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难受的事情,莫过于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郝梅是及其不幸的一个女人。
她的初恋是王小嵩。
然而,她却没和他在一起。
相反,在当知青的途中,郝梅被一群小流氓玷污,而且因奸成孕。孩子的父亲是谁,她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或许连梁晓声老师本人都不知道。她的境遇,不禁让我想起了《射雕英雄传》的苦命女子秦南琴,被一个素不相识的男人玷辱,然后独立抚养孩子长大。而郝梅,在怀孕之后做了一个可以说是很愚蠢的决定:偷喝农药,以求一尸两命。
然而,郝梅并没有死。
命运给她开了一个不公正的玩笑。
她不仅没死,而且肚子里的孩子也没有死。
但是郝梅,变成了哑巴。
一个不到二十的未婚姑娘,带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放在现在都是十分丢脸,异常恶心的。何况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不知道,有多少双毒辣的眼睛,多少只竖立的食指,多少句刻薄的话语,多少口鄙夷的唾沫,都在排山倒海地朝郝梅袭去。
这时候的郝梅,已经失去了说话的能力,无法再和世俗辩解,无法再和世俗开撕。但毕竟世俗是世俗,郝梅是郝梅。
在经历了一次异常失败的自杀之后,郝梅变得坚强,变得冷漠,变得独立。未婚的单身哑母,独立抚养一个私生女;这生活是得有多么艰辛,或许个中辛苦,只有郝梅本人才能体会。我等外人,无权干涉。
此时的郝梅,又让我想起《夜半歌声》中的宋丹萍。那个被硫酸毁容的男人。郝梅想过自杀,宋丹萍也想过自杀。然而两人的自杀也都是失败的。是的,宋丹萍和郝梅一样倔强,一样坚韧,一样不服输。都是在经历了几乎位于死亡边缘的灾难,都是靠着自己的意念在默默的隐忍中度过了难熬的十年。然而郝梅,却不比宋丹萍。因为十年之后,宋丹萍与自己的真爱小霞重逢,二人在烈火中永生,携手共登天梯,在极乐世界的殿堂中永结连理。而郝梅,在十年之后,依然承受着无边无际的痛苦折磨。
编剧很聪明,自动过滤了郝梅作为未婚单亲残疾妈妈的3650天。一晃十年;郝梅和自己的初恋王小嵩都过着自己各自的生活,再也没有交集。等到郝梅重出江湖的时候,是她来历不明的私生女儿患上了骨癌,必须去北京的大医院治病。郝梅很穷,她没有钱;最多就有点低保。可是,她却没有选择自我了断。或许,那次异常失败的自杀让她明白活着就是王道。她为了给女儿筹集医药费去北京治病,省吃俭用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仓库,甚至暖气井;用自己从邻居老潘那里借来的一点微薄的钱财去读夜校,看到有征稿的地方就四处投稿来赚取女儿的救命钱。然而,因为拖的太久,郝梅女儿的癌症已经全身转移,做了天使,到了没有病痛折磨的天堂。
这是上天安排好的命运?不,这世上根本没有上天,因为我不相信上天;这世上根本没有命运,因为我不相信命运。我就是我,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就算荆棘缠身,我也要用自己柔弱的双手把它一根根扭断;就算我的手上已经痛楚的血肉模糊,我也要用牙齿把它一点点咬断。
再见,郝梅。
又见,郝梅。
又一个十年的轮回,郝梅终于浴火重生。
此时的她,已经成为了一名作家。以血为纸,以泪为笔;自己的经历,自然是文章的灵魂和肉体。
世间奇女子,郝梅者也。
大概是花了三天左右的时间看完了42集。已经记不清是小时候大概几岁和父母看的了。只是在偶尔的时间里突然想起这部片子,网上搜索才发现是1992年的作品。距离那个年代一晃已经二十多年过去,曾经关于剧情的记忆已经变的残缺不全,现在看来,真的很压抑,可能是因为曾经一直被客订在教科书里关于文革关于知青的只言片语,当由于一些机会接触到全新的历史时,认知被强行改变,完全无法接受,无法接受他们在那个时代的言行和情感,可能这种无法接受就和现在的00后95后不能接受我们一样,有时代的隔阂,也有历史的烙印,老韩的死、小玥的堕落、小嵩对那段挚真情感的释怀,让我感慨、唏嘘、流泪,彷佛我曾经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变迁一般,不得不说,这是一部真的很大胆的片子,比现在什么的网红、什么广电都来的真实,而最让我内心憋闷的是 似乎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情感随着那代人的逝去,已经悄然的不复存在了。ps:如果你和我一起看了这部片子,你会有怎么的感叹呢?
