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矛盾 从来都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其实可能也没有那么复杂,是不是真的有必要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是不是真的那么想和对方住在一起?答案多半会是不是吧。
各自以最舒服的方式生活,找自己的乐子,在一起时也不会觉得委屈、轻轻松松的就很好。
距离真的会产生美,那些老辈小小的固执和年轻一辈些许的不耐,终会被理解和包容。
可能这样的处理方式有违于传统,但如果双方都觉得轻松加愉快,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推手》,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差异人群们各怀心思的评价了!
张瀛:
剧作工整,演技可圈可点,每一帧都是精雕细琢的中国艺术。
红:
还是蛮不错的,李安首部长篇节奏掌握不是特别顺,但郎雄演的还是很不错的。
淋酒:
中国韵味三部曲里最浓的一部,也是无可挑剔的作品,但与喜宴的精妙相比略逊一筹,刻意营造感更浓,三部曲真的都不错。
fire_storm:
李安的第一部剧情长片,也是父亲三部曲的第一部,跟后两部相比少了些精巧的设计和灵机一动的闪光点,更多看到的是比较匠气的东西。
KIDult226:
从里到外都透露出圆滑,也最能体现出李安本人的性格/思想/技艺,匠气很浓,设计和闪光点更少一些,没什么拖后腿的地方但也乏善可陈。
球球糖:
通过中国公公与美国儿媳之间的矛盾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我觉得细节处理得不够好。“家庭”概念被一再强调。老人与子女之间到底该如何相处真的是个永恒不变的话题。
Pincent:
中美文化冲突、移民问题内容比《刮痧》更好,李安善于抓住人与人之间细腻微妙的情感细节,推手这个象征意象很好,总体还是太戏剧化了,除了两位老人之外的角色还有待丰满。
曲有误:
一开始就从儿媳的视角来展现东西方文化又或新旧理念的差异,两人都试图平衡这种差异却又都无法走出各自的舒适区,处在他们中间的儿子则更多处于失语的状态,前面儿媳与公公的相处方式倒也有一丝他人即地狱的味道。
野凡:
影片中展现的大多数矛盾其实和中西文化冲突没太大关系。儿媳妇和公公之间的矛盾即使是在中国,和中国儿媳妇之间一样会产生;鳏寡老人晚年的孤独、渴望与自我抗争也是东方人的思绪;与饭店老板之间的争执很明显是国与共偏见的对抗。
River:
相比家庭三部曲的后面两部,这一部无疑显得有些稚嫩,剧本的不足尤为明显,几乎就是国内稍好的家庭剧水平,插入过多意识形态的宣言也显得无趣,关于太极的所有段落失真得让人汗颜,不过由此带来的几分魔幻现实的幽默感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我们敏熙:
父亲的后现代生活。推得动人,推得了病痛,但推不动生活之苦。喜欢的不是讲苦痛历史和家长里短那些,而是公公儿媳之间尴尬的无声相处片段,很考验调度。剧本部分,核心点一是老无所依,二是赤色恐怖带来的伤疤,总体上就觉得很匠气,算是一篇优秀的范文创作。
法罗岛帝国皇后:
论探讨东西方文化冲突之尖锐,世上无几人可比肩李安,在东方文化中的折中和西方文化中的包容熏陶下形成价值观的李安审人审事又无法偏激刻薄,所以就有了电影中面对严肃问题的乐观态度,太极拳式的轻松化解对立矛盾,柔中带刚,四两拨千斤,“推手”二字便是如此。
kc512:
没有把东西方差异的题材拍成喜闹剧最后皆大欢喜就很impressive了,很多时候还有一种无可奈何甚至愤怒感,处理不好看起来会像在批判某一方。「把人拉过来再推出去」的推手也让我想起《回路》中「两个点碰撞在一起便会死亡,但离太远又会靠近」的电脑游戏,人与人相处的困境是创作者永远的母题。
我略知她一二:
初出茅庐的李安彼时还没有那么圆滑而中庸,影像风格冷峻粗砺,剧作文本生猛真挚,虽然还是讲中西方的差异,传统与现代的差异,老人与儿女的差异,但是到了最后为自己反而成了父亲,为别人而活反而成了儿女,而父亲年轻的时候何尝不也是这样,这种时空的对照在异国他乡反而显得魔幻主义且情趣横生。
飞檐:
一个作者由衷认同和热爱的某种事物,会出现在他大多数作品里。从他这第一部剧情长片开始甚至到《双子杀手》,很多部都能看到他热爱那些存在于中式传统文化里的形式和意识。推手有很强的道家的表达,好奇去查了一下,还真有人写过论文研究他电影里的道家美学。推手:舍己从人,无为而为,结合一个老人视角的文化差异、移民家庭和养老问题,有一个有型的关联。
