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看过了好几部觉得不错的年代剧,但无论从内容、主题抑或是人物性格特点来看,我首推的必须是这一部----《纯真的年代》(又名《我的三十年》)。此剧于2008年拍摄完成,本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而制作,结果却是没能通过审核,被禁播长达五年之久,最后删减了许多后才2013年登陆各大卫视。所以这部剧有些地方会因删减问题在情节衔接上不够紧凑。但瑕不掩瑜,这点缺点在我看来并不能掩盖它的光芒。
先从内容上来讲,这部剧把改革开放后三十年间举国上下经历的大事件几乎全部囊括在内:四五事件,知青下乡,偷渡香港,恢复高考,计划经济,下海经商,非典事件等等,有简有丰,少有拖沓且在我看来没有任何粗糙滥制之处。在同类型同题材的剧里,这部剧从内容上就已远超出其他剧了。而且在每一个大事件上都拍摄的很有代入感,作为一个九零后(虽然一向被认为思想如同八零后),当我看到这些大的变迁时都不得不为这些人物命运感叹。
从主题上来说,在这浩浩荡荡的三十年里,有人迷失在爱情里,有人迷失在金钱里,也有人迷失在权力里,厉家驹在大结局中从集团公司辞职时对所有晚辈同事说的一段话看似是大道理实则却道出了在改革开放以来这个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小人物真真切切的深刻体验和感受。《纯真的年代》原名《我的三十年》,最初开始看这个剧的时候我一度认为“纯真的年代”这个名字不够深刻反倒显得有些气而且纵观古今,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无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我想应该没有哪个年代是可以被称为“纯真”的。但当我看完后,却觉得“纯真的年代”这个名字再合适不过了。或许此剧正是为了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年代会是纯真的,但最重要的是不管我们经历了多少迷茫,遭遇过多少困难,受过多少诱惑,都要坚持保有一颗纯真的心。
在人物形象上,李亚鹏饰演的厉家驹是一个有才华、有见地、有思想的进步青年,他因四五事件逃往广州结识了高虎饰演的冼广伟和应采儿饰演的区静,此后他们一起经历了逃港和高考,从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相信所有人也都猜到了,会发生几乎所有影视剧都脱离不了的一个主题---三角恋。但在这个剧中,这段三角恋却一点也不狗血,一是因为它几乎被剧情中的迅速发展的时代变革和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冲击的不再起眼,二是因为三位主角的爱情戏不像大多偶像剧里的戏路一样反复、拖沓,二是糅合成了一种情谊和情义。厉家驹这个角色也与大多剧里的男主角不太相同,虽然他聪明而且有见地,但却似乎并未想过要干出一番怎样宏伟的事业,他喜欢创新改革讨厌一成不变,所以他从国家单位辞职下海创业,想体验社会变革与时代发展带来的激情与兴奋。
高虎饰演的冼广伟是一个典型的广东男人形象,讲义气、有勇气、大男子主义,想尽办法希望过上好的生活。他爱区静的方式也是大男子主义式的占有,做事情较为冲动,目光短浅且喜欢一意孤行。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和厉家驹的帮助下发家致富,最后却因为利益和金钱出卖了厉家驹这个相交二十多年且帮助过他的朋友,也使得区静与其分开生活。他的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目光也比较短浅,对公司没有做过长远发展计划,突然的发家致富让他在金钱中迷失了自己。在伟业公司倒闭后,他精神失常,这不是命运的惩罚而是他的性格最终使他有了这样的结局。
应采儿饰演的区静是个聪明大方,正直善良,坚强勤奋,有情有义的完美女性形象,但整个角色却没有一点偶像剧或是其他国产剧里女主形象的矫揉造作之意,而是给观众淳朴、自然和舒服的感觉。在她因家庭成分问题不能上大学时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开始顺着经济形势寻找商机做起了生意,成了第一批个体户。在厉家驹对她表白却又为了救阿伟而与段玲回北京结婚时她也没有自怜自艾,而是将这份感情化作情谊放在心里。在冼广伟出卖厉家驹后,她毅然与其分居并开起花店,照顾两个孩子(她和阿伟的及段玲和厉家驹的)。伟业公司倒闭使得阿伟精神失常后,她又承担起照顾阿伟的责任。在毒蜂蜜事件发生后,扑面而来的舆论压力和经济压力都没有将她打到,反而一边查出事因承担起中毒顾客的医疗费一边开拓出了花草香料的市场。她对厉家驹有情,对冼广伟有义,在发家致富的过程中也没有迷失自己,依然秉着一颗纯真善良的心。
既然说到了这三个主要形象,那也提一提这三位主演吧。李亚鹏拍过的剧不少,也饰演过令狐冲、郭靖等这些经典角色,但要说深入人心,使人印象深刻的形象,那倒还真没有。但他却把厉家驹这个角色演绎得无可挑剔,而且他的成熟形象也正好契合厉家驹这个人物特点。对于高虎这个演员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虽然在有些剧中见过但却叫不出名字,在《纯真的年代》里,他却实实在在把“冼广伟”这个形象演活了,让我记住了他,无论是大男子主义还是做事的冲劲抑或是发家致富后的暴发户心理都被他诠释的淋漓尽致。要说最让我惊艳的应属应采儿的演技了,一直给她的定义都是“陈小春的老婆”,也看过她演的几部剧,都没留下什么印象。偶尔也会在娱乐新闻里看到她和陈小春搞怪,而且很多人对她的评价也是活泼,大大咧咧,似乎与区静这个文静的角色相去甚远。我不能从专业的角度来评价她在这部戏里的演技,但作为一名观众,她确实打动了我,也让我记住了她。或许别的女演员来饰演区静这个角色也一样可以演绎的很好,但至少现在应采儿就是我心中的区静。
