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之间香港突然有了两部救火题材的电影。先是去年下半年彭氏兄弟拍了《逃出生天》(《逃》),紧接着就是如火如荼地宣传这部传说仅后期就制作了11个月的《救火英雄》(《救》)。
其实前有工业光魔的《变形金刚3》,后有《环太平洋》吉尔莫卯足了劲把麦考白也给拼得泪流满面,香港即使使尽全力,在特效这方面也难与好莱坞相匹敌。《逃》和《救》都是这样,虽然特效确实有亮眼之处,但是失真感还是会违和地出现,《救》里甚至看不清一些关键性的动作。当然,成龙宣传片里的天火袭击香港,发电厂的渐次爆炸,《救》的阵仗可算是灾难片版的《风暴》,而且居然没有跟风做成3D电影,是值得挑一挑大拇指的。
我一点也不否定香港影人在拍类型片上的追求。《逃》就是一部合格的类型片。它几乎照搬好莱坞灾难片的模式:英雄兄弟火场双生花,火场救人好比升级打通关,加一点儿亲情爱情兄弟情,弘扬一下专业主义和敬业精神,最后是集体小强大难不死的大团圆结局。该吓的时候吓,该哭的时候哭,彭氏兄弟证明了,这种大片模式so easy,香港人民也能拍。
但是彭氏兄弟的失败也在于此,他们只是想无过无失地拍一部类型片,因此技术娴熟,却毫无新(心)意。而郭子健在《救》里的叙事不无蹩脚,第一次进火场就硬逼着人家神思游离重温不美好的回忆,人家还要干活呢好不好;电影的配乐也时常让人捉急,对白里说着“如入鬼域”,浓浓黑烟里再放出细若游丝的女高音,你当真想让观众把这当鬼片来看吗?但是整体来说,《救》比《逃》强,强就强在多了那么一些追求。
同样是有亲人困在火场,彭氏的处理很简单,就是考验救家人还是专业主义和敬业精神。《救》的这个点涉及到阿潮、海洋和阿森三人。在片子开场前二十分钟,所有主人公的背景全部交代清楚,只有海洋是最后在火场里才揭出他的痛处是火场失子。阿潮先是舍子救人,救人告一段落他本欲离开救子,体现的是他简单不无任性的为人和爱子之心,被阿森劝阻后,他一起完成救人的人物,体现的是他专业敬业的一面,同时也是他与阿森之间摇摇欲坠的兄弟情的最后一丝信任。阿森完成任务后,返回火场营救阿森的孩子,则是践诺和兄弟之情。救孩子这一件事,成为三个人物线索的交点,并且是完成他们性格塑造的重要步骤。
《逃》和《救》的剧情都涉及多人,但是《救》还是更用心地避开了平面浅薄的角色塑造。在六个核心消防队员里,主要角色算有主要戏剧冲突的阿森、阿潮和阿叶,次主要角色算李培道和海洋,再次要一些的算没有剧情推进任务的新人阿健。虽然不能算是群像,但是在主要人物里就出现了层次感,每个角色的性格都完成得相当鲜明,尤其是任达华饰演的李培道。与海洋比赛体力,体现其性格之傲娇;在火场侃啤酒舍头盔舍性命,是其豪迈与忘我。培总的戒烟,也成为剧情的另一个爆发点。
其实,《救》一片的主旨即超出了一般类型片,而更多地具备传统港片的精髓:如何面对包裹在浓烟之中的人心。片子的开头,即用一场问询,平行地介绍了三个主角:阿森、阿潮和阿叶。阿潮为人简单、义气,阿叶善钻营、有野心,这里面最纠结的当属阿森,他在良心义气和晋升前途中间摇摆不定,既有激进务实的一面又不敢不循规蹈矩。让阿潮独当罪责,成为善良而懦弱的他心头的一道浓烟。阿叶的失足重伤,女友的离开,是他心灵上一道又一道沉重的锁链。
影片用相当多的细节来塑造阿森的这种性格,并且不断加压,让谢霆锋的这个角色成为本片完成度最高的角色。最后承担全片主题的也是阿森。当阿森把阿潮和他的孩子送入安全地带,自己锁在火场,以自己的生命完成对他们的拯救时,阿森也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阿森在火场点烟的那一幕堪称妙笔。从飘落如雪的面粉,到缓缓吐出的烟圈,三个主人公的大特写,放慢的镜头和这时候显得曼妙的音乐,无不渲染着英雄浪漫主义的氛围。无论从意境还是主题性,这都是全片的制高点。
郭子健2007年拍《野·良犬》出道,2010年便凭《打擂台》拿下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并提名最佳导演。新人可畏,就是因为多的这二两追求。
平安夜,天气异常炎热,全城莫名诡谲。高负荷运转的发电站危机四伏,消防局严正以待。救火队员各自的满腹心事,让这场“硬战”充满了情感上的纠葛。
何永森、游邦潮、叶志辉,三人是十年生死兄弟,如今却各怀心事:深得赏识的何永森被调离消防局,心有不甘;叶志辉玩转人际关系,升迁最快;游邦潮生性潇洒,不为人事所累,却遭遇坎坷婚姻。三兄弟间暗藏背叛的秘密更是让关系紧绷如弦。与此同时,内地超级消防员海洋前来报到,作为香港消防局“新兵”,遭遇“老兵”培总明里暗里的刁难,而他自己也有着一个解不开的心结。
