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你没有看过《乞力马扎罗的雪》,你一定读过《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第一段。那只豹子究竟为什么到那么高的地方去?只有做过豹子的灵魂知道。
电影中豹子代表寻找灵魂价值的作家。ta机敏而带有灵魂。他捕猎生命中值得注意的东西。慢慢地它不满足于捕活的东西,还想捕捉永恒。于是他凝望着乞力马扎罗山永久不化的积雪,踩着冰冷一步步走上去。他走上了生命的绝路,也在死亡的那一刻与灵魂价值的最高峰拥抱在一起。
电影中的男人开始是一只懵懂的豹子。在叔叔的鼓励下他努力捕捉生命中值得捕捉的东西,写下了第一本好书。但是世俗渐渐迷蒙了他的眼。他在行走到山腰后贪图温暖,走到山脚并且徘徊不前。
幸好叔叔的一封信点亮了被蒙昧困住的他,他想重新回到灵魂开始受到震颤的地方。洗净灵魂,重新追求灵魂的价值。
在非洲他竭尽全力和震颤他灵魂的生命靠近。在被一根代表意外的荆棘划伤之后,代表纯粹的死亡亲自光顾了他的家园,亲吻他的额头,让他震颤,无数痛苦抛起又落下,他终于获得灵魂意外的纯洁。
最后飞机来了把他接走了。他带着微笑。按照小说的说法他当时是死去的。化妆成老康比的死神亲自带着他飞跃到灵魂的最高点——乞力马扎罗山的雪顶——它真是让人振奋的神迹啊!
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的确在情节、场景上,远不如《走出非洲》和《英国病人》,但还是能从哈利倜傥不羁的举止言谈中感受到一个美国典型的迷惘硬汉式的海明威。不论是在巴黎的左岸香颂中一见钟情,还是劳燕分飞于弗拉门戈舞的撩拨抑或戎马倥偬在西班牙内战,作家的得或失,一如那只奔跑不息的猎豹,为觅取或错失营营劳劳,甚至迷失于雪野,横尸而终,其实迷失不值得后悔,如尼采所说“适时而死,死在幸福之峰巅者最光荣”,所以在病榻上,望着那棵树,他释然了。
“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
海明威在书中作解释了?或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世事如棋,谁又知道为什么要走这一步,又谁知道下一步该走哪里才是正确的?
喜欢格里高利派克的演技,虽然电影的结局因不忠实于原著而让海明威大发雷霆,但还是很好的烘托出小说的意境。其实,我也不知道它算不算小说,这,只有饮弹的海明威知道。
我是个崇拜英雄的人,也是个憧憬英雄的人。在我眼里,李寻欢是英雄、爱因斯坦是英雄、荆轲是英雄、康德是英雄、老子是英雄……或许,我自己也不知道英雄的定义是什么,那就把这两字作为图腾吧。
喜欢仗剑走天涯,也喜欢洞悉宇宙一切,就像小李探花和百晓生。一方面是人类动物本能,一个拥有10级战斗力的剑客,该是何等的潇洒,当然大约只是局限于美女、酒、正义;另一方面则是行而上学的精神层次,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元神宇宙,无穷尽的奥妙。这些东西,想想就会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
面对海明威,我只想问他:你被打败了吗?你被打垮了吗?
