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之人

HD中字

主演:伊利亚·伍德,卢克·柯比,阿莱卡萨·帕拉迪诺,罗伯特·帕特里克,W·厄尔·布朗,Gilbert,Owuor,克里斯蒂安·克莱门松,雨果·阿姆斯特朗,尼卡恩·罗宾逊,威尔·哈里斯,Emily,Berry,Steven,Pritchard,Jarrett,Sleeper,道格·考克斯,汤姆·维图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无主之人 剧照 NO.1无主之人 剧照 NO.2无主之人 剧照 NO.3无主之人 剧照 NO.4无主之人 剧照 NO.5无主之人 剧照 NO.6无主之人 剧照 NO.13无主之人 剧照 NO.14无主之人 剧照 NO.15无主之人 剧照 NO.16无主之人 剧照 NO.17无主之人 剧照 NO.18无主之人 剧照 NO.19无主之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Mr.Nobody和我们一样,就是一个茶几

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看明白了这部电影
看了许多影评我也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也看明白了其中的内容
不过我想说说我的看法
先从故事内容开始再说内涵

内容里面118岁的nemo开始回忆,他的回忆里出现了几个不同的人生
我们细分一下nemo所遇见过的分支吧
1.9岁的他跟随父亲留在了欧洲导致了四个结局
①nemo遇见了elis但是被拒绝,导致车祸成为植物人
②nemo遇见了elis并且成功结婚但是elis在honeymoon路上不幸遇难,nemo实现诺言带着elis的骨灰去了火星,并在火星遇见anna,最后遭遇太空流星死去。
③nemo遇见了elis并且橙红结婚但是elis并不爱他,elis爱的自己15岁时喜欢的那个男人arbert,但是arbert已经变成了肥男,去elis的理发店剪头elis并没有把自己回忆里深爱的男人认出来。因为elis知道自己不爱nemo,她知道自己对nemo和家庭是不忠诚的,是伤害着爱着自己的人的,所以她很自责,导致严重的抑郁症。nemo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出现了强迫症状(烧掉自己汽车)。最后nemo在回家的路上出车祸淹死。
④nemo遇见了elis但是被拒绝,随后赌气娶了jean。一个他不爱但是爱着他的亚裔女性。为了报复,nemo发誓要做一个成功男人,有房有车有存款有个巨大的游泳池。他成功了,但是他不爱自己的妻子,对自己的生活也充满了厌恶。于是有一天,他决定走出去,单纯的使用一块刻着yes和no的硬币帮自己选择。于是他最后选择了一条离奇的不归路,被黑帮份子枪杀。
2.9岁的他跟随母亲去了加拿大导致了另外两个结局
⑤nemo遇见了anna但是在安大略湖畔为了掩饰自己不会游泳而在自己所爱的女人面前胡乱说了一句话而导致这段感情不了了之。(年青人常常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误而导致这种结局)
⑥nemo遇见了anna,并且发展迅速,两小无猜,私定终身。但是因为双方父母再次分开,使得anna去了纽约。虽然成年后nemo和anna最终在纽约地铁中心相遇,但是因为nemo选择了廉价牛仔裤而导致南美某牛仔裤工厂破产搬迁再导致某失业的牛仔裤加工肥男无所事事在家煮鸡蛋再导致煮鸡蛋的蒸汽引起蝴蝶效应致使两个月后的北美下起了暴雨最后导致nemo手中的电话被雨水冲刷。电影里使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我没听过那句所谓的中国谚语,但是我感觉是就是我们常说的“报应”还是通俗一点,“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失落的nemo只有每天都去灯塔等候anna的出现。这里注意,这是个happy ending,anna最后出现了。
以上就是6个结局外加一个未被印证的结尾⑦nemo在太空船内就被流星雨击中死亡。

通过故事内容我们再来看内涵
影片中描述了三个大的理论:信鸽迷信,蝴蝶效应,弦理论。这三个理论就是构筑这部电影的基础。中间导演还穿插了对人类之间性和爱的理解。
其实这三个理论在电影里,我个人认为在排序上应使用倒推的模式去理解。
首先是弦理论的提出,我们所存在的三维空间(长宽高时间够成的时间),是有六面性的。那么我们可否假设是六个平行的世界或者n个平行的世界。6个结局?
然后如何导致我们进入不同的平行世界?是我们的选择,还是宏观的蝴蝶效应?
最后蝴蝶效应其实就是一个因和果的哲学问题。而假如每一个业障都是the right choise,那么我们所谓的因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所在意的导致结果的原因和行为真的就那么重要吗?我们是否就是那只自以为是的鸽子呢?

故事里的anna,elis,jean。分别代表的是两情相悦,你爱的但不爱你的人,你不爱的但爱你的人。
这样的命题,是否触动了你的某根神经呢?
自然,任何一种选择都有充实的故事,而结局,不过是导演自己的喜好而已,并不代表什么。

很多人说这些结局其实都不过是9岁的nemo臆想出来的。
我感觉这都是真实的,只不过是nemo人生中做出的不同的选择而产生出来的不同的世界和不同的结局。
这里有两个细节,一是未出生的nemo在天堂,因为天使没洗去他的记忆,所以他记得一些他出生前的事情(假设这是真的,和我们说的没喝孟婆汤一个道理),那么这是否就是nemo的思维可以在众多平行世界里穿梭的原因?我假设这是一个可行的命题,那么可以解释为什么nemo年轻时会时常记忆混乱,将身边的女人和孩子认成他人。
二是,老年的nemo和年轻的nemo的对话。老年的nemo使用了已经注定的对白这样的句子,是否说明其实命运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无论你如何选择,其实都是注定的。而你需要做的,不过是走下去。老年nemo用了一连串的假设,说明年轻的nemo的存在不过是一连串幸运的存在的结果,而如果nemo继续幸运的存在下去的话,就可以活到118岁,否则,34岁必死。
这是否说明118岁的nemo其实是第⑥个结局也就是第6个空间里的nemo,毕竟只有这个结局里nemo才没有死去,而且在老emmo临死的last words里,他看着远方,吃力的喊出的不是别人的名字,是anna.

