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婚姻場景》幾天後的某個夜晚,我躺在床上,忽然發現:我一直以為「相擁而眠」是一種浪漫的狀態,是一種兩人在身心靈的完全交流互通之下,所能達到最完美關係的體現。然而事實上,當兩個人真正躺在床上,試圖用自己的身體去接近對方,這種狀態反而比什麼都令人感受到兩人間的阻礙、錯開與不同步這回事。當兩人相擁的時候,會比平時更清楚地察覺到:那多餘的手、多餘的骨頭,是如何橫亙在兩人之間,使兩具軀體不可能緊緊貼合。就算勉強做到了,也只能維持片刻,時間稍長,手臂或身體的某個部位就會開始感到痠麻、疲倦,甚至疼痛。身體開始渴望回到獨自一人時的狀態,並驚覺原本的姿態是多麼毫無負擔、自主且完整。
在經過秘密而掙扎的一番內心煎熬之後,某一方終於下了決定,他輕輕掙脫了這個姿態,從對方的身體上抽開,而如果另一方也早已在等待這一刻,便會默契十足的配合,兩人各自回到了自己的領地,回到原本獨自睡眠時的完整姿態。而即便兩人還是繼續堅持相擁下去,無可避免的是,總有一方會先行睡著,他拋下了另一方,獨自往另一個只屬於他的世界游離而去。醒著的那一方,從對方逐漸趨於悠長安逸的呼吸中也能察覺到這一點:現在只剩下他自己了,只剩下他自己孤獨地與自己清醒的意識為伴,在這個狀態下不會有言語的交流,也不會有身體的交流。有點諷刺的是,此時唯一要讓對方再次察覺到自己存在的方法,可能反而是——抽身離開。
《婚姻場景》就如同柏格曼的其他許多部電影,講述的是兩個人在一種彼此錯開的狀態下,卻又宛如被宿命綑綁般緊緊交織、無法分離,因而產生的種種張力。然而比較特別的是,較之一般長度的電影,《婚姻場景》的電視劇版本,由於分成了六個獨立的影集,總共長達五個小時的尺度,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更足以細緻描繪出這些張力,以及兩名主角之間變化的種種因素。柏格曼給予六集的標題分別如下:
一、天真與驚惶
二、眼不見為淨的藝術
三、寶拉
四、淚谷深深
五、感情盲
六、在世界角落的夜半小屋
在顯然只能是過於簡略地討論這六部影集的內容前,或許我們可以先從這對夫妻——約翰與瑪麗安看起。他們可說是這段婚姻中唯二的兩個角色,雙方的父母、孩子,甚至外遇對象,儘管也有推動劇情的作用,但都明顯地被弱化或消失掉了。換言之,這一幕幕「婚姻場景」,其實便是這兩人的共同生活。
柏格曼為這兩人所設定的角色背景頗有意思:約翰是一名心理學副教授,瑪麗安則是專攻婚姻家庭法的律師,尤其擅長處理離婚官司。表面上看來,沒有什麼比這樣的組合更適合面對婚姻生活中的種種難題,以及情緒的種種衝突危機了。但有時,恰恰是在親身經歷某些問題前就率先預設或假想了問題的存在,這種條件反而更加令人深陷於問題之中,而這正是在稍後的劇情中所呈現的。
在這個故事裡,約翰與瑪麗安各自有一套自己所信仰的原則。約翰所相信的,或可說是一種崩壞的必然,他帶有一種犬儒式的思考傾向,認為他目前所享有的一切生活,是由某些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所撐持的,是一種幻象。懷抱這種強烈的不安全感,儘管在最平靜無波的時候,他也時時感受到那即將到來的危機。
延續這樣的思考方式,面對危機,他也並不寄望藉由一種抽象的、朦朧不明的情感力量去對抗它,因為這股力量甚至比起危機本身更不穩定、更難以控制。對他而言,維持生活的方式,即是儘量小心地避開這些晦澀、朦朧的謎。當他人表現出難以理喻的情感時,他便將其斥為無意義的。他企圖用一種嘲諷的、帶有距離的態度去看待所有事情,包括他自己的內在狀態,但事實上這往往是一種粉飾、逃避面對真實問題的態度。當種種衝突出現時,他看似寬容、配合、總是讓步,但這並不是建立在對他人的真誠理解,或某種個人原則的實踐,而僅僅是因為他認為沒有什麼是值得追求或擁護的。
