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新奇的观影体验,非常非常散的叙事方法,跟爱情是狗娘和低俗小说那种回环的叙事不一样,虽然也是几条主要人物线互有交涉,但没有在时间上动手脚,是按时间顺序讲下来的,繁杂的细节共同组成了这部一百五十分钟的电影,观看的过程仿佛是在做一道智力题。
(“?这是谁,哦好像是那个谁谁谁”这样的瞬间不停地出现)
有点不太明白的是,这样的电影算是歌舞片吗?首先这肯定是一部政治电影,片中有完整的演唱片段而且数量颇多,剧情也是关于歌手的台前幕后,演唱也会推动剧情的发展。
如果算是的话,这是我看过最另类的歌舞片。
男女主人公其实也可以掂出来,女主人公是芭芭拉·简,一个非常受喜爱的乡村歌手,名副其实的明星;男主人公是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只有他的声音回荡在纳什维尔街头小巷的“改朝党”竞选人哈尔·菲利普·沃克尔,一个麦高芬角色。整部电影虽然庞杂,但都是围绕这两个人在展开。
总觉得这部电影其实是对肯尼迪被刺的一个复写,凶手的选角也选了和奥斯瓦尔德有点像的人,同样是发生在政治集会场合的刺杀,同样不知道动机,被杀害的是饱受欢迎的女明星/竞选人,枪响之后,剩下的人照旧歌舞升平,电影用了更夸张一点的手法,直接让台下的观众在歌手的带领下开始唱歌,不乏讽刺意味。
梳一下人物关系。
开场一段颇有特色的片头,这里用的都是真正演员的名字再加上我脸盲看不出谁是谁就不说了。
第一个出场的其实就是麦高芬角色改朝党竞选人哈尔·菲利普·沃克尔,片头过后我们马上就听到了他那平缓,没有情绪,甚至有点有气无力的竞选演讲,看到了墙上粘贴的竞选海报,他的声音和存在还会贯穿接下来两个半小时的影片。
第二个出场的角色是海文·汉密尔顿,男乡村歌手,和芭芭拉·简同级的巨星,他在录音室里录“it don't worry me”这首歌,这是全片的主题。
同在这个录音室里出场的接下来三个角色,巴迪——海文的儿子,帮父亲管理公司,但实际上想当歌手;BBC女记者欧珀,由杰拉丁·卓别林饰演,有点大大咧咧,是纳什维尔的外来者,前来此地制作纪录片;珍珠,卷发的紫衣老太太,海文的伴侣?还是朋友?妻子?但是没有听过巴迪喊她妈妈,以前曾为肯尼迪家族工作,迷恋着肯尼迪兄弟,甚至现在提起当年的往事还会流泪。
遵从父亲的命令,巴迪把欧珀带到了另一间录音室,这里正在录福音歌曲,领唱的福音歌手是林娜,下一位主要角色。
10分钟左右,镜头离开录音室,转到纳什维尔的机场,这一段由电视记者的报道始,到芭芭拉·简昏倒终。
一位年轻的士兵问女售货员芭芭拉·简的飞机有没有到,他是下一个主要角色,他的母亲之前住在芭芭拉·简的隔壁,非常喜欢她,交代她的儿子一定要去看芭芭拉·简的演出,所以他每场必到。
(说实话一开始看他这么迷恋芭芭拉·简,我还以为凶手会是他...)
