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前一集串剪两位孕妈,第六七的尹娟占的篇幅真的很大了,大概她实在太令人无奈了。高中时当了失足少女被骗去福建染上毒品,她那时一定不会知道年少无知犯的那个错代价如此大,大到牵扯三代人,之后的近二十年都无法摆脱毒品的梦魇,怀孕时35岁看起来面色泛黄得连眼白都是黄的。丈夫在服刑,公公婆婆离异,婆婆倒是照顾她,看起来不贴心。自己的母亲去世,父亲还要照顾一个十五岁的亲弟弟,算起她和弟弟的年龄差,应该是父母看到沾染毒品的女儿早就萌生放弃的念头,为养儿防老生的儿子。父亲的救助是有保留的,和其他重男轻女的长辈一样,更何况这么一个有前科又让人操碎心的女儿,莫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久难面前也无善父。何况父亲还是拿出三万多钱,也是到处奔走筹钱。最最让人难受的是她的公公,六十五岁的老人了,自己的脚肿得连鞋子都穿不进,只能拖拖拉拉地穿一双拖鞋,说自己几十年没买一件新衣服,独子在监狱,儿媳在病床,老婆是前妻。
我妈老劝我说不用万事都准备好才能去结婚生子,穷有穷养法。但我在看这个纪录片时惊醒,里面大多的案例都是因为没有钱而造成的困窘,没有医保,囊中羞涩,被困在这一步。人生硬生生被调成困难模式,穷人的抗压能力太低了,他们不仅在危难来临时无法安稳渡过,他们甚至还受不了“穷”这个字眼的出现。
前两天看到非正讨论母亲不用母乳喂养是不是自私,连大左陈铭都说是自私的。女性十月辛苦怀胎,生产时也冒着生命危险,忍受职场不公待遇,害怕着丈夫孕期出轨,产后精神身体折磨,就因为不是母乳喂养,他们就能轻飘飘地说句这就是自私的母亲,甚至还要说连这点痛苦都忍受不了那干脆不要生啊,生育真的不是女性的权利,是女性的原罪。
只因为带有生育功能、而必须经历这一切一切的痛苦、即使古往今来不断的在歌颂作为母亲的伟大、但是这些痛苦也只能是你自己在承受的。
躺在手术室、头脑清醒的清楚自己肚子被剖开,这些恐惧即使说了,作为丈夫能感同身受吗?更伤心的是,生育繁衍后代是女性的责任,但是其中一对双胞胎女儿的妈妈,在面对处理自己孩子时候却是一点话语权也没有,难道孕育这个生命最大功劳的不是母亲么、为什么话语权都在一颗精子?但精子决定的性别、这个结果的责任又推回了子宫?
我个人比较偏激吧、第四集心脏停止那母亲、让我感到震撼了、心脏停止,换血四次、如果这些不是原罪、那是什么?可能是上帝责怪当初的夏娃偷吃了那个苹果吧?
其实看着这个纪录片、脑子什么男权女权的都没那么重了
心疼的只有女人
作为重男轻女思想的受害者,在之前的想法都是“如果有可能孕育,那我不会在意男女”但是现在、我希望如果有孩子、那最好是个男孩,起码不会经历生产的痛苦,虽然男性现在在社会压力也很大,但是这些都是可以后天努力的,可身体的原罪,从出生,就逃脱不了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2020.5.18更新
上面是刚看完生门写的感慨
然后下面也有些观后感不同的评论
我想说,麻烦先学会共情再来跟我杠,我没有男女对立的想法也没有重女轻男的意思
我表达的很简单……怀璧其罪.
