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影的过程中,总觉得还是有一点出戏。半路葬狗的剧情和黛玉葬花情调是一致的,属于精神的奢侈品,黛玉多愁善感离不开物质的富足和时间上的闲暇,而尼古拉没有条件。相比于生活,电影太过温柔。电影会感动我,但很难使我感同身受。很多电影包括之前的《隐入尘烟》忽略一个事实,最大贫穷不是物质上的。
电影里剥夺了穷人的众多财富,但却留下最宝贵的东西——爱和勇气。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展现的才是真正意义的穷人。不幸是经济上的贫困,不争是精神上的匮乏。要知道一个真正的贫困户不是缺钱,而是失去了爱的能力,穷人因生活的艰辛后者会被消耗殆尽。
尼古拉算不上贫困户,她的妻子也不是,他们有爱,有执着,有反抗。真正的穷人,可能连一句完整的话都难以表达清楚,不明白“上诉”的含义,不知道贝尔格莱德的方向。他们自私、狭隘,可怜又可恨,甚至让人觉得罪有应得。这才是贫困的可怕的地方,他们穷到使人憎恨。就像抢走尼古拉家具的的邻居,观众可怜尼古拉,却讨厌后者,而他的邻居才是生活中穷人的样子。
电影结尾很棒,因为更真实。我国电影缺的是对坏人能力的肯定,满足于善恶到头终有报的安慰——穷人也许连生活真正的样子都看不清。
这部塞尔维亚电影,被评为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外语片”。“漫漫寻子路”,乍看题目以为想要传递伟大炽热的亲情,实则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落后,人民思想观念狭隘,社会政治制度缺陷。其中也能瞥见善良,扶持,坚定,无奈和崩溃。
整部影片底色暗黑,基调压抑,“此处无声胜有声”。男主尼古拉的妻子带着年幼的儿女匆忙奔向工地,镜头随着脚步前移,由此拉开帷幕。她是来替丈夫讨要拖欠的工资和承诺的遣散费。妻子被门卫拦住,她站在原地,说明此行目的,无人回应。她歇斯底里喊道“再不给钱,就要用汽油烧毁自己和孩子!”大家若无其事地继续埋头干活。妻子拎起汽油,看看孩子,没忍心,使劲往自己身上倒汽油,点火,火烧起来,这时大家才跑去灭火。妻子烧伤住院,两个孩子被当地福利中心移交寄养家庭。
尼古拉放下木工活,跑到医院看望妻子。医生告诉他,患者有自杀倾向,需要转精神病院。随后尼古拉来到福利中心要求见孩子,任职人员拒绝他的请求,建议他回去收拾房屋,添置家具,通水通电,他们会派人现场评估,如果满足照顾孩子的基本要求,就可以接回孩子。尼古拉竭尽全力照做了,再次被拒绝。理由是“你缺少一份稳定的工作。”尼古拉赖在福利中心不肯走,任凭工作人员威胁呵斥。好心的保安给他端来食物,并向他透露福利中心收养儿童的利益回扣和背后的势力靠山。总之,仅凭一己之力根本要不回孩子,劝他放弃。
尼古拉决定上诉。他找到前同事,同样被迫下岗,相比之下,同事家条件看起来好得多。同事很快答应尼古拉免费帮写申诉书。
就这样,一个双肩背包、一张申诉书、一条薄盖毯、一块硬面包,还有一个挂脖子上的钥匙,尼古拉启程了,徒步前往300公里以外的社会部上诉。
整整5天,尼古拉白天步行,夜晚随地露宿。经历很多坎坷:被高速公路警察逮住,要求罚款;穿过狼群;脚底磨破皮以致出血,发烧虚脱住院;被小偷盯上。但也遇到很多美好:相互依偎取暖的流浪狗(狗被轧死,尼古拉抽噎着把它埋葬);镇上居民热心建议抢孩子再偷渡;货车司机送护身符,告诉他“相信上帝,会有奇迹”;便利店员投喂食物,好心留宿。
终于来到社会部,工作人员拒绝面见部长。尼古拉被迫夜晚露宿在社会部后门。记者前来采访,他的感人事迹被媒体曝光。好心的路人停下车,给他送来食物和水,尼古拉再次抽噎,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他见到了部长助理。“你没有工作,不是你的错” “贫穷也是一种暴力侵害孩子的形式” “但是父母的爱对孩子是最重要的”。助理的这几句话耐人寻味。既表达了对尼古拉的同情和理解,也传达了政策规定,给了句活话“同意在建议书上签字”。