這一點尤其清楚地體現在第一集中,瑪麗安發現自己懷孕時與約翰的對話。一開始,瑪麗安企圖詢問約翰的看法,想知道他是想要或不想要生下孩子,然而對於瑪麗安的猶疑、不安與種種考慮,約翰則擺出一副貌似理性的姿態,告訴她「你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斥責瑪麗安「太過情緒化」。甚至在最後,柏格曼拍攝瑪麗安轉過頭來,以無比嚴肅的神情再次剖白自己的內心所想,但畫面上背對著觀眾、看不見表情的約翰,依然冷漠地說:這「沒有一個字是有意義的」。最終瑪麗安只得放棄使約翰理解自己的嘗試,轉而只討論這件事情的表面決定,她低垂了臉,終於「清楚」說出了她想要什麼:「我們就不能生下這個孩子,然後開開心心的嗎?」而鬆了一口氣的約翰則疲倦地、但不無解脫地回應:「我已經說過這是件好事。」這場對話的最後,事情貌似「解決」了。但真正重要的、原本因為這次事件而驚鴻一瞥的真實深淵,在這種看似彼此諒解,實則相互遠離的拉扯下,變得更為巨大。因此,第一集結束在瑪麗安終究選擇了墮胎,或許也並不令人意外。
而瑪麗安呢?與約翰相比, 她在很多方面更像個樂觀的行動主義者。對她而言,採取行動幾乎總是先於思考,或者說,她思考只是為了採取行動。她深信一切事情都有解法,錯誤必然可以改善,但事實上她卻缺乏真正承擔對方的能力。因此,她雖然感受到婚姻存在問題,感受到的卻僅是在她自己的思考範圍內,認為可以去改變的事情。對於約翰所在意的,諸如對兩人性生活的不滿,以及底下可能潛藏的更多問題,瑪麗安則聲稱自己已經盡力,用這樣的藉口去逃脫理解或嘗試的努力。也因此,她對約翰的外遇事件毫無所覺,因為她陷在自己所理解與安排的世界裡,她努力打點生活、安排瑣事,她也提議過出遊,想挽回感情。但這一切註定無法成功,因為她企圖以一人之力決定兩人的共同生活,且這個共同生活實際上只存在她自己虛假的(「紙糊的」)投射身影。
諷刺的是,在早先所表現的形象上,瑪麗安卻是「坦誠相對」與「共同語言」的擁護者,她為自己打造一副開放的、傾聽的面具,將要求坦誠、言語交流(所謂的「共同語言」)視為承擔對方的替代品。但這樣的承擔終歸只是自欺欺人。當外遇事件爆發,在約翰終於坦白自己對這段婚姻的種種負面看法時,她崩潰的要約翰「別說」、要他「騙我」,這一幕無情地揭示了這種姿態的空虛;同時,在約翰離開鄉間別墅前往巴黎之後,瑪麗安更發現這件事在朋友圈中早已人盡皆知,只有自己被蒙在鼓裡,這一切儼然與她沈醉其中的幻想成為諷刺的對比。
有意思的是,瑪麗安的這種特質儘管在這段婚姻中帶來難堪的失敗,在她被拋棄、重新獨自面對自己的人生之後,反倒似乎為她帶來了頗為顯著的力量與成長。在第四集中,我們看見她一反第三集結尾的頹喪,以華麗動人之姿,氣派雍容地安坐於不再有約翰的家中。她霸佔了約翰原本工作的書桌,這使我們想起她也有一份自己的工作,有著自己的經濟與專業能力;她將雙人床換成了單人床,只在新情人家中與其幽會,這似乎暗示了她決定不再軟弱、不再容許外人輕易入侵自己領域的心態轉變。
同時,在已經不再需要顧忌約翰的反對或否定之下,她重新回頭審視這段關係,仔細爬梳並分析種種問題。第四集中安排了一幕瑪麗安唸誦筆記的橋段,這段告白頗具女性主義色彩(雖然柏格曼本人對女性主義或婦女運動的態度並不是那麼容易界定),她將錯誤歸咎於自己在一路成長的過程中對他人的迎合,乃至失去了夢想、行動與表達的能力,最後對一切漠不關心。她試圖重新思索自己可以去做一個什麼樣的(女)人,並以此重新設想去過新的人生。這樣的嘗試雖然仍可說是自我中心的,但比起以往那種自欺欺人的「坦誠」,至少是一種更為真實、承認自己的有限,因而更具可能性的思考方式。也是在這時,她終於可以宣稱自己「能夠去承擔對方」。
外遇事件可說是《婚姻場景》中第一個帶來實質巨變的轉折。它給了瑪麗安重新認識並調整自己的機會,相較之下,看似主動選擇離開的約翰卻似乎並沒走上這樣的方向。他起初為了逃避而走向與寶拉的新生活,但這個新生活非但沒有為他帶來拯救,甚至成為另一個有待逃避的困境。住在狹窄的小公寓裡,忍受附近嘈雜、髒亂的生活品質,家中還有個情緒化而愛吃醋的女友。約翰將這種生活形容為「地獄」,但問題是:什麼才是他心目中的天堂?