我心疼也无奈。
其实现在社会压力真的很大,性别困境都有,不单指男性还是女性,即使是还有第三种性别,依然会有属于这第三方的困境,但生门讲的是关于生育
那我的共情也是对于生育能力这块。
大概在我读高中的时候,一个亲戚得了一个女儿,后来检查出这个孩子大脑发育得不好,长大之后肯定会出问题。面对这个棘手的难题,亲戚们商量之后,决定把孩子丢弃了,具体是怎么丢弃的我也不清楚,貌似是在夜里把孩子丢在一个平日比较繁华的路段,丢了之后又在附近转了两圈,回去之后孩子就已经被人抱走了。小孩的妈妈那之后得了抑郁症,不敢出门,楼下有许多玩耍的小孩子,她不敢看不敢听。对于这些,妈妈没有选择,她的家庭不算富裕,这样一个孩子对她的家庭来说会是一个超乎常人的压力,即使是我认为将人看作压力看作负担这样的说法是毫无人道的,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
纪录片里大有比这崎岖的故事,但是他毕竟是“生门”,我无疑是赞同李主任对于那些没有把握健康健全的孩子的处理办法,那就是“生”。根据法律,满了28周的孩子就算是早产儿,孩子有能力活下来的,在医院这一方是不会选择放弃的。大多数家庭都会面临孩子早产后送到儿科的高昂费用,以及早产儿后期脑部发育不良风险,如果选择放弃孩子,自身有疾病的孕妇二次怀孕可能还会甚至更早发生疾病等等问题,医院所给出的策略总是走向“生”的。就像我上一段说到的故事,一个智力残障的孩子给普通家庭带来更多的无疑是伤害,我们怀着期许投入漫长的时间精力等来一个孩子,一个普通的孩子在当下社会的抚养成本都令人震惊,更何况……我并不赞同对弱势者的遗弃,但是设身处地,我也无法承受那样的生活。
一切都在短短转瞬之间,我们却要做出影响一生的决定。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无比痛恨那些害怕花钱的家庭,畏首畏尾,犹豫不决,把小孩的性命当做儿戏。慢慢的我似乎也能理解,当然不能用“是普通人”这个理由解释太多有悖人伦的事情,我还是觉得他们的考虑是有他们的理由的,我只能说尊重他人命运。那个故事的结尾,丈夫掺着失去孩子的妻子,两个背影在医院深夜的走廊里格外萧条。他们是否会后悔当天发生的事情,也只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
医院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是人生中关键时刻,对于他们来说确是家常便饭。也许在那个危急情况下听取医院的建议是可取的,早产儿确实存在智力问题,但是我们至少要试一试,如果她能够坚强的活下来,我们为什么不给她一个机会呢?更何况她也不一定就是有先天缺陷的。
对于还没有完全经济独立的我来说,考虑这一切很遥远,当我一个人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时,已经晕头转向的像一个工具一样麻木的挣钱,整日疲于奔命时,我又会是什么样感想,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呢?
《生门》教给我的那些事
文 / Sofia
本文首发于作者微信公众号:岁月无声却有恒
终于追完了网剧版的《生门》,说实话,感慨万千,百感交集,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只能这样一条一条列出。
1.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作为观众的我们,无权评判。
李双双的婆家,父母儿子三人,在网上引起了极大的公愤。产科医生、儿科医生,苦口婆心地竭力说服这三人,给孩子一个生的机会。可是,这三人的表现就像是医生欠了他们好多钱一样。尤其是新生儿科女医生不停地要求“你们先去交一万块,给我们几天时间,也给孩子一个机会”,婆家父子俩的拖拖拉拉的表现简直太让人不爽了。
可是,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
现在家庭,抚养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说别的,就拿看病这件事来说,正如产科的杨主任对陈小凤的丈夫所说的:“以前看病不要钱,现在看病都要花钱的。”
一个不健康的孩子,父母为之花费金钱、时间、精力、心血,竭力让他和正常人靠拢,这些所花费的成本,其实还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钱没了可以赚,只要孩子健康,父母再辛苦心里也是有所安慰的。真正让人焦心的是这个孩子本人日后所需要面对的种种不可预期。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张颖一样内心强大的。