不过他并不后悔拥有其他空间关于自己的回忆,老年的他明白一个道理,没有对和错的选择。
但是他提出了另一个假设,那就是不去选择,电影里给出的答案是“give up"(小nemo逃跑时路牌上写着的),这是一个未知的结局。电影里不过是表明当小nemo选择逃避的时候,上面的6种结局都可以被重写,但是却不能被否定。

婴儿时代的nemo有过这样一段称述:
Why i'm me, not someone else?
Why do we remember the past but not the future?
So , dose he really exist?
小周公梦蝶啊。


其实写到这里,我自己也乱了。
逃避其实也是一种选择,不是吗。
选择我爱的人,还是选择爱我的人,还是选择相爱的人。
这些我能决定吗,能选择吗,还是一早就被注定了的,被一只来自北美的蝴蝶或者南美的蒸汽或者日本的树叶。
又或者我只不过是一只迷信的鸽子。

其实我不喜欢这部电影,虽然我被其鲜明的色彩,充实的内容,明快的节奏,复古的音乐,缭乱却有条理的剪切所吸引,但是我的确不喜欢它所表达的含义。

因为我是矛盾的人,我深陷在我所做出的选择当中,我在这所谓的结果中挣扎。我现在需要的不是哲理性的安抚,这和有人对我说“生活就是被强暴,如果你不能反抗,就学会享受”有什么区别。

我是一个茶几,要是哪天不爽了,我就把上面的杯具都砸了换成餐具。

 2 ) 观影后,才可以看明白的攻略,故事线索详解

玩过博德之门,龙腾世纪之类的RPG游戏吗? 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结局。

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一部人生攻略,让我们看到所有选择的结局是什么。为了让朋友看明白,我理下故事脉络,每个标题都是一次不同的选择。

一、尼莫选追火车跟妈妈走,移民加拿大,遇见安娜

这个选择基本就是和安娜的故事线

1. 选择在沙滩拒绝和安娜游泳,害羞不敢说不会游泳,说不想和傻瓜一起玩。然后,就是什么都不会发生。过了N年,会在火车站遇到安娜,安娜已是3个小孩的妈妈,但不是尼莫的。

2.选择在沙滩说实话,不会游泳,安娜会留下来,2人开始青梅竹马。

2.1 两人正常生活,长大结婚,产子,尼莫是电视台的解说员,做完节目回家路上,开车冲进湖里淹死。故事OVER。

2.2 尼莫的妈妈和安娜的爸爸结婚了(其实他们的奸情在前面已经有铺垫,小树林。。。小树林。。),然后尼莫和安娜,就开始不伦之恋。。。虽然不伦吧,但真的很美丽很动人。。。很浪漫。。。很羡慕。。。然后妈妈和爸爸分手了,因为尼莫和安娜的奸情被发现了,于是两人约定,湖边灯塔见,不见不散。

2.2.1 若干年后,尼莫成为游泳池修理工,住在大房子里,嗯嗯,默默等待安娜,他路过火车站,看到乞丐,给了零钱,又过了几分钟,安娜也从同一个地方经过,但2人遇不到,永远都遇不到,故事OVER。

2.2.2 若干年后,尼莫成为游泳池修理工,住在大房子里,嗯嗯,默默等待安娜,他路过火车站,看到乞丐死了,就报警,耽误了几分钟,于是,那一刻来临了,安娜从台阶上出现了,2人震精了。。。原来安娜也一直单身,并不断的迁徙,希望遇到尼莫。。。2人OOXX后,安娜说,她已经习惯思念尼莫,而无法适应看见尼莫,要求给几天时间考虑下,分手前给尼莫电话号码,说可以打电话,但该死的雨滴把号码模糊掉。尼莫开始在灯塔那里的长椅上长期RAID。按逻辑上来说。。。其实尼莫应该是死在那个躺椅上,安娜永远不会回来。这个故事也要OVER了。但最后时间倒流的时候,安娜竟然出现了。。。所以,这个故事就会有2个结局,一个杯具,一个洗具。


二、尼莫追火车时,被爸爸叫了一声,鞋掉了,没追上火车,就和爸爸一起在英国生活,尼莫上中学时,爸爸半身不遂,尼莫是个大孝子,一边打工,一边伺候残废爸爸,一边写小说,这里会遇到爱丽丝和简妮。

1、清晨,骑摩托去爱莉丝家送情书,看到爱丽丝和猛男出门,选择发怒

1.1 回家路上发飙,出车祸,变植物人,故事OVER。

1.2 回家路上没出车祸,回家发誓,要和舞会上遇到的第一个跳舞的女孩结婚,于是就和简妮结婚了,然后成为大富翁,有个超级大游泳池,但是生活没有爱情,没有追求,得了抑郁症,留下诀别书离家出走。

1.2.1 离家出走后,撞火车自杀,故事OVER。

1.2.2 离家出走后,开始抛硬币,随机决定怎么办,硬币说不撞火车,就到处走,看到车站有人举个牌子寻人,硬币说冒名顶替吧,于是,被带到宾馆,洗澡时被杀手当作别人枪杀。故事OVER。

