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草”典故的化用 阮章竞《金色的海螺》序幕一节里,少年在炽热的白沙滩和一只贪嘴老乌鸦的觊觎“两重威胁”下救起了一条小金鱼,小金鱼再三望了望少年,而后慢慢游回了大海。后文中少年几次捕鱼不成,一次又一次地捞到一只金色的海螺,只得把它带回家去养在清水缸里。海螺姑娘从海螺壳中走出来,每天做出可口的饭菜犒劳外出劳动、饥肠辘辘的少年。这个“拯救”的安排既使得海螺姑娘与少年的相遇水到渠成,又使得海螺姑娘的不计回报合情合理。 作者的创作心理是有迹可循的。首先与中国古代“因果报应”的思想密不可分,少年不管潮起潮落,每天起得比太阳早进行劳作,又怀抱一腔真情,面对小金鱼的遭遇感同身受(原文“多可怜,多可怜”)。勤劳好心的因积累成果,小金鱼“变身”为一个相亲相爱的好伙伴——海螺姑娘,弥补了少年没有父母,没有远亲的孤独和缺憾。“因果报应”的思想不仅沉淀并构成了中国劳动人民朴素的是非观和文化心理,也是无数作家创作的灵感源泉。 当然,“海螺报恩”很容易在古代典籍中找到原型故事。最早追溯到先秦史书《左传》,有一个为后世反复引用和借鉴的“结草”神话传说——魏颗将父亲的爱妾另嫁,不使殉葬,在和秦将厮杀时,女孩的父亲用草编的绳子缚住敌手,使其大获全胜。这个典故后来用来比喻受人恩惠,涌泉相报,在一代又一代历史的书写者的笔尖下绽放着永恒的生命力。为什么这一笔法成为了经典?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解释说,“结草”这一原始意象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里,经过后代不断地重新挖掘、重新阐释、重新创造,不断地被唤醒、激活,成为人们审美情感和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西方也有类似报恩还愿的童话、寓言(如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2、鲜明的时代特色 儿童诗创作于1955年,改编的电影版出品于1963年。这是一个风云激变,红色浪漫的时代。对文本和电影文本进行探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时代的窥探。我将从女性人物的塑造、爱情的表述、语词表达三个方面展开文本细读。 (1)女性角色的塑造 如果说儿童诗还保留着女性用生命奉献报恩的情节,电影则针对这一点进行了完全不同的改编。电影中海螺被少年的歌声深深吸引,三次故意被少年打捞,并由其带回了家中。不得不说,这里表达的观念是非常开放的,我们甚至可以说,海螺姑娘是自己做局设计了这一场感情,她面对自己的情欲,主动出击,又无私付出。面对被海母拆散感情的危机,她为少年出招希望得到海母的认可,三次博弈中进行了尽可能的反抗。将这一观念放置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背景下,又十分合理,新中国的成立,妇女的解放(“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的解放,追求婚姻自主,其实质促进了人的精神的内在生长,海螺大胆追求个人幸福在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同理,少年三次抵住财富、美色、惊涛骇浪的诱惑,大胆发出“我要把大海倒吊起来”的呐喊,这也是五四精神下“我的我要爆了”同样胸襟的袒露!我们还可以看到,海螺的“出走”是对出走结果的自觉,同时她愿意承担后果,愿意回归大海,守护人间不被水淹,体现了她在个人幸福和集体秩序下的选择,即创作者视域下的“自由”是一定框架下的自由,不是完全自我中心的自由。 (2)爱情的表述 考虑到受众是儿童,很难说儿童诗中少女和海螺的感情是很明确的爱情。我们且看她们的初遇,“我愿意跟你做个朋友,能天天跟你学唱好歌”,(电影版是“我们一起劳动,一起歌唱”),相处三年两个人仍然是“少年甜甜地睡在木床上,海螺香香地躺在花床上”,两个人没有孕育爱的结晶。电影版还用一段蒙太奇展现了相处三年中两人一起劳动(织网、摘花、捕鱼……)的情景,海螺不是待在木屋里足不出户的贤惠小姐,而是少年忠实可靠,并肩劳动的同伴。两个人和谐充实的感情是生活的催化剂,“头一个月那样过去了,第二个月又这样来了,第二年那样过去了,第三年又这样来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这一段体现了60年代人民普遍积极向上、干劲十足的精神面貌。