讓我們再次回到約翰的境況。雖然他多數時候表現的悲觀消極,但這並不代表他不渴望有所成就,或為自己的人生創造意義。在劇中的兩處可以看到約翰這種對肯定與成功的私密渴望——一是寫詩,二是他對需要他、崇拜他的寶拉的迷戀。
這兩件事的共通特性,是它們都被掩蓋起來,在正常的生活軌跡之下偷偷進行——精確來說,是在與瑪麗安的生活之外偷偷進行。因為後者意味的是一種(偽裝出來的)「滿足」、一種以(虛假的)彼此坦誠、彼此相屬為最高要求的「兩人世界」,因此像創作這種極為個人、力圖探索自我,且極為孤獨的行為,就顯得格格不入。而相較於瑪麗安是在脫離這個兩人世界後才開始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麼,約翰的這些嘗試其實更早生發,但由於這與他所持的另一種失敗主義立場差距太大,在無法正視並揭露自己的矛盾;或者說,無法在逆境中仍努力去扭轉的情況之下,最後他並沒能從任何一件事中成長並肯定自己,而是在遭逢否定或挫折之時(如同事婉轉表達他的詩作欠佳,或寶拉事實上並非真正對他需要),用更多的藉口和憤怒去掩蓋自己的失敗。
因此,對約翰來說,最重大的轉折點,可能是發生在第五集中。他失去了美國的教職機會,而當他把這個消息告訴瑪麗安,希望獲得瑪麗安的同情(或許還有隨之而來的復合機會),孰料得到的結果是:瑪麗安驚訝而不無報復快感地對他宣稱,她發現自己已經一點都不在意約翰的感受了。最後,約翰在瑪麗安接二連三輕蔑的挑釁下,終於忍不住狂怒,動手將瑪麗安打得頭破血流。這難堪的一幕形同一把撕下了約翰佯裝理性、對任何事都嘲諷以對的假面具,赤裸裸地宣示了他的走投無路。他越是瘋狂的揮舞拳頭,越顯示出他的一無所有。但或許也是在這個時刻,當他再也無法逃避地看著瑪麗安的鮮血流下,意識到自己已讓一切無可挽回,他也才終於有機會去面對並真正承認困境的存在,而不是以推卸或逃避去忽略它。正是在這一個轉折之後,才有了最後一集,也是最後一次轉折的產生。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看完伯格曼导演的《婚姻生活》,我在想”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在这部电影中,导演让男女主角经历婚姻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从丈夫得不到理解,到性生活不和谐,到婚外情,到婚外情也厌倦,到回不去的婚姻到离婚,到终于对彼此坦诚。
电影拍于上世纪70年代的瑞典,惨败的婚姻主题当谈和导演一生有着四次婚姻密不可分。而如果仅仅把这部剧看成是对婚姻生活的写真,未免太低估了伯格曼。
我看的是电视剧版,一共295分钟,分成六集,前两集描述了他们看似平淡幸福的婚姻,却为其后面的出轨买下种种伏笔。三四集是男主乔安坦白自己出轨,要和他的情人私奔,而女主玛丽安从难过挣扎挽留到重新找到自我。五六集中乔安的生活败落,而玛丽安却变得格外自信,并享受自己的生活,他们又开始约会,彼此坦诚。
电影中,一条主线是婚姻生活的独白,那里有厌倦,有谎言,有隐忍。
另一条线是一个女性的觉醒,从对丈夫的唯命是从,到开始重新整理自己的日子,寻找自我,重塑自我,并看清生活。
电影的第一幕,女主玛丽安的记者同学来采访他们。玛丽安是一名主攻婚姻家庭法的律师,每天的工作大部分就是处理离婚案件,男主乔安心理技术学会的副教授,他们生有两个女儿,结婚十余年看上去一直很幸福。
在记者让其自我介绍的时候,丈夫乔安夸夸其谈,自信满满地介绍着自己的工作,生活,现状,优点。而轮到玛丽安的时候,拘谨地不知说什么
想起古代时中国的女子大多数是没有名字的。由于古代妇女很少参与社会事务,甚少与公众交往,所以古代妇女没有太多的需要具备名字,就算到了公堂之上,也只是被称为“李氏、关氏、马大姐、孙二娘和黄婆”而已。
某一天晚上玛丽安和乔安说自己怀孕了,而且是意外怀孕,她寻求丈夫乔安的意见,但乔安让她自己决定,说“我无所谓。”两个人谁都不表明自己的立场,乔安其实是不想要这个孩子的,但玛丽安一直想留住,于是他拍拍玛丽安的独自,然后两个人继续看各自的书。
玛丽安突然哭了起来,乔安说道其实他并不想要这个孩子,在两个人的争吵和讨论后他们决定把这个孩子打掉了。
玛丽安在病房中,乔安来看望她。他们讨论生活的琐事,讨论即将要去的避暑山庄,却对孩子的事情避而不谈。在后面的戏中,可以看到回避痛苦是两个人经常应对问题的方式。而避而不谈的事情不代表内心不知,不疑虑,不困惑,不难受。在乔安走后,玛丽安把被子盖过头顶,哭了起来。
第一幕在玛丽安的哭声中结束,这哭声却在我心里久久不能褪去。
它是一个女人的隐忍?还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玛丽安向乔安坦白自己非常想要这个孩子,如果流产掉仿佛是亲手杀人一样,而乔安则冷漠地回复,让其想想给前两个孩子患尿布,无法安眠的场景。随即他们又讨论起如果要孩子如何向两个女儿交代等问题。最后玛丽安说:
我想问题不在孩子们身上,而在你和我。
有一天玛丽安的办公室来了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女人,女人说是来离婚的。经玛丽安询问,这位妇女已经结婚二十多年,物质生物不错,自己和丈夫都并没有婚外情,但她却执意要离婚。玛丽安很好奇问她,为什么想要离婚?