危机终于来临,电站爆炸大火,香港陷入前所未有的一片黑暗。更有一群人被困火海,命悬一线。消防员走进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环境,对抗致命浓烟侵袭,既要救人,又要应对手足斗争,还有队里高层为保稳妥的命令不时闪现。究竟是“一命换一命,救一个算一个”还是“遵守指令,以大局为重”。这场火,不只是拯救,亦是兄弟之间的救赎,将心魔而起蒙蔽心智的浓烟挥去。
尤其是谢霆锋最后的把烟头一扔,视死如归的感觉,超级感人!
看过许久,初时跃跃欲试要写些什么,甚至连标题都已早早定好。现在看来这名字中二得很,不过总归是当时心情的真实反映,便不改了。
一直未曾动笔是因为颇为喜欢此剧,作为Nic的真爱路人甚至觉得金像有望,奈何提名寥寥捧获寥寥,终归浇熄了当初蠢蠢欲动的一腔热血,而这篇早该截稿的影评也一直延宕至今。时值岁末,这桩心事,也就不留着跨年了。
时隔一年有余,最深刻的印象是——这是一部不一样的消防题材电影。不同于其他类似题材影视剧聚焦于火场救援的紧张激烈惊心动魄,本片却更多着墨于“心火”,而火场也从情节展开的最关键平台,变成了“心魔”的具象。在这部电影里,对“人性”这种“物”的层面上的探讨,要重于对“救火”这种“事”的方向上的论述。
如果说同类型的其他电影是“热烈紧凑”,那这部电影的气质就是“诡异绵长”。确如豆瓣网友的评价——从不知道消防片还能拍出鬼片的氛围,可戳中我的,或许正是这样奇诡的独特。<图片2>
影片开头是浓烟滚滚的长镜头+悠长而诡异的咏叹调,当时独自去的影院、又因着是工作日举座寥寥,委实被吓了一跳。现在想来,这应该就是本片压抑基调的第一个预示吧。类似的长镜头、咏叹调和低沉的旁白贯穿全剧,时不时就会冒出来撩拨我脆弱的神经。回头想来,这样的设置对于明确基调、烘托氛围而言着实大有作用。
而低沉压抑的,却远不止色调。
首先是主角的人设:谢霆锋饰演的阿森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完美男主——他有(强烈的)上进心和仕宦意(话说一般这种人不是做不了主角的吗2333),却于升迁途中几经辗转郁郁不得志;余文乐饰演的阿邦属于港片比较常见的路数——讲义气、洒脱率性、勇于承担。这样的两个人与昔年好友而今上司——更精于升官一途的阿辉(安志杰饰演)之间,自然有种种暗流汹涌。影片的第一个情节是一次救援后的问责,阿邦主动承担了全部责任与升职渐行渐远,而阿森在犹豫纠结后,或许出于不辜负好友好意的考虑,或许是对升职的渴望战胜了义气和担当。无论如何,他并没有站出来与好友共同担责。奈何事与愿违——他面对的是一纸“调任令”而非“升职令”。
虽可以理解也十分常见,但男主角总归是一个不同以往的、第一个情节就点出了他的强烈欲望和“道德污点”,而且之后由于和阿辉的争执间接导致了昔年知交的丧命(不过我坚持认为阿森对此没有责任)这对于“主角道德洁癖症”患者的我而言,真的是一处从开篇就一直不尴不尬却不舒服的存在。乃至最后阿森做出自我牺牲的抉择时,虽然明知这属于“为死而死”自己找死,是为了让Nic有机会在粉尘缭绕中好好地抽根烟耍个帅;即便知道这个情节不合理且没必要,但仍旧让我长出一口气,对于有些偏执的我而言,或许只有这样,才算是这个人物最彻彻底底的“洗白”与救赎。
此外还有很戳中却又细思恐极的一个设定——消防员在高温空气稀薄能见度极低的环境下,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是自己的心理障碍。那些痛彻心扉此生再不愿忆及的片段,会在一定场景的触发下闪回。由于这个设定,很多人物的性格经历被巧妙地展现了出来,不落俗套地丰满了角色,同时·也不出所料地贡献了一些亮点和泪点。
破除心魔的过程是无疑是压抑而揪心的,但对有些痼疾而言,破局的唯一方法,就是再次入局。
还有就是同行者的死亡,和无时无刻不罩在头上的被困者死亡威胁(尤其被困者中还有阿邦的女儿)。从阿辉的意外坠亡,到任达华饰演的老消防员的殉职,乃至最终阿森反锁房门在烟雾缭绕中走向终结的画面。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都变成了阿邦抱着女儿劫后余生时手中拿着的消防头盔。
这些与色调配乐打光镜头共同营造了一个诡谲可畏的火场,所有为了拯救其他人的性命主动踏入此间的人,无论最后出来与否,都是英雄。
向所有消防员致敬!
