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部电影,第一要做的应该是清楚电影载体的概念。
本片故事是在103分钟的时间框架里展开,而不是那600多页的纸上原著。强行评价电影没有小说细致,总有点欲加之罪的味道。
如果将所有原著都挖出来和它们跨平台的衍生品对比,将会没有一个逃得掉大众槽点。
谁会啃玉米的时候吐槽没有原版玛雅味?谁会吃披萨的时候抱怨没有丝路感。
观众欣赏跨平台衍生作品,体验的是那种不落窠臼的惊喜。而不是墨守成规的复制。
单说电影本身,用的是淡雅手法,勾勒出留白式的人性延生感。喜欢大红大绿,左手金镯,右手鸡油黄的乾隆派观众可能会觉得导演手轻了,不过瘾。
但是结合昆格尔夫妇干的事,用淡雅手法显然更适合一些。底成平民用悄悄发传单的方式反抗纳粹。不仅傻,还挺诙谐。如果停下来仔细回味,便能体会出一种温水煮蛙的强大震撼。像一杯回味深长的清茶。
柏林街头一对笨拙的身影,像刚入行的小偷一样胆怯而倔强地散播小卡片;一个机智的警探,抽丝剥茧地分析作案源头。从戏剧角度来说导演没有讲好这样一个精彩刺激的猫鼠游戏。确实是技法上的失败。但是文森特的避重就轻却勾勒出了纳粹铁幕下那种碾压人性的压抑。
虽然没有像原著那样打造一个纳粹柏林浮世绘。但是浅尝即止地用犹太大妈、法官邻居邮递员夫妇、傻白希特勒少年、可怜可恨的地痞等角色,茶馆式地为主角夫妇做性格加持。
整个影片简直就是一幅罗伯特·雷曼的《大雪荒山图》。大量脑补式的气氛表达让观众对那个时代的德国社会细思极恐。
领导在车间里做动员演讲,为了帝国早日结束战争,大家在后方要加大产量,为战争做贡献。当观众以为他们要生产啥威猛武器的时候,却发现背景画面里是一口一口的崭新棺材。
邮递员老公满怀荣誉地向警探展示儿子照片,照片里出现的是一个青年士兵的笑脸,手上捏着一具波兰小女孩的尸体。
轻描淡写,震撼非凡。
艾玛和格里森的表演拿捏的恰到好处,多年老夫妻麻木的生活,随着危险的加深逐渐升温。每一步的情感变化都表演得淋漓尽致。
对警官的一句“请不要牵连”。
夫妻间法庭上的相视一笑。
一切尽在不言中。
布鲁赫的警官,演出一种无视政治踏实本分的士大夫精神,当他向权势妥协后那种自卑,反向烘托出昆格尔夫妇倔强的人格魅力。也同时合理铺垫最后那句“我看过全部卡片”的敬佩。和“除了18张”的职业挫败感。
美术下灰暗的柏林,内敛演绎的人性,加上往事化的配乐营造出强烈的压抑感。
用淡雅手法讲诉小人物不畏强权的故事,反而比可歌可泣浓墨重彩的方式更有力量。
又看了一遍,挺感慨的。
故事背景是纳粹德国时期的柏林。
某一天,住在公寓里的中年夫妇收到了邮递员送来的信,其实是20出头的儿子战死在战场的阵亡通知。
从那一天起,夫妻俩的天,就塌了。
老婆崩溃了,丈夫一声不吭,把一块木头拿出来在那雕刻,渐渐雕成了儿子的模样。
丈夫在棺材加工厂工作(这是个隐喻),突然某天,政府来人,宣布德国的伟大复兴计划,几年后赶上英国,几年后赶上美国,然后说,你们需要加班加点生产,才能满足需求。
是的,多生产棺材,也是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结果,站在最后一排的丈夫,铁着脸,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遭到了呵斥。有人说他自私,说他不爱自己的国家。
他淡淡地说,还有什么,能比把自己的儿子都奉献给国家了,更大的牺牲吗?
大家都沉默了。
不久以后,妻子发现,丈夫在写小卡片,全是不让说的话,什么希特勒是骗子,不要相信他,他会把整个国家拖入深渊。
然后在上班路上,他趁人不备,把小卡片放在角落里,被人发现,阅读。
数百张卡片,前前后后,一句句话真戳真相。
他用这种最微小的方式,最沉默的方式,进行着反抗。
为什么电影的名字叫柏林孤影,Alone in Berlin?