因为我的婚姻中没有爱情。
随后这位老妇人开始了一段漫长的独白,我很喜欢她的对麻木生活的比喻,“就好像,我的手摸着桌子,我能知道我在抚摸它,但我却感受不到它。”
这位老妇人对婚姻生活的描述让玛丽安恐慌,她仿佛从描述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但下班后,依旧去了和乔安的约会。在约会中,玛丽安拿出一些旅游推荐广告,想商议和乔安的旅行,但乔安拒绝了它,声称“我不喜欢盯着烈日去周游世界,特别是当我可以去钓鱼时。“玛丽安则一脸微笑,一边说“那样的话,就一切照常吧。”一边收起了自己手中的画报。
乔安感到了这种不快,聊到他们彼此之间的问题,玛丽安坦白他对乔安的爱,“我很爱你,我很怕失去你。”
这种带着恐惧和不安的爱,让玛丽安选择隐忍,我想她并不爱乔安,只是恐惧支配着她,因为恐惧,她选择继续维持现状的婚姻。
看到这再次钦佩伯格曼,能把剧本的台词变成一部佳作。电影中两人说的每句话,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对应。“我爱你,我不能没有你”“你就是我的唯一。”这些“爱”的宣言很多人都不陌生,而更多时候,相比于和这个人在一起是否开心,有幸福感比起来,更多女人想知道的是“他到底爱不爱我”。这个问题的答案。
公众号Knowyourself 有篇文章中的一段话当时给我很大的启发:
“我能感受到一样的自己的变化是,我已经不会在把关系中的事,像查字典,对照大众那些约定俗成的标准,去查找意义。 我曾经会那样做,但那样做从来没有给我们的关系带来任何好处。当我不那样做的时候,其实我对我们之间的模式、状态都是舒服的,而我一旦那样做,我就开始焦虑,试图为无法匹配的东西寻求解释和意义。 我开始从我们自己出发,接受关系中发生的事情。我不会给这种关系命名,接受它自然的发展——也许有一天,这种我所感受到的羁绊就会自然消失,那也没什么。那必然也是那时我所需要的。”
任何关系都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包括婚姻关系。而人常常想去寻求某种确定感,尤其在婚姻这种相对稳定的关系,更让人害怕被动摇,被改变。
而就像玛丽安一样,人们常把恐惧的内心包裹上爱的外衣。
日子还在继续,意外却在不经意间来临。在玛丽安和孩子在避暑山庄度假的一天晚上,乔安突然开车过来,说他爱上了别人,也厌倦了现在的生活,要离家出走。但乔安也坦白了其内心的内疚:
听完乔安的坦白,玛丽安却问了一句“我们应该怎么办?”她没有愤怒,没有悲伤,只是不知所措的问了一句“我们应该怎么办?”又把决定权抛给了乔安。
乔安要和他的情人离开8个月左右,选择在今晚告诉玛丽安也只是想尽快收拾东西而已。
玛丽安说:“我们睡吧,你明天很早就要走了吧。”在睡觉前,乔安说道他为何想要逃离这样的
这种生活并不陌生,每一天充斥着应该去做的事情。这仿佛就是玛丽安一直以来的生活。在后面乔安走后,玛丽安开始回忆自己的过往。她开始学习表达,开始写日记。这一段近乎女性内心觉醒剖析的独白:
她在日记中写道:“从我会记事起,我便是如此顺从、得体、近乎谦卑。妈妈对我和姐妹们的教导都旨在教我们成为温顺的人。在和他人的相处中,我拼死为了取悦他人。我从不思索自己所好,却总是思索别人想我有什么喜好。我知道这其实不过只是懦弱,更甚者,这一切根植于我对自己的漠视。
现如今,我才有一种想要寻找我所过的生活的动力。在和乔安一起生活的小幸福里,我们对一切事默然,这是一种潜藏的残忍和冷酷,每每回想,我总是越感惊心。修饰我们稳定的关系,这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那便是你人性的逐步腐蚀。转瞬一念间,我将看到我将变成的人。早知如此,我决不甘自己让别人替我安排一生。
我还思索着,我是否已经迷失自我,孤独无助,是否深于我内心快乐的根源已经枯死,或是那根源仍潜藏着,随时能苏醒重生。我思索着自己想成为怎样的妻子和女人,若我能不受束缚,任性如初,乔安与我还是否会结合。我们都不曾摆脱家庭的束缚,不曾创造值得我们去过的理想生活。”
这段日记是玛丽安醒来的标志,她开始思索自我,思考自己的喜好,思考自己像成为怎样的人,而不是按照道德礼仪规范的样子来塑造自己。如果某一种责任是抹杀甚至不去考虑个体喜好而对其约束,那结果多半是让事情更遭。
也许某一段时间内事情运转的很好,像玛丽安和乔安10年的婚姻生活,但如果在其中不倾注自己的感情,不敞开自己,而仅仅按照某种世俗上已经约定俗称的模范家庭的样子去生活,也许可以走完一生,但也许某一个人突然在中途中的某一天醒来,像厌倦到处都是应该的乔安,像开始反思自己的玛丽安。
而这段婚姻的结束并不是一帆风顺,中间总是要反反复复让人心生纠结几次。玛丽安虽然已经开始觉醒,但其内心的恐惧并没有完全消失。
有一天晚上乔安回来吃饭,他们聊起天,最后乔安决定在这过夜,在聊天中,玛丽安再一次哭诉,她依旧希望乔安可以回到她身边来。
这样反复的过程更真实,没有什么事情是按照直线发生的,我们心中的情绪总是要反复几次才能消停,困惑也总是在几次觉得自己明白后才清晰。
玛丽安也是。
并没有再续前缘。半夜,乔安起身离开了。
几年过去,玛丽安越来越享受自己的生活,乔安离家后,她重新搭理了房间,之前他们一起生活的时候,书房是乔安的,里面都是他的书和物品,在乔安走后,玛丽安清理了书房,按照自己的喜好重新进行装修。
她开始约会。在和乔安一起生活的时候,她很讨厌性,因为生完孩子之后她常常不能让乔安满足,她一直试图回避这件事,而在新的约会对象中,她开始享受身体的愉悦感,性生活也开始变得和谐。