2、清晨,骑摩托去爱莉丝家送情书,看到爱丽丝和猛男出门,选择原谅,得到爱丽丝芳心

2.1 和爱莉丝结婚,开花车上桥时,遇到油罐车爆炸,爱丽丝阵亡,尼莫一半脸烧伤,成为一个变态独居者,每天在屋里对着骨灰瓶怀念爱莉丝。这时,尼莫的工作和前面一 2.1的工作是一样的,是电视台解说员,在做完同一个节目后,发现同事开车掉进一 2.1那个湖里淹死,参加追悼会,看到安娜是同事的LP。若干年后,跟随太空船来到火星,履行对爱莉丝的承诺,把爱莉丝的骨灰撒到火星上,并再次遇到同事遗孀安娜,然后在太空站里,被流星袭击,和安娜一起挂掉,故事OVER。(这个分支情节里,有个插曲,尼莫在参加完追悼会后,曾经尾随过安娜,并被一路人老头点破,其实淹死的应该是他。。。这是记忆混乱的结果,不影响故事发展)。

2.2 和爱莉丝结婚,有3个小孩,但爱莉丝无法忘记猛男,得了深度抑郁症,尼莫小时候是个大孝子,现在是个超级好丈夫,细心照料爱莉丝,但爱莉丝最终还是离家出走,到一个理发店做了理发师,每天在回忆中度过,甚至遇到发福的猛男也认不出来。故事OVER。

三、尼莫没追上火车,也没和爸爸一起生活,这个选择的结局是未知的,只提示会和小安娜一起坐在湖边玩打水漂,此后怎样,并未交代。


以上,就是我能回忆起来的该电影的主要故事脉络和情节。但整个电影结构是把这些线性故事打乱的,所以会看得云山雾罩,而且还有很多潜在的可能放在里面,比如,尼莫实际上可能是在精神病院度过一生之类。

整个电影,我认为,其实就是告诉我们,生活是怎么得混乱啊!!!怎么选都是杯具吧,还是留在天堂,不被天使姐姐选中才是上上之选。

 3 ) 迷信, 介于无知与科学之间

    这部电影越品越有味道, 为的不是故事里的感情戏,而是里面揭示的科学理论. 不提超弦理论、蝴蝶效应. 只说说开头一段 "鸽子的迷信".
    "鸽子的迷信".是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对人的思维局限有很强启示. 以下引用有关介绍:
**************************************
迷信的鸽子

      斯金纳是一名心理学家,他写了很多科学论文,其中有一篇很有意思:《鸽子的迷信行为》,讲的是鸽子也可以迷信的,人类可以用某种方法让鸽子迷信起来,从而探讨人类为什么会有迷信行为。
      考虑一下人类的迷信行为:忌讳某些数字比如4,相信带某个护身符能带来好运,还有烧香拜佛,算命......按照斯基纳的理论,这些迷信行为的根本原理是:行为和结果之间的联系被强化了。某些行为会导致某些结果,如:硬币扔到天空--硬币会落下来。但有些行为不会导致某些结果:烧香拜佛,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好学校--孩子真的考上了好学校。这个结果也许会出现,但行为并不是该结果的原因,可是人们相信这个因果。从心理学上讲,行为和结果之间联系被强化了。
      为了证实这个原理,斯基纳作了一个实验,证明鸽子也可以迷信的。
      斯基纳把鸽子放到一个箱子里。箱子里有食物分发器,每隔15秒落下食物。然后...然后什么也不做。就观察鸽子就可以了。几天后,实验结果出来了。在每次间隔的15秒没有食物的时候:
一只鸽子总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
一只鸽子总是用头撞箱子的某一个固定的地方
......
      斯金纳的那次试验放了8只鸽子,其中6只出现了各自不同的奇怪习惯。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鸽子的行为与获得食物没有因果关系。但鸽子还是这么做了,就好像它们这么做了,确实就会得到食物似的,鸽子变“迷信”了。斯金纳就是用这个实验来解释人的迷信行为的原理。
      另外两名心理学家用这个原理给人类作了实验。实验非常简单。4个高中生,按吐币机上设置的键。键有好几个,如果按对了,就能得到吐币机里自动吐出的硬币。按错了,什么也没有。真正的事实是(当然4个高中生并不知道),3号键是奖赏键,只要按他就能得到硬币。但必须要间隔10秒,3号键才会起作用。也就是说连续快速按3号建没有用。
      实验的结果是,一段时间后,高中生变得“迷信”了:他们各自形成了自己固定的一套按法,比如按1,2,3,4,再按1,2,3,4......因为他们认为这么按就会得到硬币——他们确实能得到硬币,因为里面有“3”,但跟序列没有关系。
*****************************************

    有趣的是,与“浑然无知”不同,所有的"迷信", 都是当事者试图探索未知的因果关系,努力寻找之后得到的“见解”。但是,这些探索因为方法不周全,不成体系,存在大量未排除的可能性,因而形成的见解在掌握真相的人看来,是非常荒谬可笑的。迷信是未达真相之地的见解和猜想。科学界里,新发现大多都是由现象产生猜想,再由猜想产生科学/真理/真相。但科学的做法是系统周全地证实或证伪猜想,而不是依赖零碎的现象把猜想当成真理/真相。

小心,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迷信陷阱中。所谓相面,所谓算命,所谓怎样生男生女,所谓吉祥数字,所谓求神拜佛,所谓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所谓吉凶运程,所谓星座命运。我相信它们无一不有着自己的依据,否则不能流传广泛长久。但它们无一不是猜想而已,有的甚至是很低级的猜想,还不如鸽子的看法。