原著小说一度是我的最爱,初中高中时不知看了多少遍,情节大概都能从头至尾捋出来。大学都要结束了才看的电视剧,很尊重原著,和书90%是相似的。主演几乎都是哈尔滨人,虽然有些片段演技略显僵硬,看着略微尴尬,但听着熟悉的乡音,还有熟悉的黑土地上发生的故事,还是很亲切。片头真的很不错,三代演员轮回出现,还有片头结束时五人拉着手转圈圈的镜头,很点题。歌也很触动人心,有种老派的好。“放开你的手,才发现故土难离”。
最喜欢他们在北大荒插队的那段时光,虽然条件苦点,但只有那个年纪才会有真正的欢喜。
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复杂着呢。这部剧处理得很好,主题很宏大,友情爱情亲情事业家庭社会,真实生活中有的全都有了。情节曲折,但绝非狗血。格局之大,节奏之紧凑,远非现在的剧能比的。
感觉我的身体里住了个老灵魂,每次看到那个年代的书还有影视,都会觉得无比亲切,甚至感同身受,好像我曾经在那个年代待过一样。
我不认同苦难教育,非常不认同,但我觉得我们应该关注别人的苦难。苦难的原因无非两种,自身的原因,家庭社会的原因。关注别人苦难的同时会让我们自省,我们有没有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的时代如今有什么问题。
所以说我们现在太需要这种剧了。如今的剧,越来越讲求一个“甜”字,越轻松越狗血越无脑越娱乐才好,连偶尔刻意为之的“沉重”都轻飘飘的,让人无知无觉地泡在“蜜糖罐”里,沉浸在一场自以为是的春秋大梦里无法自拔。
中国社会能拍的太多了,无奈现在只能拍拍什么情情爱爱的。不敢正视自己,剖析自己,反省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是懦弱且无知的。总说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现在连拿的出手的当代文化都没有,又有什么资本自信。
本想把书看完再写的,但还是趁着重温后来写写这部我最爱的大陆剧
这年代恰是我父母的年代,上山下乡,一个决定可以让未来的命运会发生巨大转变的年代,这是现在没办法遇到的,就像我妈说那时候工人阶级最伟大,所以她放弃了银行,去当工人,工人嫁给工人,然后就是现在的下岗内退不景气,想当初,哎。
小时候看时,最爱刘振兴,我不知道电视为什么把书里的名字吴振庆改成刘振兴,看来我从小就喜欢大气气派的男人,我妈也喜欢,我爸也会跟着看。
电视剧从主人公们小时候开始,主要描述王小嵩一家,因为没看书,电视剧前几集又没仔细看,不太明白作者的设定,本以为青少年戏份最多的王小嵩是男一号,但中年后明显刘振兴成为绝对的男一。
孩童时期选角明显模仿中年选的,脸和身材的框架完全相同,然而少年时期不知什么原因有些角色形象相差了不少,尤其是刘振兴的角色,选了个阳光美少年,我还四处问了男演员的名字,因为网上都不找到,才知道只客串过一部电视剧,是陆毅的同学,没再演过别的,实在太可惜了。
成年后,故事从徐克惹祸,刘振兴相助打架坐牢,王小嵩找死去朋友妹妹(这个片段记不太清了)开始,那个年代都是有情有义之人,刘振兴召集人为徐克打架,韩德宝作为警察以他为首默默帮助兄弟找100个知青签字画押争取刘振兴无罪释放,他的工作明显是靠着岳父得来的,作为倒插门女婿为了兄弟得罪了岳父,但是妻子虽然嘴上不满,心里还是默默支持着丈夫,这个年代的夫妻情意真的就是把对方的亲人和朋友也当亲人和朋友。刘振兴是满心系着朋友为朋友张罗一切敢担当的大哥,王小嵩是不善表达内心细腻有文化但好似有些懦弱的,自己对待郝梅的感情没有尽心,却责怪刘振兴骗自己郝梅已经死了,即便电视剧里若有似无的展现了他的一些缺点,但他仍然算是个对待兄弟父母很用心的人,在与刘振兴做生意时为兄弟隐忍的两肋插刀。徐克就是爱惹事,混社会,吸爷(就是倒买倒卖赚中间价?)也是有正义感的,心比天高,韩德宝老实本分默默为朋友为工作奉献着一切。四兄弟性格各异,命运不同,但都像我们的身边人,演员不像是在演,每个人看着都亲切。
