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是我一意孤行把《天使爱美丽》与本片牵扯到一起,这更像是电影公司的意思。从影片宣传期就号称的《天使爱美丽》悲情版,一直到影片海报上赫然印上的“FROM THE DERECTOR OF AMELIE”,我们根本无从忽视两部影片的关联。当然,它们也用了同一位女主角。 《天使爱美丽》,如果非要我用两个字来形容它的话,我只能用“神奇”。影片的情节有些夸张乃至荒诞,它的出彩之处在于对细节的完美诠释,那些散落在日常生活中的无比可爱的小浪漫让整部戏生动起来。据说妙趣横生的小细节是导演让·皮埃尔好几年来悉心观察的结果,全部来自现实生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看电影时会感到如此亲切的原因。记得那个整张脸拧成一团又爱吃醋的男人吗?旁白介绍说他唯一的爱好就是挤破塑料袋上的气泡,我大笑,因为这也正好是我的喜好之一。类似的表现手法在影片里不厌其烦反复出现,可以说,正是这种把看似平凡的生活浪漫理想化了的手法,最终使《天使爱美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问题是,爱美丽太成功了。 不管你信不信,先入为主的情绪始终存在。就像看《再见列宁》,当那些悠扬的管风琴声在柏林上空回荡时,我始终都不能把我的想象从巴黎移走。而真实情况是,杨·提尔森的音乐风格早在艾米丽之前就形成了。 所以即使有所感触,我也不能断言《漫长的婚约》只是《天使爱美丽》简单的延续。不过众所周知的是,艾美丽之前,皮埃尔在好莱坞执导了《异形4》——这部怎么也算不上成功的科幻片。好莱坞成熟的工业体制限制了皮埃尔的才华和奇思妙想,所幸他很快意识到这一点,回到法国,创造了《天使爱美丽》。 这是皮埃尔个人事业的巅峰,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成了他的桎梏。艾美丽太成功了,这使得某些模式不得不被保留下来,尽管就本身而言,它们依旧很能打动人。 好吧,我扯过头了。 “如果他死了,我会第一个感知到。” 故事发生在一战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五个企图通过自残的方式逃离战场的士兵,被放逐到法德交战前线的无人区,接受死亡的审判。那个相貌清秀、笑起来有两个深深酒窝的男孩子马奈也在其中。是的,他就是本片的男主角,如果说有男主角的话。 与此同时,我们的女主角玛蒂尔德正在家乡等待着远方恋人的消息。这是一个固执的女人,就像她的木头假肢一样固执。所以当她得知恋人的死讯后却依旧不肯死心。她紧紧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她说因为没有人发现马奈的尸体。 马奈远行那天,玛蒂尔德对自己说,如果我比他们先经过下一个岔路口,马奈就会活着回来。于是她在那片绿色的原野里奋力奔跑,全然忘记了假肢的不灵便。她成功了,当她站在路口喘气的刹那,喇叭声如云雀一般欢快地响起。 像艾美丽一样,玛蒂尔德同样坚信自己的想法,有时候甚至把自己的臆想带进了现实。由于那样一个征兆,玛蒂尔德坚信马奈不会这样轻易死去,她说,如果马奈死了,她会第一个感知到。 从此,她踏上了找寻未婚夫未死证据的旅程…… “某年某月某日,某人……” “1917年1月6日,有5名士兵被判死刑。”这是影片的第一句。接下来,讲述者不厌其烦地介绍起每个人的编号、家乡、曾经的职业、穿着乃至一些更细微的东西。 这样的方式,无法使我不联想起《天使爱美丽》中,开头那一段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先生的精子与某某夫人的卵子相结合的介绍。 显然,后者比前者更好。在艾美丽这样一个看似平凡实则充满了奇思妙想的女孩子身上,这种描述运用的恰到好处。而当残酷的战争打响时,又有谁会成天在意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小事呢?性命在这里如同草芥,或者符号。 片尾当然是另外一回事。 玛蒂尔德推开那扇门,金黄色的阳光倾泻在她身上。她一步步向前走,树荫在她脸上投下影子,而她的神情时而激动时而忧伤。然后她就看到了马奈,失忆的马奈,在小木桌前专心做着小火车的马奈。 玛蒂尔德坐在椅子上,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看着他,在柔美的空气中,在花园里的和煦阳光下。玛蒂尔德就这样地看着他。 看着他…… 看着他…… 即使是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大概也能感受到幸福吧。 “你走起来不疼吗?” 马奈与玛蒂尔德的相识,源于这样一句话。 再后来,小马奈用尚且稚嫩的肩膀把玛蒂尔德背上了灯塔。玛蒂尔德兴奋地大叫起来。也许就是这样单纯的从未有过的幸福,使玛蒂尔德爱上了这个从小就十分坚毅的男孩子。 山洞里,玛蒂尔德吹熄了火柴。青梅竹马的爱情由此展开。 其实在一开始,不过是那样看似无心的一句问候。干涸的心灵便获得新生。生活也正是如此,细碎的才是真诚的。所以在影片结束的时候,失忆的马奈突然说,你走起来不疼吗的时候,玛蒂尔德哭了。原来生活还是有奇迹,那个深爱自己的人,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记忆,却依旧可以打动自己内心的深处。 马奈问,你为什么哭了。 我便在银幕下面代替她回答,我哭,因为终于发现,生活依旧可以使人感动。 其实可以不必作天使 女主角奥黛丽·多杜在片中的表现丝毫也没有让我失望,她的坚定的眼神直指人心。尤其是最后一段,在见到马奈以前,她脸上的表情细腻而真实。 忽然发觉,奥黛丽不只可以作飞翔在城市上空的天使,也同样可以承受思念的沉重。她最近的角色是《Ensemble, c'est tout》里的一名清洁工,眼角眉梢的内敛和退却,好似脱胎换骨。 影片里有一段,描写了玛蒂尔德自娱自乐的生活,与艾美丽有着惊人的相似。而这一段基本与主题无关。 就像那些大量的旁白。 喜欢《大象》,喜欢那样沉默的长镜头。导演不动声色,却分明左右了你的思想。 喜欢《冷山》。喜欢它在战争面前的严肃。同样是爱情,爱达与伊曼仅有过几面之源,然而爱达的等待却比玛蒂尔德更加真实可信,因为那不是由浪漫而是由信念支撑。 皮埃尔并非没有进步,他对色彩的运用、对宏大镜头的把握甚至是叙事能力都较艾美丽时期成熟。我只是忍不住去想,如果换一种方式呢,如果颠覆掉那么多巧合和浪漫,以及法国人没心没肺的乐观,却让人看见爱情之外的分量,会不会更好?残酷现实背后的修成正果,是不是更让人感觉弥足珍贵?毕竟,天使终究还是不懂得悲伤,而哭泣的平常人,却可能比天使更加美丽。
你走路,不痛吗?看到最后才知道马涅克对马蒂尔达说的认识的第一句话,及重逢的第一句话有多深长,为了找到你,我走了很多很长的路,但我不痛。
划火柴那段真牛~
如果我比车先到路口他就会活着回来。。像这样与自己的游戏我也会经常玩
看这部影片一定要十分的用心,细节部分处理的十分出色,导演驾驭宏大场面与不温不火的叙事能力都非常令人称道。而且影片开始那一段还需要很有耐心,不然会连人物关系都搞不清楚,不过好电影是值得去等待的。影片的色调非常好看,油画似的质感。★★★★
注入心血太多,有点冗长
我爱你,时间没什么了不起。
画面质感实在是太美了,法国乡村之景美到极致!划火柴那段太有爱了。7.8
战争残酷
色调唯美,被伟大的爱情震撼到了。
法国爱情电影 总是让人着迷
想起了珍珠港,想起了辛德勒的名单,这些都是战争片的翘楚,从战乱中延伸出来人类的感情,或爱情,友情和道义,感人
你走路,不痛吗?看到最后才知道马涅克对马蒂尔达说的认识的第一句话,及重逢的第一句话有多深长,为了找到你,我走了很多很长的路,但我不痛。
热内的电影里总有浓郁的历史于当下挥之不去。他变本加厉《漫长的婚约》里同样写满了记忆与幻想之间的密语,然而端坐在瞭望塔下吹起希望号角的玛蒂尔达和《天使艾米莉》一脉相承的不是金色复古的影调而是昏黄发旧(潮湿发霉)的时间。不幸的是,只有活在过去当中的人才会挥霍青春浪费财力乐此不疲地去挖掘《2046》里的真相。王家卫的电影之所以迷人是因为他铺设的记忆轨道是双向性的,任何人都可以在时间的迷宫里随机偶遇或孤独奔跑。
喜欢这种色调和质感
色调极其喜欢,油画似的浓郁质感。特别是刚开始几分钟,警察去农场抓诺特丹上战场的情景,风吹过去,路两边黄澄澄的麦子纷纷伏低,波浪一般的金色。还有美丽的科西嘉。倔强的信天翁。一大片整齐的墓地,风吹过去,铭牌叮当做响。浪漫。在树皮上刻M,在大钟上凿下了M,在海边的石头上刻M,大声表白
看了书和电影,看到结尾的时候又大哭了."她一直看着他,生命还长着呢." 这个导演的所有电影,都非常喜欢.
等待爱人 十年也不过一日
【一个为爱追寻的故事。】类似于中国的孟姜女哭长城一样的深情故事,都是为了丈夫去追寻,而不管漫漫长路,只要有一丝的希望在,便不会停止,玛蒂尔达那所有的“如果”就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未婚夫还活着的希望,就如人们会一直抛硬币一样,好在追寻结果还是好的。对战争的刻画也很深刻,只是故事冗长。
想到了陈明那首歌词:我要找到你,不管南北东西,直觉会给我指引,若是爱上你,别问什么原因,第一眼就能够认出你
这是一部平庸的爱情电影,却是一场绝妙的战争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