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想讲什么,很清楚,所以这应该是个类型片,但好像少了小高潮和大高潮,我们知道转折点和爆点在那儿,但转和爆的时候都变成了划水,只有涟漪没有水花;
这应该是为丹泽尔华盛顿量身定做的本子,基本算他的独角戏,他当然还是演得好,但因为不太记得转折点和爆点,近距离的镜头又总感觉模糊不清,所以你又无法把特别深刻演绎片段拎出来,好可惜;
片子的中心思想特别适合当代,难得还有导演愿意不用太多吸引眼球的元素挖掘现实与理想的妥协,自我和解和救赎,一时的迷失和最终的回归,好希望这样的主题再通过片子再升华一下,但导演把主题抛了出来,但没多给点启发就嘎然而止了。
理想主义者坚持真辛苦,只要一点点的妥协就会被现实的万丈光芒刺伤眼睛;一辈子的正直和正义更辛苦,碰了点红线,踩了点禁区就要不停地被上帝启示一般内心受百般煎熬,想走回来甚至还要搭上命,比一辈子都在混不吝要修正的机会成本高太多了。
其实最近看《芳华》也有这样的感觉,它明明都可以更出众的。
人类是由缺点和错误构成的,让我们彼此宽恕对方的愚蠢。这是自然界的第一法则 西方作家的线性思维作品,社会和人物刻画得深刻而丰富;然而男主却看似是一根筋。它探讨了一个“公与私”“自我、小我”在刑事律师和法律条款层面上的影响 看起来反套路,实则是必然(也探讨了境由心生的东方思想) 大环境下的自己是啥样的,就有相对的未来。其中太多的对比,让我无法继续关注男主,甚至铺垫期间,也没有任何改变自己的,契机和迹象(是命题和设定,反复吸引我回来,第四次让我看完了) 他一次又一次地被情绪绑架,赌博式地短视;然而他已经清楚地认知了大环境和自己 --(探讨美好,实则是内心的不安,在鬼扯一个案件模型的可能思路) --你是说,为不公正做辩解 --我是说,人太纯粹,无法在世上生存《》生存条件影响行为, --我在说,激进主义者背负的重担 …--保持诚实实在太困难了,不单是对待信念,还有对自己,诚然你想要别的东西,然后试着付诸行动 --可我不想要别的东西,充满信念,就像你那样
一直不太感冒律师这个职业,Judgement,多么冷血的词语啊!但这部影片里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坚持理想的律师,前半段看得我热血澎湃,追寻永远是困难的,他处处碰壁却特立独行,英雄也要解决吃饭问题,挺现实的,所以他选择了十万赏金我十分理解,只是有些惋惜而已。法律永不会是完美的,西装,球鞋,房子,也敌不过自己良心的煎熬。
法律术语我不太懂啦!我感慨的是主角多像我们,当然我们不会做出犯罪的事情,可是凭心而论,在这个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社会,梦想有时只是一件中看不中用的装饰而已。在现实洪流中,你丢了多少东西?初心不变不过是哄骗自己的话而已,让自己输得不至于那么难看,其实早已输得彻底,但是看着银行里的存款和平静的生活,或许我们只是赢得没那么光彩而已。
最后回到电影,配乐真心带感,教科书一样的演技,配角帅过主角,结局偏向灰暗,可以说是神转折了。
如果你现在还在坚持梦想,那么恭喜你,请继续你的表演。
硬盘里存了太多电影,有的看片名还知道当初为什么下载,以及叮嘱自己某天一定要看,有的则完全忘了之所以下载的原因,完全不知这部电影将要给我讲述一下怎样的故事。 《罗曼先生,你好》就属于后者。 在打开了几部电影看了一两分钟后就不耐烦退出的周末晚上,在已经九点半只想找点愉快消遣的时刻,我以为我会看不下去,也做好了只看一半另一半明天再看的打算。谁知,我竟一口气看完了这部两个小时的电影,并且迫不及待要来写点什么。
丹泽尔•华盛顿上一部新片《藩篱》,因为实在太过话痨,我只看了一点就放弃了。刚看到这部影片开头又是这位曾经的影帝时,心下也有点一紧--不会又像上部电影那样不讨喜吧?