英语中有个短语“Last but not least”,都知道意思是“最后但不是不重要”,所以我接下来要说的虽然是放在文章末尾但它却不是重要反而是非常重要。这部剧的主题曲《从何说起》是由陈奕迅演唱,林夕填词,而且是特意为此剧而创作。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再加上Eason独特的声线,我只想说如果你没听就真是太可惜了。所以,这首歌对此剧无疑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呀。
我们这三十年,从改革开放的1978到2008,亲情友情爱情,家庭事业婚姻,人生经历了多少次大起大落,有矛盾分歧,有同甘共苦,有事业成功,有人生低谷,细节处理的很真实,最后还提了非典,感觉就像发生在身边一样。李亚鹏还是像杨峥一样,认真,热烈,勇敢,应采儿“沙哑”的嗓子和她率真的性子把阿静这个角色塑造的十分成功
这部剧整个剧情贯穿着一条主线“情感”。这部剧叙述了几种情感的形态,手足情、友情、亲情、爱情。从主人公“火龙”相遇,继而辗转到知青农场,后来“逃港”进了“难民营”到“劳改农场”,恢复高考后朋友们南北两地相隔。时间的推进叙述了那个年代的社会形态以及社会的发展,正如主人公一样那时的国家也是一个“年轻人”,百废待兴,社会的大发展让着一代人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给人民和社会的改变,让人们不禁甩开膀子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大发展中。
在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情感经过时间的推移慢慢经历着改变,唯独经历生死劫难后,人们的内心终得平静。世间所有的争吵、竞争都不及平静的“活着”。
这部剧里有几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厉家驹在劳改农场为了保护自己的复习书籍的画面。二是最后一集赵冀红和阿静在病房里单独谈话时把墨镜摘下来的那一幕。所有的伪装都是自己给自己披上的“透视服”,以为“遮羞”的同时还能窥探到别人,也许这就是人内心的恐惧。在摘下了伪装和放背后赵冀红流下了眼泪。
真的是一部为数不多的好电视剧,有很多时代背景的穿插,讲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虽然情节的篇幅比较少,但是已经是一种突破了,不然也不会禁播。电视剧反映了很多人性脆弱的方面,一帮人的爱情,亲情,友情在利益面前的各种状态。把人性的很多方面都展现出来,最后才知道什么是最珍贵的,让我们不再从单方面去看待一件事。也让我们知道亲情,友情,爱情,什么事情都应该分开去处理,最好不要参杂在一起,不然朋友做不成,事情也会做不好。缺点就是剧情有点跳,接不上。
偷渡香港成功了又回来.真有范儿..
历经两个时代 演绎悲欢离合 尝尽人间冷暖 情义大于利益 良心巨作
一口气看完 感觉有删减 但仍用有限的时间展现出了文革 知青 逃港 恢复高考 改革开放 经融危机 SARS等等的时代变革 每个人物都很丰满 很具有代表性 很感慨那个时代 最好的时代 也是最坏的时代
推荐给宅在家里的老爸看,他居然还熬夜追这个剧。
国产好剧
亚鹏最后的一部影视作品,非常具有时代气息。李亚鹏,应采儿,高虎三位主演表现都很不错,尤其是亚鹏,将厉家驹年轻时候的英气勃发和中年企业家的沉稳干练演绎的无可挑剔,奈何某些媒体对他偏见实在太过,总是拿他的私生活来说事,其实中国最急缺的就是这类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剧,让我们知道父辈艰苦奋斗和今天美好生活的不易
剧情有些地方经不起推敲,但是讲述的那整整一代人的感情很值得一看。
文革时期拍的真的很不错
在家陪我妈看了好几天。
在同时期同题材作品里算比较好的了,李亚鹏其实挺会演戏的
「谁辜负过自己 说不上可惜 谁被世道放逐 身不由己」陈奕迅的歌词最适合这部电视剧。
李亚鹏为了3块钱一天,拼命了!鬼叫你穷啊! 这就是社会的本质了!
原来是禁播五年!李亚鹏嘴张不开这件事情真闹心。各路戏几乎就是翻看着近20-30年的历史跟着贴出来的。自打大哥广雄死,就有很长的结束感了,没想到又编出一大溜,哦,原来是还要写非典。这倒也可以,好好讲啊,结果呢,真正的结尾又仓促的很。诶,本来是个五星的剧,由于各路故意编织和节奏,减分了。
真牛逼,这么敏感的题材,不被禁就怪了。够大胆,但也壮烈牺牲了不是。整体四星,不足之处:1.李亚鹏像在念话剧对白,这是他引以为傲的中戏范儿;2.应该给应采儿配个音;3.故事挤得太满,有些地方讲的不充分。
多幸福我们没有生活在文革年代。
四五事件,逃港,知青上山下乡,恢复高考,老三届,计划经济,下海风潮,倒卖电子表,倒玉米第一桶金(王石),投资土地升值变现,贸易投机,保健品广告营销,国有资产股份制改革,姓资姓社,市场经济,sars,食品安全,商业思维,涵盖了整整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波澜壮阔。过瘾过瘾,受益受益。
有多少人能保持本心一直不变的生活下去?
李亚鹏最后一部作品,给个五分,,超爱他的冲哥,,这部作品八分还是值的
我的父辈们那个年代的记忆~
文革、偷渡香港、上山下乡、恢复高考、改革开放……一个时代的变迁。看似是纪念、献礼,实际上却带着浓郁的讽刺。质量出乎意料。种种爱党、信党之人,抛弃家庭、出卖父母兄弟,实在令人心灵震撼。那个时代的荒唐,被表露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