 4 ) 人生的分岔,分岔的人生

文/故城 《小径分叉的花园》是博尔赫斯1941年出版的短片故事集的同名小说,它构造出一座时间的迷宫,是关于时间无限分岔和交叉的玄思,表达了一种超越有限线性时间的企图,即人能否同时拥有时间的多种可能性。 与人们通常理解的时间不同,博尔赫斯创造出了一种“时间分岔”理论。倘若时间可以像空间那样延展,在某个节点开叉、分歧,那么人们对于时间的选择,就如同我们步入小径分叉的花园,选择了不同的路,便会来到不同的终点。这种分岔,就像电影《无姓之人》(Mr. Nobody)中那铁轨的靠拢、交错和分道扬镳。火车轰鸣前进,不管是出于明确的目的,还是盲目的冲动,选择永不停息。 一 量子力学曾孵化出多重宇宙的观点,那是一个可能世界的无穷阵列,每一个可能世界都跟我们显然知道的世界一样真实。即使量子力学的叛逆者弦论,也在发展他们的多重宇宙观。弦论将时间纳入物理维度,借助镜像对称性,解释存在着与现实时空对称的镜像时空。 经典弦论里有一个“十度空间”的概念,除了我们熟识的三维空间和时间维度外,还有六个“蜷曲到几乎不见”的维度,叫做卡拉比•丘“流形”。它在我们的视觉里几乎不可见,只有弦可在普朗克大小的空间里震荡,自由进出任一维度。实际上,我们手掌在空间轻轻一扫,不但扫过长、宽、高三个维度,还扫过时间维度,以及无数卡拉比•丘流形的六维蜷曲空间,只是我们不自知而已。 在那个不可见且不可知的卡拉比•丘时空里,或许存在着镜像的我们和我们的“未选之路”。就像量子物理学中经典的杨氏双缝实验中,单个光粒子轻巧的穿越狭缝,在观察屏中呈现出一幅美妙的明暗相干条纹。或许我们的生命也有某种“量子相干性”,也存在那个“镜像的我”或“复制的我”,“他们”在另一个时空维度里继续着我们未曾选择的人生。 其实这点并不容易理解,即使号称是纽约知识分子的伍迪•艾伦,也曾在其《纽约客》的专栏文章中嘲弄弦论:“也许会有人用卡拉比•丘空间理论来谈论办公室恋情”。 范多梅尔显然比老派的伍迪•艾伦要先锋些,他懂得用时髦的科学理论来装潢他的影像世界,至少极力通过接受一种形而上来肯定世界的神秘感和复杂性。 《无姓之人》的种种并不隶属于“意识迷幻”,它与《罪孽天使》、《梦之安魂曲》和《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在题材上是划清界限的。后者借助于超自然的、奇幻的或者科学幻想的假定,来设计影片的剧作框架,往往人物行为是被一种神秘力量所驱使。而本片中不断借用大爆炸与大收缩、弦论、蝴蝶效应等科学时尚,暗示主人公尼莫的多重生命并非属于臆想和猜测,而是一种可能的真实世界的分叉,这一切都是有根可循的。 二 根据以往的经验,分岔的世界在数量上大都难逃“三三两两”。如《机遇之歌》和《劳拉快跑》只呈现了三个分岔的世界,而《滑动门》和《一个字头的诞生》更是少到只有两个,很少有博尔赫斯所称的“进一步的分岔”,因此也便没有了更多扩散性后果。 这种对多重世界在数量上的限制,是符合心理常识的,因为只有当有限的选项和所展示的未来之间没有深刻的本体差异,故事的讲述者所精心构建的对时间、空间、视点和因果关系的控制,才可获得观众在感知和认知上的赞同。 波德维尔说限制分岔路径的分芽繁殖还有一个额外的益处,由于只开放两三个分叉路径,某些特定的选择和后果,如政治的(《机遇之歌》)、犯罪的(《一个字头的诞生》)或爱情的(《爱的时光》,马克马巴夫),会比其他的选择或后果更重要,这无疑突显了政治、犯罪和爱情等人生命题的意义,也便缓解了人们因过度繁杂的行为伦理而产生的虚无主义情绪。 而《无姓之人》显然放弃了对分岔世界的过度修剪,容忍多重未来的不断扩张和蔓延。 尼莫自出生开始就面临无数的选择,而生命最初的分岔可追溯到童年时期。9岁的尼莫必须在离异的父母之间选择一方:选择追上火车跟母亲去加拿大,还是留在英国陪伴父亲?选择母亲,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安娜,而选择父亲则可能遇到爱丽丝或吉娜,自此,人生开始分叉,并被不可逆转的时间列车劫持而去。 跟随母亲,尼莫的人生在16岁再次分岔:拒绝湖边安娜的游泳邀请,34岁时两人纽约邂逅,安娜已为人妇,匆匆话别,永无交集;接受邀请,两人钟情彼此,双双坠入情网,人生又开始第三次分岔,要么成年后两人如期结婚成家,于34岁尼莫发生车祸溺水而死,要么彼此分离,因父母干涉不再联络,于34岁纽约邂逅,安娜在纸条上留下联系方式,但因突如其来的大雨,两人再次错过,永无交集。 而跟随父亲,16岁的尼莫遇到爱丽丝,许下死后带她骨灰去火星的誓言,然而爱丽丝却钟情别人。自此人生再次分岔:尼莫由于过于伤心,驾驶摩托车时惨遇车祸,变成植物人,只能在脑海中构想那场火星之旅,在宇宙飞船上偶遇安娜,但突如其来的陨石摧毁了飞船;伤心欲绝的尼莫决心与第一个和自己跳舞的亚裔女孩吉娜结婚,他虽对事业有执著的追求,但却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他丧失使命感,将命运的选择交给硬币的“正”“反”,于34岁死于一场意外的仇杀(在浴缸里);尼莫的真诚打动了爱丽丝,两人顺利结合,但故事又第三次分岔,要么结婚当天爱丽丝死于油罐车爆炸,要么若干年后爱丽丝患上抑郁症,离家出走,而尼莫成为剧作家,死于一次意外的洪水。 我们不难发现,即使范多梅尔在叙事技巧上频繁使用“慢动作”、“闪回”和“跳接”等MTV风格手法,但影片的叙事样式依然是线性的,至少在每个分岔节点之前,它坚守一条严格的因果线,强调单一的关键事件的后续影响,而不是每一个时刻都蕴含着无数的未来。 三 影片中不仅存在人生的分岔,还展现出“分岔之分岔”的套层关系,于是每打开一个新的分岔,都必须面临一个回溯性的问题,即如何从后来的某个节点回送到另一个选择的时刻。《机遇之歌》里,主人公是通过三场追赶火车的“重放”来标记分岔的节点,而《滑动门》则选择“倒放”以回到过去的某个时间节点。 