少年和海螺的爱情观跨越了物质条件和外在标准,抵达了情感最纯粹的本质。比如“我们是好得不能分开,我不是来这里做买卖”“我不爱金银也不爱珠宝,什么也比不上海螺好”,尽管两个人的相处没有缠绵悱恻、卿卿我我的激烈,但是这样的感情真正面对“暴风雨”的击打,绽放了矢志不渝的宏大伟力,值得思考。 (3)语词表达 儿童诗的写作首先要考虑到通俗易懂,语词活泼。文本巧妙地运用了好几种修辞(比喻、设问、排比、反复等),一是使得文章摇曳生姿,大大增加了可读性;二是积极调动了儿童的想象力,起到益智的作用。另外,诗的选词颇有考究,既体现了个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又蕴含时代特色。比如“我不是天上的云彩,也不是地上的炊烟”“你的牛性脾气和大胆,风浪早已经向我报告”“你就是乱鞭抽,你就是乱刀割,你就是端上水晶宫,我也不换我的海螺”等语言饱含童言童趣,符合儿童心理,字里行间既大胆又朴素,又具有泼天的浪漫气息。 3、影版细节的补充 影版对儿童诗进行了很多细节的填充,整体上非常贴合原诗。 增添的细节一部分是为了情节的连贯和紧凑,比如海鸥将海螺的花(少年为其采摘并簪在头上)衔走,既对海螺通报了海母的警告,又预示着两人命运的转折,充当着改变影片情感基调的作用;有一部分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比如海螺和少年一起劳作相处的片段,突出了两个人的性格特征,为后面激烈英勇的斗争做好铺垫。又比如海母用金银财宝、美女佳人、海螺的衰老变丑三次考验少年,每一次两方的对话都呈现了海母神态和心理的变化,让圆满的结局真实可信;另一部分是妙手偶得,添加阅读/观影情趣。比如“三次”的使用,三次大雾阻挠海螺出走、海螺三次为少年做饭、两人相处三年、少年三次勇闯水晶宫,这样对称的叙事结构经过精心雕刻,有延宕结果,欲说还休之美,更有互相映衬,遥相呼应之美,更容易为思维水平发展不成熟的儿童接受和消化。 4、东西方关于“考验”叙事的不同 《金色的海螺》中海母为少年设下的三重关卡:金银财宝、美女、变老丑的海螺,实质上是对人性的拷问。最终海母认可了少年的大胆和坚定,结局一片明朗,大声讴歌了人性的纯粹和真诚,表现了对人类两性关系的信心。 同样的“考验”“试炼”的叙事结构在西方童话中屡见不鲜。比如《格林童话》原版中《蓝胡子的故事》《费切尔的怪鸟》《小红帽》,美国小说家斯托克顿的绘本《美女还是老虎?》,更多体现了“千万不要打开那扇门”“千万不要走那一条小路”的禁忌感,激发人类对自身欲望的恐惧,甚至充满了男权中心主义下父权对女性的规训和压迫。面对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和成人读者,童话作者在处理两性关系时并没有提出开放性的新的想象,只是一味地制造恐惧、强化威胁和揭露黑暗,尽管在后来的版本中做了很大的删改,但总体上展现了与东方叙事截然不同的风格。比对这两种不同的文本,我们能够多元地理解人类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能够破除现代意识形态的迷雾,起到启发心智,通向未来的效果。
海洋文化概论课课后作业:
小记: 1. 海螺姑娘上来就做饭、收拾屋子,代表了传统农家妇女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海边生活的渔民想“吃饱饭”的朴素愿望。大海尽管时常代表着浪漫与自由,但在常年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看来,大海更多的代表一种危险与不确定性。靠海吃海,能吃饱饭便成了渔民最基本的诉求。 2.“劳动”“不怕受苦受穷”“唱歌”“做个朋友”在两人的对话中不断出现,具有60年代鲜明的时代印记——含蓄、真诚的爱情,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颂。 3.两人平淡而美好地生活了三年,一天夜里,风雨大作,象征两人爱情的小红花被娘娘派来的海鸥叼走了,娘娘让海螺姑娘天亮前必须回到仙岛。自古人神相隔,而破解之道便在于人与自然、与神的抗争,这也是作者极力歌颂的地方。打渔小青年不顾危险,“三顾”娘娘,经受了娘娘的三重考验(丈母娘为难女婿的传统自古有之啊) (1)第一次娘娘送了小青年金银财宝、朱门大院,让小青年别再来了,小青年回去一脚踢翻,“老子爱的是金银吗?” (2)第二次又历经艰险到了仙岛,娘娘说“好看的姑娘可以给你,就是不给你海螺!”回去之后发现海螺变成了老太婆,“老子爱的是这幅皮囊吗?”
