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外星人,他们静静地生活在海底,直到他们在生态系统被污染破坏后被迫毁灭人类。科学家们争先恐后地避免天启。这本书是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畅销书。虽然像阿尔·戈尔(Al Gore)的“一个不方便的真相”(An In便当Reality)这样的影片试图激起人们对环境的担忧,但在越来越多的电影中,“蜂群”成为最新一部基于人类对地球的虐待行为将会得到回报的理念的电影。
记录一下看过了。没有宣传的好看。而且很多都说前半太慢,不好看,但我倒觉得娓娓道来其实可以接受。而且也不知道是我自己性恶还是怎么样、我就觉得那群科学家有点幼稚(智障)。或者说,编剧有问题。后三集,脚都写不出的神奇剧情。
1.在连续事故后察觉到有背后boss,但是在没有数据支持、实际证据的情况下,直接就说了出来,而且还说要联系要和平。不理解。
2.船上的每个人基本都有至亲的人死在事故里,都是事故的受害者,但他们就是想要和平,反复强调。而且还真找到了金主让他们去…小日本什么时候这么好心了吗?
3.在知道boss可以意识链接,但完全不知道boss形态特征数量能力的情况下,就试图想要杀掉一个试试"武器",和平只是说说,完全不在乎激化矛盾。是日本金主提出来的哦,果然,真是垃圾呢。
4.关键是在真的搞死Yrr之后,那男的科学家还在说我们是Yrr的一部分,想继续和平。???我不理解、不可以、这是什么神奇脑洞??相当于是你跟一个陌生人说我想当你朋友、然后反手捅你一刀,然后告诉你我只是想试试刀快不快,我们还要做好朋友。呵呵。
顺便、打不过就加入的策略还真的是永远实用。下一季别假惺惺的人性了、直接开打吧。
《种群》的出现像是在寻找以一种浪漫且合理的方式去探寻海洋中的未知。当然,首先影片的定位是“慢科幻”,整部影片的节奏也是保持着一种不紧不慢,从感应、发现、探索、到处理问题的一种递进式的节奏去推进。影片当中多次出现的隐喻确实指向了某国的一些不合理的措施对于海洋环境的破坏,能明确看出来影片想要呼吁的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的,从整个影片的剧情到画面,一开始的我完全觉得只是“还好而已”,因为这种带有北欧色彩的一种慢节奏,带点惊悚、悬疑的成分。直到我知道了“伊尔”的出现,才知道原来剧情后来的所有指向给这个高等文明生物,在影片解释的过程中,可能是生物发展的脉络变成了生物和这种解释不通的单细胞可任意组成的“生物”,好吧,我更认为是一种“思维”的存在。奇妙的感觉便来了,编剧将其塑造成一个未知的、且和人类同样起源于海洋的、友好的形象时,将人类从生物的角度中探寻到了生命起源的祖先,人类似乎有了一个监护者来代替上帝的角色,检查人类的行为并予以相应的惩罚,这种奇妙的感觉再次传达了人类对于未来未知的一种探索,和人类身为高等生物的一种孤单。其他没什么好讲的了,这种人文主义的色彩才是这部片子最大的魅力。
作为一个科幻设想并不超前的故事,它拍出来的时机太晚了。
年初那部英剧《钻井》的理念几乎和本剧如出一辙。
同样的远古智慧生物、同样的发光形式族群、同样的想毁灭人类、同样的主角群想联系它们。
但是看到最后有原著及大投资大阵容加持的本剧观感还不如亚马逊原创《钻井》。
是,《钻井》一样慢节奏,还全剧谜语人故弄玄虚,相比之下《种群》中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联合起来发现并解决了问题。
可问题也在这儿。《钻井》主打就是一个围困深海石油钻井平台的暴风雪山庄式探索自救,所以它只要做到了足够的沉浸感,观众是可以接受在这一小块地方绕圈子抽丝剥茧的。
而《种群》,撇开某几集露一脸的秘鲁、威尼斯、南非海岸等地的异常灾害,前期主要集中在北海的设得兰群岛、北大西洋的挪威海、加拿大温哥华岛及法国海岸的异常探索。
如此几个风貌截然不同地区的刻画,使得本剧很难达到一种相同气氛的沉浸,加上他们聚合起来的时间又太晚,所以前期完全是各行其是的一盘散沙。甚至到了后面他们终于聚集起来一起出谋划策了,都没有一丁点儿凝聚感。
每个角色都卡在自己既定的位置上完成任务,不论前面花了多少生活戏份去塑造他们各自的形象,最后上了船大家都是大同小异的科学输出工具人。
在全球化的宏大叙事上这么多年了依旧只有《Sense8》能打。即使本剧的主角群们确实都是不熟的同行,没有什么感情基础,但是对他们各自承担的重任背负着什么样的情感,刻画的也很差劲。
这是The Rig
这是The Swarm
你们对智慧海洋生物是真没别的想法了吗?