这个社会对于“异己者”所给予的有色眼光还少吗?笑贫不笑娼,你穷,你就被人瞧不起。你和张颖这样的不能控制自己身体的人一起出门,妥妥的百分百回头率。
对贫穷、社会地位的有色眼光仅仅局限在你一人身上。可是,对不健康、残疾的孩子的有色眼光,却具有辐射作用,考验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身边的父母亲朋甚至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
这么一想,就觉得李双双婆家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了。
虽然你我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却也不必对做出这样选择者口诛笔伐。
世间种种选择,归根结底,其实都化作李家福教授的那一句:“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不要后悔。”
理解别人,接纳别人所做的选择,其实,不仅仅是放过对别人的语言暴力,也是救赎自己。一个人,只有他不再固执于自己的三观,而开始去尝试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三观,接纳这个世界的多样化,才会不那么纠结地活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理解了,体谅了,才会懂得彼此的不易。
2. 亦舒说,姿态要好看。可是,有了经济基础,姿态才能好看得起来。
说实话,当看到陈小凤那双没有任何表情的空洞的眼睛时,我也是恻然的。究竟绝望到什么程度,才会听之任之、不发一言、将一切都交给命运裁决?整部《生门》,我只上网搜索过陈小凤的账号,真的,很想帮绝望的她一把。
除了陈小凤,还有几个家庭亦是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只不过,她们的行为,给人的感觉,少了几分无助的绝望,多了几许无知的无觉。有主要考虑钱的,说“我本来连命都不想要了,我没钱,我根本不想看病,但是既然你医生已经给我贴了钱,那我肯定会还你钱的”,有认为医生就是不停地催钱就是故意坑病人钱、借机赚钱的,如此种种。
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想低到尘埃里,只是,身不由己。
夏锦菊在输了大量血的时候,还可以请求医生再努力一下,尽量为她保留子宫,凭什么?因为她知道自己付得起医药费,不必为一毫升一毫升的血浆发愁。换作其他经济状况极差的病人,则是能省一毫升的血浆就竭力去省一毫升的血浆。
被很多人吐槽的为什么产科医生和产科医生的家属生孩子可以住单间、而旁人却只能睡走廊?你付了单间的钱,在单间尚有空余的情况下,自然可以住单间。这不是什么特殊待遇、也不是什么走后门,而是经济学上的简单道理。
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当你有了足够的经济基础,可以为自己、为孩子提供充分的保障时,你根本不会去考虑那一万块钱花得值不值,你只会说,“医生,请尽力帮我们,钱不是问题。”
有人说,医院是让你看尽世情冷暖、人间百态的地方。也有人说,从医院归来,你会觉得能够健康得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生门》看完,你就会明白,金钱不是阿堵物,金钱是给自己、给家人的保障。努力赚钱,为自己为家人创造好的生活条件,就是一种责任心。
张颖父母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也是辛辛苦苦赚来的。采访中,张颖的妈妈说过,过去的那些努力都是为了能够给张颖保障。
一个人,没钱不要紧,贫穷,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怕的是,丧失赚钱的能力。这个赚钱的能力,并不仅仅指客观上的残疾、贫穷,也指主观上缺乏赚钱的努力。这个世界上,是有人宁可拿着低保拮据地过日子,也不愿意三更眠五更起地去赚钱。可是,这样的结果会是什么呢?正如陈小凤的老公所说的,借不到钱,人家借钱的人也要看看你有没有偿还的能力。一个有赚钱能力、有偿还能力的人,在借钱的时候,也会相对容易一些。
而当你所拥有的金钱达到一定数量时,你给自己或者家人的保障也更多、底气也更足,起码,在需要抉择时,你不会去担心“人财两空”,或者说那些财产上的损失带给你的肉痛不那么敏感。
3. 你的圣母心,不必强加于他人头上。
当陈小凤徘徊在死亡线上时,当尹娟家的老人四处奔走时,弹幕里一直刷屏的不仅仅是“剧组为什么不捐款?”还有“医生能不能有点同情心,怎么就钱钱钱?”
有一句弹幕回复得挺好:说医生和剧组的,为什么自己不去捐款?