幸好,没有。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理想主义斗士,为促进美国法律的改革孜孜以求努力了许多年,放弃了进大律师事务所的机会,抵抗了很多诱惑,清贫甚至潦倒,却始终不忘初心(这个大词送给他才真是合适)。一次受理案件过程中,他的当事人不幸在狱中身亡,他利用当事人之前透露的信息得到赏金十万美金,给自己买了三套西服,两双新鞋,请心仪的女士吃奢华的晚餐,甚至打算搬进新的公寓,在新老板手下也当上了领导者,人生活到现在突然转向,他仿佛看到若干美丽的新风景,并准备张开双臂与之拥抱,抛弃以前那种虽满怀理想却苦不堪言的旧生活。
新的案件又来了。这次他的当事人竟然就是接到线索被捕的那个杀人凶手,他因此得到赏金的犯人。那人指名要他做辩护律师,只有一个目的--让他也住进这个自己逃不掉的笼子,让他身败名裂。
罗曼先生在惊慌失措打算逃跑的路上,接到玛雅--那个他喜欢的女人的电话,对方一直把他当偶像崇拜,他也在对方的赞美和景仰之中幡然醒悟,决定以此事为契机,打一场史无前例的官司--自己起诉自己,自己为自己辩护,以此推进法律改革。
然而就在他踌躇满志打算以身祭法时,非法之徒却一枪击毙了他。所幸他的新老板,一个精明能干又良知未泯的年轻人接过了他几乎从不离身的大箱子,开始艰难却光荣的斗士之旅。
片中从未露面的威廉当年在法学院课堂上说过这样的话:什么是宽容?它是人性的后果。我们都由弱点和差错构成,我们就当相互原谅彼此的错行,那是自然的第一法则。
罗曼先生也有弱点,也犯过差错,但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人,因为他战胜了自己的弱点,并不惜付出一切来弥补自己的差错。 在威廉的葬礼上,威廉的遗孀提醒罗曼好自为之,他说:真正的敌人不在外部,而在我们心中。也真是发人深省,如雷贯耳。
影片中,新老板乔治居然没被自己的职业完全吞噬了信念与良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正是这样的奇迹,给人力量和温暖,让人相信希望永远在明天。
现实世界中,太多的人“溺在浅滩”,被自己的欲望和局限绑架。我们需要罗曼先生这样的人冲在前面,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坚韧与美好,善良与可爱。我们会被诱惑暂时冲昏头脑,但我们都和乔治一样,没有完全忘记当初的信仰,还愿意为之放手一搏。在和自己心中的敌人以及外界敌人抗争的同时,我们需要这样的光芒照进黑暗,给自己一些鼓舞和勇气。
感谢《罗曼先生,你好》。
在即将选择新方向的时候,看到《罗曼先生,你好》,好像是与自己的对话,选哪条路走?
Roman J. Israel,由据说黑人届王子般存在的丹泽尔华盛顿饰演,演技自不必说,跟他配合的是饰演乔治皮尔斯的科林法瑞尔,反而给我更大的启发。
跟现实周遭相似,大部分人从内到外的麻木的适应着环境体制,然后依照规矩流程办事,习惯性选择无视那些需要被关怀的人性,同时也总有一些格格不如的人,比如男主Roman J. Israel ,年轻时代曾为人权运动奔波,恐怕是厌倦世俗选择了做幕后人,然后也真有识货的律师愿意跟他合伙,之前律所里的这种微妙的平衡,保护着他不用与外界过多的接触,专心在自己的天地里。一旦脱离现实,在愤世嫉俗与深藏幕后的综合作用下,他自然就会变成很难与人沟通正常交流的人,他坚持的那一套至少从表述上已经过时,演讲时年轻人无法理解他的用意,NGO的实习生无法理解他到底要干什么,流水线上的律师、警察、检察官会因为他的固执产生口角和争执。
影片中罗曼的历程,其实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历程,曾经为了理想而奋斗,然后躲进舒适区,直到舒适区被打破,不得不面对现实,固执着做着自己,结果遭到现实来自方方面面的打击,路只有两条,要么适应环境,要么做回自己,选择任何一条都是艰难道路,得头也不回,心无旁骛。罗曼先生挣扎的结果选择做回自己,但还是为自己一时的动摇付出了代价。通过与NGO的Maya的对话,来表现罗曼从抗拒、接受改变到做回自己的过程中心态的变化和价值取向。
纵使他是真的知道体制下那些被剥夺人权、被无视的底层人的痛苦,他也深知社会机制是怎样运作的,所以才会总这样愤世嫉俗。他想要做对的事,而不是流水线作业的生意,他需要的是一群懂他的同盟,帮助他实现应付现实,所以那些帮着理想主义者适应现实,帮助他们实现梦想的识货的合伙人、秘书、NGO的工作人员还有新Boss乔治皮尔斯们就显得更有价值。乔治皮尔斯是个吃法律饭的生意人,依靠着这套system生存发财的人,能被罗曼的前合伙人选中想必也是看重了存在于内心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执行能力,能够继续成为罗曼的同盟者保护者,正是这个乔治皮尔斯,不会因为罗曼不怎么Nice的表达就无视他的才能,也正是乔治皮尔斯一直在听他说话和试图跟上他的脚步,总是要跟罗曼说自己的各种计划,在罗曼先生坚持不住在外表上忙于适应环境时,询问他集体诉讼进展,也是乔治皮尔斯会在罗曼离开之后,组织公司资源将他的意愿实现。
影片中最后一段,也是乔治皮尔斯提着罗曼的皮箱走进联邦法院递送诉状,继承了这个死去的理想主义者的坚持,想必也肯定是经年累月,花费精力人力可想而知。
演的太好,理想主义者的悲剧,一个瞬间几乎盈眶。「如何原谅奋力过但无声」,但这个人物也有让人很困惑的地方,比如此前的信仰和此后立即的沉浮。
如果这个反情节的电影剧本扩容写成剧集,赋予更大的时间长度和表达空间,那么像转折生硬、角色设定雕琢感过重之类的问题都将得到很好的解决;仔细想想,罗曼的所有经历就像是另外一个维度里的沃特·怀特。
搞不好,丹·吉尔罗伊就是下一位斯皮尔伯格。
现代版“基督最后的诱惑”,献给全须全尾理想主义者的挽歌。一间公寓两双皮鞋三套西装不会带来“实际”的成就感,所有满足都是麻痹,只有鞠躬尽瘁才会真正死而后已。丹泽尔华盛顿用小动作填充人物这招是不是跟梅姨学的?