《无姓之人》的高明之处在于,范多梅尔安排了一个118岁高龄的老人,将多重人生用记忆碎片的方式重新排列组合,巧妙的消解了观众想要看到理想的回溯性的主观诉求。于是,“重放”、“倒放”,甚至“不放”都可以随意用于各个节点,观众有时会感到突兀不解,但仍能对导演的处理方式保持一定的宽容。 当然,为了保证观众对那些迥然不同的多重未来具有更多的认知连贯性,范多梅尔有效的限定了主人公周围的人物和场景。比如影片的所有分岔的人生中,主要人物只有尼莫、他的父母和他的“三任妻子”,他们的分离、生死任意组合,便构成主人公尼莫分岔的人生。 更为奇妙的是各个人物之间还存在某种难以诉说的心灵感应,比如在尼莫与爱丽丝的婚姻中,尼莫拉开窗帘,睡意朦胧的爱丽丝说,“阳光太刺眼”,而尼莫与吉娜的婚姻中,游泳池旁的吉娜告诉尼莫,她要回屋,因为“阳光太刺眼”。再比如,尼莫与安娜的婚姻中,尼莫死于溺水,在与吉娜的婚姻中,他在浴缸里几近窒息,刚探出头便因飞来子弹丢了性命,而在与爱丽丝的婚姻中更是死于一场莫名其妙的洪水。水似乎是预示人物生死的密码,它为三段松散的时空提供了因果关联和时间纽带。也正是这种“感应”的存在,让观众有理由相信这些分岔的人生是并行的,是存在于多重宇宙的不同维度的。 这类感应在《滑动门》中也有体现,海伦在跟她的朋友走在河边时,突然冒出一句:“真是古怪,我知道这里本来应该有一场赛艇比赛。”她突然感应到另一个空间的喧闹欢呼,而此刻眼前的湖面却是寂静肃然。 上述感应是基于心理学中“首因效应”的,往往首先陈述的情境会成为其他情境的基准点,那些情境会在后续的版本中被重复、改变、省略以及否定。比如《机遇之歌》中魏特克在第二和第三个版本中的政治选择,是建立在对第一个版本中选择的“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的。 《无姓之人》中,尼莫与安娜的婚姻中尼莫死于溺水,而第二个版本中尼莫是从溺水的威胁中挣扎出来,当观众以为他会因此逃出首个版本的梦魇时,子弹穿过额头,生命终结。而第三个版本中,尼莫既没有开车外出,又没有出外旅行,而是选择被动的呆在家里,按理说已失掉车祸溺水和浴缸遭枪击的可能,然而,一场毫无征兆的洪水突如其来,将生命仍旧熄灭在首个版本中的溺水之中了。 在以往的电影中,这种感应也会引起“近因效应”,即分叉路径的主人公会继承之前路径的经验和教训。如《一个字头的诞生中》中第一个版本的黄阿狗(刘青云)死去时双目圆睁,那些经历的种种似乎能穿越瞳孔,告诫第二个版本中的另一个他,于是当第二个版本黄阿狗一出场,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冷静、老辣和无所不能的黑帮老大。波德维尔说,情节设计通过排序、迟滞以及视点切换对特定未来进行倾斜性处理,从而某些选择获得比其他选择更优越的待遇。这大概是平行宇宙故事的超自然与时间旅行版本的残余。 但在《无姓之人》中几乎找寻不到这种“近因效应”,所有选择的结果都获得在概率上和道德上的平等。即使有所倾斜,也仅存在于情感层面,比如在尼莫与爱丽丝的爱情那里,与安娜的两情相悦是故事的基准,而在与吉娜的爱情那里,对爱丽丝毫无保留的爱成为故事的基准,最终的结局总是现实偏离基准,现实与理想的分岔。 四 范多梅尔在影片开头重现了经典的“信鸽迷信”实验。在“斯金纳箱”中,鸽子每隔固定时间获得食物,它便误以为获取食物是因为其间自己的某个行为所引起的,比如挥动翅膀,于是它便会重复这个行为以保证自己能定时获得食物。然而,挥动翅膀与挥动翅膀是非关联性事件,并不存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然而鸽子却断定了两者的必然联系,并在一次次的挥动翅膀过程中印证和强化这条因果链。 “信鸽迷信”里包含了一种将偶然事件归为必然的内在冲动,但这一点并不局限于信鸽。就像我们有时也会情不自禁的将某些神秘难测的事件归结为冥冥中的命运,笃信偶然性里蕴含着无穷的必然性。这种后验式逻辑在《无姓之人》中被导演玩弄于股掌之间,人生、人生的分岔和分岔的人生,将人这个作为存在主体的偶然性一一呈现出来,于是生命、爱情和人生的必然性(意义)便在时间的长河中被无情消解了。 物理学家波尔曾说,“所谓意义,只能产生在比较中,可我们能把人的存在与什么相比较呢?”《无姓之人》提供了一种变相的比较方法,但在对“人之意义”的探索中依然毫无作为,因为当那些分岔的人生被授予一种合法性,并和我们的人生获得同等的待遇时,人的存在也便失去了那个被我们赋予无限意义的意义。 影片中当老人的生命消耗殆尽时,范多梅尔拨动时间指针逆时针转动,生命由死至生,获得了另一种轮回。记得《时间之箭》中,马丁•艾米斯曾做过同样“调皮”的举动,他人为的将时间箭头掉转方向,于是时间的连续性和线性流动获得了一种反向的可能。小说中叙述者说,“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年轻,这个世界什么时候会变得有意义呢?”而《无姓之人》中,范多梅尔拿起了艾米斯的“时间之箭”,射落终极意义的现代性大旗,一切对生命的拯救或赎罪在时间的倒退中被消解,生命获得了一种戏谑的逆向退化。 《无姓之人》并不完美,它仍然受制于某些无意识的心理定势,用衰老、死亡、遗忘和消失作为“虚无”的称谓变形来凸显人的存在之基本困境,叙述主体也远没有超出有/无、我/他、轻/重、时间/空间的界面,然而它却谦卑的用“或许”的语气(或许存在这样一个人生的分岔或分岔的人生)承认世界的偶然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告诉我们那些“存在的不可承受之轻”或许并非是不可承受的,至少在另一个可能的世界,还有一个“我”,背负着我们的重和我们的轻。 2010-10-21 0:50 《看电影》11月下