厚颜无耻的分割线
欢迎关注笔者微信公众号——混吃等死不想死
扫码没什么惊喜...也没惊吓...嗯就酱。
想去看这部电影,最开始是因为余文乐,后来则是因为从优先试映到正式上映没有看到过一个差评。而事实证明,这部片子的确给2014年开了一个好头,如阿乐所言,香港电影没有失礼。
极其喜欢游邦潮这个角色,并不仅仅因为他是由余文乐饰演,更多的则是由于在他身上我找到了太多共鸣。对权力地位的态度、为人处世的方式、责任感、亲友情,多少都能看到一些我自己的影子。换作相同性质的其他场景,我大概也会拥有同样的心态做出同样的反应。之前看某媒体对余文乐的采访,关于这个角色的性格他说:
“他其实很简单。他是一个比任何人都熟悉这个工作环境的消防员。其实他都懂,怎么上位,怎么去避开一些麻烦,他都懂。政治,办公室政治,他也懂。只是他不想参与,他觉得嫌麻烦。他也不是想上去当什么官儿,他也没想要上去做一些什么大的事情,反正他就打一份工。上班,下班,回家,带孩子,就这么简单,他不想参与太多东西。但不代表他不懂,是因为他太懂,他觉得不需要,他也不求这个,他的心不在那。”
叶志辉(安志杰饰)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升官上位,身为消防员不进火场却穿着礼服喷上古龙水去参加各式party,他认为这才是成功,这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东西,而何永森(谢霆锋饰)却说,我做消防只是为了救火。大家追求不一样而已,你高高在上俯瞰众生,你觉得你自己坐拥一切万众瞩目,你怎么知道位卑言轻的人们就不幸福,就真的很羡慕你。你觉得名利是一切,但对一些人来说,它们真的屁都不是。幸不幸福,满不满足,每个人的尺子不同,只有自己才可衡量,只有自己感受到的才是实际的。
恐惧是人的天性。你看到油管爆炸大火浓烟怕得腿软心紧,你以为消防员就不怕吗?英雄并不是天不怕地不怕随时都可以站出来遮风挡雨顶天立地,那么到底什么是英雄?借用杜汶泽在《头文字D》里说的一句话,“知不知道什么是神?神以前也是人,不过他做到人做不到的事,所以他成了神。”同理,英雄也是人,不过他能克服常人一样会有但不一定克服得了的恐惧,所以最后他成了英雄。
灾难片是我最喜欢的电影题材之一。它们的意义不只是为了让观众如坐过山车般地经历完紧张刺激的剧情最后对英雄歌功颂德皆大欢喜,花费那么多时间心血做出来的特效要是只有这点价值那未免也太悲催。其实灾难片大多都有探讨人心。世间最美善之物莫过于人心,最邪恶之物也莫过于人心。是违反规定抓紧时间多救一个是一个,还是遵守规定层层上报等待批文,哪有那么容易做出决定。除此之外,特效可以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灾难现场,虽然我们中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经历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当然这是好事),但连环追尾列车脱轨大楼着火这些事故有没有可能遇到,我们又何从得知。新闻天天都在报道这类消息,看着别人身处水深火热我们或同情或揪心,却实在不能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
要有忧患意识。杞人忧天自然不必,居安思危却是必须。学点常识,调整心态,听从指挥,不要添乱,关键时刻说不定真的能救命甚至救的不只是你自己的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万先生(谭耀文饰)在培总(任达华饰)死后失控大喊“他们是消防员,但他们连自己都救不了自己”,是,他们是消防员,人民群众看到他们会立刻安心,但他们也是人,也都是爹妈生的,不是无所不能,不是不会死。别人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火场来救你,拖后腿就算了,人都死了能不能少瞎逼逼几句。