无意中又看了一边老版的电影,老好莱坞的明星们现在看起来依然光鲜靓丽,风采仍然令人仰慕。就电影而言也许是篇幅所限,电影着重在回忆中体现的颓废生活,用语言表达出精神痛苦,相对小说而言,太过单薄,线索少了很多。也许需要更好的导演,也许拍成电视剧更好,不过这部小说并不长于情节,思想、内心活动确实不好表现。电影给6-7分差不多了。🤔
看的时候不知是什么片子,但是很快就被片中的非洲风情和主角们的爱恨情愁深深的吸引住了。格里高利扮演的是一个崇尚自由,热爱自然的作家,希望周游世界来获得丰富的写作灵感;而他的妻子,辛,虽然不喜欢飘忽不定的生活,但由于深爱他,始终陪伴左右,直到有了身孕。辛怕因为有了意外的孩子而成为累赘,丈夫不解妻子执意回家的要求,口角之后,她流产了。心灰意冷的辛得知丈夫要去当战地记者,以为他不再爱她,伤心离去,一直无音无信。格里高利在苦苦追寻无果后认识了伯爵夫人,名声鹊起,过起了上流社会的生活。伯爵夫人的占有欲很强,看到了前妻的信件,大做文章。格里高利盛怒之下,离开了她,循着邮件地址,寻找心中的牵挂辛。在马德里的内战中,他们相遇了,但辛不辛被炮弹击中,永远离开了。
痛苦中的格里高利遇到了和辛十分相像的海伦,虽然海伦知道格里高利爱的不是自己,仍然对他一往情深。在非洲莽阔的草原上,他们寻着爱情和人生的意义。
这个算是海明威的自传吗?剧本好,导演和演员要轻松许多了。他的那个最心仪的妻子真是贵气啊!派克这个时期还挺壮硕的。
伊娃加德纳。海明威女郎。
自信的男人也有弱点,他背后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那位女性可能因为对他的理解而自我牺牲,这种牺牲带来的是两个人共同的痛苦。什么可以面对这种磨难,真诚。
颓废确实很美,就像乞力马扎罗的雪,但又否值得?有雪的地方很多。真的得相信one women,one book吗?人生的选择本就无常。
“佳片有约”补完
在未曾经历时,山是面前那座山,沧海桑田之后,明白世事与自己,山就成了身后的山。
Gardner+Peck值四星。本子一般没改编好。Harry在精神恍惚的时候喊道“担架员!”,让我想到了Kane死的时候喊的Rosebud
相比起原著我更爱电影,改变的好结局,让人有希望:)也许是对派克的好感,总觉得他是阳光、向上的~
2002.9.28 cctv6
少有人会为自己爱人的自由理想而牺牲自己为其买单,我有时候相信它只存在于美丽的爱情电影里,却会被感动。当这样的人真出现时候,我不会在迷失了,抓住她永远不会放开。
改编小说,呈现方式也是偏文学的,但画面质感还不错。Gregory Peck气质对于这个角色来说还是太正派了点。
是什么让你无暇顾及所爱人的感受而步履匆匆,又是什么让你停下脚步追问你的内心。故事不错,但是里面的感情戏有些不够深入,整体显得拖沓。有机会看下原著~
孤独与自由形影不离。自由的人必定孤独!爱情我不了解。但我知道家不重要!对家的迷恋导致了中国今日的落后贫穷无知,我只能说今日之中国仍然无可救药的崇拜家庭。我宁愿是那只豹迷路致死。
海明威把自己一生诸多重要的经历和片段都放在这个名叫哈里的男人身上,如参加西班牙内战,在巴黎贫困潦倒的岁月,观看斗牛比赛,去非洲打猎,以及与诸多女人的情爱故事。哈里身上有海明威自身的特点,自信、大男子主义、精力充沛、对冒险事业充满激情、热爱写作和威士忌,以及对女性的追逐。电影基本还原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更像一篇影像小说。
失败的改编,跟原著不一样,而且人物没有什么感情,本来是探讨人生价值和意义,怎么变成了难忘旧爱,呃。男主女主颜还不错吧,衣服也是好看的,非洲画面也还不错吧。
大男子主义海明威的半自传,所以作为叙事主体的哈利自恋、自私、作~女人想要的是安稳,而男人渴望冒险,派克太正直又英武,演作家合适但演多情的作家不妥。其实片名该叫《我与三个女人作死的一生》~
就是这部片,让我觉得很多女生围着派克争宠是正当的。派克就是神。哈哈其实片子有点装,不过没关系啦。
每次都错过。。。
我要想想他要表达什么?
-you shouldn't drink too much - there're a lot of things i shouldn't do too much i shouldn't love you too 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