chriseternity:
喜欢李安的电影,倒不是因为他有多少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技法,而是在于他电影里总是拥有的那股子厚实的情感。这部《推手》开头直接让人眼前一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几个动作之间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一针见血。后来随着情节的逐渐深入,这种矛盾中心变得越来越厚实,最终引发大爆发。不过后面的情节包括关于太极拳的内容描述让我感到有些哑然失笑,这就变得有点奇怪和牵强了,不过最后还引出了隔代之间的问题,便又是十分有趣的。
子夜无人: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李安是如何做东西方文化壁垒的文章,还是有一些设计非常独到:因为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所以干脆直接失语,开头近十分钟都完全没有台词地各行其是;公公在客厅看老港片的录像带里打打杀杀,外国媳妇在屋子里对着电脑永远呈现一个创作焦虑的时态噼啪打字,新一代的人连困境都是新的,老一代的人连娱乐都是旧的;一家四口吃饭,人人都有自己的心思,想指点江山的、想改变结构的、想装聋作哑的,连孩子都不在乎眼前的这顿饭,所以我们对于家庭仪式感的想象与实际情况究竟相差多大,已经不言自明。唯有在《推手》里,李安的情绪这样重这样愁苦、交锋激烈言辞恳切,而在之后的《喜宴》中他已经开始学会了豁达,更后来的其他作品里,他直接避开文化的交互、去讲纯种的东方或西方故事。许多人都喜欢他后来的平和冷静,而我更珍惜他最初的冲动。
#FIFF11#DAY6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推手》直接地刻画中国式家庭的末路:一个理想的三世同堂的家庭,如何走向分家的道路;一个原本“孝顺”的儿子,怎样走上了“不孝”的“弃养”父亲的道路。
多年以前,热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一段台词(//www.bilibili.com/video/av11566602/ 结尾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个家呀就像是一头蒜,父亲呢,就是那个蒜柱,孩子们呢,就是围着蒜柱的那些蒜瓣,母亲呢,就是包裹蒜瓣的那个蒜衣。
这大概是千百年来,理想的传统中国家庭面貌:一家人齐齐整整地聚在一个屋檐下,和和美美, 共享天伦之乐。一个儿子,需与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尊重父母、赡养父母、让父母体验到儿孙绕膝的至乐,才具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顺”。
然而李安并不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注意到这一点大概是从上面这张图片开始,李安在访谈里说,做父亲并不代表可以自然得到孩子们的尊敬,仍然需要每天去赚取这份尊敬,这与“孝顺”的精义相违背,传统孝道里,孩子尊敬父亲,合该天经地义。
令李安扬名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都在解构中国式家庭。《推手》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部,也是最直接地刻画中国式家庭的末路:一个理想的三世同堂的家庭,如何走向分家的道路;一个原本“孝顺”的儿子,怎样走上了“不孝”的“弃养”父亲的道路。
影片最后,面对儿子的“忏悔”,父亲没有回归儿子的家庭,而是选择在另外的出租屋里单独居住。蒜瓣和蒜柱在《推手》里分崩离析。
表面上,中国式家庭的瓦解源自于中西冲突,也就是父亲和洋媳妇之间的矛盾;可内在的,令父亲爆发,做出离家出走的惊人举动的,是父亲和儿子之间的矛盾。
电影对儿子的刻画,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是:
我要知道这墙不够厚,我还不敢撞它呢!