人都有恻隐之心,也都会有于心不忍的那一刻,可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可以依仗自己的善念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
何况,作为观众的我们,又怎么知道人家剧组和医生有没有捐款呢?即便人家没有捐款,也不并意味着别人的道德水准就比我们低。
医生日日浸淫在各式各样的患者中,剧组这么久拍摄下来,他们都见惯了各类的无助与绝望。也许,第一次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可是,第二次,第三次呢?那么多的患者,那么多需要帮助的家庭,医生和剧组都不是慈善机构,他们也有父母需要赡养、子女需要抚养,谁来帮他们养家糊口?
何况,救死扶伤的医生其实也为患者担着风险。6万块钱的担保金,假如病人欠款而走,虽然并不全是医生各人承担,可是,最终医生各人还是要承担一部分。
其实,圣母心泛滥的背后,是缺乏一颗感恩的心,把对别人的要求当成一种“应然”: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样,不然,你就是见死不救,就是冷血残忍。
4. 懂得感恩的人,往往过得都不会太差。
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别人对自己的帮助,铭记于心。或许,对方在对你施以援手时,并没有希冀你进行回报。这也无妨,你只要记得,自己过得更好,便是对帮助过你的人最好的回报。
而懂得感恩的人,往往过得都不会太差。
尹娟该是《生门》里最让人爱恨交织的妈妈了,恨其曾经种种,结了今日的果,却又怜其悲惨,就像医生说的,似乎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到这一个家庭里来了。
所有的医护人员,对尹娟的期望其实就一条:好好地活着,照顾好公公和孩子。
最后的回访说是尹娟一家过得还挺好。
人无完人,都有犯过错的时候,能回头,已是不易,能记着别人救助自己时的辛劳、好好地活着,有余力时,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人,便是善。
比较有意思的是,有些人,对他人的帮助却怀有异样的目光。尹娟的公公四处奔波时,社区、单位,也都尽了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可是却有弹幕说,这是有镜头的呀,如果没有曝光,肯定就不搭理了,连见都见不到,更别说帮忙了。
这么想的人,往往是不懂感恩的人。他们有一种妄想症,会情不自禁地从阴暗面去揣度猜测别人。别人不帮自己,是天打雷劈,不是好人;别人帮了自己,则是别有用心、另有所图。长此以往,还会有人自讨没趣、吃力不讨好地去帮他吗?自生自灭,大约是不懂感恩者最终的归宿。更何况,换个角度来看,就算是别人另有所图,可是最终的结果是有利于自己的,不也是最好的双赢的结局吗?
不懂感恩的人,永远不会实现双赢,更不会实现他自己的单赢。
5. 积极乐观地活着。
《生门》里有几家是观众的情绪调节阀。
看多了苦涩的人生,顿时觉得那对怀着双胞胎的小夫妻没心没肺笑得太可爱,立马就觉得人生可爱了许多。
话说,虽然那对小夫妻乐乐呵呵地出现了好几集,但是我却一点儿也记不住他们的名字。观众对悲催有着天生的痴迷,因为悲剧能够打动人心,拨动人心底最柔弱的那根琴弦。可是,换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愿意以自己的悲催成就他人的视觉享受、感官共鸣。幸福的家庭不容易给人深刻的印象,可是,平淡平凡的幸福才是生活的基石。
再看看张颖一家,生而健康的你我,再苦涩再悲催也比张颖赢在了起跑线上。是的,张颖是有一个很好的原生家庭,可是,你看,又有多少观众认为她没有被人爱被人追求的权利?满屏的福尔摩斯,不断地寻找着刘洋压根儿就不爱张颖的蛛丝马迹。
这样的张颖,能够相信刘洋是爱自己的、是因为爱情和自己结婚的,得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和充裕的自信啊?
张颖的父母不易,张颖更不易。不管如何,这个残缺的人生毕竟是自己的,无论好歹,终究是要自己全程体验完毕的。父母、丈夫、子女,都是一程又一程的旅伴。从头到尾,永不离队的,只有自己。
更何况,假如你见过许许多多入赘的家庭,你会发现,那些世俗条件远不如刘洋的入赘女婿,在丈母娘家中除了要车要房,完全不承担任何责任。刘洋,起码我们看到的,人家不仅仅打理店铺,还打扫家里,迎接小生命的诞生。如果没有感情,即使我们再告诉自己要平等待人、不要用有色眼镜看人,面对张颖不由自主地挤眉弄眼,时日久了,还是会觉得不舒适的。只有真情才能支撑起这种朝夕相处,也只有真情,才会让你认为她其实就是一个正常人。
很小的时候问大人:我是怎么来到这世界的?