说点轻松的,海洋(胡军饰)支撑不住从发电机上摔下去眼看着就要掉进全是电的积水里时,游邦潮及时踢过来一个垫子然后说对不起我来晚了那一幕简直是帅得大快人心┭┮﹏┭┮,我当时整个人直接就手舞足蹈了像个神经病一样- -。还有剧终霆锋在漫天飞舞的面粉中点烟那段,画面实在太美,从未见过有人能把一支烟点得如此性感而决绝。
之前看采访发现我很喜欢郭子健导演讲话的风格,看过之后也真的很喜欢这部完成度很高的作品,基本无槽点尿点,有思想有深度,也吸引更多人去关心消防员这个工作危险度非常高的职业群体。
最后,向所有的消防队员致敬。民无你们难安,国无你们难平。
提《救火英雄》,必然绕不开之前那部《逃出生天》。相距不过三个月,同样的制作规模,同为救火题材,同由不同世代的香港男星担任主打,撞题材都撞得这么正,实在不好解释。
无可避免的“重复消费”,加上档期和宣传不利,《救火英雄》也蒙受了负面影响。
可是,《救火英雄》显然比《逃出生天》好多了。
一来它是个良心电影,不搞3D。2D能讲清楚的浓烟,没必要靠张牙舞爪的劣质3D来唬事。二来在剧作编排上,《救火英雄》显得更有章法,层层推进,悬念迭起,几乎没有离开过救火这回事。三来,相比较于多数合拍片(《逃出生天》完全是广州消防的主旋律),即便还有内地演员的参与,但这部电影只是在讲香港的事,带有浓厚的本地意识。
回到《十万火急》时代,很容易看出香港电影在制作上的变化。杜琪峰跟银河映像注重人物的性格丰满(个人情感及家庭),制造火场的高潮大场面,呼唤时代的英雄。郭子健已经把救火这回事放在了最低的层面,接连死人不说,好看与惊险不再是首要追求。他抛出对官僚体制的质疑,人浮于事。在浓烟中直面人心阴暗,以及一眼可见的救香港寓意。影片高潮段落,索性是一个“过度抒情”的场面调度,完全交给了主人公的内心戏。
与《风暴》相似,这部电影也主动制造灾难,不乏夸张之处。在圣诞夜和最热冬天的催化下,电站危难和香港命运划上了等号。你当然可以批评,郭子健不过是一厢情愿,刻意去制造了一场超脱现实的灾难,然而,加上浓烟的铺垫和人心的迷失,《救火英雄》所要摸索跟寻找的东西其实已经足够明白。
弦外之音还来自片中人物操持的语言:叶志辉的英文、海洋的蹩脚粤语、电站女员工的国语,这些语言交织一起,更加佐证了《救火英雄》所要反映的背景,那就是2013年,当下时刻的香港。并且,这些语言在片中产生了剑拔弩张的冲突,此外还有直截了当的调侃——这在合拍片浪潮中都是很少见的案例。以往,电影制作者跟演员都在试图藏拙,结果两边不靠。尽管《救火英雄》也没能完好地处理这个问题,然而,导演却主动跟观众示了个好,并不露怯。
《救火英雄》还有个亮点,一般救火片都是往塑造英雄的路子上去,积极正面主旋律。结果,这部电影走了一个反英雄的模式。火被扑灭了,但观众却高兴不起来。何永森从头到尾都是失魂落魄,阴郁不得志,缺乏传说中的主角光环。不过粉丝们也松了一口气,谢霆锋终于不再需要表演用力(撞门那里除外)。由于故事的时间和空间都被急剧压缩,何永森到底还掩藏了什么秘密,电影并没有明示。但所有人都看出来了,他就是奔着自我牺牲的心思去了,舍我其谁。
多数时候,火场不再是火光烈焰,《救火英雄》一再制造浓烟,无论是酒厂还是电站,浓烟制造了匪夷所思的恐怖片气息。也不是说,一般灾难片就没有恐怖或惊悚的成分,但往恐怖片里拍的,《救火英雄》倒还是真是少见。这般路数也令《救火英雄》在一堆贺岁档电影里显得气质独特,借助匠心独到的浓烟,郭子健的个人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而按照个人理解,《救火英雄》确实也跟所谓的贺岁喜庆沾不上边。这是一部虽败犹荣的电影——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电影外。【南方都市报 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4-01/18/content_2011366.htm】
唯一的感受就是谢霆锋真的很帅,特别是最后抽烟的那段!
