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结构:
(开篇)苏联解体后,随着战争的减少,军工厂的订单也越来越少。身为导弹工程师的男主威廉被迫下岗。战争时期他是国家的英雄,但现在国家已经不需要他,他只能默默离开。
(铺垫)这天是他小女儿的生日,她准备去参加生日宴会,尽管他并没有收到前妻的生日邀请。这些年他把所有的心血奉献在导弹事业上,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成长,以至于他都记不清女儿的样子,现在他想弥补。
(转折)此时正在回家路上的威廉遭遇了堵车,迫切想见到女儿的他心急如焚。听着耳边噪音的笛声,他忍无可忍弃车走路回家。在走路回家之前,他想先给前妻打个电话说明情况,于是就走进了附近一家商店,准备换点零钱。但店里的老板看着斯文的威廉,故意提高商品价格。威廉看着老板刻薄的嘴脸,想想这些年自己的奉献,就拯救了这样一群混蛋。他实在压抑不住胸中的怒。拿起垒球棒砸坏了货架上的商品,并把老板暴打一顿。随后拿起一瓶可乐,问老板多少钱?老板慌忙报出真实价格,于是威廉付了钱并自己找了您潇洒离开。
(带入第二幕)之后公园休息的威廉被小混混挑衅,本来就心情不好的威廉,拿起棒球棍打跑了小混混。
(游戏时间)感觉威风扫地的小混混回去叫人,带着枪杀过来。可是他们的枪法实在太烂,一通扫射之下威廉毫发无伤。反倒是小混混们发生车祸,死伤惨重。威廉走到他们身边,拿走了他们的枪,向重伤的小混混开火。随后威廉继续往家赶路,先是挤不上公交车。然后路过维修地带被告知此路不通,请绕行。之后饥肠辘辘的威廉心力交瘁的来到一家餐馆吃早餐。却被告知早餐已过点,看看手表只过了三分钟而已,烦躁的威廉直接掏出了冲锋枪。众人以为他准备抢劫,可威廉转身安慰吃瓜观众,回头对老板说,现在我可以点早餐了吗?望着干别的汉堡,威廉指着海报质问经理,你们不觉得太过分了吗?又质问在场所有的顾客,你们真的就愿意这样默默忍受这一切吗?
(中点)威廉来到玩具店,为女儿选了一个水晶球当做生日礼物。
(坏人逼近)威廉发现自己的鞋子坏了,于是来到一家军用品店,店老板听说了威廉的事迹很是崇拜,他自发的打发走警察,同时愿意为他提供一支火箭筒。原来这个老板是个狂热的纳粹信仰者,渴望用杀戮来清洗城市。
(一无所有)但威廉却并不是,他大声斥责老板。他就是一个普通人,如果这一路上的人不挡路不为难,就不会发生这些事,而店老板却是个疯子。老板摔碎了威廉买给女儿的水晶球,并骂他娘炮。在两人打斗中,威廉用小刀杀死了店老板。
再次踏上回家的路,不幸又遇上道路维修。威廉大声质问,这条道路前两天还好好的为什么要维修?所谓维修,不过是政府为了花光预算少的把戏罢了。气的威廉直接用火箭筒炸平了维修队。还因为他不小心误入高尔夫球场,球场主人大声斥责,让他赶紧滚开,因为这是私人所有。威廉直接掏出散弹枪大声责骂,你们这群蛀虫,竟然把这么好的大片土地用来私自享乐,这里就应该建立公园,让孩子们玩耍。吓的球场主人心脏病突发死亡。
(灵魂黑暗)终于到家的威廉却没有看到前妻和女儿,只能默默的看着前妻家里留下的生日录像。她看着录像不禁想到这些年他值得吗?
(进入第三幕)最终他在游乐场见到了自己的女儿,可惜女儿看着她像个陌生人。
(大决战)不久后警方也赶到,前妻突然冲出来把他的枪扔进海里,他绝望的看着一脸戒备的前妻和警长问:我真的是个坏人吗?随后威廉对警长说,我口袋里还有一把枪,如果你不杀了我,我就会杀了你。如果自己死了,女儿还会得到一笔抚恤金。
(结局)随后一声枪声响起,警长打死了威廉。同一时间,威廉从口袋里掏出了他的枪,那是一把买给女儿的玩具水枪,威廉带微笑,摔入海中。
原文链接:
http://tinyurl.com/ycz6px2===============
突然想起了一本老片子,1993年由迈克·道格拉斯(小道格拉斯)主演的《Falling Down》,(下载地址,豆瓣链接)。
简单剧透如下:
迈克尔·道格拉斯扮演的威廉·福斯特是一家军工场的工程师,被解雇后心情很压抑。因离婚,小女儿的生日没被邀请,恰好路上堵车,他弃车走进一家杂货铺,想找点零钱打电话,却遭到刁难,他操起垒球棒砸了铺子。在公园休息时,又和流氓打了一架;在快餐店里因和服务生发生争执,他拔出从流氓那里缴获的手枪一阵乱射,此时他已完全失控。最后,他面对退休警官的枪口,不禁自问:“我是坏人吗?”
