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大 属于你的地方却不多
最近网络上的新闻热点,都是一些令人沮丧的消息。网上七嘴八舌的声音,大多都是逞一时之口舌,光顾宣泄个人私愤。民众的情绪就像一股巨大的洪流,裹挟着无数人,四处冲撞后,忽然转眼就溃散了,销声匿迹。面对生活的阴影,一味的愤怒,似乎变成了最无力的。过多的情绪让人迷失,遮盖了事情本身,甚至制造假象。
面对生活的不幸,我们总是习惯先看见不幸,而忘记了还有生活。
如何在不幸的生活里活着?这其实是每个人,甚至是每个时代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电影《希望在世界的另一端》讲述的是一个非常不幸的故事,但是它并没有仅仅止步于不幸,而是回到生活来展开探寻,如何在不幸的生活里自处?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很多,理由也各有不同,我欣赏的则是它的克制,模糊的情绪,清晰的故事,深刻的悲悯。
数个世纪以来,人们始终都在寻找一个答案,如何获得幸福?电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芬兰,北欧,这块几乎可以被认作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地方,一个叙利亚难民哈勒德穿越生死来到这里,却发现世界的另一端并没有天堂在等他。
电影中哈勒德和来自伊拉克的朋友在天台上有一段对话,对方说“要假装快乐,悲伤的人会首当其冲地被送回去,但不要在大街上笑嘻嘻,也会惹上麻烦。”哈勒德困惑不已,反问道:“那我到底是该笑,还是该哭?”“以后你会知道的。”笑不一定是开心,眼泪背后也不全都是难过。在生死面前,为了活着,哭和笑都只是配合演出。
电影后半段哈德勒说自己喜欢芬兰,但是现在他想离开。一个异国的没有身份的人,在这个国家只能活在暗处,见不得光亮。芬兰人经历过战争,拥有过自己的难民,他们对这些不会忘记,可是叙利亚的战火和死亡,对于他们也只是电视里平面化的图像和数字,隔着屏幕而没有温度,援手也只能化作一个远远的摆手。
电影中的一个细节,是哈德勒谈起自己流亡的路费8千美元是汽修老板的资助,他是自己的准岳父,女儿却在战争初期就死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在想两个同样经历惨痛的人,因为同为不幸者,而有了同情之心。只有拥有共同的情感,才能建立真正的同情。
没有硝烟的天堂也能充满陷阱和敌意,而战火中废墟里同样也有令人怀念的问候。
战争与和平有绝对的界限,一线之隔就是生死的差别。而善与恶,从个人到国家却没有绝对的区隔。哈德勒可以从叙利亚逃往芬兰,从死逃向生,却没有办法从不幸逃往幸福,因为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条边界,可以如此明确地划分。这才是不幸的人生。
我喜欢这部电影中对音乐的安插方式,总是在音乐响起不久之后,你就会看到那个演唱的人。当音乐起,人物随着歌声到达下一个转场,就像是冥冥之中的某段人生指引,唱着你此时的心绪,带着你前往未知的他方,不知何时音乐会再落下,你会在哪儿停下。流亡的旅途,漂泊的人生,电影最后,哈德勒负伤躺在树下,没有结局,你却知道故事已经结束。
我之前沒看過Aki的電影,但聽聞他是個奇才,也是北歐影壇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他的作品中,主人公多來自純樸底層的各個角落,有著同種氣質調性;且擅長很冷靜的不經意的笑料,用陽光和幽默隱藏起故事背後哀傷與煩惱的成份。
出奇的創意植入看似平常的生活+色澤鮮艷的場景設計。
Toivon很有他一貫的小劇場效果,風格化極強的戲劇打光,特別記得酒館老闆坐在椅子上沈思時,背景一道矩形的藍色光束將他籠罩,區隔開其他區域的暖橘色,好像在直接告知觀眾「他正在憂鬱」,非常有趣味和劇團美感。值得觀賞。