他们开始着手离婚的事情。签署离婚协议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乔安的办公室,他们开始回忆过往的种种,玛丽安说起过去,乔安用一贯讽刺又冷漠的态度说“现在翻这些旧账根本没有意义。”
玛丽安愤怒地“啊”的一声喊出来。“你那些愚蠢的讽刺听得我快发疯了。你有什么权利驾驭我的思想和感觉?”这是剧中玛丽安第一次发怒,面对玛丽安的愤怒,乔安开始数落她的女权主义,开始说她放荡的性行为,开始贬低她。即使这个人是他曾是的爱人。
玛丽安说出了内心深处的声音:
而乔安却不想离婚了,他厌倦了和情人的生活。“现在我竟然成了没有家的人。”此时的乔安就像一个无助的孩子。他向玛丽安倾述自己工作和感情生活的诸多不顺。
而此时的玛丽安,已经是一个新生的玛丽安。
看到这是时候我在想,这部剧很像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另一个版本,娜拉出走会怎样?《婚姻生活》可能是伯格曼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女性往往通过失败的感情或者婚姻开始醒来,她们不再作为附属品存在,不再委屈自己去满足对方,不再用表演的样子去生活以为迎合社会道德对其拷问。而最深处,醒来不过是对“我是谁”探索的开始。
玛丽安失败的婚姻,也是一种幸运。
越看到后面,越觉得伯格曼不仅仅是在讲婚姻,而是讲述女性透过婚姻找到自我的过程。
在开始的第二幕中,玛丽安和乔安商量这个周末不打算回娘家了,她打算和丈夫和孩子在家里过。而她给母亲打过电话后,妈妈在电话那头述说了爸爸对他们的想念,玛丽安虽然不愿意,还是答应母亲周末回家过周末。
在最后一集中,玛丽安回家探望母亲,母亲想让其参加父亲的葬礼,但玛丽安拒绝了。
这个女人终于在二十年的婚姻生活后,学会了说不。
而和母亲的聊天中,玛丽安得知了母亲和父亲的婚姻生活何其像曾经的自己的。从不吵架,一生各自沉默。玛丽安问了母亲自己一直很想知道答案的问题:
“你和父亲的性生活和谐吗?”
据对女权主义不多的了解,女权主义的演进伴随着性解放,瑞典是一个很女权的国家。而在近50年前,瑞典电影中老一辈的女人依旧如此看待性和自己的身体。
其实即使在今天,约炮已经人尽皆知,对性这件事情我们也羞于启齿,甚至依旧被看成满足男性或伴侣需求的方式。一个男人可以坦诚地承认自己享受这件事情,而如果一个女人这样说,会被认为骚气,放荡。
女性何时开始悦纳自己的身体?并坦诚地述说身体的需要?作为一个人一样的存在,而不是任何人的工具。
故事的结局,他们都开始了各自新的婚姻,而当再次相拥入眠时,仿佛彼此看见了爱。
故事中依旧有很多我非常非常喜欢的小细节,比如在他们各自离婚后,玛丽安坦白自己之前的精神出轨。以及在最后他们彼此相拥时各自的对白。这个电影长达5个小时,而且这5个小时中大部分都是日常生活的对白,比起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让我觉得更真实。
婚姻像一个万花筒,每个人都通过它看见不同的东西。站在万花筒外面的人永远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它是选择?还是归宿?它是爱的载体?还是让人日渐麻木的培养基?
我不知道答案。
电影的呈现和导演的世界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还是那句幸福的婚姻大致相同,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
但最让我感动的是,玛丽安的成长,一个结婚10年的女人在婚姻破败后的成长,它不像《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那样励志,却把人性的真实演绎得让你觉得这就是生活。
爱情让人向往,它带来的亲密和依恋也让人从一个角度体验着这世界的美好和温柔。但成为某人的妻子,如果因为这种身份而不得不履行某种责任,那是对一个人的奖赏?还是对一个人的摧残?
女性的成长,一方面来自对自我的认识,一方面来自社会的进步和开放。写到这里,也只剩感叹自己活在相对自由的时代,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而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心理负担。
几乎由两位演员撑起。
开头和结尾冰冷的旁白。
1#天真与惊惶
·男人对家庭总是只字不提,而女人却总是除了家庭只字不提。
·“我们曾经感到很稳定,但现在感到危险随时会降临。”
·“要维持快乐需要一定的技巧。”
·婚姻是记者打开卧室门窥到的一片mess。
·婚姻是各做各的,以“家庭”的名义。
·“忠贞是一种施予,不是职责或规定。”
·注:保罗在《圣经》中对爱的论述: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爱也很重要。幽默,友情,宽容,以及合情合理的期望,如果你有了这些,爱就不是必须的。”
·“我在工作中看到的人都是失败的,他们深受不现实感情的困扰,我觉得这样很粗俗。”
·“我们只是在合作。”
·“难以忍受的玩笑”
·卡特琳娜抽重重的红色万宝路
·“皮特在别的女人面前不举。”
·“问题在于他让我爱干嘛就干嘛,他只对我们互相羞辱对方感兴趣。他称为我们的非人化过程。”
·“我还对他存在一丝无望的温柔。”
·“我和乔安都喜欢清理。”
·“还有什么能比一对互相憎恨的夫妻更可怕?”