福斯特最终没有得到善终——在警察的重重包围下,他骄傲的没有选择缴枪不杀再面对审判的繁复过程,他选择了最简单、最负责、最悲壮的方式:手枪里早就没有了子弹,但是他还是作势要向警察射击。在这样的情况下,警察们唯一正确而且自然的反应当然是开枪还击。福斯特身中数弹,其时他正背靠在一个不算很高的堤岸前,枪声响过,他坠入了身后滔滔的河水之中。音乐响起,竟然是那首著名的童谣: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My fair lady.
即使多年以后,我应该还是能毫无困难的回想起当时的我在看这本片子结尾时的表情:在我的眼泪几乎就要夺眶而出的时候,我却差点忍不住要笑出来。极悲和极喜几乎同时冲击着我不算迟钝的大脑,而我却不知如何反应才好。
16年后我再看这本片子,收获还是巨大的,甚至会更大。16年前,我还在上海某大学进行着我的研究生学习,几乎不谙世事;而16年后,我早已成家立业,冷眼观世界……
这个世界公平吗?对我好吗?——额,这个问题太大,让我们换个问法:我在这个世界上活的开心吗?——额,这个问题还是太大,让我们再换个问法:我是个正常人吗?
福斯特,即使已经被解雇、被离异,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还的的确确是个正常人——在他还没有选择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开车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之前。虽说被解雇、被离异确然会给他以打击,但是不会让他不正常——这些个 事情发生在一个中年中产阶级男人身上,可说——嗯——普通吧。
但是,事情的发生却逐渐失去了控制。到了后来,我们已经很难判断是他在主动的做着这些事情,还是这些事情(或许在冥冥之中已经都安排好了)在推动着他一步一步的向前。男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矛盾性格:你越是认为我不会那么做,那样想,他偏偏就会那么做,那么想。这样的人物在文学中还有一个典型,那就是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那位阿里萨(BTW,这也是我很喜欢前湖人队员Ariza的原因之一):在大家都认为他会忘记菲尔米娜而在别处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爱人时,我们却看到他对菲尔米娜“五十三年零十一个日日夜夜”不渝的爱情;在我们认为在这样的爱情鼓励下,他必将忠贞不渝而坚持操守的时候,我们却看到他处处寻花问柳,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而就当我们认为福斯特会自我奋发,开始新的生活、寻找新的港湾时,他却变得异常狂暴了起来……这可彻底颠覆了我们对(并不只是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贯印象。
========
福斯特的处境是悲哀的。他所承受的压力、挫折、失落只有他一个人最清楚。他找不到人去倾诉或者投诉。社会对他更多的是谴责和拷问:一定是你工作不努力或不称职才丢了工作;一定是你不忠或者家庭暴力或者那方面不行或者……而导致你被离婚;第三者对他的抱怨只有两种反应:我好同情你,但是我帮不了你—— 也许还要加上“老兄,这都是你自找的”的潜台词;要么就是,其实,我比你更惨啊……影片没有描述这些场景,但是这不是为了省胶片:我更愿意相信福斯特根本就没有进行这样诉说的尝试,而他不去尝试的原因是因为他完全能考虑到上述的这些可能。而这些后果恰恰都是他不想要的。难道需要在一遍一遍的陈述中,在伤口上撒上一次一次的盐吗?这些事情本身就已经够悲剧了,难道要在一遍一遍的叙述中,最终使得叙述本身也变成了悲剧——或者毋宁说是喜剧,更确切的说是闹剧,就像祥林嫂那样——吗?
他的压抑就只能如此堆积着。而任何人的承受能力都是有个限度的。一个气球,吹得涨涨的,只要轻轻一拍——甚至不用轻轻一刺,就会爆裂。高速摄像机可以让我们看到爆裂瞬间那优美的过程,但是结局是悲哀的。
当压抑来临,投告无门(也无用)的时候,人是暴躁而不稳定的。这是本片得到的一个最重要的结论。
========
社会对每个人公平吗?——额,这个问题太大,让我们换个问题:社会要怎么做才能让这些不安因素降到最低?——额,这个问题还是太大,让我们再换个问题:我们对这些令人生厌的事情应该怎么做?
作为电影,自然要起到教化的作用。于是,在片子中我们看到的行为过程只能是“不对”的,我们不可以这么做。但是,不知咋的,看完片子,我却又有十分过瘾,仿佛这才是应该的做法。所谓的快意恩仇,measure for measure,不是一个男人最向往的吗?但是,在如今的环境下,这样做是“以身试法”的,不可以,而代价很昂贵,后果很严重。于是,大多数的我们选择了沉默,成为小波所描述的“沉默的大多数”。也许,这本片子还是揭示了后人称之为“不在沉默中变坏,就在沉默中变态”的格言。
我很少向大家推荐片子,连这部大概只有三部。另外两本是《Consipracy Theory》和《Wag The Dog》。那么,看看这本片子吧,虽然它只是描写了一个中年人而已……
《城市英雄》。7分。又译《怒火风暴》。迈克尔·道格拉斯早年主演作品。
故事非常简单,甚至有点无聊。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废柴的自我毁灭之路。
迈克尔饰演的废柴工作努力,但一个月前被辞退了。开车被堵在路上,一怒之下直接弃车而去,去便利店换零钱被强涨价消费,然后遭遇了小混混的骚扰和报复,莫名抢到了一袋武器,于是迈克尔提着这袋武器开始了自杀之旅。
这是个令人愤怒的故事,片面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美国遭遇的社会问题。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可以推为舒马赫的最佳。PS:开头的堵车让我想起了戈达尔的《周末》...
