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在拍摄其名作《北方的纳努克》时多次让主人公爱斯基摩人纳努克“再现”捕猎场景。于是引发了最早的起码是最为著名的关于纪录片是否应该“摆拍”的争议。关于纪录片是否应该“摆拍”、摆拍到底有没有损伤其“真实性”的争议至今仍未能统一。需要知道的是,纪录片并不因为其“记录性”而比一般电影(叙事片)更加接近“真实”,相反它或许更加能骗到我们,因为它是“记录”的——我们选择更加相信它。所以如果暂时抛下对于其拍摄“真实”要求的心理包袱,而仅在影片的逻辑层面是否合理进行把握,也就是将纪录片当成故事片来看,这或许能让纪录片暂时逃脱拍摄真实的限制而抵达更高层面的艺术真实。值得一提的是,纳努克一家因为拍摄而没有储存够过冬的食物,在弗拉哈迪离开后全部饿死。
2
不能苛责更多,这部片子是有很大程度地触碰到当下乡村生活的真相的。观看的过程中我始终有两种情绪复杂地纠缠在一起,一是因我如此地熟悉那样的土地与人而产生的亲切感。二是正因为熟悉而清楚地知道那里可能会发生的各种苦难辛酸。就像片中失意的乡村文化人杜深忠说的:“咱这里的二亩贫瘠土地不养人。”它仅能提供足够养活我们的东西,不能再苛求更多。正如那里的婚姻不讲求爱情,物质与生存是第一要务。当要渴求更多的时候只能走出去寻找。而在乡村里走出去的方式大概只有两种:去读书或者去城市打工。打工是“拿着人肉换猪肉。”最终还是要回到那片土地,甚至要承受难以生还的意外——片中张自军的死亡,其足以毁掉一个家庭,这也是杜深忠不愿意外出打工的最大原因。考学几乎是唯一可行的道路。这也是杜深忠让儿子认真读书的原因。而后者痴迷街舞,无疑这是一个对他们来说极其奢侈的爱好。可以看到,所有人都在困境与无奈中,并没有那么多的选择,这就是当下的乡村,在夹缝苟延残喘着。
3
这部片子既没有喷它的人说的那么烂,也没有捧它的人说的那么好。作为众多叙述中的一种,它选择了乡村,选择了那些生活得不那么容易的人们,渺小无力,却尽力活着,生命中偶有的诗意与温情就是面对寒冬时的粮食。结尾镜头拉远,依稀看到积雪遍野,覆盖着群山坳里的那个村落,它正代表着千千万万的土地与人。
导演焦波带着几个20出头的学生拍了这部中国农村的日常。山东淄博的杓峪村,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像这样的农村。导演纪录了这个村子一整年发生的事。
杜深忠一家,老杜曾经对外面的世界十分向往,年轻时当过兵上过鲁迅文学院的进修班,没事儿的时候还会写写小说文章。但是这些曾经的梦想都被困在了这片泥土里只发了芽却没有长成大树。一晃,老杜已经60岁了,一双庄稼汉的手粗糙又坚韧,老杜在一旁笨拙的拨弄着二胡,在老杜眼里人要吃饭,人的精神也要吃饭,村里同代人中老杜的文化水平最高的。但是在老杜的妻子眼里,那些没用的高雅艺术并不能当饭吃,而老杜是个穷酸秀才。两人的拌嘴镜头贯穿整部纪录片,在家里拌,在果树园子里拌,在子女面前拌。拌嘴的内容不外乎,老杜又花钱整那些没用的文化东西,这就是老杜一家的日常。
村里的支书张自恩,只要村里发生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来找他。他是中间纽带,连接着村子和上面。这天镇上新派来的驻村干部来到杓峪村,张自恩又是贴欢迎横幅,又是找人敲锣打鼓,驻村干部刚一到村子,张自恩就拉着驻村干部要“支持”。村里要修的路,要建的小广场都需要上面的支持。张自恩是个好干部,没事儿就骑着摩托去镇上找人,找项目,希望自己的村子也能像隔壁村一样发展旅游业。
杜滨才(磊磊)从学校回来,磊磊两岁那年父亲得了精神病,对磊磊的妈妈又打又骂。于是磊磊的妈妈离婚改嫁,虽然妈妈和磊磊的婶婶还是有联系。但是磊磊从两岁后就没见过自己的妈妈,这一过就是19年。在磊磊眼里妈妈始终是在照片上,从小没有得到过母爱。但是磊磊很争气家里的墙上贴满了磊磊带回来的奖状。今年磊磊又考取了国家中级导游证,全淄博市也仅有磊磊一人考过。但是看得出来从学校拿回的奖状和荣耀并不能给磊磊带来真正的快乐,一天晚上父亲又犯病了拿着棒子在门口叫嚣骂人,在家磊磊父亲数落了一番。对着镜头磊磊说:“烦,一回家就烦”。这个在不完整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估计从小受尽了别人的冷眼。在中国农村还有不少像磊磊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享受过母爱、父爱,在学校里他们要强他们想用自立自强来弥补家庭的不足。