“墙”在此处,指代的就是中华孝道,此时的儿子,不复一开始把父亲接过来与自己同住、共聚天伦之乐的踌躇满志。他夹在父亲和妻子之间,感到深深的为难,他的家庭观已经动摇,却没有下定决心“驱逐”自己的父亲,突破这道“墙”。
经过整晚的思索,儿子下定了决心:
I have made up my mind already. The old man has got to go.
I really don't have too much choice, do I?
电影里的儿子,原本是孝顺的,他在美国“出息”了,把辛苦拉扯自己大的父亲接到美国与自己同住,愿能赡养父亲安享晚年。但现实没能实现他做“孝子”的愿望,面对父亲与洋媳妇的矛盾所代表的中西文化冲突,他无力调和。矛盾加剧,他选择了做一个西方人,站在妻子那边,牺牲父亲的利益,维护小家庭的和平,说出了那句可能令不少观众心寒的“老头子非走不可”。
本片中,父亲的角色设定是一位用打太极拳逃避生活的太极拳教授。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化身,表达感情的方式极具东方含蓄特色,下面这句台词令我印象最为深刻:
炼神还虚……不容易啊!
父亲离家出走后,生活境况一落千丈,终至下狱,面对终于闻讯而来找到失踪多时的自己的儿子,父亲不谈家事,反谈太极。炼神还虚,是太极中的理想境界,到了炼神还虚这一步,武功就再难精进。父亲感慨炼神还虚难,是在感慨生活的不容易。
离家出走时,父亲觉察儿子借撮合黄昏恋“驱逐”自己的阴谋,对儿子的“不孝”极度失望:
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里却容不下我来。
他以为不依靠儿子,自己也能在美国独立生存下去,居然落得入狱的下场:
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任一小屋,了此残生。世事如过眼云烟,原本不该心有挂碍。
儿子抱住狱中形容憔悴的父亲,悔恨不已地接父亲回家,父亲却问:
回家?回谁的家?
看起来要有一个传统意义上“大团圆”的结局,父子和好,重归一室,父亲却主动放弃了三世同堂的念想,让儿子回儿子的家,自己独居在外:
算了,我想开了,只要你们生活得很幸福,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你有孝心的话,就在中国城附近,租一间公寓,让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存神养性。如果有空,带孩子来看看我。这样大家见面还有三分情。
至此,背叛中国完美家庭模式的,已经不是接受西方思想洗礼的儿子,而是骨子里全是东方思想的父亲。三世同堂的中国式家庭,到此才算真正地走向末路,蒜柱不存,蒜瓣不再。
影片以两个自我“驱逐”的老人独自生活在外为结束,镜头拉远,大幕闭幕。
有人说分家的结局是一个悲剧,然而换一个角度看,无论是老人还是子女,都不用再忍受憋在胸中的闷气,为何不能算是喜剧?
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无论书中、媒体怎么宣传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和美,父母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和睦的少,闹矛盾的多,婆媳矛盾,父子、母女失和,屡见不鲜。
在宗族社会日渐瓦解、人口流动加剧、受西方文化冲击的当下,还去追求一头蒜的完整,把长辈晚辈以“孝顺”为名,强行聚在一起,是不是合理的方式?我想这是李安导演透过《推手》想让观众思考的问题。
《推手》的开场很精彩。这种精彩并非源自大量空洞的视觉轰炸,而更像是一种润物无声、大音希声的语言艺术的力道。它甚至没有一句台词,仅靠景深的双表演区和镜头的切换就很清楚地交代了故事的矛盾所在。这几张截图取自《推手》的开篇,由此来初探李安笔下的电影语言。
第一张截图中,景深双表演区内,朱老先生在房内打太极(左,清晰区),但我们仍可看到模糊区中的洋媳妇(右)。
第二张图中,镜头画面可一分为二,让我们从整体观朱老(左)打太极和洋媳妇(右)写作。
第三张图中,镜头切换为全景深。突出洋媳妇不满的表情状态(右),与之强烈对比的是气定神闲打太极的朱老(左)。