·“上帝决定的?你可是个鼓吹控制出生率的现代女性。”
·女人啊,管好你的敏感。
2#清理毯子下的尘埃
·“他一直问我们之间的关系出了什么问题,我告诉他我受不了没有爱的关系。他问我爱需要包括什么,我告诉他我不知道,我怎么能描述不存在的东西。”
·“一个没有幽默感的被宠坏的女人,她拥有她想要的一切,但她还是想得到爱。那友情、忠诚、稳定呢?”
·“我对自己说我有能力去爱,但爱,被困在瓶中了。”
·“当我和我的丈夫被从彼此的生活中剔除,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的感觉开始逝去。音乐、气味、脸孔、声音一切一切看起来微不足道,在黯淡,了无尊严…”
·“还是说我们想都没想就走错了路。”
·“好女人会像大鸟一样在这个落魄的男人上空盘旋。”
·“女人抓住了最好的救命稻草:殉道者的角色。她们现在要推向极致,没想过要放弃。她们的目的达到了,男人的集体内疚感,让她们感到满足。”
3#宝拉
·女主人公的夜宵从啤酒x肉片x起司换到一颗小番茄。
·女主人公捧着书上床没看就睡着。
·“我爱你,即使你不愿意穿燕尾服。”
·“真好笑,我居然没有意识到,我居然从没有怀疑过。你对我甚至更好了。”
“你没有意识到,但你也没有注意观察。”
·“我只想着不要内疚,但这样只是徒劳。”
·妻子听完后默默收拾餐盘,讲两只蜡烛放回结婚雕塑旁,走进黑暗的厨房捂住脸,关掉了所有的灯。
·“你的胸口有唇印。”-“我知道。”-“你们两个真是不小心。”
·“除了外套,你需要的都在这。”
·“我想离开你已经有四年了。”
·妻子:突然被抛至厌恶者角色。被动者角色。
·“我不管,你要分什么可以。我什么都不会拿,除了自己的书……我不需要很多钱,我感兴趣的是结束这一切。猜猜我最讨厌什么——喋喋不休地讨论我们要干什么,我们要考虑什么,你妈妈会怎么想,孩子们会怎么想,我们该如何准备晚宴,我们不是该把我父亲请来的吗,我们该去海滩该去爬山去圣莫里茨,我们该去庆祝节圣诞节情人节,一次又一次地。我知道这样不公平,我知道我失态了,我知道我们曾经拥有美满的生活,我依然在爱着你,实际上是更爱你了,但我现在认识了这个宝拉,我想不到比痛苦更贴切的词了,没有人能向我解释我也不知道该向谁倾诉。”
·“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一言不发?”
“对于无以言说的东西你能说什么。”
·“自责不过是想给自己下台阶。”
·“既然这件事发生是合逻辑的,我们为何要抹黑它呢?”
·“无论我们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带来伤害。”
·“别走。”-“没门。”-“如果我求你呢?”-“那只会带来尴尬。”
·“我相信我能拯救我们的婚姻。我们重新来过。我们一起面对这个困难。”
“耍耍流氓倒让我感觉好些。”
·“想象一个你不认识的人的样子不是更糟吗?”
·或许不安全感才是感情里一直所需要的(?)(“我烦死了,因为我听到这些回顾会感到嫉妒。”)
·感情里的孩子气是不可缺乏的。
·“她对自己不是那么自信。”
·丈夫一直在玩弄自己手上的婚戒。
·“不是上当,玛丽安,你和我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环境里。一切都秩序井然,就像一个时钟一样。”
·“但我相信这次灾难是个机会。”
·“一开始我抗拒,但现在我直接让一切下地狱。这样更适合我些。”
·“我们做爱吧,求你了,看在老夫老妻的份上。”(妻子做爱时不住地哭泣)-“我们很快就会睡着的。”(丈夫也开始哭泣)-“我真为自己羞愧。”“这个明天再说吧。”
·戴着婚戒扣紧的手。
·对于尚未到来的时刻(闹钟的响声)两人都无眠。乔安紧紧抱住玛丽安。又再一次松开。
·吵架时无故地发脾气正是对其自身无能的病态宣泄。
·“跟父母解释是最烦的。”
·次日早晨两个人开始冷静地解决问题。但玛丽安仍然不时地崩溃。乔安把玛丽安的这种崩溃看作是一种乞求怜悯因而感到厌烦(他赶忙看了看手表,想逃离这里)
·玛丽安最恐惧的并不是乔安离开她,而是他人对她“完美婚姻”预设的崩塌和怜悯。
4#泪谷深深
·妻子改变了发型和装束。
·她开始抗拒他吻她。
·“在剧里我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你把家具重新摆设了。”
·“我们所谓的安全感,被束缚在外在物质条件上了。…被困在归属感的幻象中。”
·“你表达这种观点只是你低档的空虚。”
·“我把你的东西搬出去,我的东西搬进去。这虽使我感到内疚,但也感到勇气的存在。”
·“别对我花言巧语,用点心听听我内心的想法。”
·“但自从你离去,只留给我思念而已,我并不想同你做爱了。”
·“可我总束缚在与你的过去。”
·“那便是为什么我受不了你的吻,受不了同你做爱。因为最后你总是要走的,而我只能空等。”