张自恩这一年没少跑,新来的驻村干部给村里修起了广场,还修了一条水泥路。可是在这期间大事小事没有断过。先是因为要修广场伐树跟别的村民起了争执,村里的张光地也被嚯嚯起来说要查张自恩这几年的账。两人在电话里你一句我一句地骂着狠话。另一边磊磊婶子家的地也被人打了农药,今年的希望全毁了。而婶婶也在跟别人争执的时候被人打伤,这一年都不能干活儿。村里的事就是这样,有时候外人觉得一点点的小事儿就能挑起一家人甚至几代人的恩怨仇恨。我们总说“秋后算账”。在中国的乡村,有很多这样的“关系债”,人与人之间不是单纯的利益关系,而是夹杂着亲情,夹杂着宗族,家门荣辱,以及我们常说的“面子”,这种账要是真算起来,没有结束的那一天。
在磊磊看来,这一切都是他烦恼的来源,道不清的家庭关系,搞不清的村里邻里关系。自己别能像城里其他同学那样自由自在的成长,他身上背负了太多本不该由他背负的东西。老杜的女儿高中就辍学在外打工,这一年也要谈婚论嫁了。结婚当天老杜把家里攒的几万块塞到女儿手里,老杜希望能用这些钱弥补对女儿的亏欠。而女儿小梅却说把钱留给上学的弟弟吧。弹幕上很多说老杜家重男轻女,但这也是老杜无奈的选择,这片贫瘠土地上种不出那么多钱。在农村很多女孩早早辍学,不是去城里打工,就是嫁人。有的可以像小梅这样在城里打工然后把钱带回家补贴家里,还有女孩被村里的嫂子,姐姐带出去做一些不正经的工作,染上坏习惯。她们中的大部分心里都有一个结——父母不在乎我。
一转眼年末,老杜家的苹果2块3一斤,这一年老杜卖苹果挣了一万七。磊磊家的苹果卖了2块4一斤。磊磊爸爸用卖苹果的钱盖了一座仓库,又给自己买了一辆摩托。而磊磊鼓起勇气和婶婶去见了多年没见的妈妈。坐在沙发上还和妈妈没说几句,磊磊就低着头哭了起来。泪水中有憋着的委屈,有想撒但没撒过的娇,也有对冷清日子的怨恨和无奈。不知道母亲的拥抱会不会填补一些磊磊内心渴望的母爱。生活就是这样,好坏都要过。老杜对儿子说:“这个土地他不养人,我活了60岁一事无成,而你要好好努力。”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老杜的儿子是,磊磊也是,也许这个地方让他们糟心,让他们失望,是他们成长的负担。片子的结尾村里的广场修好了,村里举办了春节联欢会。磊磊唱了一首《父亲》,站在观众人群中的父亲一遍听着一遍抹泪,而人群中的其他人也听哭了。老杜抱着新买的琵琶和杜嫂一起表演了一曲《沂蒙山小调》。虽然调有些跑,但是老杜还是在台上表演完了。
看完片子,我想起了自己在河北农村调研的日子。早上7点从北京出发坐大巴,再转镇子上的公交,然后坐一段摩托,最后走上一个大坡才能到我们扶贫的项目点。这里之前产铁矿,村里人每人都能分上一些钱,可是这几年矿被挖完了,矿渣赌了满河道。连村民吃的水都被矿渣污染,好几家人得了癌症。村支书想把村里好好休整一番,先把河道挖通,再在村里搞一些养殖业。因为山里不适合种庄稼,山上的野货倒是很多。村里看上了养殖小尾寒羊,这种羊适合圈养,不需要大片的牧草,一些苜蓿和饲料就足够养活。参与项目最热情的一家是一位从广西嫁过来(其实是被卖过来)的大姐,大姐家在广西的深山比这里还穷,从嫁过来到现在就回去过一次。大姐每天早上凌晨四点起床,开始给公公做饭,放羊干农活直到11点给家里人做完饭才能休息一会儿。大姐的勤劳是有收获的,家里的羊一只接一只的下羔子。两个儿子都上了大学,小儿子那年刚考上,报的是装修设计。大姐对小儿子的专业有些微辞觉得学这专业不挣钱。我们去的时候大姐拉着我们问:“你说他(小儿子)学这专业出来能干啥?”后来,我们又帮着村里的养殖户推销羊肉,举办推介会,写软文都尝试了一遍,可是效果不太理想。现在想想如果那时候有个抖音或快手,卖羊肉这事儿就都解决了。
住在项目点那些日子,我整个人感到从没有过的接地气,乡村才是最真实的中国。