对的,只是一份建议书。决策权在当地福利中心,在那些有权有势的任职人员手中。还是那个工作人员,再次嘲讽恐吓尼古拉“你在社会部说得太多了,原本你有更好的路可以走,你可以再次申诉,但是决定权在我,我有后台”。在尼古拉再三坚持下,他终于见到了儿女。儿子以为父亲抛弃了他们,对他置之不理。短暂的见面时间到了,孩子们被带走。透过玻璃窗户,尼古拉看到儿子被胁迫拽到车上,他冲出来,高声叫喊“不要碰他!”儿子冲向父亲的怀抱,两人紧紧相拥。那一刻。我的泪水止不住流淌。向来温和老实的尼古拉在维护孩子这件事上丝毫不忍让、不妥协,坚韧勇毅。父亲伟岸的形象在儿子心中就此扎根。
回到家,屋门被打开,家具搬空。原来村民以为他不会回来了。大家心照不宣,默默等待尼古拉把属于他的东西搬回去。整个村庄都是贫穷的。一张桌子,四把椅子,一台老式电视机,墙上一面挂钟,画面就此定格,尼古拉安静地坐在桌前,被黑暗、寂静和无奈吞噬淹没,电影至此结束。
没有我们期待的完美结局。不可能有好的结果,至少不会很快有。社会底层穷苦人民的无奈,绝望,心酸,大概就是这样的。
这是一部纪实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尼古拉,只是千千万万穷人的一个缩影。
即便无奈、绝望、压抑、愤怒,但尼古拉和影片中其他人形成对比。住院期间,病友告诉他“你的家人不值得你为他们付出”,货车司机“上帝会帮你”,尼古拉没有回应。他的行为和坚持,他深邃的目光,告诉了我们答案。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有生活的勇气。我们需要和亲人在一起。
一切都会向好,致勇敢的你我!
从金鸡奖颁奖名单关注到的这部电影,电影译名让我很自动地代入现在在做的寻亲群体相关的公益项目,也导致我看电影的时候会自动联想到《失孤》[允悲]不同的是,影片中的寻子是一位父亲对不公的抗争,孩子必须要留在自己身边生活。
开头蛮讽刺的,官员给这位父亲提了很多要求,他回家每一样都照做了,最后家访的时候却被为难“你应该有一份工作”、“孩子们应该有一台电脑,这都21世纪了”????看似为了儿童权益,面对一个失业的家庭、妻子还因为讨薪想自杀,你跟我提这个??达不到要求,孩子就这么被带走了。
一个普通的人如何去跟权力抗争?那就得是最极端、意想不到的方式,所以他徒步5天去了首都,一个塑料瓶子在水龙头接水路上喝,带的吃的每天咬一口,数着吃……所以引起媒体关注,上了报纸上了电视,也因为这些报道才被接见,得到了自己以为有用的建议。可是这些都没办法管到地方政策,最后他只见了孩子一面,没办法从养父母身边带走。
影片最后也挺可笑的,回到家里,邻居们以为这个父亲回不来了,所以把家里的东西都拿走了,他一一去每户人家要回了桌子椅子碗筷各种东西,重新把家里弄好,最后坐在餐桌上吃起面包,慢慢嚼着,然后电影就结束了。我还在怀疑自己看的是不是完整版,再想想,结束得也挺符合现实的:普通人的抗争,不是一时半会能胜利的,但也别小看这位父亲。
观影的过程中,总觉得还是有一点出戏。半路葬狗的剧情和黛玉葬花情调是一致的,属于精神的奢侈品,黛玉多愁善感离不开物质的富足和时间上的闲暇,而尼古拉没有条件。相比于生活,电影太过温柔。电影会感动我,但很难使我感同身受。很多电影包括之前的《隐入烟尘》忽略一个事实,最大贫穷不是物质上的。
电影里剥夺了穷人的众多财富,但却留下最宝贵的东西——爱和勇气。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展现的才是真正意义的穷人。不幸是经济上的贫困,不争是精神上的匮乏。要知道一个真正的贫困户不是缺钱,而是失去了爱的能力,穷人因生活的艰辛,爱会被消耗殆尽。
尼古拉算不上贫困户,她的妻子也不是,他们有爱,有执着,有反抗。真正的穷人,可能连一句完整的话都难以表达清楚,不明白“上诉”的含义,不知道贝尔格莱德的方向。他们自私、狭隘,可怜又可恨,甚至让人觉得罪有应得,这才是贫困的可怕的地方,他们穷到使人憎恨。就像抢走尼古拉家具的的邻居,观众可怜尼古拉,却讨厌后者,而他的邻居才是生活中穷人的样子。