·“我从不思索自己的喜好,而是思索别人希望我有什么喜好。这不是一种慷慨,而是一种懦弱。这一切都根植于我对自己的漠视。”
“我思索着自己想成为怎样的女人和妻子。”
·丈夫在没听完妻子念的日记时就已经睡着了。妻子再次默默收拾餐具。收到自己情人打来的电话而她不得不欺骗情人。
·“有时候你问的问题真的愚蠢至极。我不是生气我是快气哭了。有时候我认为我有权利为这生气。”
#5盲
·妻子玛丽安再一次换发型和装束。
·妻子轻松愉快而丈夫感冒并心情糟糕。
·妻子补妆。
·妻子脱离了束缚。拖鞋。跷脚。
·“人们早该在地板上多做爱才是。”
·“一分钟前我们还亲如挚友。”
·“为什么?孩子是你管…别的事情就别来烦我了。”-“不是孩子们的错,当初我们分家就是因为你和一个女人好了。”-“我已经力尽所能了,我可再也不想要当父亲这个角色。我有权厌弃她们,正如她们也厌弃我。”
·“我们在感情中都是盲流。”
·“事实却变成‘把失败者赶出去,让他自生自灭。’”
·“我觉得她背着我在外面鬼混了,但无所谓,我的嫉妒心已经麻木了。事实上我对所有感情都已经麻木了。”
·“多光荣的一场战败。”
·“我需要家庭生活。我早已厌倦了孤独。和宝拉共处时的孤独比一个人的孤独更强。”
·“你知道我怎么想的吗?我觉得你真是愚笨得天真。你难道以为我这么一路走过来了,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了,对此我每天都满心感激着,这一切就只为等你回心转意把你从狼狈不堪中拯救出来吗?只要我一想起你对我那一切,我心里便是咬牙切齿的恨,继续吧,你就怒视个够,我已经麻木了。”
·“为什么要重新开始呢?我完全没有兴趣。”
·打架后签文件。
#6夜半暗屋世间不知处
·“一点结论也没有,这可真惊奇的。”
·“我们从不互相斥骂,反而是一生各自沉默。”-“你们对彼此不真诚?”-“不,我们父母教育我们‘自己的事自己解决。’”
·“你是被宠坏了,高声对一切都宣布感到厌倦。你最终只能待在书架下对自己顾影自怜,你狂妄自大又玩世不恭。”
·丈夫真实的职业理想。
·“我们从中认识了自己。我们中的一个认识到了自己的伟大,另一个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
·“时间给予我第三个伴侣,那便是我的经历。”
·“我梦见我们在过一段危险的马路,我想要你和孩子们搀扶我,但我寻不见自己的手。我所剩的只有那个残败的树枝。我在柔软的沙上滑陷,你,我却不能抓到你的手。你们都在马路上,我却抓不住你的手。”
·“我们是不是生活在绝对的混沌中?”-“你和我?”-“不,所有人。我是在说恐惧,不安和无知。你会不会认为,恐怕我们是正悄悄滑向低谷却不知所措。一切是不是太迟了?”-“是,但我们只是这么想,我们不会把这一切说出来。”(注:男主是心理分析师)
·“有时我会为自己从没爱上过其他人悲从中来。我也认为自己从没被爱过。”-“我以自私的方式爱着你,我觉得你也爱着我。我们都深爱对方,以那种俗套的残缺的方式。”
·“很多时候我感觉不到我的爱。”
-“要是我们再这么喋喋不休我们的爱意则会消逝。”
《婚姻生活》并不论述婚姻。《婚姻生活》论述人们的生活。挥之不去的空虚,怅然若失,敏感和痛苦,并不只存在于婚姻生活中,它存在于我们的职业选择,家庭生活,友谊,社交生活中……简言之,它是生活的本质而非婚姻特有的本质。婚姻成了我们追问痛苦时的替罪羊。
令人惊讶的是伯格曼的追逐者姿态,一生不断地结婚,从爱侣(明知道是)残缺的爱意那里试图补完自己。被人爱本身并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能够爱人也并非什么独特的能力。”爱“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存在。这不是一种悲观主义论调,而是一种现实主义论调。
唯有不抱着某一人、某一事、某一物能将自己彻底从这种生活的本质中解救出来的期望,婚姻才能被正视——就像毛毯上的花纹,或者沙发上附着的灰尘。
1.看的是电视剧版,结过5次婚的伯格曼几乎说尽了关于婚姻的一切,6集既描摹出一对爱侣的分合聚散过程,又分别代表了婚姻爱情的6种类型/状态:和谐美满,表面光鲜内里朽坏,因厌倦与欺骗而分崩离析,若即若离纠缠不休,坦诚粗蛮相爱相杀彼此折磨,偷情私会重坠爱河。2.纯度极高的室内剧(仅少数转场有室外镜头,每集结尾均为法罗岛景色,荒芜而清丽,是为调剂),对话丰富,台词绵密,金句迭出,字字珠玑。3.丽芙·乌曼与约瑟夫森演得太绝,纵使在大量特写中也挑不出任何毛病。4.每集亮点摘选:①开篇模范夫妻访谈作引介与反讽,相互仇恨却因利难分的夫妻=婚姻极端反例;②因无爱而坚定离婚的中年女子=预警+侧描;③变焦快推表惊骇,特写中的疾速跟移显暴躁;④读日记时的乌曼成长照片蒙太奇;⑤双人构图&地位反转;⑥母忆婚姻,人面挂饰。(9.5/10)