(3)第三次娘娘给了他成千个美丽的仙女,任你挑任你选,但青年的眼里只有那个“勤劳而真心的朋友”,只有海螺才是他的“春天花、夜明月”。
事不过三,青年的勇敢、坚定与真诚打动了娘娘,娘娘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好小子,姑娘就许给你了!
小红花随青年一同回到了岸边,破旧的小屋依然破旧,但爱情的鲜花已经铺满整个封顶。
从小我有个伟大的梦想,就是要做海螺姑娘
很美的片子~爱情的理想状态~中间的旁白居然一点也不会奇怪~就可见片子多好~看一次我就又幼稚一次~~“这是谁家的女子~生得满面春光,美丽非凡?”
中国动画中少有的爱情题材,值得鼓励(虽说即使从男人角度还是觉得这样YY不太好
人物太漂酿了!~ 画面太美妮了~
作为剪纸动画片,效果美轮美奂。小时候很沉醉于旁白员的话剧腔,一人配了好多角。长大后惊叹海螺姑娘头发上的珠翠都剪得那样别致。美影厂真该出纪念DVD BOX呀。
@馨月_Sherry_水晶之妖, 这部是我跟你说的关于田螺姑娘的动画片
看过《中国奇谭》第六集来洗眼。一起唱歌一起劳动,多美的生活,多美的姑娘,多高级的价值观!
超爱那个时候的动画片,我也想有个海螺姑娘。
“我来是想和你做个朋友”~太搞了~~结婚就结婚呗~我年纪虽小可又不是不懂!
他们的日子就像熟透的菠萝那样香甜
谁赐我一个海螺小伙吧~~~
现在,田螺姑娘被比喻成婆婆和妈妈
60年代的动画充满意识形态主题和阶级斗争思维。万氏兄弟同样不可避免受影响。
海神娘娘明明有实力为自己的女儿来一场扶贫式结婚,却偏偏成全了一桩屌丝男渔民逆袭白富美仙女的奇怪婚姻。说奇怪,倒不是因为他俩差距有多大,而是因为两人结婚三年,还分床而睡,或者是已经激情燃尽,激情变成了亲情?海神娘娘的三个考验实在是太考验人性了,财富、美女、容颜都轻松过关的渔民小哥,绝非凡人,他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海神娘娘之所以最后欣然同意将小女许配给渔夫小哥,完全是因为识破了渔夫小哥其实也是仙人的缘故啊。
听外婆讲过海螺姑娘的故事,但对青年打渔得海螺的缘由没交代,而金色海螺里给出了解释是海螺欣赏青年的歌声而多次自愿进入罗网,这样一来故事的逻辑就通畅了,并且可以免于一类民间故事中使手段强迫娶得仙女的不良套路。两人初见时海螺害羞地退后到屏幕不及处真是惊艳。画风不错,喜欢海浪的纹路。
好美好美 每次看都不厌
自从看了这部动画片之后就一直想找个像海螺姑娘这样的媳妇,关键那时候我才四岁。😂😂😂
剪纸动画,根据阮章竞的原著改编。
小时候看的,真是给我留下太多美好的回忆
六十年前的剪纸动画。人物造型与场景布局,今日看仍觉精美。至于旁白台词与故事,更是有年代感的好玩。“我只想和你做个朋友,一起唱歌一起劳动”,还真是做朋友欸。我本来还以为,青年面对海神娘娘的三重考验,财富,岁月与女人,多半会做陈世美,置海螺于脑后,没想到他竟然忠贞不渝了。细想想,这些本应是基本的品质,如今虽人人都承诺,但又有多少人始终如一呢。愿广大男同胞不忘初心,像打鱼青年学习,得了海螺姑娘一定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