。理查伯顿和简西蒙斯一对璧人。
我要标记一下这个看得我虐来虐去的电影……
年轻的伯顿是缺乏银幕魅力,可是他特别好看啊!那张脸就像古罗马的雕像被赋予了生命一样,庄严高贵(而且年轻美貌脸没肿)。他和西蒙斯还挺配的,年轻时看似硬朗又脆弱单纯的气质很适合和充满了母性的贵族淑女搭。剧情不吐槽,但这个很单一的感情戏看得我还有些兴奋,可能我就吃这种古典式的
整体7分,还不错的宗教电影,虽然兴致不高,还是没杀尿点的看下来了,而且本片有几段戏确实也拍的挺好的,只是感觉这类宗教电影拍来拍去都差不多,好莱坞50年代也拍太多宗教电影了。而且本片的舞台剧风格有点严重,男主的转变也不是那么自然,至少我是没有那么能理解。这部电影应该是理查德伯顿比较弱的一次奥斯卡提名了,实在是没有找出任何闪光点,就连圣袍的几段戏都让人看了想笑。简西蒙斯很美,但也没有任何发挥,台词都没几句。另外本片的美术乍看之下很好,仔细看发现布景贴的太明显了,背景失真还挺严重的。
the first cinemascope film,made by fox,in1953. 《2.55:1》
①戏剧感太强烈。②室内搭棚太明显。
可爱!这群演,这舞美!大制作啊!
Religious version of Waiting for Godot. 不太客观 又是男女主携手孤身面对全世界 罗马Caesar混不讲理暴君统治的戏 可能50年前不cliche
4 track stereo(3 for effects, music, dialogus and 1 for surround). used Directional Sound.
N久前看的,1st CinemaScope,只记得很无趣。
6/10。值得注意宽银幕技术对景观的运用,它用罗马式建筑的廊柱、大理石台阶营造出一个帝国的自我膨胀,与最终抛弃荣华、坚定爱情并走向天国的男女主角形成反差。为防止银幕变宽造成的特写畸变,导演将人物分布在画幅纵深的各处,相应地大幅度减少运动镜头,当濒死的家奴躺在马赛勒的家中,深感愧疚的马赛勒和戴安娜站在窗前,一个镜头切入马赛勒临窗祈祷的姿势后又回到定场镜头,这时候施洗约翰进来了,前景的医生转过身,其他人物重新调整位置,腾出空间让约翰进入中心区域,更加巧妙的空旷布局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单人构图,家奴正在痛苦地仰望,暗示十字架上基督受死的画外事件,另一个可能是以留白隐喻基督消失的身体,基督不可分割的红色圣袍招来狂风暴雨,一路回跑的马赛勒借圣袍遮雨而痛责难忍,定罪的人无法亲手烧掉圣袍,惟有向圣子坦诚以得心安。
构思不错。希腊人德米特里跟随护民官马塞勒斯赴耶路撒冷,巧遇主人耶稣送死和叛徒犹大出卖,于是从“罗马奴仆”进化为“耶稣奴仆”。“三次否认耶稣”的彼得成功策反“亲手钉耶稣”的马塞勒斯。队伍壮大ing。
影视大战之宽银幕,针对新格式的宣传语“无需戴眼镜享受到现代奇迹”,这句对当时3D技术的挖苦之言迅速传遍大街小巷。看起来确实和现在的真宽银幕有区别,变形镜头以及胶片压缩还是有损影像。
影史上公映的第一部变形宽银幕电影由福克斯公司推出,五十年代为了应付电视对电影造成的巨大冲击各大公司纷纷开拓新技术,希望用宽银幕配合史诗片的大场面所营造出的高质量的视听享受将观众再一次拉回影院。这个时期各种宗教史诗电影泛滥,狂轰之下难免审美疲劳。本片虽然占了个影史第一但也仅此而已了
世界上第一部宽银幕电影,与暴君焚城录同属宗教史诗片浪潮中的一员。如果说暴君焚城录,是让各种的狗血爱情以及样板戏表演毁掉的一部佳片。那本片纯属天马行空,不切实际,护民官触怒卡里古拉,被贬到了叙利亚行省,得到圣袍之后,怀疑被诅咒,最终接受感化,英勇就义这类电影无论身处哪个国家,都能够有受众群体,因为它确实能够满足一部分人的情感烘托,至于经典一词则更是无从谈起。一个影片,一个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意义完全不一样。有的影片能将镜头对准世界的阴暗,而拍出人性的伟大;有的影片就算怀着圣袍高呼伟大,也终将被时代抛弃
这种宗教史诗性质的电影很难把握,整部的剧情还是很刘畅的,也颇激动人心,尤其在50年代就如此造诣的确难得,但却没有来自心灵的颤动,从这方面来说它不是很成功,护民官的转变是如此的突然,还带着神迹--不能让我看到宗教本身的生命力与张力,反而真有点感觉像地下反政府组织似的
与《宾虚》异曲同工,都从钉十架目击者的角度为中心,展开个人十架救赎之路,甚至连主角的人设也是完全一样的。保罗式的拣选过程,从心里刚硬到甘心殉道。虽然在画面气势上稍稍逊色,但掩盖不了它的平凡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