开篇的烦闷程度让我想起八部半。临退休警官的老婆神经兮兮让人受不了。
片子像流水账一般的把美国九十年代的各种现象批了一遍 这电影真给力啊 其实在看的时候都在想象 天朝应该更多素材来做这种片子 不过谁敢呢?
7/10。没有展现男主角压抑的过往,反倒让暴戾的行径显得不可理喻、难以认同。至于警察那条线就更薄弱了,感觉有点多余。开头堵车那场戏拍得不错,运用蒙太奇繁复的叠加传达出焦燥不安的情绪,但整体爆发力还是低于预期,基本靠配乐衬托。PS:作为一军火专家,你居然连火箭筒都不懂怎么用。
通货膨胀,黑帮横行,打劫抢劫,食品质量,种族歧视,经济低迷,政府腐败,失业严重,医疗系统,枪支管理,the man is falling down,实际上在影射 the American society is falling down too.然后当人们指责社会的时候,社会说“我是坏人吗”。另外,我真觉得道格拉斯在里面是影帝级表演。
还是央六的名字贴切 "崩溃" 每次按照央六的名字看剧情都得找半天。。。
92年洛杉矶暴动后的某种“反思”。冷战后的军工萧条、婴儿潮一代与里根时代的境遇对比、所谓中产生活的虚伪与困境、族裔冲突、虚假的商业宣传、性别和同性恋歧视,等等等等。
另外一层意义上的双雄会,大量的对比元素运用是其亮点所在。欣赏这样一部电影需要你拥有一对好耳朵,以及对色彩光影的敏锐辨析。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观赏这部电影还需要一颗平静的心。不要总是想着世界的罪恶,人的堕落并不由外部因素决定,这是这部电影唯一的教育意义。
A spot-on demonstration of anxiety-ridden urban life where the personal will is suffocated by stifling rules. The extreme actions Michael Douglas takes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serve as a fantasised outlet for such suppressions. The film bitterly mocks society's inability to recognise human needs, which renders itself simultaneously exasperating and amusing to watch.
看来道格拉斯不光大腕、社会成功人士演的很好,演屌丝演的也很上手嘛。这片除了结尾,走的其实是黑色幽默路线吧,抑或是我笑点比较低?
这个世界最可恨的是:谁都没有错,而谁都有充足的理由犯错。谁都不是坏人,你谁都不能恨。
how it happened from the start to the end. social presure makes a man should be wealth but not anyone could be. let them go, please
第一组镜头实在是抄袭的很严重...
看了两遍,有几段非常出色的主题蒙太奇,剧本创意非常好,可惜警察这边的压抑没有保持到最后。还是回归了正统的所谓惩恶扬善。Douglas最后的Falling Down,反而冲淡了社会批判的沉重感。
三星半,狗急跳墙,正常人对社会阴暗面的自我宣泄。该片不像是乔.舒马赫的风格,该角色也不像迈克尔.道格拉斯所擅长的角色,影片偏cult,主角缺少一个类似于《稻草狗》那样爆发的过程,而是在一开始就已爆发,看似合乎情理又不合乎情理。
I'm fucking pissed off too.
这真是一个 Fuck you very much 的故事,就像它的这句台词。大家你我之间互相只想fuck 来 fuck 去,到最后都不知道到底被什么给一起 fuck了,怨无头债无主。又想起了去年的《蛮荒故事》,你不知道自己的世界哪一刻就分崩离析。有的人崩溃是惨剧,有的人崩溃是闹剧,许多人崩溃却是默剧。
讽刺的片名,主角根本不是英雄,甚至称得上是个反派。生活和社会就是这样,每天都在改变,而不变的是压力和不公平对待。既然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在一个国度里,就得按照游戏规则来玩,如果你决定不玩了,很多人会精神上支持你,但也仅此而已。主角的家庭破碎,原因是在于他自己,他没有零钱,或者超过了贩卖早餐的时间,这也不是别人的错。主角这样的人现实里有太多了,全都憋心里,如果有一天爆发了,全像主角那样做事,看看有谁会把他们当英雄。电影本身非常优秀,中年人必看的经典作品,道格拉斯和杜瓦尔都有精彩表演,情节也扣人心弦,很让人有代入感,不愧是同类电影中的金字塔。
力道有余,深度不足,流于表象,缺少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开首的第一场戏不错,纳粹主义分子那段实在是嚣张的过了头。
Losers若是一发飙,能叫城市抖三抖,一部整个过程从此暴力、反讽的电影,看的时候感觉有些小小的畅快,但是之后就是一阵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