从这三组镜头中,我们很容易就可以读懂《推手》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这同读文字是完全迥异的感受。读文字,是借由文字在大脑中形成画面,从而接收作者要表达的内容。而读真正的电影,是可直接由镜头画面弄懂电影作者的叙事。这是电影的技法,很能展现一位导演的功力与用心,甚至由此区分了电影大师与不入流的导演。
李安第一部剧情长片,就已经有了他一直以来最让人心动的温柔和细节。剧情方面或许有点把中国功夫太神话了,不过郎雄确实演得好。很多时候啊一家人的关系还真不是绑在一起就能解决的,当然推手的概念用进来不错啊。李安的儿子从小就像东南亚人。。。=__=
这部能看到李安的工整和匠气。我开始理解李安为什么说“王家卫是天才,我最多算人才”,那种天纵激情自由不羁,超越时代和文化界限的电光火石,在李安那里是《饮食男女》《断背山》的灵光乍现,但在王家卫的作品中,哪怕是最差的作品,这种光芒也都俯拾皆是。
首先我相信这部片子绝大部分外国人是看不懂的…甚至是新生代的华人……<推手>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感情最为复杂也最为原始的一部,它有着<冰风暴>般的暗流与涌动,结局与Mike Leigh的<又一年>有着本质的共通。这是父亲三部曲中唯一的悲剧。【观影的时候请勿过于纠结情节的刻意……这可是91年的老片子啊!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饮食男女讲中华传统膳食,推手讲中国太极。李安这手文化牌打得好。儿子太娘,儿媳太傲娇,女一号老来骚,郎雄一人演技压全场。
朗雄演的当然是好的,而且并没有去一味美化这样一个人物,我想真实生活中老朱应该是善良但有点迂腐、烦人的老人家,印象最深的是他请求再多一次机会洗碗,然后咽不下去饭的僵硬表情。而全片印象最深的倒是儿子的两次暴发,一次对小孩子说,“你比爷爷、妈妈都会照顾爸爸”,一次是监狱中的痛哭,还有别的办法吗?
【其实家庭生活就像是打太极拳,讲究借力用力,以柔克刚。】看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才发现李安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大师,对中外生活差异下的家庭琐碎刻画的淋漓尽致,故事如秋日落叶漂浮着的小河流水,虽波澜不惊,却凄凄惨惨戚戚,有点人生的无奈和悲伤。
影片仿佛太极推手一般,缓缓而来,却暗含内劲,把我的一份心情狠狠朝感动推去。中国式的亲情,中美间的文化冲突展示得很尖锐。除中国城餐馆那段打中国流氓、美国警察比较不喜欢,其余十分满意。
老爷子若没有一技傍身该如何是好……
天下之大,何处养老
挺牵强的情节
(9/10)虽然很多人说这片是中美文化冲突,可我看到的却和文化冲突没有一点关系,这是两代人之间代沟。父辈对后辈的事不好奇,只想子孙遵循以往;后辈对父辈的事也许好奇,但好奇中会带着厌恶……郎雄只是没有长得一张小白脸,但他的演技可以完爆绝大部分当红炸子鸡。
至此终于把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完,最醇熟的自然还是饮食男女,其次是喜宴,最后是推手,原因在于后者太露,讲中国文化精髓在于含蓄吧,若太急于表现冲突则显得功利心太强了。
就像老朱一样,住在美国的感觉就是周围永远都是无聊的客气。简直想大哭一场。
看的太心酸,李安自己写的剧本,那心理年龄得多老才能拍的这么丝丝入扣。郎雄演技太好,王莱气场也很赞,这种矛盾冲突还是中国人自己看感觉深刻啊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到一双手上,还是打不过生活这个对手。
若是郎雄没有去世,不知道还会和李安合作出多少好故事。
首先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把这一部电影归为喜剧。李安,真的把人性看得太透彻了。感觉很多时候,其实人没活明白,不知道一直每天念叨着的努力过明天就会等得到的美好日子,有多么不实在。身边这样的例子一点都不少。家庭原来就是本难念的经,但是没有人付得起不去念不去用心经营的代价。
那您...慢走,那您忙去
大概电影也是有保质期限的,很遗憾,看这部看得太晚了,要是几年前,大概是会喜欢的吧。现在只觉得太表面太公式化,后半段的处理尤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