剧情上,由于我当初看书被男主一出场的爹味熏到难以为继,所以并不知道原著的深度如何,单从剧集呈现的看来,多少是有点智力障碍吧。
主角群和理事会的会议就像小学心理教育讲座——小规模走个形式,实际上啥都没助益。
看,我们的无国界“救世团队”,包括两个未毕业的博士生,其中一个还在事关人类存亡的谈话上玩证件。
最后他们发现了能消灭智慧生物的法子,马上就是,来,让我们干死它们吧。
EXM?没听人刚才说大剂量对人类有毒好伐?海里都是那群智慧生物,你想把整个海洋都倒满氯氨酮?
哦,非要等激怒它们之后,才明白哪怕是想也做不出这个量。
我去原文搜索了一下好像书里没这个情节。怎么说,以后要真有什么智慧生物被人类惹怒了,请一定先对编剧这种四六不着的人类中心主义下手。
不过在人物改编上,剧集确实做得比原著好,它把原著狭隘的男权中心主义全部砍掉了。
原著男主是个顶级油物,五十六岁高龄还自诩为二十六岁的钻石王老五那样浪。剧里把他那些令人作呕的装腔作势全部砍了,看起来尤为神清气爽。
《群》始于施茨廷数年前的梦境;而《群》的男主角西谷·约翰逊——黄金单身汉、魅力中年型男、无可救药的品味狂和美食家,就算远赴海上钻井平台、也要随身带着高级红酒和搭配下酒的奶酪;这些描述,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是作者自己的投射。
但可能是第二集才出场,后面也没起到多少凝聚作用,我觉得全剧他的存在感还不如温哥华岛的鲸豚研究员莱昂。
在原著中,这角色又是一个追逐名利的男人,嫌弃温哥华岛的平淡生活,与剧中热爱故土的小子迥然不同。
意大利科学家艾莉西亚在原著中也仅仅是个被莱昂看不起的女学生,剧里把她设置成见识相当的海洋学家就很好。
原著就是这样,资深地位的一定是男人,在剧中很重要的两位科学家,德国的莱曼教授和法国的洛奇博士,在书中都是男人。
再随便摘录几段原著和剧集的差异——
克罗夫,娇小柔弱,将自己紧紧地裹在床单里,灰白色的头发有一半露在外面。她几乎消失在床单里。
这是她,原著和莱昂有感情线。
而韦弗是趴着睡的,一丝不挂,未盖被子,头转向一侧,小臂用作枕头。栗色的鬈发披散着,只能看到半张着的嘴。
这是她,原著只是一个科学记者。
灰狼和戴拉维也睡得很少,因为他们一直在做爱,主要是在船舱的地板上。灰狼大多数时候仰面躺着,铜褐色,强壮,像只神秘的动物,托着戴拉维乳白色的身体。
这是她和剧中没有的一个人物。
剧中删减了很多连篇累牍的角色感情与巨细靡遗的事物描写,这是原著的缺点,但同样剧集也舍弃了很多原著的精华——发生海啸后各地区各级别人士逐渐联合起来,远比剧中要更复杂的团队组成,以及科学家们对伊尔的探索与研究,都浓缩在了最后三集。
可想而知主线的科幻内容被压缩了多少,后面三集和原著完全就是两个故事了。
由于太啰嗦还加了很多动作阴谋戏码,我没仔细扫结尾是怎么回事,总之也是女主下潜,但最后她被救上来了,直升机上是莱昂,男主西格尔死了。
所以,这剧大概没有第二季。但也不排除第二季拿第一季原著没拍的那些研究伊尔内容来凑,正好女主已经转化成始祖人了,一边演她独行侠影响人类一边演其他主角群继续研究。