下一个角色是摩托车手,他还蛮有趣的,地位有点像蓝白红三部曲中的捡瓶子老太太,林娜后来看见他时说像他骑的那种摩托车是在逍遥骑士上映之后开始流行的,非常危险。
他后来又出现了几次,但是跟剧情基本上没什么关联,似乎是一种预示性的存在。
摩托车手停下,经过一个红衣司机的身旁,他是诺曼,民谣摇滚组合“比尔、玛丽和汤姆”的司机。
镜头来到机场餐厅,这里出场的也是一组主要角色:想当歌星但唱歌走调的女服务员苏莉;喜欢苏莉的黑人厨师;妻子埃瑟在医院病重的老人,要了一份草莓圣代;橙衣男子戴尔·瑞思,林娜的丈夫,他看上了苏莉。
转到接机大厅,这里出场的是约翰·崔普雷特,电视台的人,主持沃克尔宣传活动的主要人物,戴尔·瑞思前来迎接他;民谣组合“比尔、玛丽和汤姆”里的玛丽和比尔,在戴尔·瑞思和崔普雷特寒暄时从他们俩之间穿了过去;玛莎,瘦得脱形的加利福尼亚女孩,喜欢歌手汤姆,前来看望病重的婶婶埃瑟,但其实一直到她死也没去看望过;汤姆,玛莎和叔叔寒暄时在他们俩的背景里第一次出场,被空姐簇拥着(...)汤姆喜欢林娜,但是电影里貌似没有表现他们俩是什么时候见过面。
玛丽和比尔路过刚刚士兵询问过的售货员女孩,摊位旁边摆的宣传牌上是康妮·怀特,比芭芭拉·简稍逊一些的乡村歌手,表面朋友,实际上不对付,芭芭拉没法上场的时候请她来替代演出。
接机现场,在海文一行人之后出场的是巴尼特,胖胖的有小胡子戴墨镜的男人,从名字上来看应该是巴尼特企业的所有者,他是芭芭拉·简的丈夫(并且真的很爱她)。
芭芭拉·简终于登场了,一袭白衣,在女伴和丈夫的簇拥下下了飞机,她因为火灾受伤的心灵其实一直没有恢复。她想要和在场的歌迷打打招呼,却晕倒了。
接下来是所有主要角色的第一次会面,一场事故导致的大塞车,还有几个主要角色是在这场塞车中登场的。
哈尔·菲利普·沃克尔的竞选演讲车;海文、巴迪、珍珠、芭芭拉·简的女友坐着白色小车;年轻士兵搭了校车,上面贴了康妮·怀特的贴纸;戴尔·瑞思和崔普雷特的米白色轿车;苏莉和厨师的破破烂烂的浅蓝色卡车,汤姆和空姐们坐着的贴满花朵贴纸的天蓝色甲壳虫小车;玛莎和叔叔乘坐的黑顶绿身小轿车;比尔和玛丽坐着由诺曼驾驶的黑色轿车;女记者欧珀和福音歌手林娜坐着的浅棕色小车。
以及第一次出场的奇怪男人肯尼,他坐在一辆绿色的车里,几乎喘不过气了。
第一次出场的不知名民谣女歌手,金黄色的卷发,黄裙子,坐在红色小车里,和同行的男人(可能是她丈夫)聊着带红点的苍蝇拍。
女记者来到福音歌手队坐着的面包车前,要求和汤米·布朗讲话,他是福音歌手队的负责人。
摩托车手从一辆辆车上踩过,开着他的摩托扬长而去,塞车戏结束了。
至此,开场30分钟,主要人物基本出场完毕。
汤米·布朗在塞车戏过后的芭芭拉·简病房这一段马上就出场了,康妮·怀特要更靠后一点,在演出时登场。
苏莉第一次登台演出的那个酒吧“迪蒙洞穴”的老板叫“鳟鱼”(trout)他基本只和苏莉这条线有关系。
底下是几条比较主要的人物线:
苏莉想要成为歌星,在酒吧唱歌被鳟鱼看中推荐给崔普雷特和戴尔·瑞思当做捐款人派对的玩物,最终不得不以脱衣舞为代价换取了和芭芭拉·简同台演出的机会,芭芭拉被射中后,她穿着粉色裙子靠在台上,茫然无措。
林娜被不断打来电话的汤姆引诱到酒吧,在对方一曲“I‘m easy”和情话攻势下出轨,不断表白深爱她的汤姆却在她还没走的时候就打电话给身在纽约的某个女友。
芭芭拉·简没能登台第一次的演出,康妮·怀特给她替补,她因此和丈夫巴尼特吵架,第二次登台时唱了两首歌,无法控制地聊起了自己的往事,被丈夫劝下台,由此引出了第三次也是影片的最后一次在纳什维尔帕特农公园的演出。
(芭芭拉·简作为中心人物塑造却略显薄弱,反而是她的丈夫,为了妻子去向两人都不齿的康妮道谢,妻子台上失控后拿过话筒控制观众,因为崔普雷特背信弃义大发雷霆,塑造得相当饱满)
肯尼住进了玛莎的叔叔家,他和母亲的关系似乎很不好,老人的妻子埃瑟去世,他也参加了丧礼,并和怒气冲冲的老人一起到了帕特农公园寻找玛莎,在帕特农公园的演出中途,他掏枪打死了芭芭拉。
卷发黄裙的民谣女歌手在芭芭拉·简被射中后站到台上,带着观众唱起了“It dont worry me”。
崔普雷特和戴尔瑞思经常绑定出现,崔普雷特是沃克尔的喉舌,是这个麦高芬人物的化身,他威逼利诱苏莉讨好捐款人,欺骗巴尼特让芭芭拉·简为沃克尔做宣传(答应不在帕特农公园的演出上做任何政治宣传,结果当天演出的台后拉了一条巨大的沃克尔横幅)邀请比尔、玛丽和汤姆在帕特农公园的演出上登台。
全片他和玛莎是最让我讨厌的角色。这个人反复无常,唯利是图,视人为玩物,没有底线,政客嘴脸。