75/100 电影反套路的故事会让习惯了好莱坞模式化的观众无所适从,为什么其貌不扬的主角不是一个打出漂亮翻身仗的人物?为什么似乎代表世俗趋利的角色没有被批判?罗曼先生人物的复杂性体现在各个层次,让人无法不感受到即使是为公众奉献的人同时也可能是极度脆弱的,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这些人?
很有看头的故事,然而被它波澜不惊给毁了,直接造成人物性格两度转折欠缺说服力,如果拍成惊悚片可能还有点感觉,这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鸡肋一样。丹泽尔·华盛顿驾驭角色的能力再强也难以拯救电影的平庸,而且就这样的一个角色来说,他根本就是驾轻就熟,不能说有什么突破,这个奥提有点水。
总是不忍心看这类片子,因为很揪心,我们只能看着那些纯粹的人在红尘中四处碰壁,并且关上电影自己却仍然需要随波逐流。
当你背叛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来换取物质享受的时候,你不仅会活得不开心,而且有可能会万劫不复。
其实好莱坞导演可以组团来中国大陆采集奥斯卡奖必备原材料,足够你们八辈子都拍不完的猛料~
这电影真不讨喜,有种似乎割裂又似乎铆劲的模糊感觉,不知道是大智若愚还是糊里糊涂,难怪分数不高。但是它终归延续了《夜行者》对于道德良知、激进越界的探讨,在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投机主义交汇的当下,男主几重变化,带有一种鲜明的讽刺与挑衅。看得进去就不沉闷。法瑞尔帅一世。三星半。
丹泽尔从固执正义到举报堕落再到平静应对这三个层次的表演,实在丰富,场景服装动作和配乐,也恰到好处地跟上这种转变。介乎爵士和勋爵之间的这个自定义Esquire的奇特人物塑造太立体了,科林.法瑞尔这片绿叶也起到了很好很合理的推动作用。遗憾的是,Roman挑战司法体系的理想太抽象,以至没法编剧圆场
其实和《夜行者》一样说的都是和社会主流格格不入的小人物的故事。只不过前作的角色在极度的疯狂和偏执之下走火入魔,让电影的刺激程度节节攀升;这部有个交际障碍的主角,故事却没有了同样的精气神,角色行为唯唯诺诺看不太懂,连华盛顿都感觉有些用力过猛,总之不太明白导演想表达什么。。哎
3.5 非常有张力的故事摊上了个重心与节奏混乱的剧本,对两个重大的转折点缺乏细致的描绘,连带着丹泽尔·华盛顿原该相当出彩的360度又360度旋体式高难度表演最后被呈现出后手不接的尴尬情形。不过至少,本片和导演前作一样,都不是为讨好颁奖季所生的片子,即便成品质量大相径庭,好歹诉求到位了。
剧本是空包弹。西装科林加一星,配乐也不错。nightcrawler没有传说的那么神,这部没有传说的那么弱。丹泽华盛顿确实值一个提名www
男主能从自己坚信不移的道德观中拔身而出,转变自己的态度,理应是一个该好好展现的重要桥段,可片中的处理却极其生硬。亮点在于部分情节偏黑色幽默。Denzel的表演差不多带动了全片,但人物设计感略浓,欠缺灵魂,使得角色说服力不强。摄影和配乐也是不尽人意。说句题外话:Colin笑起来好看得要命。
向來不關心演員,但我很同意友人言:這齣戲是被丹佐華盛頓給拖累。只要他頂著這張窮餘正氣的臉孔,觀眾便永遠不可能相信羅曼會墮入歧途;即便會,也頂多是在繞遠路。事實亦然。諷刺是,奧斯卡獎唯一提名此片的就是男主演。或許它們也像律師老闆一樣,需要一位《羅曼》列隊,充當可看不可有的斬節吧。
一定会有人觉得看不懂这份理想主义,一定有人觉得这部电影无聊透顶。但这正是这个不善交流的,离不开 iPod 的坚持自己原则的纯粹主义者存在的原因。纯粹在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给丹泽尔·华盛顿打 Call,值一个影帝。
完全不敢想象这是处女作就拍出「夜行者」的导演的作品,两颗星全给Denzel Washington
一个纯粹的人终于有了一次例外后,圆满了
所有人都以为罗曼疯了,只有他自己知道无比清醒,清醒地看着这个世界沉沦。妇女权益得不到保障,流浪尸体将被粗暴处理,线索只会被切断,人们都只是旁观,他的古道热肠尤其格格不入。策划了一场乌龙悬赏,起草了一份自我诉状,在倒下的前一秒还对这个世界不肯失望。他是疯了,才会像斗牛犬为理想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