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早期短片集锦,尤其是其中的《春闺断梦》(费穆)和《小五义》(蔡楚生)。《春》用一个梦境,用隐喻的方式表达抗日主题。《小五义》用发生在一个家庭的小故事说明当时中华民族面对日寇侵略的现实困境。几个故事都在短小篇幅内表达了国破家亡、救亡图存或反封建的主题。构思巧妙,我看评论中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联交曲》讲的是什么,这部电影是在1937年“国防电影”口号下上海联华电影人集体创作的抗日反封建电影短片集锦,请你们看不懂的,说《小五义》不好的,自己先去看看电影史!《小五义》里的父亲影射的是当时的国民政府,五个孩子是分崩离析的中华民族,闯进家的那个是日寇。被盗走的女孩是指“东北”,片中有许多隐喻,包括五个孩子被“日寇”分化、内战等。现在的微电影导演能做到当时的一半,就算很厉害了。
《联华交响曲》,1937年联华出品。中国比较早的集锦片,不知道是不是最早。。八部短片,整体来说,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的主旋律,都给这些片子或多或少的影响,再加上了30年代左翼运动风起云涌,也在它们身上刻下批判的调子。虽然抗日主旋律表达起来都显僵硬,社会批判的内容又失之于简单粗暴,但除去这些,还是能看到这些编导在声片时代的探索。
1、《两毛钱》。蔡楚生编剧,司徒慧敏导演。一张纸币的流传所引带出的社会面貌。但编导对于剧情的处理过于随意,可能是短片容量的限制;对于社会的批判,也带有比较明显的简单化的左派激进主义。虽然要做到对当时创作人员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同情之理解”,但是现在看时,还是要指出这种态度对作品的影响是不利的。ps:此片中有蓝萍。发现她还演过不少片子。。嘴巴太大。。看起来像是南洋人。。
2、《春闺梦断》。费穆编导。两个女人的几个梦。但是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几个梦情节都是连续的,还有为什么是两个女人,以及为什么这两个女人要睡在一起。。梦的情节指向性太明显,没办法,国难当头,连做梦也要抗日。再说表现主义风格,这点似乎前人说得较多。但是我觉得费穆在此所营造的比较阴森的人造布景,是不能归到表现主义一派的,首先它是梦境的内容造成的,并不是用这样的布景去表现电影中的现实;其次是这个布景以及运镜,显得四平八稳,虽然它表达的东西是萧森恐怖,但它并未真正突出自身的造型自由。不过我这样硬拿所谓的表现主义来套,也显得滑稽可笑,事实只是,费穆做了一次对于梦境的尝试。
3、《陌生人》。谭友六编导。一位父亲由于贪财而错放过杀死儿子的凶手。八部里面,这部的导演谭友六、还有后面的朱石麟、贺孟斧,是商业片导演,沈浮与蔡楚生是叫好又叫座的,艺术成就也很高,是联华大佬;还有孙瑜和费穆,是当时算比较先锋的,现在评价很高。恩,但是。。在这八部片子里,能把故事讲讲好,又能突出自己思想的,恰恰是那三位当时的商业片导演。我最喜欢的一部就是贺孟斧导演的《月下小景》。先说这部《陌生人》,故事比较流畅完整,有明显的发生发展高潮段落,郑君里的表演可算精彩。但整部片子没有出彩的地方,高潮时树枝摇晃的蒙太奇,也显得切得过于频繁。
4、《三人行》。沈浮编导。三个刚出狱的卓别林式的小人物,立志为社会做贡献,期间闹出不少笑话,最后他们替一位失手杀死逼债人的母亲代罪,再次入狱。故事非常不错,遗憾的是其并未有很大的笑点。韩兰根与殷秀岑,前者个子很小,后者很胖。在30年代的喜剧形象中,前者大多以“胡闹”现身,后者则是“痴傻”。他们的表演有借鉴卓别林的地方,但是形象不同。