《乡村里的中国》是焦波执导的一部纪录片,影片以24节气为纵向时间点,直观鲜活地呈现出一年中杓峪村中农民们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灰暗时期中的些微期盼,委曲求生中的无尽辛酸,捕捉到了当下中国的一抹侧影。整部影片讲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展现真实农村生活的故事,它带来的更多是社会对农民这一角色的思考以及当下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社会现实问题的担忧。影片以乡间最平淡而又真实的烟火气息,触动着观众的内心,不愧“是这个时代有记录意义的、不可多得的中国农村生活标本。” 影片对于乡村生活的展现,生动地再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在这部纪录片中,田园牧歌式乡村的温情面纱消逝了,而以其白描般不加修饰的手法将乡村生活原本面目呈现于观众面前:乡村生活艰辛而无序,卑微而残酷。就如影片中的杜深忠所感叹的,“这里的土地不养人!”在影片所展现的一年里,杓峪村里有老杜嫁女儿这样的喜事,也有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丧事。乡村生活给过他们欢笑,也让他们流下过泪水;让他们经受过磨难,也让他们感受过快慰。老杜弹奏着新买的琵琶,杜嫂和着奏乐声唱起了小调;磊磊终于去看望从小抛弃了自己的母亲,又在唱歌中向抚养自己长大的父亲表达感谢之情;村支书开始积极寻找投资者,发展村里的旅游业……每一个人都在乡村生活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他们春种秋收,日夜劳作,看山上的树叶绿了又黄,看树上的苹果红了又青,看四季过去又轮回,在这个不为人知的小山村里,他们又度过了最平凡不过的一年。 影片对于农民角色的思考,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农民最原始的本质。他们有朴素的感情和道德观念,孩童般的真诚,不加修饰的仇恨与暴力。村民们有脏话连篇甚至打架斗殴这样的暴行,也有在春节联欢会上为对方鼓掌喝彩和给磊磊捐钱这样的善举。没有谁是天生的恶人或者刁民,也没有谁能做到绝对的圣人和贤者,他们就是一群普通却鲜活的中国农民。他们平凡,但是坚韧;他们生活窘迫,但勤勉奋进;他们深谙人心之复杂,但也享受善意来袭时的单纯。生活给过他们欢笑,也让他们流下过泪水;让他们经受过磨难,也让他们感受过快慰。这些在大山里行走的农民,有着宏大而蓬勃的生命力,有着在漫长岁月中,打磨出来的生存智慧和哲学。对于他们而言,人活一世,既有必须要保住的本分,更有一念起就毫不吝啬的善良。他们不是蛮横粗鲁愚昧的农民,也不是单纯无私任劳任怨的农民,他们就是农民,就是在烈日下、在风雨中、在泥土上摸爬滚打的人民。 影片对于农村发展过程的担忧,真实地揭示了城乡飞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乡村里的中国》将镜头对准社会发展过程中当今中国农村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农村的生活变迁、农民的物质生活困乏和精神追求无法保障等问题的思考。导演影片未美化乡村,也没有丑化乡村,而是选择自然而然地将中国农村的诸多现实矛盾呈现在观众眼前。它是一面缩影,乡村兴则国家兴。但眼下,它的发展滞后而蹒跚,与飞速发展的城市日益撕裂。农民并非像传言中的热爱土地,邻居间的矛盾说闹就闹,当城里人在畅想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时,真正的乡村还在上演生活的鸡零狗碎,有老一辈农民对土地的无奈情感,也有新一代农民努力脱离土地的挣扎。这一年中,稚子在嬉闹,青年在迷茫,中年在奔波,老年在哀叹,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位置,每一个人也都在赶着自己的路。农民的后代们终于走出了故土,将去过他们父辈所梦想的城市生活,也将他们所熟悉的乡村生活抛在了身后。而随着他们的离去,乡村将会更加凋敝,渐渐与现代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远。 《乡村里的中国》没有一波三折、 荡气回肠的故事,但却无处不弥漫着平淡乡村生活中的巨大张力。农村之上的政治架构换了又换,可农村及其承载的文化却默默继承。农民世世代代生在,死在在这片土地,最终融化为这土地的历史与未来。而乡间那最朴实无华的烟火气,才是最能触动人心的存在。每一个乡村,其实都是一个微缩的中国,这里是中国的乡村,也是“乡村里的中国”。