电影结尾很棒,更为真实。我国电影缺的是对坏人能力的肯定,满足于善恶到头终有报的安慰。国产电影,其实是制度性贫困。
几千年发展,近代文明社会逐渐形成两种模式。一种小政府大社会,人们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发表各种各样的言论,不太好管理,靠法制维持社会次序。一种大政府小社会,公开场合只有一种思想一个声音被允许,各种内外部力量的较力决定着社会发展方向、人们生活的难易程度……隐去国别语言肤色,这样的故事放在很多国家,也一样成立…… 只是,这里的父亲更执着,对家庭更有责任和担当。从上访路上翻高山硬着头皮闯过挡路的几匹狼可以看出父亲的决心与勇气…… 进入2020年,很多认识被颠覆,大政府强权社会,对突入其来的瘟疫,更有社会抵抗力……人类历史长河,瘟疫期不过沧海一粟,但是是时不时就会来一次的一粟。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也远没找到最优社会模式……正如电影的开放式结局,不知发展的方向…… 除了这个宏大课题,影片还反思了贫穷与育儿,养老等家庭伦理,虽然浅尝辄止,但毕竟影片容量有限。
演员表演很到位,细节把控很好。
为了讨薪孩子被强制送走,要回孩子又必须证明生活条件良好。故事因这个悖论而生,执拗的丈夫于是开始了一次上访之旅。不同于聚焦官民矛盾的同类故事,而是着重展现一路上破败的社会和繁荣的首都。野狗、饿狼、偷渡客、被抛弃的老人、被歧视的便利店员工、以及和政府大楼格格不入的流浪汉父亲。极其讽刺,穷即原罪是这个东欧国家的基本社会原理。结尾更是十分有趣,每个家庭都是贫穷的有罪者,也都是贫穷的受害者。
8.7 溃烂到根了,就觉得熟悉了。siff
#siff2020# 非常稳,看得揪心。这哪是张艺谋,分明是一个达内式的故事再套用一个泛公路片的类型,男主角的表演相当精彩,隐忍、怯懦、偏执,来自底层和陌生人的善意,甚至将隐含的阶级问题也处理的舒服且自然。这个故事或许还有另一个结尾,忍无可忍的男主角终于奋起反抗,一夜之间血洗全村后再一把火烧了社工中心,但现实只能是,他一个人落寞地坐在残缺不全的“家”里,看着周围的一片空寂,无助、无奈、无能、无望。
编剧挺厉害的,让这个角色一路上遇到的问题不断的突破底限,最后用了一个神来之笔的结尾,直接戳到了社会问题的根源。这样的题材,这种力度的故事,我们国家的导演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换个国家的话,男主连村口也出不去
一根筋式大男主,徒步三百公里,上访讨回孩子,途中社会群像匆匆一瞥。这题材完完全全的“柏林口味”,但拍得过于一五一十,和张艺谋一比相形见绌,流浪狗之死和家具被偷的戏码更是蹩脚。|SIFF2020第1场
其实按照我们的生活经验,男主应该没走到贝尔格莱德,甚至还没出村就会被寻xin滋shi拿下了。
#70th Berlinale# 全景单元观众奖剧情片第一名。德国观众竟然投出来这么一个[一个都不能少]式的东欧片我也挺吃惊的。对父亲这个人物塑造得极为讲究,沉默寡言,并且相信政府(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到了几乎逆来顺受的程度了,而且非常重要一点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只提最最基本的要求(比如灌点水),而只有一次反抗、一次哭泣、一次爆发,细节做得非常妥帖,而且里面各种人的好、坏与鸡贼都拿捏得很有分寸。影片结尾实在是太亮了,完全神来之笔,这一个段落把前面讲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根都挖出来了。
刚开始以为只是塞尔维亚版的《秋菊打官司》,但是结尾部分一下就把本片的立意和深度拔高了!最后男主默默从邻居们那里取回自己家产那段真的是又好笑又心酸!