5、《月下小景》。贺孟斧编导。“九一八”后一个逃亡到上海的东北人,衣食无着,他打算抢劫,但又屡屡下不了手,最后邂逅其父,但终不能相认。我最喜欢的一部,完全是一部中国式的忧伤的film-noir。一开始的几个镜头非常美,一下子就把人拉入到凄清的境地。首先是一个很圆的月亮,月亮下的一对情侣,到这时,镜头里还是一片夜凉温馨,但是有两个因素透露着不安情绪,一是它的配乐——钢琴的单音重复,再是前景里走过的几个黑影。后一个镜头立刻接到在暗处贼头鼠目的男主角的身上,把刚才的气氛来了个颠覆。接着它却放下主角不管,镜头转移到一阵含着光的烟雾上——吸烟时吐出来的烟雾。这个镜头非常别致,一般都是先拍人吸烟,再顺着烟拍烟雾。这里却先拍烟雾在黑夜中缭绕,突出了凄清的环境氛围,然后再出现拿着香烟的流浪汉,音乐也出现了弦乐。接着,流浪汉与那对情侣被放置在同一画面中,情侣感觉到被打扰,走开了,这时警察来了,把流浪汉赶到另一个角落离去。其中穿插了男主角收住枪的镜头,表明了他的企图。这其中是有冲突的:一是流浪汉与情侣的冲突,二是流浪汉与警察的冲突,三是警察与男主角的冲突,另外还暗含了主角与流浪汉的矛盾线索。这几个冲突,其实都是很惊心动魄的,可以处理得很紧张。但是导演在这里用了慢悠悠的弦乐、缭绕的烟雾、美妙的月色、最重要的是,平缓的剪辑,把这些冲突都克制下来。这是和他这部电影所要诉说的主题与悲伤的基调相一致的,这种处理非常巧妙。再接下去,整部《联华交响曲》中最美的一个镜头出现了:水中圆月的倒影,被掉下来的烟蒂所激起的涟漪打破,形成了一瓣瓣弧状的光斑,颤动了起来。这个镜头的连接作用也非常明显,在它之后,男主角就要实施抢劫行动了,在它之前,矛盾都还隐含在表面的静谧之下。这个镜头把前后两种氛围,有机融合起来了。(当然音乐的一致性也起到这种作用,但这里用得不好)再接下去,故事就开始了。非常值得一看的短片。
6、《鬼》。朱石麟编导。一个女孩总担心有鬼,隔壁大叔觊觎其美色,夜晚装鬼,逼得少女去他家过夜,遂将其奸污,女孩最后醒悟,认为人才是真正的鬼。这个有如通俗小说的短片,其长处在于故事讲得非常完满,前因后果高超都有了,和《陌生人》一样。但是其它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本来鬼来了这一段,正是可以大做文章的时候,这里却草草而过,有些可惜。
7、《疯人狂想曲》。孙瑜编导。一男子由于妻儿被日机炸死而变疯,关进疯人院,整日高呼“打回去!”。主角变疯的那场戏,剪辑有些混乱。但是在疯人病院里有一个移动镜头,可算印象深刻。另外几乎没有什么可说,因为它完全是一部口号式的电影,在当时有其现实意义。失之粗糙,但口号响亮。
8、《小五义》。蔡楚生编导。一家六口,无母,四兄一妹,父亲昏聩。房屋渐渐被父亲的“朋友”侵占,连小妹也被其拐卖。最后一家人奋起反抗,赶走入侵者。这片子也是一部口号电影,大概当时作为知名导演,不拍几部这样的电影以明心志,舆论是要鞭挞的,另一方面当然也是国破家亡,他们的武器就是手中电影吧。那个环境中成长的中国人,其爱国程度怕是今天的我们想象不到的。这些口号电影能流传下来,不是因为它们的艺术成就,而是它们记录了当时整整一代中国人的悲愤。现在看起来很粗糙,但那不是他们能力不行,而是环境所制约的,这怕也是中国电影人特有的悲哀吧。
也是诸多名导合作出的集锦式大片,据说是响应“国防电影”号召创作出来的,算得上是那时候的《我和我的祖国》了吧。一个半小时里能看到费穆,郑君里,蔡楚生,沈浮,孙瑜,黎莉莉,朱石麟等诸多影史大佬,电影学专业必刷片啊。
排名:小五义,月下小景,陌生人,三人行,鬼,两毛钱,疯人狂想曲(春闺梦断不算在内,简直不是一个风格,形式上很超前,玩地球比《大独裁者》早了好几年)
1.小五义 用儿童主人公本身就挺讨喜的,类似于《我和我的祖国》里的《夺冠》,让人看了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故事完整度比较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王次龙的角色大概象征着日本侵略者,父亲是傻不拉几坚持不抵抗的果党,孩子们则是社会的左翼青年,是新生、活跃力量,是觉醒的知识分子。用充满童趣的视角影射现实,构思独特,应该也是为了应付当时的审查。
