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片当然要来一些经典时装秀和绝美舞姿。
怎么少得了经典的雨中起舞?
作为传统戏剧演员的女主和作为电影大明星的男主起了争执,其实这也映射出一些电影工业和正统戏剧的较量,相信哪怕今天,戏剧和电影的比较还在继续。
明晃晃地对比了电影演员的辉煌和戏剧演员的落寞。
也暴露出电影圈的问题,放到娱乐圈同样成立。
现在很多演员只是经纪公司的牵线傀儡。
同样是经典的一幕,三个男的达成一致:既然你不服管,那就毁掉你。
在有声电影已发明,无声电影即将消亡的时候,三个无声电影的演艺人充分发挥自己能歌善舞的特长,设计创作了歌舞剧,从而使他们非但能继续立足于电影界,还开辟出了电影的一片新天地。在这过程中,他们之间真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给了他们艺术创作无穷的激情和动力。他们还用幕后配音的方法想帮一个默片时的女星能继续登上银幕,然那女星非但不领情,还蛮横无理,让人无法接受,最终被大众抛弃。 影片中已成为经典的雨中独舞和那段三人群舞,实在精彩,既阐述了剧情,又赏心悦目。 电影有过变革。在其它领域和整个社会发生变革时,应顺应潮流,还是逆流而上,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
4.6北影节 想给出五星+的分!
从good morning那里就开始流泪,幸福得流泪,三人组太有爱了,单纯乐观浪漫;看到singing in the rain泪都模糊了视线,脸上却是笑着的,嘴角扯都扯不下来。
电影笑料十足,好几次和边上不认识的女生一起笑到拍大腿,看到巨大笑点错位的yesyesyes nonono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小时候看过!一直记得这一段因为太好笑了,但是不记得出自那个电影,今天看到有种失而复得的感觉。
经典就是经典,多少电影的镜头都有致敬它,在没看过之前,也已经通过后世的一些电影如《爱乐之城》间接了解它的一些经典镜头。以及人教版初中英语第一单元学good morning how r u的对话时,课本里带的歌曲就是雨中曲的good morning这首。虽然以现在的审视目光看,有些情节似乎显得冗余。但老片的味道就是这样,不是商业精准计算的每一秒都要有用,还是会多很多真诚。
不知道是不是当时电影的共同特点,《日落大道》也是讲默片转型,同样以电影公司和真实演员作为背景,现在这样的片子就不再有了,没人知道电影的故事背后的样子。又或许是,最开始拍电影,电影工作者还是很难将现实与虚构分开,总忍不住从荧幕后面跳出来?一个猜想。
女主真是小精灵一样,男主的朋友也很可爱很温暖,他们三个的关系堪称完美,没有什么你发达了我不甘心等等的庸俗桥段,人和人之间就是单纯、充满信任与爱。
北影节好不容易抢到的票,还是氛围挺好的,(虽然有人在吃味道很大的东西),基本上我能听出来但是翻译不出来的英语梗都有人和我一起笑。结束也是全场掌声。
看完电影还是很幸福,春天的夜里走在中关村空荡荡的大马路上,甩着帆布包转着圈,唱singing in the rain发现只学会了前两句,然后就放声唱立不挺的歌。站在天桥中间看夜晚的北京车水马龙。回学校还坐了秋千。雨中曲带给我极致的快乐。
我的泪点奇奇怪怪,看到快溢出来的幸福都要哭一哭,我就想着:我有没有机会被现实的幸福搞哭呢?不带任何煽情因素或者快乐背后的心酸,就是100%的开心和幸福。我期待。
《雨中曲》的大部分镜头运用连续性剪辑,观感非常顺畅,除了日常的生活,本片中歌舞片段也大多采用了连续性剪辑的手法,比如三人舞蹈拿帽子的画面,上一个镜头是取帽子盖头上,下一个镜头就是不同景别的帽子盖头上之后的取衣服镜头。
本片虽然大部分镜头非常流畅,但是有一些地方有越轴。比如唐被小孩围困后翻上公交车再翻下来的镜头,从车的两侧拍,是多机位拍摄,可能因为景别的差别比较大所以错乱感不强。
剪辑对于时间的把握更加自由和有设计感,加入了倒放的特效,和回忆镜头进行插叙。有一段插叙是唐的特写镜头和回忆进行交叉剪辑,镜头和镜头之间的衔接也运用了交叉溶解的效果。影片中的很多转场也具有设计感,常运用特写转场。还有一段是影片中老板和唐、科斯莫想创意,而这个设想的心理活动也转化为插叙镜头展现了出来。
长移动镜头的运用。本片运用的长镜头不是以往的定镜头的长镜头,而是移动的长镜头。特别是科斯莫的歌舞片段,镜头随着科斯莫时而前时而后,非常灵活。
如唐的中景推到特写,这样的处理能让主人公在群像中更加突出。大远景和特写都有运用,正反打镜头也在影片中后部分出现较多,特别是展现关系好的三人,但是大部分的对话采取的是第三人的视角。如唐对凯西表白的那一场戏,两个人的深情对望,便运用了正反打的特写。
本片还运用了抠像,通过背景的拉镜头和对人物的推镜头,产生人物走进的移近的幻觉,突出了一种欢乐的戏剧效果。
这部影片中也透露着声音电影的自豪感和对声音电影的动员,而且这部电影中已经完全没有声音对剪辑所带来的“束缚感”。作为一部歌舞电影,它将歌舞融进了生活。
虽然这些剪辑手法的运用看似很简单,但是在当时可以说是很难得的,毕竟方法也是一步步发展的。
既然看到这里了,要不点个赞吧!哈哈哈哈,三月十五快乐!