两个女生成年后的故事从刘振兴被工地辞退换煤气罐碰上张萌和王小嵩送母亲去医院碰上郝梅开始,前者时髦冷艳后者清贫困苦,(两个女演员个人觉得张萌长得颧骨些高有些俗,我倒希望还像小学少女那种圆脸性格和脸产生反差,虽然冷艳,虽然时光留下了痕迹,但是依稀看到少女可爱反叛倔强的样子才好,不过演员本身演的很好,情绪表达到位,而郝梅的演员存在感有些弱,不知道导演刻意不让她哭制造苦难受尽欲哭无泪的效果,还是演员演戏层次感有些弱,哭戏爆发力不够,一直顶着张苦瓜脸表达痛苦)
也爱创世纪的我,总觉得刘振兴的形象像叶荣添,王小嵩像许文彪,韩德宝像马志强,当然肯定是不一样的,但刘振兴的担当大气韩德宝的老实奉献,每个兄弟的不同性格,和比亲人还深的感情,被描绘的被演员演的入木三分。
最后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刘振兴的老婆,虽然胖的要命,甚至于可能其貌不扬,刘振兴对她没有爱情,但是善良又不失可爱,实诚又不失温和,对丈夫理解宽容,对丈夫的兄弟也是有义气够意思。
还有一些想写的和没看明白的,比如张萌对刘振兴到底是不是深刻的爱,还是男人都是她的工具她的靠山,本不和其他人联系的张萌为什么在徐克坐牢的时候又突然热心出手相助了?
1992年的电视剧,如今看来仍然完美。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这么好的演员演一出这么好的剧。这些演员很多都只演过这么一部,实在太可惜了。如果有什么节目能把他们重聚一起就好了,我真的把他们当做剧里的人了。。。
看完后好多年···学到梁晓声才知道这是他的作品改编。
额我看的是剧本小说。我就把看小说的感受写在这里吧。我把550页的年轮看完了。。。满脑子都是震撼与感动。我不止一次因为书中情节而眼中含泪。六个主人公,北大荒的知青生活,四十年来共和国生活的年轮。他们错过了彼此的爱情,在时代背景下打拼。正如书中所言:“也许,只有友情是时代馈赠给他们的一份遗产,无论它在今后的日子里,对他们每个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而一个事实是——他们的这一代大多数人,正是依傍着这么一种友情,走到了今天,走入了他们四十多岁的年轮,它已经结晶在他们的年轮里。”他们的人生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各种生离死别。从儿童时期开始,直到四十多岁,看遍他们四十年来的人生沧桑。
“问爹问娘问夕阳,天上有没有北大荒…”
也许正是那一代经历过文革的人才可以拍得出那种感觉,技术的升级、道具的精良和画面的提升无法更好地对其精髓的表达!
小时候虽然跟着大人看了那么多电视剧,但记住的真的凤毛麟角,年轮属于印象最深刻的那一部。 改革浪潮下的东北,悠扬的旋律下,六个孩子挽着手从人生的道路上一路走来走来的画面仍然感动着我。韩德宝牺牲的那一刻真是哭的稀里哗啦。
拉着拉着你的手,才发现故土难离…
这个可能是我有记忆的第一部电视剧了(非儿童剧)
据妈妈说,是小时候和奶奶一起反复看的电视剧。
现实主义,伤痕文学,浓情化不开,喜欢这群人后来的离合聚散,多年后每个人物都记得住,韩德宝太经典了。当时还发行了剧版音乐专辑,高高的白桦林里有我的青春在流浪~
绝对经典
93、94年山东卫视,天天放这个片子,看得疲倦了,只记得片尾曲了。
看着挺有粗糙的年代感,当年那些语言现在看起来有点可笑了
小时侯看的挺带劲的,现在居然想不起来演的是什么......
回忆向。梁晓声小说改编。最早的知青文学启蒙。
小时候看的电视剧,我的家就在黑龙江,所以对这部有特殊的情感,虽然剧情记不清了,但我记得那个年代,还有歌曲,美丽的松花江,波连波向前方,要是有高清片源就好了
今天看到有人讨论这部剧,本来以为自己没看过,但是看完一篇影评就慢慢回忆起来了,这部剧当年特别火,很多人都追着看,但是这个剧也真的太悲伤。看着是几个人事儿其实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人这一生走过来,真的不容易。
前段在电视上又看见...
那么美的家乡,那么好听的片尾曲,那么青涩的孙悦,那么浓的知青情结,那么经典的电视剧……
看哭上一代人的一部经典电视剧。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