至于有民粹含义啥的,不能认同一些人就此联想到wg就特别激动的态度,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不是怕老百姓乱搞,而是大多数人太麻木了,需要民族意识的刺激!回到电影本身,这个故事和《伪君子》有点像,不过是奥尔贡家的人更积极了,联合起来越过奥尔贡直接把答尔丢夫赶走,更合况这个答尔丢夫还想拐卖人口,小孩们的起义是一种手足之情和同胞爱,没有一些人解读的那么黑暗。
另外,王次龙教小朋友注音字母的表演挺有意思,有点像周星驰风格,不是当时简单的故作丑态
P.S.咋感觉葛佐治比《迷途的羔羊》的时候,视觉年龄变小了
2.月下小景 故事有点扯,父子分别也不过三四年,就对话半天都认不出来了?镜头也没啥惊艳到我的,就是拍了两下水中的月亮啊。不过开头的bgm很好听,结尾父亲一言不发的一直走着,这个结尾挺有意思,让人想到《四百下》
3.陌生人 故事平平无奇,看到一半就猜到他儿子肯定出事了。不过老头子到底是转变了,比较完整的一部电影。有个小细节很有意思:劫匪让老头子带他走出村子,老头假装数钱,劫匪也识相,给他加钱了。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多么仔细观察生活啊
4.三人行 穿的和卓别林似的,打闹喜剧延续至三十年代末。批判社会的执法不公,赞美行侠仗义。最后替毫不相识的女人再次入狱,关系进展的未免太快了一点。
5.鬼 抨击封建迷信,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可惜黎莉莉演的有点不够味儿,事件也不够典型。当时有什么社会原型事件与之对应么?
6.两毛钱 民国用钱点烟真的不算犯法吗......
批判社会阶层分化。一张钱的流转故事,有人用它轻松点烟,有人却为了它而拼死拼活,最终入狱,主题鲜明。不好的地方在于价值观偏差了,穷人值得可怜,然而帮忙运毒品咋能是“他没有罪”呢.......
7.疯人狂想曲 片名和内容不符,明明是个家仇国恨的悲剧故事,居然“狂想曲”,一点也不“狂”啊,叫什么“哀鸣”之类的还差不多。
诗人导演的风格又来了,人物死的时候一定要是笑着的,当年的观众不知道被催泪了没。这么简短和平淡的情节,实在称不上是个电影故事吧......
打仗的镜头和《小玩意》里的很像,不知道是不是直接剪来用了。不过开头的镜头挺有意思的,银幕上一个双十标志,镜头一拉居然发现是铁窗,讽刺满分
《鬼》黎奶奶扮起小白兔来十分柔弱可爱,剧情编排、矛盾设置相当精彩。最后一番说教意味的话经她口中讲出来也不觉得俗套,瞬间又回到了爽利泼辣的黎氏特色。
《春闺梦断》费穆是意境营造的大家,此短片呈现了意象化的实验风格,士兵怀中的梧桐叶是国土的象征,而少女梦中与暴徒的抗争进退便是表现抗日情节了(p.s.居然还有被暴徒凌辱的场面),但估计连陈燕燕黎灼灼也未能参透她们拍了个啥。2020.09.13
《陌生人》在精悍有限的一屋一夜时空中制造出强烈的矛盾比对、残酷的戏剧冲突,老头最后点燃杀子强盗给的钱,烧掉了埋葬了儿子儿媳的草屋去反抗报仇,觉醒得有点过分激进。
《三人行》喜剧感与讽刺意味的充分发挥,这社会终究吃人。
《月下小景》话剧式的写意拍法,哀婉的时代悲歌,在不幸际遇中难以存活的年轻人。
《两毛钱》跟同年的《压岁钱》不知是谁借鉴谁,一张纸钱的流通所揭露的社会人物群像。2020.09.27
基因突變的傑作
费穆《春闺断梦》一麻袋星送上。
很早以前,社团当短片放过。现在想起来还觉得这几个短片好诡异,当时看得时候心里一直发毛。
月下小景、春闺断梦、陌生人=三人行=鬼、两毛钱、疯人院、小五义...