很喜欢这部纪录片,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可以从片子了看到很多我久已远去的家乡记忆,同样是北方小村庄,一群淳朴的乡民,有各种的生活和各种矛盾。人物的选取也颇具代表性,很值得玩味。重要的一点是创作者用节气这一农业社会里的时间线串起了全片,可谓用了心思。相信不少农村走出的观众有共鸣,很不错
看看琵琶哥,农村里也有很多能人。相对于人物,我更喜欢农村里的风俗。
建议用这种片子代替《厉害了!我的国》这种片来做思政教育
这土地不养人呀
不是新闻联播里的中国,也不是罗胖跨年演讲吹牛逼讲的农民,但是是我最熟悉的那帮人,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焦波和柴静一样,对待中国的社会问敏感题都是只刺破不深入,点到即止,这样不用被广电禁,也不会被某些人盯上,机智
喜歡杜家,杜深忠很傲氣又清醒,愛碎碎念的妻子其實比誰都還明白人,看他們吵著架也不覺得日子過不下去,女兒出嫁的情景非常催淚。新年的時候,蹩腳的琵琶,煽情的流行歌,沈默的年輕人跳舞,鄉村顏色紅火,生活很俗辣,很可愛。
我对乡村有一种奇怪的结,来源于我经历过的和我旁观过的。它是一面缩影,乡村兴则国家兴。眼下,它的滞后与蹒跚,与飞速发展的城市日益撕裂。当城里人在畅想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时,真正的乡村还在上演揾生活的鸡零狗碎。磊磊应该是最深有感触的。他从学校回来,“回到家就烦”。那是认清现实后的无奈。
这部纪录片目睹了真实的中国,家庭的斗争,村里的争斗,难以平息的人心。一个村里的年轻人死了。出去打工,摔死了。去的时候是一个活生活的人,回来的只是一口小小的骨灰盒。乡村浓烈的亲情们哭泣、拥挤在简陋的灵棚里,哪里知晓孤魂在外面曾领教过一个冰冷的世界。
中国十四亿人口,80%以上是农民,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却从未使他们处在社会的优势地位,甚至处在最底层难有改变的途径与阶梯。如果不是近乎愚昧的乐观和饿不着肚子的满足,这日子还怎么过?这也正是村里能人的悲哀所在,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血的教训啊!感谢焦波,感谢把镜头对准父老乡亲,真实记录
央九,应该是我们山东的,不看字幕我都能听懂!太真实了,良心之作!希望有更多人看到!
虽然有点摆拍,虽然在体制内,但这部作品的精髓在于老杜那句:“说实话,我对这片土地没有丝毫留恋。”农民,中国自古最庞大的群体却是一种被逼无奈的存在。
就喜欢看杜深忠和他老婆斗嘴,这样的农村秩序现在依然存在。
穷,或许是最大的原罪吧。以及,环境决定意识。
有钱的王八坐上席,无钱的君子下流坯
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柴米油盐,马勺锅沿……土掉渣的真实!耐住寂寞对记录片的考验也许只有作者才能体会,成片后的幸福感也同样!
纪录片的剪辑强化了冲突和看点,其实反应农村普通的日常生活更好些,斗嘴、打仗、单亲毕竟是少数。
必须承认这部纪录片制作非常认真和诚意,摄制组花了373天时间跟拍,对1000多小时的录像,耐心剪出94分钟的四季农村面貌,几组主线人物有血有泪有幽默,还让我们了解到:农民并非像传言中的热爱土地,邻居间的矛盾说闹就闹,一组又一组鲜活的镜头呈现给观众去自行感受,农村杂记。
老杜 这样的人 在农村算典型吗? !我倒是真的觉得 那个村支书有意思,蛮真实的,也比较典型。老杜 情感表达的非常多,导演可以通过他的表达来直接为影片立意,比一般只记录对话,记录事实的纪录片,取巧太多了!
最黑色幽默的一段是 大姐说獾把玉米啃坏了 把獾药死得了,大哥说你别看獾 还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呢,大姐说獾到成保护动物了 谁保护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