玛莎没心没肺,对爱她供她吃住的叔叔婶婶毫无尊重,甚至不知道她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大概是为了完成最后帕特农演出的所有角色大集合?叔叔本来没有理由离开妻子的葬礼,如果不是为了找这个侄女的话不会去帕特农的演出。
帕特农演出是所有人物的第二次大集合:海文、芭芭拉·简、玛丽和汤姆、苏莉、汤米·布朗、林娜和福音歌手队预定登台演出,再加上最后登台的不知名卷发民谣女歌手;海文的儿子巴迪和妻子珍珠自然在场;崔普雷特、巴尼特、戴尔瑞思作为家眷和关系人也在现场;诺曼作为三人组合的司机也在台上;女记者前来采访;年轻士兵喜欢芭芭拉简每场必到,玛莎也在看演出,比尔/摩托车手跟她一起(他们俩太像了...我本来以为是摩托车手,但是枪响之后这个人上台抱走了玛丽,所以应该是比尔);黑人厨师前来寻找苏莉;老人前来寻找侄女玛莎,肯尼跟随他而来。
另外还有一些细节,聒噪的女记者到哪里都被人嫌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她到废弃车场转了两圈,第一圈遇到了肯尼,第二圈遇到了摩托车手;和珍珠坐在一起时,不得不听她讲为肯尼迪工作的往事;比尔和玛丽是夫妻,但是玛丽爱着汤姆,汤姆则是彻头彻尾的渣男,汤姆睡着时玛丽一遍遍地说爱他,临走前甚至在镜子上用口红留了我爱你;诺曼是司机,但很讨厌别人叫他司机,似乎也有歌手梦;老人的妻子埃瑟和芭芭拉简住在同一层病房,芭芭拉出院时,埃瑟却去世了,一无所知的年轻士兵满是喜色,还向埃瑟问好,老人哭了;黑人厨师虽然喜欢苏莉,但是林娜到酒吧听汤姆唱歌时他故意和她坐在一起,还给她买苹果酒;戴尔瑞思和林娜有两个失聪的孩子,苏莉从捐款人派对回来之后,戴尔试图勾引她未果。
(我不喜欢乡村...全片最喜欢的歌是三人组合在酒吧唱的那一首,然后就是汤姆的独唱)
The price of bread
may worry some
but it Don't worry me
and tax relief
may never come
but it Don't worry me
economy's depressed not me
spirit's high
as it can be
and 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
they say this train
Don't give Out rides
but it Don't worry me
and all the world
is takin sides
but it Don't worry me
cause in my empire
life is weet
just ask any be that you might meet
life may be A one-way street
but it Don't worry me
it Don't worry me
it Don't worry me
you may say
that i ao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
it Don't worry me
i ain't gonna be worried
it Don't worry me
no , not me
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
i got a smile on my face
it Don't worry me
i'm gonne malk
with my head held high
it Don't worry me
you know why
you may say
that i ain't
but it Don't worry me
let me hear you sing it
it Don't worry me
no it Don't worry me
i'll be smilin',smilin'
you may can
that i ai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
hey hey hey yeah
it Don't worry me
oh no it Don't worry me
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
sing along singin'
it Don't worry me
it Don't worry me
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