大人们都是笑着各种各样的答案,大多都说是捡来的。
长大了,学了知识,清楚自己是被生出来的,可是对生孩子依然没什么形象的概念。即便是看了胎儿成长过程,也没有像看这样一部片子来的深刻。刻骨铭心!
即将准备怀宝宝的我,越发清楚每一个生命来的都不容易。
从准备生孩子到怀胎期间,心情的复杂不知如何表达。
这纪录片从生孩子这件事切入,让人看到孩子怎么来的~也看到了人生百态。
有些看的痛心,甚至有人骂医生,骂抉择放弃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真的去追究,谁也不算错。
这就是现实。不是幸福结局的电视剧。这里面好不容易把孩子生出来,一会会就可能病危。这里面好不容易攻了一关,一个小时后,大出血。
谁都希望自己不要遇上那样的危险,可是谁都有可能。人生不是电视剧,没有固定剧本,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可即便如此,那么的艰难,也有那么多人努力的活下去,努力的来到这个世界。
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片,备孕的,准备生孩子的,刚成年的,都好好看看。
一个生命意味着责任,如果没有准备好,就不要发生危险性行为,戴套,避孕。
如果准备要,那就锻炼好身体,相关检查该做就做,不该吃就别吃。
记得买医保!一定要买医保!
补充:第二集陈小凤
两朵金花长大了~
纪录片是记录,可是陈小凤背后还有些故事没有提到。
陈小凤不是她的真名,她用的是别人的名字,因为这个名字有社保。她是郑清明打工带回去的,她十几岁被拐卖,因为不识字,她也不知道自己叫什么。
冒用了名字,后来造成了上户问题,因为出生证明是陈小凤之女。不知道她们后来怎么样了。
以上是找了很久找到的。
生育,值得敬畏!
如果妇产科真的风险那么高,待遇相对来说低,如果越来越少的人加入妇产科,那以后生孩子怎么办?
致敬妇产科医护人员!
《生门》最后三集重点讲了脑瘫产妇张颖一家的故事,第11集张颖出场的时候,异于常人的行为举止,30周+的大肚子,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哪个男的这么缺德,把这样的女人肚子搞大?
然而看到后面,她的父母从来都没有把她当做耻辱或者需要区别对待的孩子,甚至放弃了当时难得的二胎指标,尽最大心力养育这个孩子。到处寻医问药看诊,让她最早开始接触电脑,开网店,上夜大。同时对孩子的未来,平常心看待,有了合适的对象,也要一直和男方确认,如果你不接受我女儿这样,现在就放弃也可以的,你真的愿意照顾她一辈子吗?