關於婚姻,原來一九七幾年開始到現在,還是沒有多大的改變。男人提及遇上paula的時候面上那發光的愛情帶來的神采,讓我覺得殘忍。
“做个无赖感觉太爽了…” 爱是此刻,爱很简单,生活感情都是如此。《爱在4》超长预告片。
大师是在热气球上俯瞰大地,看芸芸众生,渺渺春波,牢笼里人性浮动;凡人依赖平视的本能,空有战胜平庸的欲念,没有低头悲悯的天赋。
3伯格曼把婚姻中所能遭遇到的致命問題都擺了出來——精神出軌,喋喋不休,生育問題,價值觀出現裂痕。每一條都是死穴,22年間父母一直在上演,比這電影殘酷多了,看多了也就倦了、麻木了。到頭來,我變成一個極其沒有耐心的人,一個熱衷於喜新厭舊的人,所以婚姻生活在我的世界里不會存在也不想存在。
这么说来其实每个人都适合婚姻,反正就是你自己愿不愿意将就地妥协地半推半就地接受真实的自己。婚姻是关于欺骗的艺术,因为它甚至没有存在过。
如果你能看完并接受这个电影,就可以结婚了。
永远不要和所爱的人步入婚姻殿堂,因为完美的婚姻充斥着虚伪和欺骗,它和爱情相抵触。
丈夫冷漠无情,只对自己感兴趣。妻子呢,他们如鱼得水的在各自的身份上展示自己的欲望,然后又团结一致分享背叛带来的快感。放眼望去,几乎全部家庭都是如此。婚姻带来的伤痛是如此持久深邃,而我们却迫不及待的想投靠它。
婚姻各阶段状态的原貌再现,把婚姻的面目拍得真实以至残酷。倦怠和互相的厌憎让两个原本相爱的男女变成奇葩极品,虚伪、猥琐、更带几分滑稽。看的过程联想起<灵欲春宵><革命之路><杀戮>和<游客>,单身者看了可抵挡任何秀恩爱,打算结婚者最好先接受这几部片子的婚前教育,把胆儿练肥,或把胆儿吓破。
约翰和玛丽安提分手最后在她胸前懦弱地痛哭出声的那一段,让我一下子无法再冷笑看着这场理智的欺骗而是同他一样哭泣起来。虽然伯格曼永远冷漠而抽离,但即使在他看来,一个没有能力爱的人,也永远不会是满的、切实的。而他的温情大概在于告诉我们其实许多人都这样,你并不特别可悲吧。
《唐朝放妻书》——某李甲谨立放妻书一道:盖说夫妻之缘,恩深义重,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伯格曼六集低成本室内剧的电影剪辑版,探讨微妙复杂的婚姻状态与两性关系问题,又一部一度引发离婚率攀升的影片。近三小时的时长里几乎被对话满满灌注,观影过程中却一直保持兴致盎然。丽芙乌曼与约瑟夫森两位主角均表现出色。
虽然伯格曼当时已蜚声国际,但晦涩的主题使他在国内并未受到认同,即便拍出了“处女泉”也被认为重复,而过于前卫实验的“假面”自然令他依旧显得曲高和寡。出于无奈,伯格曼决定投拍低成本电视剧“婚姻场景”,不料竟空前成功,瑞典离婚率也随之变高,伯格曼感到高兴“大家不用再维持无爱的婚姻了”
那些在婚姻中坚持了一生的人,是令人钦佩的,其实我总怀疑爱情和婚姻是矛盾的,而一个人也不可能和另外一个人始终处于完美的状态。ps看完这部电影我更喜欢伯格曼和丽芙乌曼了
相拥时甜蜜,甜蜜后厌倦,厌倦紧接着欺骗,欺骗久了开始冷漠,冷漠与排斥共存,然后离开,分离产生妒忌,妒忌时后悔,后悔处有自责,自责了决心再占有,占有完继续怀疑,怀疑变成习惯,习惯沦为恶性循环,恶性循环带来负担,负荷真实让人手足无措,自我美化又将迎来新一轮的重蹈覆辙。这就是婚姻生活。
没有结过婚,也没有什么经验,更不想相信这是事实。若是事实,也只愿这是部分。这是欧洲,我只想说我父母的爱情,23岁结婚,今年74岁,50年的婚姻,几十年来见证他们彼此爱惜,尊重,也会吐槽对方,但从未打骂过。爸爸生病,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母亲生病,爸爸寸步不离。他们爱对方都甚过爱自己。真的感恩,在这样一个有爱的环境里成长,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电影中女主很明显,精神的问题是从小的家庭教育就埋下的。自我剖析那一段,太重要了。所有评论的人,也大可不必bbb一堆什么看透了婚姻,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除了性还有很多,性重要,更重要的是爱。爱是一切的基础。有爱,婚姻就是爱情的升华。电影只是导演的情愿,我依旧选择相信爱情,先从做好自己开始。
2013.2.24想看,他说看完也许会恐惧婚姻。2018.4.23小西天,看完他说,嗨,多大点事儿!下个月结婚五周年。
真正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居然还没有被一夫一妻制毁灭
记住了一句台词:因为要求太高而经常情绪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