 5 ) 最好的移动就是停在原地

《无姓之人》是一部挑观众的影片。如果你喜欢它,我打包票你也会喜欢《暖暖内含光》、《香草的天空》、《本杰明巴顿奇事》、《蝴蝶效应》这样的片子。如果你不喜欢它,很正常,毕竟把线性叙事剪辑得碎到这种程度,也许只有导演脑子里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逻辑。
  小众片子就这点最有趣。一部分人为那其中表达的存在主义思想热泪盈眶,一部分人诅咒它,拿钱干点什么不好,何必拍出这种逻辑狗屁烂片。
      法式电影总是充满稀奇古怪天马行空的现象。有时候这些想象还有点喧宾夺主地扰乱原本规整的叙事结构。
 生存,时间,回忆,未来,生命的意义,爱情的真谛。诚然,这是法式电影喜欢探讨的母题。也许在思想前卫的法国,和观者探讨存在主义的问题不会存在太过隔阂,所以导演一股脑地把这些想法放到了一部影片里。
 人生,本来就是无数的选择所搭建而成。人,最高贵的自由就是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生,选择死,选择怎样生,选择怎样死。但是,选择带来无数的烦恼,“选择”让上帝失去意义,人只有自行站立,对自己负责。
 人总希望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谁不希望活得精彩而出色?我们总是抱怨天下没有后悔药可买,不然当时可能就走了另外一条路,人生变得截然不用。《无姓之人》就把这种多重选择的可能极端地扩大化,主人公尼莫可以不断地重复回到那一点进行选择。但是我们悲伤地发现,即使我们成了自己的神,我们可以看到所有选择最终的结果,却没有一条让我们觉得“完美”而“满意”。
 这仿佛是生命和我们开的最大的玩笑。我们本来就不能选择是否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后还发现自己对命运完全没有选择权,不,即使有选择权,结局也是殊途同归。巨大的无力感吞噬我们。漫无边际的虚无包围了我们。我们飘荡在浩瀚的宇宙中,无因无果,无始无终,宛如尘埃。
  这个时候,我们陷入了象棋当中的一个环节,“被动制动”。最好的移动就是停在原地。

 6 ) 人生道路的选择:因果律、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与薛定谔的猫

每一条路,都是正确的路。

1、与《无姓之人》类似主题的电影还有《蝴蝶效应》《彗星来的那一夜》《机遇之歌》,而小说方面最接近的当属张大春的《如果林秀雄》。这些影片或者小说,它们试图探讨的问题几乎都与人生道路的选择相关——选择的对错;究竟是否存在所谓“正确的选择”;人生一次性与潜在可能性之间的矛盾;如果我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会怎样,会更好吗?等等。

2、我们时常会幻想,如果我当时没做出这个选择,那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这种幻想时常、不、它总是出现在你过得不顺的时候,当你现下处于人生困境,过得不好,你就会怀念过去,并且认为自己上一个阶段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诸如高考填报志愿,选择考研或者工作,考研院校的选择,工作Offer这样决定你下一个人生阶段三到五年的关键性抉择。

3、一种倾向是:当你现下过得不好,你会幻想另一种可能,并无限美化,而否定现在。这种倾向很危险。

4、《彗星来的那一夜》给出的答案是YES——选择有对错,有潜在的更好的人生,与现在所谓的“月之暗面”形成鲜明对比。而《蝴蝶效应》《无姓之人》的答案则相反——根本没有所谓正确的选择,或者说,每一个都是正确的选择。

《蝴蝶效应》

《无姓之人》

5、不要着了《彗星来的那一夜》的道儿,《蝴蝶效应》和《无姓之人》这两部影片的态度,它们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的观念才是正确的观念。

6、存在主义里有一条很重要的论断,“存在先于本质”,事物的性质并非先天的早已注定的,重要的是后天的发展。由此,也并不存在先天的正确的选择,有的只是后天不断地成为。一个选择并不先天的Be right,但是你可以通过后天不断地发展,让他Become rihgt. “Be / Become”的区别,接近中文的“发现 / 发明”,发现是你只能挖掘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无法增损,因其本质早已固定。而发明,则是无中生有,是不断地成为,是你本质的未定性,是一切皆有其可能性。

7、一个选择是否正确,凡人大致只能预测出未来三到五年内的人生状态。比如高考定四年,考研定三年,等等。最多只能大致预测到下一个人生阶段,再远一点的,到下一个人生阶段,考博或者工作,就难以预测了。

