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归来,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相比于爱情元素,我更看重的是电影中渲染的人文情怀。以下是我个人对电影的理解,如有偏差,请勿见怪。 生如夜孔雀般灿烂,死如枯叶蝶般静美。 这是我在观影前对电影的评价,观影后,影片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 很多人说看不懂这部电影,是因为这不只是一只名叫夜孔雀的蛾子的故事,还是蛾与蛹、新与旧的故事。 蛾与蛹相比,蛾代表破蛹而出的“新”,蛹代表孕育出新的“旧”。 影片中处处体现着新与旧的交织和碰撞。时尚的巴黎留学生艾尔莎和学着古老川剧的马小林,现代人常用的刺青钢针和马建民用植物根茎做的刺青针,艾尔莎的DJ和马荣的尺八,艾尔莎的高跟鞋、晚礼服和马小林的绣鞋、水袖⋯⋯新与旧的冲突给主人公们带来巨大冲击。 信息时代,艾尔莎可以轻易从网络上订购机器精工制造的最新款iPhone,却要费尽心机秉烛在古寺翻寻一管宋代尺八。她是成都爱乐乐团客座首席长笛手,自我介绍的时候那么骄傲,却在拿出那管自己订做的“尺八”时受到了无情的嘲笑。 <图片2> 艾尔莎是“新”的,马荣和马小林是“旧”的。所以艾尔莎会爱上马荣,马小林会爱上艾尔莎。 作为一个时尚洋气在国外长大的女孩,艾尔莎会被马荣吸引一点也不奇怪。从表象看,他们是一对反义词。一个时尚,一个守旧;一个年轻,一个年老。但他们同时又是浪漫的,西方文明外放的浪漫和东方文明含蓄内敛的浪漫。从马荣给即将死去的蚕吹尺八、艾尔莎给即将死去的孩童吹长笛可以看出来。 电影里艾尔莎向马荣学习这一幕,非常美。
艾尔莎一开始看到纺织厂的蚕蛹,马荣告诉她,为了取丝,蚕蛹就不能孵化;如果蚕孵化,丝线就废了。这种关系仿佛映射了巴黎代表的西方新文明和成都代表的东方古文明之间的较量,而这种较量,很长时间内可能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直到艾尔莎找到另一种蚕蛹,这种蚕吃臭椿树的叶子而生,蚕蛹孵化后仍然能够抽丝,蛾与蛹不再是“你死我活”,新与旧可以并生共存。这种蚕蛹叫夜孔雀。 夜孔雀是从巴黎到成都的艾尔莎,是从成都到巴黎的马建民,是本片的导演戴思杰。 与女主人公艾尔莎相反,导演戴思杰青年时代赴法留学,从此对成都的印象止步于1983年的老城墙和三峡水。正如片尾字幕所说,导演对成都怀着愧疚与难以忘怀。古寺、老街、川剧、蜀锦、尺八、臭椿树、古老的纺织工艺⋯⋯电影的每个关于成都的镜头都能看出他对故乡的怀恋。 与艾尔莎相同的是,东西方文明兼收并蓄的融合在了戴思杰身上。戴思杰就是夜孔雀,就是当年成都的忧郁男孩马小林,是在异国漂泊的马建民,是历经沧桑孤独地传承中华文明的马荣,也是多年后归国寻根的艾尔莎。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他所眷恋的故乡文明也在逐渐消散。台下的观众听不懂川剧,过去常见的臭椿树遍寻不到,古老的手工纺织机只剩下马荣会用。 导演的要说的很简单,大家都听过。蛾与蛹可以并存,尺八与电子音乐也可以完美融合,就像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新与旧结合可以孕育出最美的蛾子夜孔雀。 <图片4> 说回爱情。以下的影评可能会有剧透,没看电影的慎看。 电影中过去与现在穿插,层层渲染出女主人公艾尔莎在成都与巴黎这两座城市的成长和感情经历。 就演员而言,三位男主人公的扮演者黎明、刘烨、余少群有个共同的特点——忧郁。 <图片3> 余少群扮演的马小林是青春期男孩的忧郁。 母亲早逝的他,敏感、脆弱,却又有颗赤诚的心。他对艾尔莎一见钟情,毫无保留的付出了自己的爱。 就像他表演的川剧一样,旦角不唱出声,而要由他人配唱。他对艾尔莎的爱也是默默付出,从未说出口。他的爱太过浓烈也太过含蓄,所以最后伤到了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余少群的表演非常好。他的眼睛会说话,把角色的敏感、脆弱、单纯、执拗丝丝点点渗入观众的心,富有感染力,非常吸睛。 这个玻璃鞋就像他和艾尔莎的感情一样,只是自己的幻想。
刘烨扮演的马建民有一种漂泊的忧郁,折射出导演在异国光鲜下的沧桑。在电影中他总是笑着,用轻松的语气讲出自己辗转多国、和女朋友分手的经历。他的忧郁藏在他的豁达中。 他和艾尔莎有相似的经历,两人的感情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我始终认为他俩的感情中友情大于爱情,甚至根本不像爱情。 刘烨演这个角色有种杀鸡用宰牛刀的感觉,所以他演的非常放松、自然。他本身性格中的豁达、内心敏感还有法国生活的经历与人物非常贴合。<图片5> 黎明扮演的马荣是一种历经沧桑的忧郁,还有孤独。 他妻子早逝,一个人带大生病的儿子,一个人守着传统文明和技艺,连自己的爱情也要顾念着儿子的心情。他是苦难的、忧郁的、孤独的。 他的忧郁体现在他的处处为难和处处隐忍。 黎明的眼角有了皱纹,但他的眼睛依然很干净。干净并不意味着单纯,这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和他骨子里的浪漫忧郁才是吸引艾尔莎的原因。