it Don't worry me
i'm gonna walk with my head held high
i Don't worry me ohhh-ohh-ohh
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
Nice and easy
ot Don't worry me
i'm smilin'
it Don't worry me
no more cryin'
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
电影人并不总是遵循标准的声音等级划分,有的人反而会尽力规避。
《纳什维尔》中有着革新录音的技巧,颠覆声音占据主导位置的传统,以此引领多声道、多音轨录音的潮流。
影片没有使用吊杆式麦克,而是采用了无线麦克风。每位演员身上都别有一个麦克风,随后他们的声音会传递到一个录音接收器上。
在混音过程中,奥特曼想制造大量的声音,正如一个人在喧闹的房间中听到的那样。许多演员同时讲话,对白是多层次的,话语彼此交叠。此外,无线麦克风能收录到普通录音技巧无法捕捉的环境声,如衣服发出的沙沙声。因此,最终得到的混音极为丰富,展露出不同方面的声音,并且某个人单独角色的声音也不会凌驾于该场景其他声音元素之上。影片的混音达到了与画面一致的效果,即许多事情同时发生。
这样的做法会让当时的观众与评论家们大跌眼镜,毕竟他们更习惯传统的声音级别划分制度—所有声音元素加以调控和均衡之后,在混音中单独给予演讲者主导地位。虽然奥特曼在70s初期拍摄的影片都颇具争议性,但其多轨录音技术如今却成为电影制作的传统,即使大多数影片并向他那样有所追求的高密度声音。
罗伯特·奥特曼的美国70s乡村音乐之都浮世绘。多线网状结构,对数十位人物一视同仁,多主题叙事,政治讽喻,叠加的对白,音乐与竞选演说。怀念肯尼迪家族,汽车坟场与大象墓地的女诗人,连环车祸,[逍遥骑士]摩托,五音不全&脱衣舞。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9.0/10)
[纳什维尔]究竟是在说什么?到了最后我们发现根本没法讲出电影的主题,而这一次它一点问题也没有:我们无法为它归类,这正是伟大作品的标志。奥特曼看似散漫无结构其实大巧若拙的叙事是大师级的,人物线众多却清清楚楚有点有面,漫画式的人物却在下一秒就变得立体而人性化。这是一等一的浮世绘。
纳斯维尔或为奥特曼影史最佳。因为其鲜明的风格元素似乎找到了一块最佳的落脚点。你看,乡村音乐节,登台献歌穿插期间顺理成章,使影片合理地维系在一种轻快散漫的基调中;歌手歌迷媒体各色人等扎堆的地方,想不要群演碎嘴台词叠加都很难;歌星间的奉承嫉妒,歌迷们的狂热痴迷,一系列台下幕后的八卦揭示,相较于政治战争或西部等其他题材类型,更适于奥式琐碎去魅与温情讽刺的嵌入融合;最后,惊悚元素无需杜撰,历史掌故随手可得,并且演唱会高潮与开枪射杀之间形成了最强烈的情绪反差!……“你可以说我不自由,对此我不心忧。”片尾曲的演唱者芭芭拉哈里斯,与凯伦布莱克在1975年前后曾同时出现在《纳斯维尔》和《大巧局》。
75/100,奥特曼用顶尖的群像塑造力强行建立了结构,70s美国战后芸芸众生速写,从文化到政治皆有详尽的反映,像一篇虚构的社会研究材料。
当时以为Player是他的神作,不想他只是惯常为之而已。到Short Cuts已深刻明白这个道理,Prairie Home Companion也绝非偶然,我们早在七五年就已有了全明星多线条连唱剧可供享用了。
导演研究二刷,乡村音乐发源地纳什维尔众生相:歌星乐队经纪人,政客记者追星族,士兵刺客嬉皮士,梦想死亡乐声扬。普世欢腾下掩藏着无出路的脆弱迷茫伤感,奥特曼再显群戏大师派对男本色,熟脸多多原声赞爆(演员亲自作词作曲),与遗作《牧场之家好作伴》形成呼应:人生如演出,终究要落幕。
《纳什维尔》有奥特曼最纯粹的意识外现,充满了独立又感性的微观联结浮世绘,如创造角色的方法论是在上一个语境中建立人物,然后放到下一个语境中来显现,于此同时,不同故事的纠缠方式,也为这幕嬉皮士年代芸芸众生相互相标注微妙而精确的评论,意指用乡村民谣千篇一律却深入人心的歌词,搭配细致不拘一格的风情画,呈现时至今日依旧可以窥探的去魅缩影,包容且前卫。
永远的群戏大师阿尔特曼如果不玩多线叙事就不是他了。纳什维尔众生百态的群像,角色遍布各种阶层和类别,甚至可以辐射到整个美国社会。而且还隐隐带着些冷幽默,像最后上位的女歌手,永远赶不上热点的BBC记者以及那个遍及影片始终的政治宣传。
【B】奥特曼的音乐品味真的很棒,音效运用和场面调度出色,另外美国迷笛有没有约炮的呢?