实在是太牛了!
费穆的五星;蔡楚生的《小五义》真让人惊心动魄、浮想联翩~【电影资料馆】
7.4;呐喊
早期“拼盘电影”。大部分还是偏向左翼题材,表现形式可谓五花八门各有千秋。最喜欢两毛钱的运镜和三人行的故事,费穆导演的春闺断梦颇有19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的风范,实属惊艳。
中国的老电影真的是不落后于世界的.
补。强大的短片合集。1.两毛钱引发的悲剧,社会批判;2.表现主义下的抗日救国主题;3.莫贪财,郑君里继续苦;4.欢喜闹剧,我爱监狱正义三人组;5.无钱无家,怎一个惨子了得,镜头美;6.鬼话连篇,鬼影重重,结局太突兀;7.开头以为是荒诞剧,结果是爱国口号;8.一次少儿暴动,微型革命。
30年代末的短片集,非常珍贵的电影资料,可以一窥当时中国电影人的创作能力,每个小短片都有让人或动容或惊喜的地方。两毛钱在不同人手中的用处,勾勒出当时巨大的贫富差距与社会不公平。春闺断梦通过两位女性的噩梦,用表现主义的手法,展示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陌生人老父亲贪财助纣为虐最后害了亲儿子和儿媳,然后抱着小孙儿加入了自卫队。三人行中国版马克斯三兄弟,为了保全年轻的母亲,自愿承担罪责,重新进监狱,人间的美好与善意。月下小景年轻人惨做打劫的,可周围人都一样的苦,见到老父亲,又不忍伤他的心,回忆起曾经的美好,家国双重零落。鬼散布谣言,欺骗善良的民众,我们终究会反抗。疯人狂想曲太短小了,一个老人在精神病院回忆自己美好的家庭是如何被战争毁掉的。小五义将希望寄托在无畏的年轻人身上,他们能扫清一切坏人。
最好的早期短片集锦,尤其是其中的《春闺断梦》(费穆)和《小五义》(蔡楚生)。《春》用一个梦境,用隐喻的方式表达抗日主题。《小五义》用发生在一个家庭的小故事说明当时中华民族面对日寇侵略的现实困境。几个故事都在短小篇幅内表达了国破家亡、救亡图存的主题。构思巧妙,我看评论中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联交曲》讲的是什么,这部电影是在1937年“国防电影”口号下上海联华电影人集体创作的抗日反封建电影短片集锦,请你们看不懂的,说《小五义》不好的,自己先去看看电影史!!
NB的 春闺断梦,1937实验电影先锋
很前卫很先锋的感觉
三。春闺断梦/ 一。两毛钱 车夫妻子
早期的电影试验田。意识形态明显,有西学东渐的痕迹,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卓别林等等。。。
两毛钱,基本上是压岁钱的路子,很左翼春闺梦断,太表现主义了,很晦涩陌生人,有希腊悲剧的框架,很戏剧三人行,嬉笑打闹部分太多了,很失衡月下小景,乱世的底层切面,很深刻鬼,惊悚的视听太出色,结局很突兀疯人狂想曲,小玩意的故事,很普通小五义,狼山喋血记的模式,很国防
够前卫
联华短片集,很多作品呈现出了先锋派特征,在这些影片中往往呈现出一种女性视角,性别—身体成为对于国族寓言的隐喻,在费穆舍弃对白的《春闺梦断》之中,玩弄着地球仪的魔鬼不仅是少女面对男性的恐慌与焦虑,也是对于这场世界大战的超现实呈现,因此不难理解《小城之春》的表现主义气质。而《月下小景》都市黑色电影的形式之下可以将这个“寻亲”追溯到“东北”这个特定的空间。《鬼》和《疯人狂想曲》则印象主义地呈现了某种PTSD,后者开场的横向调度十分精彩,也很好莱坞。然而蔡楚生作为“压轴”的《小五义》则是一部典型的“国防电影”,不过很可惜的是意识形态取代了艺术表达,这些孩子的暴动是可怕的,在他们密密麻麻的身体与勃起的武器之中,甚至可以看到30年后的文化大革命的影子。
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