到海南电影节第一天看的入围金椰奖的塞尔维亚影片,非常不错,“哪哪儿都对”!编导演均十分扎实出色,如果今年的评奖不是因疫情取消的话,它应该有所斩获。导演是个屡获殊荣的中年塞尔维亚著名导演,实力不凡。值得推荐观看。
终于有一天 你不必再向命运行乞。底层人民总是越温顺越老实越讽刺~
#Berlinale70th 33# 我太脆弱了,我根本抵抗不了这样的题材,我哭了个全场,哭到隔壁观众频回头看我却也控制不住。
步行300公里的勇气,标题即剧情。
霍 贵塞都不截访的啊……唉 /美罗城
#SIFF 2020# 十分苦涩,与其相比肯·洛奇镜头下的英国底层人民都要幸福许多。十分隐忍,很写实地描绘出“穷即原罪”的社会法则。一直在等像《我是布莱克》和《开战》那样的爆发式高潮,却一直没等来,镜头中只有一个父亲在用力地活着。十分感慨,自己今天能坐在影院里看到这部影片,是何其幸运。
近年来最痛苦的一次观影体验。劳动者的宿命就是行走在漫漫长路上,忍受无穷尽的苦涩,从这里、那里到世上每一个权力生成的所在。平静扎实的叙事,没有一笔可预期的煽情,但又层层加码到喘不过气。最后的镜头,在一切的残缺后,活下去,仍然就这样活下去。
这剧情,这设定,即便换到当下脚下的土地也毫不违和。这世界到底已经撕裂和分化到了何种境地,我不知道,也没有一个真实、准确、可视的数据但我知道:一面是流量明星的代孕丑闻冲上热搜占据各大版面;一面是东北五六线小城的疫情导致差点断粮却无人问津……一面是豪门二公主凡尔赛自诩撕掉“名媛”标签出道唱跳rap;一面是年轻人因贫穷在出租屋内去世的罗生门……不是我不想理解这世界,只是这世界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吃人血馒头乃至直接吃人的分裂
前面还是比较传统的现实主义路数。后面突然有了些讽刺和寓言味道,整部影片也一下子就高级了。
惨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塞尔维亚版“秋菊打官司”,开放式结局和背后的寓意都很有意思。“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一个父亲的寻肝之路”...想问国内影展到底会不会起名,不但敷衍而且有文盲之嫌~~~~~~
感觉还成啊!至少儿童权益是在政府关照范围内的,而且一路都有人帮助,媒体可以报道,而且至少没有遇到拦截,说明政令是不能够顺利在各个部门之间通行、配合无阻的。而且体制内有良心的人是存在的。
一贫如洗的家庭,他们要求电脑。空徒四壁的房屋,邻居赶来劫掠。翻山过川,原来在哪里都是穷光蛋。想给妻子苹果,想给孩子巧克力,想给自己一个家,竟都这么难。上了电视有人送来便当,可他不想当乞丐。想有尊严地活着,却只能伤害自己。像黑狗一样惨死,像汽油一样自燃。把桌椅扛回原位,假装家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