摇滚乐汹涌的年代来拍老土的乐种,当然有挖苦右翼老粗群体的动机在(衣着艳俗的女歌星问谁是朱莉克里斯蒂?对比两人衣着的不同就看得出讽刺的点)。但是阿尔特曼的讽刺并不刻薄阴毒(矛头一样对准貌似左翼前卫其实虚荣做作的记者)。时代隔阂加文化隔阂,要领会所有的梗当然不可能但观影乐趣不缺。
浮生扰扰,散而不乱;曲音靡靡,悦耳动心。
擅长处理群戏的罗伯特•奥尔特曼以其出色的调度与控制力,在“喋喋不休”的对白与“混乱无序”的场景中,精确地描绘了越战阴影下美国芸芸众生的人情性态,并深刻揭示出普世欢腾气氛下的美国社会精神危机。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与最佳导演等提名,堪称美国70年代电影代表佳作
越战后的美国浮世绘 奥特曼同学在下一盘野心勃勃的大棋 出色的群戏调度 混乱的音效 谁能告诉我那个开摩托的酱油到底是在做什么?还有谁能告诉我为啥奥特曼同学的音乐总那么好?
本科的时候教文学概论的老师说:当你修饰的时候你已经离本义很远了。歌唱作为语言(说话)的一种终究修饰,那么是不是当你唱歌的时候你已经离真理很远了。
好像全片都可以总结成一句歌词"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如果只有时间看一部鲍勃,那一定是纳什维尔,它就是整个70年代人们半醉半醒人生的写照,在那里,他们随意走进一间酒吧,走上舞台,everybody sings! 原声太棒了
十星神作!奥尔特曼好像没想讲任何故事,可是观众就已经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复杂情绪,这是一首献给70年代受伤者迷茫者的温柔诗歌,25个人物的生活相互交错,伴随着那些独立创作的歌曲,台上台下满是喧嚣后的落寞,复杂的画外音和声效处理是时代的最佳注脚,怅然若失的结尾令人感动不已。
When faith is fading, music or anything becomes the shelter; when the shelter is still trembling, idols are made to fool the minds. Fortunately, the next generation is deaf. Rich, but not busy; modern, yet still well grounded.
本片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腐朽,让一个想混进娱乐圈的女孩跳脱衣舞,并以最后歌星遇刺说明了艺术是脱离不了政治的。
如果要挑出一部最具有美国气质的电影,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纳什维尔》。此片并不是因为塑造个人英雄,塑造美国梦而拥有美国气质。相反,罗伯特.奥特曼锋利的切开了美国人的头颅,将脑子里的“精神”展示在了手术台上。在70年代这个遍地都是电视节目,嬉皮士,摇滚乐,毒品,性放纵的年代,那是美国社会最多元,最自由,最有魅力的时代。而这样的魅力来源于文化工业的兴起,其中广播,电视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单一化的文化工业输出下,人也变得单向化。而反抗这种文化极权的叛逆者也随之出现,两股力量相互撕扯,好不热闹。
Altman's comment on Country-western music hub -- Nashville, filled with politics, just like Hollywood. A calculated and brilliant point-by-point deconstruction of the folk musical and the American my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