很有深意。
因为他们是孤独的。
更多的德国人,沉浸在大国崛起的幻想之中。
片中一个镜头,丈夫走出公寓楼时,附近的小地痞笑着问他,你为什么不开心?伟大的德国马上就要复兴了,我们会变得比法国人还有钱,我们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德国人会变成全世界最有钱的人!你为什么还不开心?
那天和几个人聊天,他说,For God’s sake,并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是纳粹啊!
我说,是,并不是所有的,但至少在那个时候,绝大部分都是。不然,没有了绝大部分人的支持,纳粹能打遍欧洲十五年吗?
一对送儿子去前线的老夫妇失去独子。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民众发声困难,这对夫妇写了200多张反战卡片,只有18张没有被朝阳群众上交举报。影片最后把焦点锁定在数字上。影片没有对那些觉悟很高的朝阳群众的战后生存面貌做出交代。差评……………………………………………………………………………………
没有组织,是很难查到的!没有组织,是异常孤单的!
没必要老纠结语言问题。。题材、叙述、节奏、表演,都还可以啊,有艾玛汤普森哦。。
故事真是太平淡了。浪费我的时间不要紧,关键是有点浪费这几位我非常喜欢的演员,演技是什么?大概就是沉默的时刻比讲对白的时刻要来得更丰富吧。
人家往墙角塞卡片,其他人只会躲在墙角画圈圈。
该片最成功的不是反抗行动本身,而是老夫老妻之间的关系,对待丧子之痛的隔阂,以及和解,抗争,由此带来的新的牵挂,甚至可以说二度“黄昏恋”,十分动人,可以和以“白玫瑰”为主题的《反抗与希望》中的温柔的索菲(贞德)相提并论。有点可惜的是加了一个同情性角色——自杀的暗探,非常失分。耐人寻味的是不少俄国、中国二战题材电影中,都喜欢从反派里面找共情视角,迄今没看到成功的例子。
要出版自由,要言论自由,要一腔孤勇,要爱如高山。要沉默、要思考、要面对。
要在战争和暴政的机器里掺和一些沙子,要用卑微的信仰含泪的爱,反抗整个时代。
唔,我们看完之后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德国人会生气吧,明明所有角色都是德国人,可偏偏所有人又在说英语,连我这个外国人都觉得有点尴尬了...
樊尚·佩雷干得漂亮。
情绪很足,演员演得也很好、观众很买账,没有一个人中场离开。给Emma Thompson德语配音就好了。
Emma Thompson也是老了呀 评价为什么这么低 蛮好看的啊 拿英语拍确实有点尴尬 但是强压下普通人的抗争 就是这样 平淡里闪烁着勇敢、无畏与泪光
剧本不行,格局太小(预算太少),完全靠演技撑着。央六看的,配音不错,对中国观众最大的意义大概是阅读那些明信片上的话。
真实的故事总是更容易感动人,虽然该片的导演功力尚欠火候。
本届最差 #柏林电影节#
男女主把那种克制的深情演绎得恰到好处,放明信片的时候好紧张,不过主角只有一个是德国演员,还是反派,其他稍微脸熟的德国演员都只打了个酱油,尴尬。。。唉,德国演员太小众没有票房影响力吧。对我来说电影的彩蛋是看到了卖明信片的商店是啥样的~
小人物的艰难抗争,基调灰暗艰涩,演员们的演技很棒
「It's like with a machine. A little sand in the gears will not stop the machine. But if a person throws a little more sand and more. The motor begins to stutter. The assembly line stops. In my mind I see lots of people throwing sand in the gears.」
平淡的主基调,讲述着上个世纪战争期间的一个故事,相对于磅礴的战争背景这个故事很小很小,但是我依然看到了人类的力量,勇气和爱。淡淡的力量,却很有力。致敬那对夫妻。
回顾历史,无名英雄总是去做了很多勇敢伟大的事情。用丧子之痛写成的200多张卡片,没准正是那未被收回的10多张无形之中传递给了更多渴望自由和平的人们。虽然电影给人一种无甚新意的感觉,英语对白也让人出戏,但这样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记住。To Otto and Elise Hampel.
放入一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