而女主人公的扮演者刘亦菲,真的非常符合这个角色。艾尔莎是什么样的?一个来自浪漫之都的女孩,骨子里透着浪漫、勇敢、叛逆和倔强。所以她爱上马荣,就像宣传语说的,飞蛾扑火、义无反顾。 细节处方能看出演技。刘亦菲表演的最好的部分是三次马荣把她放下的情景。第一次,惊愕。两个人处于好感阶段,她虽然惊愕于马荣不绅士的行为,还是默默接受了。第二次,愤怒。真的是隐忍的愤怒,一个女人对自己男人的愤怒。这时他们已经确立了关系,马荣竟然还要把她放下,实在让人愤怒。但她忍住了,只是用自己的表情表达自己的不满。第三次,喜悦。马荣终于决定不放下她,试着让自己的儿子接受她。<图片7>这三场戏,与两人的感情一样,层层递进,层次分明。刘亦菲与艾尔莎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表现十分到位。
也是这三场戏,注定了马荣与艾尔莎不可能在一起。马荣爱艾尔莎,他们两个人相互吸引,非常相配。可回到现实,他最在意的,始终是自己的儿子。 马荣与马小林的关系,正如川剧中阿盖公主和父王的关系,充满矛盾。不同的是,这对父子的矛盾下隐藏着深深的爱,马荣对马小林无可替代的爱。所以最后阿盖公主饮下毒酒,而马荣却宁愿自己去死。 作为一个男人,他爱上艾尔莎。作为一个父亲,他不能放弃马小林。
这部电影只有短短的八十几分钟,却完整的讲述了一个有爱情、有亲情、有友情、有人文情怀的故事。四位演员都恰如其分的演出了自己的角色,加上美丽的镜头和润物细无声的配乐,有看头、有想头,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非常值得一看。
刘亦菲的美在《夜孔雀》中通过三段情感的勾勒可谓淋漓尽致的跃然于光影 ,而法国浪漫主义式的爱情形成了电影的脉络,中国文化符号的善用更成为了电影的东方底蕴,东西方的交融颇具诗意,但太过臆想化的剧情却使电影仅能差强人意。
真正的爱过,才会知道那种刻骨铭心的痛。心疼所有爱过伤过的人。把四川的元素融进电影中,作为四川人感觉很亲切。女主刘亦菲演技越来越好了,颜值满分。最关键的是还有我的火华社长,啊啊啊,简直帅我一脸,完全抵挡不了他成熟帅大叔的魅力啊啊啊,必须给五分才能体现我对火华社长的大爱
虚张声势的茧早应该在还没破壳时捏碎,一如这矫揉造作的四不像电影不伦不类。夜孔雀应该刻在导演的脑门上而不是刘亦菲的美背上
看了点映场,恋足恋肤,导演神一样
小林给艾尔莎按摩外敷的孔雀胆药酒、在拉雪兹公墓演奏的小提琴曲和建民口中哼唱的送葬歌
刘亦菲和老马家三个男人的故事,主角是刘亦菲的脚,哈哈哈哈
黎明流失的胶原蛋白把工作室的空气都弄脏了,刘亦菲的皮肤是所有纹身师的梦想……这电影真的每隔10分钟一个笑点,笑点密集,包袱抖得很高级。
并不是文艺片 一星给社长一星给天王
所有演员都是马景涛,台词不是人话。叙事断裂到无以复加,还搞了一堆夜孔雀臭椿树水晶鞋之类神秘兮兮的鬼吓唬人,整个吓die。
不好看,没有连贯性
三星鼓励文艺片的尝试
文艺片,画面美配乐舒服,三个男人的关系乍看令人难以接受,细味一下觉得还可以,不是探讨伦常的电影。有的人说看不懂,其实导演剪裁不是一般电影直线叙事,需要观众专心去看。看的懂就会喜欢,看不懂就会觉得莫名其妙吧。看到说影片情色给一星的,所谓激情戏只有10秒,说色情的有进场看过电影吗?
爸爸睡了儿子的心上人,儿子疯了,爸爸抢过儿子的毒药服毒自杀。女主回到法国邂逅小叔子,同时发现怀上了爸爸的种,最后小叔子接盘喜当爹。故事挺好,电影就槽点太多…
认识了尺八、孔雀胆和夜孔雀,看到了苍凉、癫狂和沉稳的三种不同的男人,看到了刘亦菲美丽的模样,然而剧情总归觉得难以自圆其说。
迪曲和尺八和鸣的时候 我到达了尴尬的制高点
电影槽点太多 感情线很突兀 两星给余少群和配乐 刘亦菲演技还是没什么大的进步 台词有气无力 撑不起来这部戏 but颜还是美的
四分,我给余少群的演技
黎明那胶原蛋白流失的脸和刘亦菲看起来秘制尴尬,打着文艺片的旗帜缺少了些灵魂性的东西,但神仙姐姐的脸是永远看不够的,演技也有所进步。
作为戴思杰女性三部曲的收官作,在叙事上完成度不错。但是剧情不是很流畅,很突兀的就爱上了,刘亦菲的演技也不足以撑起一部大女主戏,海报上宣传的二番结果是客串
庶我真的无法接受这种剧情,一个女人在三个男人之间穿梭已经很狗血了,一个是父亲(黎明),一个是儿子,另一个是黎明他兄弟……为了文艺而故意涉及伦理虐心的矫情范儿倒是意味十足,说是追求爱情的夜孔雀,倒不如说是揪着夜孔雀词文装清高的伪文艺片。真正夜孔雀的爱情不是这么矫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