8、一个选择,单看起来是没有意义的,其意义的产生只能是在与你过去和未来的人生联系当中。在当前这个阶段,你也许会庆幸做出了这个选择,又或者更多是懊悔,以及幻想另一条路。但这之后你又很快会遇到一个人生节点,另一个足够决定你下一个人生阶段的关键性抉择。而此前这个选择的意义就变弱一层,人生的最终状态,选择的效应是一个个叠加累积的。

8、对一个选择正确与否的判断,只能是建立在以后三到五年的人生跨度上。但实际上,这并不科学。一个选择是否正确,你在当下你是无法判断出的,甚至在以后三到五年也是难以判断的。只有把它放到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内,看这个选择所带出的人生走向。就像树根往上,产出无数分支。你只有把这条分支一路走到尽头,才能有资格做出评判——不,还不够,评判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你只有把其他潜在的许多分支也各自走到尽头,才能互相比较,得出结论。

9、而当你如男主角一样幸运,走过每一条路,体验过每一种潜在可能,你也许会发现,根本没有绝对正确的道路,或者说每一条路,都是正确的路。

10、每一条路,都有各自困厄艰辛的时刻,也有各自快乐的时刻,没有绝对完美的人生道路。你不能因为当下过得不顺就完全否定这条路,因为可能另一条路更加艰辛也说不定。影片中,主角Nemo体验过了八种可能性的人生。以跟随爸爸/妈妈为可能性的开始:

一、跟随爸爸 1、撞见Elise与stefeno,失意离开,骑摩托车狂飙车祸,摔成植物人。 2、表白Elise,被拒绝,发愤图强,获得成功,娶了Jean,最后以硬币决定行动,意外被枪杀。 3、表白Elise,强吻,同意。与Elise结婚,又分两种可能。 3.1. 前车爆炸,Elise死亡,Nemo左脸被烧伤。再分两种可能 3.11. 游览火星,撒Elise骨灰,遇见Anna,天外流星,死亡。 3.12. 同事Pete开车溺水死亡,同事妻子是Anna。
二、跟随妈妈 4、Anna邀请游泳: 4.1. 拒绝地无理,被安娜骂jerk,从此没有进一步发展中,多年后相遇也只是淡淡打声招呼。 4.2. 坦诚说出自己不会游泳,其后和安娜结婚。Nemo 开车溺水死亡。 5、Nemo母亲与Anna父亲结合,Nemo和Anna恋爱,父母又分开,两人约定灯塔见,之后遇见又分开,Anna给得电话号码被蝴蝶效应的雨水打湿。失去联系。
三、中间道路 6、母亲随火车走后,Nemo跑到对面的小路上,拿起一片叶子吹上天,蝴蝶效应,后来许多年,接续第5个可能,Anna和Nemo第二次偶遇。

11、从主角Nemo的人生轨迹来看,跟随爸爸或者跟随妈妈,这两个选择,本无对错可言。跟随爸爸你有可能变成植物人,或者被枪杀,或者去火星被流星撞死。而跟随妈妈,你也可能被淹死。一个选择的本无对错,因它其后又必定各自衍生出无数小的分支,指数级的分支,可能性。一个选择无法定终身幸福对错。因此,从终极的意义上来看,选择的意义,其对错与否,在客观意义上得到消弭。

12、因其关键不在于客观道路,而在主观心态,这才是决定一个道路是否正确的标准。所以对一条道路的选择,必得有莱布尼茨那样的自信,“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你也可以这样相信——我所做出的选择,是所有可能选择里,最好的一个。你必须坚信,就是这样!

13、这恰似薛定谔的猫,在未打开之前,你不知道它是死是活,他两种状态同时存在,你相信一种,那就成为一种。人的意识影响客观实在。你做出选择,相信你所走得道路是正确的,那你走下去,他就确实是正确的,打开盒子,猫活着;或者,你总是认为,你总是作出错误的选择,那这条道路也就确实是错误的了,打开盒子,猫已经死了。人的观测影响实验结果。

14、海森堡的墓志铭写着:“He lies somewhere here.” 他在这里,也在别处。这是对以他命名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生动说明。《无姓之人》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量子状态,Nemo既在这里,也在别处。这由他的妻子“之一”Jean道了出来——“you've always been elsewhere.” 薛定谔的猫与之类似,打开盒子之前,是既活着又死亡的两种状态的并存体,而Nemo的人生也是如此,在未到人生终点之前,是无处可能性的同时存在。

15、影片开头的鸽子实验,讲得是人自身的有限性。鸽子就是人的譬喻:

与大多数生物一样,鸽子很快就能学会,按动按扭—升起隔板—获得食物,之间的联系。但当隔板设定为每20秒钟自动升起一次,鸽子会寻思,我到底做了什么,才得到这个结果?如果当时他正在扇动翅膀,它会继续扇动翅膀,直到确信这个动作就是随后发生的事的决定因素。我们把这称作“鸽子迷信”

鸽子可以理解的是“按动按扭—升起隔板—获得食物”,这样单因单果的简单因果律。但是当加入时间这个变量,以此替代“按动按钮”这一原因,鸽子就会摸不着头脑——这超出了它的理解限度。这里的实验人员,相对鸽子而言,就是更高维度的上帝版的存在。有时会看到一些动物的GIF,一只猫看着镜子中的他,张牙舞爪,你动他也动,猫难以理解,这超出了它的理解限度;水盆里一个骨头的贴画,小狗不停地伸头进去想要吃骨头,镜花水月,吃不到,一次又一次尝试,还是失败,狗狗难以理解。这也都是人的譬喻,无论鸽子,猫或者狗。在实验里,那是鸽子的有限性,是猫、是狗的有限性,而放到真实生活里,则是人自身的有限性。