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这位芬兰电影大师将镜头聚焦在难民题材上,用两条故事线讲述了叙利亚难民偷渡到芬兰后与当地人结识的故事。影片再续黑色幽默的喜剧方式,用极简美学的电影语言带领观众进入难民与芬兰本地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导演对个体的悲悯之心以及对芬兰法律和当地政府的深沉反思与哀愁。在冷峻疏离的影像中,人文关怀不再仅是一句空洞乏力的口号,而是邻里慷慨伸出的援手,是足以跨越国界和民族的情感力量。
影片概述:故事背景设立于难民潮的国际背景下,讲述一名因恐怖袭击家破人亡沦落为难民的叙利亚人,经辗转到达芬兰并祈求得到庇护,因被当地政府拒绝最终被迫选择非法留境,并在一位当地人的帮助下成功将妹妹接到芬兰。
艺术手法:
影片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透着一种戏谑冷淡的气息,与好莱坞的快节奏与强感受形成鲜明对比。好莱坞电影给人直接的热气腾腾的冲击感,而这位芬兰导演用的是泼冷水的独特的幽默方式,剪辑节奏的缓慢使冷氛围扩散到全场,同时深入思想深处给足观众空间去挖掘冷氛围背后的残酷社会现实。
光影的明暗处理是形成影片这种冷氛围的关键因素,也是全片用以表达哲理思想的手段。从艺术手法上看,光影形成视觉感知上的黑白两种色调,使画面更显简洁,再配合少言寡语、不苟言笑的人物形象,留白下尽显戏剧性与凄凉感。
思想主旨:
导演用片名引出影片对主旨的探讨:希望的另一面是什么?影片对光影的处理似乎容易让人联想到希望的另一面是绝望,正如光明的另一面是黑暗一样,但导演却在影片中给出另外的答案。音乐本身就是悦人心神的东西,而它在影片中出现的场景更是直接点明了导演自身对上述问题的理解。音乐几乎每次都是在主人公陷入绝境之时或前不久出场的,而过不了多久主人公又找到了新的出口摆脱当前的困境,此时一般又会想起似乎是在庆祝的旋律,又过不了多久新的困境出现了……如此往复,音乐表达着:希望的另一面是绝望,但绝望是暂时的。
哈立德对芬兰这座城市态度的转变也尤为重要。他作为难民初来这座城市就受到本地混混的刁难,但为了安身立命不得不对当地政府说自己热爱这座城市,与他命运相仿的另一位难民的话直接点明了难民寄居他国的真实现状:“我并不开心,但我必须得表现得很开心很满足,否则他们就会认为你有反动倾向”。而哈立德在经历了绝处逢生之后,思想由之前的被动寻求庇护转变为主动创造生机,这一转变让他最终爱上了芬兰这座城市,实际上他真的爱上这座城市了吗?他的身份使他无论辗转多少城市都可能是同样的结局,而现在的他已经有了从绝境中挖掘希望的勇气,因此无论哪座城市对他而言都是同样的,而芬兰正是让他有了这种转变的转折点,是他的当下,是他必须面对的现实。
导演简介:
阿基·考里斯马基,芬兰导演,执导个人首部电影《罪与罚》,另有代表作“劳工三部曲”(《天堂孤影》《升空号》《火柴厂女工》)、“芬兰三部曲”(《浮云世事》《没有过去的男人》《薄暮之光》)、“欧洲港口城市三部曲”(《勒阿弗尔》《希望的另一面》),执导《希望的另一面》获得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符合极简美学,非常注重光线的运用。以滑稽闹剧的方式表现当代社会人类孤独异化的境遇,精细微妙的反讽与怪诞的冷面幽默相结合,在黑色荒诞的氛围中呈现人类真实的生存状态。其影片对话稀少,构图讲究,极度克制的风格具有极简主义的风范。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总是在描写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物的悲惨生活,但是却能将一种“冷幽默”的喜剧性方式将其呈现在观众面前。他在表现喜剧性的时候总是能引申出悲剧性的意味,而他在表现悲剧性的时候,又总是能通过他一贯的“冷幽默”的喜剧方式表现出来。无论是从整体情节上还是单个情节点上,他总在寻找一种悲剧性与喜剧性的平衡。