她丈夫刘洋也是,每次都很耐心的回答她。
“洋洋,你想不想我?”“想~”
布置好家里,料理店里的生意,见面给她一个吻,喂饭,有时抱着她走路。
婆婆是个金牌月嫂,一直跟她说生女儿好,我照顾你们,在产房外动情地哭了:张颖生孩子太不容易了,太辛苦了。
说实话,比起生活中的很多女人和夫妻,脑瘫的张颖要幸福得多。
同时我也在反思,自己为什么要潜意识的给残障人士贴标签,为什么要惯性思维地想这样的人们就应该放弃人生,而不是积极的生活,努力的拥抱人生? #生门#
很真实,好喜欢李主任这样性格的人,太快乐了
请女性把什么乱七八糟的母性光辉的帽子摘下来扔在地上,好好当人别当戏精。
对于近期催生二胎的热点 我只想说 一个女人嫁给一个男人,不欠这家庭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生活在一个社会,不欠这社会两个孩子。
看到孕6产2产妇进ICU 只有爸爸在产妇旁边陪着,老婆要生了老公还在广州 赶回来了也是只看孩子,结婚真的要找对人啊,以及没钱真的就不要生孩子了。
“李主任说,我们国家的医患矛盾可能会越来越尖锐,每个人来医院都是抱着理想主义,只能接受好的结果,不能接受坏的结果。病人病情自然发展引起的各种各样的变化,病人都会归咎于医生,要么是没有即使发现及时治疗,要么是医生治疗错误。”医患之间需要互相理解。
看完后,希望网络上少些秀自己当妈当得轻松、少些冷眼嘲讽别人没钱就别生、少些自己有条件反抗世俗就瞧不起顺从偏见的女人。希望多些人明白,大多数女人,从出生那刻起就注定了是没有反抗命运的可能性的。社会大环境不好,要靠有网络发言权的人努力改变现状,而不是这些深陷泥潭的女人陪上一辈子去改变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的儿子,看这部片子真是百感交集。相信导演已经把最不堪的部分给剪掉了,但是保留下来的已经足够残酷了。
本年度最佳恐怖片,看到停不下来,整个灵魂都在发抖,钱很重要很重要,医保很重要很重要,身体好很重要很重要!!!
过年回家你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不结婚不生孩子你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而且这些话绝大多数出自你姑姑姨妈姐姐之类的女性之口~女性永远是女性意识觉醒道路上最大的阻碍~
希望所有女性都不要被世俗、被老公、被本能要挟,不要仅仅因为自己比男性多出一个身体器官就觉得必须为人类繁衍做贡献,忠于自己的内心,做好安全措施。
我只想说三句话1.我爱我妈2.我爱我未来的媳妇3.我从不后悔学医。
不婚不育保平安
这就是我为什么痛批“建议把婚龄提前到十八岁”提案,小孩子不知道生娃娃意味着什么,政府只看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不顾其他也蛮恐怖的,性教育、医保问题,哪里都是避不开的。本来就恐婚恐育,这下更怕了
21岁 还离当妈妈有一段距离 刚看完第二集 双胞胎的父母因为穷 实在承受不了高昂的费用 众人好心提议把孩子们送人 孩子的父亲流泪 从头到尾没人问妈妈愿不愿意 产妇眼神空的让人心碎 这个片子不仅仅提升我对母亲这个角色的敬畏感 还让我对现实的残酷感到恐惧
看过电影后意犹未尽,果断找到电视剧,像这样具有现实社会意义的好剧可以多一点,再多一点,没有明星加持,不搞任何噱头,仅仅只是展示朴素的妇产科众生相,就足够让人生出无尽感慨:我们可以不知道自己会如何离去,但一定要知道是如何来到这世间。另:再次表白李主任,天使在人间的化身也不过如此了。
我常和老公说,他是独生子,我也是独生女,我们都是被宠着长大的,凭什么婚后他能啥都不干继续享福,我就要每天一刻不停带娃累死,不公平!他仍旧和爸妈住一起有人伺候有人撑腰,我难道不想和我爸妈住一起?天天寄人篱下似的他能体会吗?让他去我家住一礼拜试试?和妈住的他是个宝,和妈分开的我是根草
建议作为初/高/大学生性教育宣传片在还不能对生命负责任的时候了解一下生育这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
今天看到一句话说的特别贴切,直接复制过来:“不要企图以母爱来掩盖医疗体系、社保制度的缺陷,更不要以母爱来为愚昧的普世价值观打掩护,这是亵渎。”
夏锦萍她婆婆真是重男轻女再正常不过的嘴脸,媳妇在手术台上熬生死关,她却只盯着婴儿带不带把,听到是个儿子如释重负......产房病院,可真是见人间百态处
生育权自然是你们的,但是穷+繁殖癌真的别生了!每个人都是被动来到这个世界的,家庭首先要考虑自身条件,也要想清楚当下的社会制度、环境、自身的阶层,对女性而言甚至面临死亡的风险,反正我的建议是谨慎要孩子。再次看完整13集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那群医生大夫护士们深表敬意,尤其李家福主任!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