我觉得是完成度较高的电影,细节做的不错,人物性格尚可,但是无论是故事还是人物都有脱节的地方,导演也说了每个人性格背景都有,只是电影没交代。比中规中矩要好一些。希望安志杰有天能演好人。
继广州市消防大队宣传片后 香港消防大队也来了
场面和演员都很出色,尤其任达华!剧本略有瑕疵,内容压缩在一天内拥挤了点,很多点不能放大有些遗憾。独白的设置也让人有点不解。开头剪辑十分出色,满是冲锋队的味道。总体还是不如杜琪峰的《十万火急》,但比年初那部《逃出生天》强上百倍!而且没用3D糊弄,2D效果出众,郭子建和英皇真乃业界良心!
昨天刚刚看的,那些所谓的贺岁片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挖掘了一些关于人性与现实的东西,人终究是要回归道德自律的。真的感慨,每个人的表演都很入戏,每一个表情都很到位。很赞!
电影播完,门口小卖部大妈说香烟已经全部卖断货了。
1.我在心里有3次泪眼婆娑;2.谢霆锋果然越来越赞了,配角各种精彩;3.配乐佳,镜头拍出了不一样的火灾感,很有新意,最后谢霆锋的抽烟和耍帅镜头实在是迷死人了,有些电影就是可以这样无理由放肆的表现和刻意。
主旋律的题材拍出了恐怖片的即视感,好几段戏完整、丰富且揪心感十足。只是导演既然对构图、配乐这么有想法,又何苦找这种高大全题材来拍,完全是好刀用来切豆腐。
题材不新鲜立意却另辟蹊径,灾难片让我们看得心跳如看鬼片,全片让人笼罩在黑蒙蒙的浓烟之中,不停地提示不要相信你所看见的。我们看到是救火救人其实是在救人心,想赞一下超写实风,配乐一起却文艺十足。每一个人物内心刻画得很细致入微,结局处理得很果断。最后,没做成3D绝对是良心之举。
75分。本来只是冲着小谢去捧场,没想到完成度远超乎预料,小谢回头找余文乐之前的节奏和氛围都很赞。配乐和镜头感很有郭子健的个人风格,悬疑中带着几分惊悚推力(很容易想到西游降魔篇里面让人惊艳的几处设计,郭导的鲜明竟然能从周星星风格中脱颖而出?)。对小谢Po朝霆的特效相当满意。胡军扣分!
分明是韩寒。
結尾謝霆鋒抽煙的鏡頭,讓我第一次覺得男人抽煙原來可以這麼帥。
谢霆锋最后点烟的镜头真是帅到“爆”!!!
撇开特效不谈(火灾片最基本应该具有的),本片几个主演的关系比火场特效更有看头。sam在门那边对阿潮说学校已经选好的时候,我眼泪都流下来了。今年最美的画面是sam、培总和叶sir在小麦粉里抽烟(误)。导演用全香港身材最好最会打的男星穿礼服喷古龙水去跟上司搞social,用漂亮的美式口音发完脾气最
最后谢霆锋在面粉飞舞中抽烟的镜头性感极了
可给7分。开头陨石砸中环,以为科幻片,笑爆。“你还是说普通话吧”,粤语+英语+普通话。远离十万火急,围绕浓烟来做文章,故事完整流畅,华语片比较短板的特效也很合格,中间合伙突围,拍出了紧张感。遗憾没能拍一场正面的浓烟搜救
情節緊湊刺激扣人心,場面高端大氣上檔次,演繹認真創意不忽悠,內心戲充足感人無多餘。
共赴患难绝望里,紧握在手,良友
导演在电影里还是实现了些浪漫主义情怀,完成度很高,情节紧凑。但这一切发生的太过集中,感觉更像是剧情在马不停蹄的为他们安排死亡。针对人心和烟的关系重复的次数太多,反而负累。不适合贺岁档啊
战胜心魔,这个主题很不错,但是作为类型片太多的东西差强人意,比如功能性太差缺少辨识度的配乐,糟糕的特效场面,过于平面化的主角,还有调理不够清晰的叙事,甚至编剧的主观计划已经严重左右了人物的命运,就是为了最后那个唯美又诗意的结尾吗?工业属性差了点,好在立意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