他的电影语言风格极其鲜明,对人物、悬念等常规电影元素的重视和印象派的影像处理方式、象征性的场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且他无疑表现出了芬兰民族性格中最真实的部分。相比于伯格曼的室内心理剧中探讨生命与宗教关系的哲理性主题,他的电影却扎根于芬兰的底层世界,表现普罗大众的不断失去以及在失意受挫中可贵的个人尊严的坚持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
我这么丧的人,大概就适合在这种披着惨淡外皮的电影里,遭遇突然降临的一段黑色幽默,然后自己一个人偷偷笑很久;然后走出放映厅,找到那首喜欢的不行的BGM,感到浅浅一股回流的心酸。
阿基的色彩太好看了!海报完全无法体现这种美,所以换了一张剧照图。也是电影里两股支线的直接交汇(第一次一脸煤灰的难民和驾车而过的离异男子不算的话)。
北欧中产阶级的人生问题,是轻描淡写了的,妻子酗酒+事业瓶颈(“市场不好了”一句都是通过旁人之口),再加上赌场之夜爆棚运气,和寿司之夜的荒诞喜剧,你根本不觉得他的人生有多大问题。他好像永远都思路清晰,什么都能解决,可你看,他是极少极少带笑容的。
叙利亚难民的生存之苦,丧亲,分离,背井离乡,无名恶意。是一个几乎没有私欲期待的人,每一步却和自己所期待的都背道而驰。
他问,假装快乐对我也有用吗?——是很苦了,却没有卖苦。回应的方式,是尽力陈述,是信仰尽头,是翻墙而逃,是一个拳头。
两个人的命运相逢,他给他带来了“新生活”,他给他解开了“旧仇怨”。行动、果然是解开人的困顿的小诀窍啊。
讽刺不是没有。政府一本正经的拒书之后,是电视报道里的现实。没有刻意用镜头去逼近血腥,最严重也不过仓库里几滴浓稠的血液。
如果说命运的残酷是基底的话,阿基的暖却是通过旁人一点点小举措露出来的。印象最深刻,是收容所面瘫护士临行前开门的动作,就好像两个废柴员工用身体挡住狗狗的身影一样——生而为人的、力所能及的善意。
恶呢,竟然也是没有来由。有整体氛围的左,纳粹风味的右(“该死的犹太人”)也莫名“锲而不舍”了起来。
还是有点遗憾的。阿基像所有柔软和温和的好人一样,有太多的“想当然”,所有的戏剧冲突都都被磨钝了些,最后河边等死戏,都感觉充满希望——大有一种空中童话的虚。作为故事来看是好的,但题材和现实隔离太远,总觉得会留下艺术的隐患。但还是很高兴我的“欧盟电影展”第一片是阿基。八分给你。❤️
最大的收获是难民视角引出的信息量,包括自述偷渡回忆和当寻求庇护失败后的遭遇等,该叙事线中,出现了阿基片中少有的台词密集的特写镜头,此外,尽管收容所中的难民们以无感情表演出镜,却并非作为一种喜剧手法使用(冷面笑匠),无感情被具化为麻木的受难者,所以双线结构所造成的割裂感或拼贴感不该简单归结为剧本粗糙,也可以被视为阿基的阶级感情对电影风格的胜利。在视点汇合前的内容看作两个短片的拼贴也没所谓,只是万万没想到汇合后还能再用卫生检查、办证、菜式创新把短片微分成情景喜剧,阿基的剧本真是…一言难尽。阿基常会设置一个性偏执的主角(最典型是《薄暮之光》),其实想想也挺方便为喜剧效果打底,这部做得不错的点在于阿基合理化了难民对生活报以希望的动机,其一来自伊拉克难民同伴的告诫:忧郁症患者总是最先被遣返,无论如何要强颜欢笑;其二很温暖,是乐助无私的金啤酒餐馆伙伴们给予了他切实的生存保障以及愿望的满足,那怎么会不满怀希望呢
我问他芬兰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他说这是个人人平等的好国家。就算没有尖刀,没有鱼肉,哪怕只有砧板,人心也会痛。
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温情冷幽默。男主越看越像山田孝之更是徒增一笔奇怪的笑料😂。里面每个人都好可爱,甚至觉得阿基这次有些太理想化了,什么老板帮忙交钱办假身份啦,老板帮忙把妹妹偷渡来芬兰啦,劳资和谐到不可思议。这个故事结束以后,难民非法劳工在欧洲辛苦卖命要不要继续拍一下呢
减少戏剧冲突是把双刃剑,有几处情节衔接还是太生硬了。歌选得是真不错...