我曾无数次从《发条橙》、《AI》、《如果爱》、《WALLE》里看到对《雨中曲》的致敬 今日终于承认:这就是人类歌舞片的巅峰,超越《音乐之声》,秒杀一切,无与伦比。当然 刻画、节奏、布景等等有着非常多的毛病 还是搁置下来 好好看看吉恩凯利俘获美人心时的那副小样吧 这绝对是影史最珍贵的片段之一
除了那个多余的”百老汇旋律“的唱段,这部片儿简直完美啊。重看时发现剧作上有一处颇具匠心,片头唐讲述自己的从艺经历时的现实与故事的反差,结构性地提示了本片最重要的有声电影/配音的剧情。(不得不说那个音画不同步的梗实在太好玩了!)
最喜欢片头金凯利接受采访那段,讽的那叫一个犀利
永远记得他在雨中高唱“I'm singing in the rain...... ”,一下雨就常常不由自主就哼起来。
美国歌舞片的代表作。Gene Kelly初获芳心后在雨中欢快地载歌载舞,此段情节堪称歌舞片历史上的永恒经典!我都不记得我把这段看过多少遍了。
(7/10)很久以前从《杀手莱昂》里看到了雨中舞曲,经典不用多说了。不过如今来看,这片是不是对女二琳娜太刻薄了?前半部闹出误会后,男主完全没有劝女主向琳娜道歉,只是一味片面地指责琳娜。后半部虽然琳娜也有过错,但这是因为主角们不尊重她在先(没有询问过本人是否同意),才引来了琳娜激进的反应。从头到尾男主都只顾着吵架、完全不想讲理跟琳娜缓和矛盾……另外看了下百科,本片两个女主说话的声音,其实都是来自琳娜的演员简·哈根(但女一的歌曲大多是她亲自唱的)。
老电影总是快乐得那么纯粹
戏外赏戏,电影里窥电影。可以让任何人都不自觉地、微笑着看完。→2018.7.23二刷。和记忆有落差。
歌舞片之王~~
不只是经典的歌舞片,还有好莱坞电影工业无声变有声的历史跃进。这也许就是我对《艺术家》始终无感的原因:看过了真迹,谁会喜欢一个仿造的赝品?那样的星光,那样的雨滴,哪怕再过几十年都会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时期,着实废了一批无声电影明星,一部分是因为嗓音,一部分是因为表演,无声电影演员的表演,效果夸张,类似戏剧,而在有声电影里,这种浮夸的表演显得十分的刻意和做作;这部雨中曲,一直都是影史的经典,搁在今天来看,也只剩下精彩的歌舞了。
“从此以后,我只在乎一个影迷”、“你是我的歌,春夏秋冬”…于是以后,见到这样的路灯,就想扶着灯柱起舞。
歌舞以长镜头表现出来,好听、好玩、动感、美丽,莫可名状。电影人的电影,关于电影的电影,套层结构运用娴熟。模糊了歌舞剧和电影的界限,让人知道艺术从无分类、唯有好坏。《雨中曲》实在太好听了,各场的编舞也让人大开眼界。让人觉得生活的动作怎比得上唱与蹈,它们当是电影不可忘记的灵魂之一。
C+ / 诡异的剧作,抛出很多有趣的点几乎无深入挖掘,倒是电影史的部分说得实在。声音这个点的伏笔完全浪费,却又成为唯一可能的剧情走向。歌舞极富美感但是很多段落无法融入整体。温习拉拉蓝的致敬梗成为额外一大乐趣。BTW戏里可以接受戏外却无法理解电影作为视觉为主的媒介却将配音形容为主角。
虽然下着大雨,心情却不潮湿,因为有她—— 一个与彼此相爱的女子。漫步雨中,收起握在手中伞,在雨中尽情的欢唱与起舞。配乐满分,舞蹈满分。那些搞笑的舞蹈动作让人看着心情不自觉的轻松与愉悦起来。如果你伤心难过,如果你郁郁寡欢,如果你失落空虚,那么就在雨中高歌一曲吧。
几乎是最早的一批使用彩色胶片而非后期染色但又能有良好质感的彩色片。所谓的歌舞片之王,也……就那样了。
大雨的夜晚,与戴比·雷诺兹分别后,男主角陷入捕获芳心的无比快乐中,索性收起雨伞,在雨中载歌载舞!
这也太牛逼了,直接看傻了。牛逼之处不仅在于喜剧,在于歌舞,在于主配角的肢体表现力,更在于这部片子对默片衰落和明星、制片厂制度有着这么清晰的认识,对声音的出现到底如何改变表演系统、观影习惯和电影发展有着这么强烈的认知,这真的是现在人都拍不出来的!
经典到无话可说
故事差点意思但无比有趣,默片以歌舞的形式进化成talkie,就如幕后真正天籁之声最终走上台前,一组华丽的“百老汇旋律”将表现主义默片的怪诞视觉和有声片的独有魅力完美融合,简直可爱啊,抛开这些只看看这影史最强悍的歌舞就已经足够了,吉恩凯利的魅力是天王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