16、也有其他相对于人类而言,更高维度的存在。我们面对一些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总要寻求到一个解释,有的天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旺盛,思考得不到答案,折磨的人很痛苦。于是我们现在看古时候的人,就像实验里的鸽子,无法理解大自然的神秘,变化万端,因果关联,于是假托于神鬼。很多时候你只能停止,越思考越试图理解,越痛苦。甚至于即使给了你答案,你也难以理解。这时你就触到了这个世界某些真相。

17、以及,关于因果律及人生道路的选择。世界并不总是单因单果的直线,更多时候则是多因一果,或者多因多果。你做出一个决断,其后人生不顺,并不能如同鸽子一样,全都怪到那个决断身上,也许这只是你的迷信,又或者还有其他因素,也许这并不是单因单果选择题,而是多因一果。

 短评

一部需要全神贯注去看的电影,感觉两个半小时的影片里装了太多东西,不过好在导演并没有把它拍的很混乱。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引申出了如此众多的生活轨迹,就好似铁路的轨道一般,在分离与交集中纵横延伸,但终究通往的是不同的终点。★★★★

5分钟前
  • Q。
  • 推荐

不要试图去思考平行宇宙理论、轮回观念、坍塌和时间倒转、弦论、蝴蝶效应和薛定谔的猫等等现在已经普及到众人了的观念。一切的钥匙在于尼莫和安娜之间的爱。芸芸宇宙中,无论是去火星撒下骨灰,之前是否赶上母亲的火车,碰见三人中的哪一个,无论生或死,每一种可能性都好,真爱注定唯一,相遇幸运无比

9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创意与蝴蝶效应雷同,但太繁琐太拖沓。其实还是一个有关爱情的故事,三种选择看尽,无非是你情我愿,你不情我愿,你情我不愿呗……

12分钟前
  • 饼干
  • 还行

这片子告诉我们一件事:大脑记不住手机号码就注定了杯具。

14分钟前
  • ᴇsᴛ
  • 力荐

美学与哲学的极致诗歌,将个人时间的多义性阐述得恢宏壮阔。这样的电影只能用伟大来形容了,感觉就像亲身经历了宇宙开天辟地的big bang!这是我最爱的一部科幻爱情电影,而我甚至不敢说我看懂了!!!

1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意外醒着看完了这个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的科幻片(?),经过努力思考,这片子可能是讲,一个被爸妈逼迫做出无法选择的选择的小孩,为了不错过每个选项,给自己幻想出了无数个平行宇宙,那命运是一个比一个惨烈?也就是说,不和谐家庭制造神经病小孩?话说ifans叔乃个loser这酱油打的…

18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其实从叙事学的角度讲,这部电影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故事一直在推出一个叙述者,而马上又否定掉。整个故事是118岁老人的回忆吗?整个故事是9岁小孩的想象吗?整个故事是青年尼莫写的一个科幻故事吗?

21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同蝴蝶效应、死亡幻觉、生死停留等有一番相像,不可靠叙述者构建的超现实主义迷宫。在时间的一个点上,你上了一辆车,又没上那辆车,于是就出现了两个可能性的你;在途中车子决定拐向哪个方向,这又制造了更多的你。现在在这里的我又是如何到达此地的呢?这期间又有多少个我因为我到达现在而丧命?

23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这片看得会有点累啊,不过很棒的是有beautiful teens hard fuck, great experience.., HAHA

25分钟前
  • Jin
  • 推荐

《机遇之歌》(老K的精髓)+《北极圈恋人》(太TMD像了,连女主名字都一样)+《珍爱泉源》(写作、外太空与飞行器),但正如那些技术都做得太好的电影一样,他的想法被形式所拘役了。

2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

3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时间永远分叉,通向无数的未来,和过去;事关选择、回忆、时间、偶然、平行宇宙、蝴蝶效应……,比任何一部同题材的电影都要复杂,叙事手法完全打破常规,尤为难得的是拍出了美感。

34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画面很美好,但是剧本不够精炼。最大的收获是Toby Regbo,这孩子萌得人心肝颤

36分钟前
  • 风中之葱
  • 推荐

3星半。小径分叉的花园或是机遇之歌或是记忆碎片等等。关于时间的维度,可不可以倒退,可不可以重复。导演视乎想借这个电影解释太多东西。但电影远远无法承载这许多,电影也变得失控且混乱,不过这一切,并不妨碍他的好看。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看【无名先生】的过程其实很有趣,丰富的色彩,优雅的慢镜,怀旧的老歌,时而让观影变得很舒服。只是关于尼莫的人生复杂的各种选择性,多变的镜头语言和多重的叙事手法对一般人来说是一种记忆力和逻辑思维的挑战。想要一切变得明朗,还要看你有没有耐力等到影片的结尾了。 ★★★

4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整部电影用阿甘老妈的一句话就能概括了

45分钟前
  • 皮皮鲁西西
  • 推荐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一个完整世界的开启与结束,竟是部感人至深的爱情软科幻

4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太好看了!!Mr. Nobody最终找到了变量中的常量,并将它脱口而出。

50分钟前
  • 太阳的倒影
  • 力荐

生活的千千万万种平行可能性,像洋葱被切片放大到显微镜,捣烂,捏造,撕毁,重塑。如果说《盗梦空间》借助透析不难懂,《生命之树》深奥晦涩不易解读,这一部更加是神作。我并不能完全看懂,莫名躁动地,兴奋于遇到影像生命强大的对手。

55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在这部电影的凌乱面前,盗梦空间弱爆了...其实导演只是想说,人生有很多选择,没有哪个比哪个更好,即使我们知道了之后的结果依然难以抉择。有人说是基式《机遇之歌》的升级版,我看是降级版,导演野心太大,拍得太花哨。最大的收获是美少年Toby Regbo,手也漂亮。

57分钟前
  • Mignon松弛地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