永远面冷心热,永远这么暖心地丧,永远这么冷幽默,在苦涩的浓浓夜色里,永远有一丝熹微晨光不灭,就让我们这般相濡以沫吧;热门的难民题材,依然处理得极具阿基特色,极简风格,舞台化布景,热爱每一处打光和构图,配乐依旧出彩,结尾萌哭。
老朋友你好
说来惭愧,这是我的第一部阿基。看完后坐在偌大的剧院里放佛有一种与天地交欢的喜悦。但其实这部片子讲了个非常沉重的故事,但阿基独有的黑色幽默和北欧冷冽的环境使得这个难民故事独树一帜,与其说他在探讨社会问题,不如说他是处在一个自己营造的乌托邦里,永远幽默不卑不亢的抵御外界一切的恶意。
比以前心态开放,也更举重若轻。音乐口味是我喜欢他的原因,他每一部电影里的小乐队都棒极了。整个北半球最喜欢的导演。
外表仍然那么冷,内里仍然那么暖。
还是一如既往的“无产阶级”情怀,细腻,温情,工整,寒意和苦涩里带着一些疏离的怪味,却充满善意,最后一个镜头恍如回到八十年代“无产阶级”时期,今后一段时间,难民题材将是欧洲导演屡试不爽的佳酿了。
脑缠粉跪求永不退休的拍下去,一如既往的风格和少不了的元素,烟酒、狗狗、氛围、音乐品味、熟面孔、一本正经的幽默…一切都非常的阿基,贴近当下的社会境况,看似一贯的冷峻克制实际更加的有爱和暖心,充满了关怀和人情味,再丧也丧不到哪里去,再糟糕也会触底反弹,再苦再难生活总会给点希望之光。
这下好了,外媒杂志上对难民现状的报道,在这部温情的电影流行后也许全都白费了。赞同挖掘温情部分,但不赞同这种拣选后的温情。这部电影太过理想主义,抚慰不了我这么现实的人。
超好看,集大成!看到那么多考里斯马基的老搭档再次聚在一起,太幸福了。
吃一枚正常的寿司好难,给你弹首小曲却很容易
有些电影会一直错过,但永远不会让你失望,比如考里斯马基的《希望的另一面》。我是从2017年柏林电影节开始,一直错过它,香港节、北京节、欧盟展……最终,是在三亚,把它看掉了。近乎老生常谈的难民话题,好比大剂量、比挤半罐牙膏还厚重的芥末,如何能把这个题材,制作出别有不同的风味,秘诀就在当你忘掉了与难民有关的批判或看法,不知不觉,溜进了阿基风格的冷幽默搞怪。整部电影,可以用渐入佳境来形容,尤其是一进入到小餐馆的故事,打从第一个伙计、第一个顾客开始,就让本地观众开始爆笑。当然,也不能不提那个神鬼赌局同花顺,阿基作品的老熟脸(尤其是对在北京看过回顾展的影迷们),还有那些永远动听的乐队们。
三星半。又见难民题材,拍的很别致,没有以一种高高在上或者刻意写实的方式,前半段叙利亚难民和芬兰普通中产阶级两条线并行,正在你好奇着导演会以怎样一种方式让这两个人物汇合时,双方的各自一拳让整个故事的发展方向骤然一变。如果芬兰也有类似总局的审查制度,估计审片官员要被这片膈应好一阵。
他离开故居,离开嗜酒成性的结发妻子,豪赌一场赢得一家餐厅;他离开故土,离开炮火频仍的伤心之地,偷渡一番来到赫尔辛基。他有家不愿回,那里只有冰冷的四壁和无言的对视;他有家不能回,那里只有焦黑的残垣和荒芜的土地。去接妻子,脖子上挂着婚戒;去接妹妹,远处响起一声汽笛。告诉你,希望还在。
两条主线宛如并行而缓缓流动的河流,它们在某一处交汇然后故事发生了。这一次,阿基将目光聚焦于移民问题:在展示社会残酷的一面后也让人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爱与关怀。希望的另一面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在悲观失望下还抱有的乐观。这次,慈悲的导演没让哈立德的故事悲剧收尾。“死太简单,我要活着”
难民题材到了阿基·考利斯马基导演的手里,还是极简的风格,反戏剧化的处理,舞台化的布景,场景的色彩还是那么的丰富,只是这次凸显的是明与暗的对比,就像【勒阿弗尔】的续篇,依旧处理的几分童话的色彩,作为导演,如果没有一颗悲悯之心,肯定也无法拍成这么美丽的电影,最后想到【我是布莱克】。
男主上去QA时,大概有一半的人都疯狂的想问关于Aki导演的问题~完全没有带着任何期待来看(甚至担心自己会不会睡过去),却发现难民题材能有这样新式的诠释真好:当这件事成为必要时,应该研究的是如何讨论它而不是想着“躲避”它。简洁的画面、卓越的音乐使用、叙事的流畅...都在给人带来惊喜。
“死多容易,但是我想活着”哀而不伤,苦中作乐,“我不是很懂你的黑色幽默”、“我是不是也该假装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