一星给剧,一星给自己的耐心。 1、打开电脑输个密码也要镜头,太多不关要点的画面,拍4集都有多余。 2、第5集那里海啸来了,那女的坐车里嗝屁呢?她被男友抛弃,搜了一下海底滑坡,44:56的画面海啸不说推多远了,但是手机打的是西格尔,就算逃不了了也要跑一下吧,还坐在车里面了没开车。 3、所说的在海底深处存在着一种集体智慧,原来是一团会发光的水一样的东西(名字叫伊尔,有种群),存在了2.5亿年。人类在破坏地球,于是出现了种种的自然灾难就是伊尔出来信号,以警告人类。 4、最后一集的的好几段对话画面我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尴尬。 5、最后看了一下原来是周末双休,不用加班的,一年甚至可以有一百多天假的德国拍的。
(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大约四五天左右追完了整部剧 这一部从上映前夕陆陆续续有好友推荐观看 深海恐惧症的福音 前六集的剧情缓慢且枯燥,涉及到主人公们的情感生活拍得比较详细(但没兴趣且脸盲记不清谁是谁) 亮点在最后两集 怪物特效很震撼 非常漂亮 像落入海中的星辰 整个bulingbuling的 人类与伊尔(怪物名)的博弈中最终伊尔占了上风,在献祭女主人公之后完成了诡异的互不干扰的一个平衡状态 结尾处女主人公居然没死(预估与伊尔细胞共生了,前期瞳孔不是这颜色的) 算是留一个悬念吧 推荐观看
节奏不算太快,但发现的过程是紧扣人心,最后一集有点太赶。
看介绍以为是特效烂片结果意外的人文色彩,最后一幕太苍穹浩瀚太浪漫了,yrr这个延续亿万年远古海洋记忆的统一体概念应该不算新,但在海洋世界里没太见过,视觉上也不满足,有一点偷懒(甚至抄袭了吧),如果续订感觉会是Avatar的走向
剧集前半部分节奏是比较缓慢的。看到后半部分才发现是德国的,想想暗黑的节奏,也就习惯了。自然对人类的包容总是让人感到惭愧,无论人类做什么过分的事情,哪怕刚刚被用人类自 已都不太确定的武器威胁过,只要人类散发出一点善意,自然就会以百倍的善意回馈。而人类的善意似乎只存在于实在无计可施,被迫生存之下。
我覺得這部片子還是可以的,人物形象衆多,故事可圈可點,拍得也還不錯。可能是因爲陪伴我過了一個不眠之夜吧。
每多读一页书,就觉得该剧多糟糕十分。改编和《流浪地球》一样,对原著彻头彻尾的降维,把原作者刘慈欣/Frank Schätzing宏大的宇宙观/生态观庸俗化幼稚化无聊化到人类中心主义,把对生存和命运的哲思降为包裹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平衡外壳下的与美利坚争谁拯救地球/第三类接触不要武力要和平,一个包含科学、哲学和伦理的复杂难题变成了单纯的灾难片/惊悚片,毫无创意。不提改编,单纯看成片,剧本漏洞百出,人物干枯,从头到尾摆拍,故弄玄虚,毫无organic之感,花那么多钱(4400万欧,制作时是最贵德剧),请不来一个好的给海洋做设计的art designer。
7/10,整个像预告片...节奏很慢,质感很好,略带悬疑和细思极恐的那种恐怖,和《暗黑》的感觉很像,怕是德剧特色了
四集才那么点内容。每集都在不停地开会,打电话,视频……还有其中一个Y裔女演戏真是夸张。
静谧、暗藏汹涌娓娓道来、引人入胜适合一人观看很有沉浸感
后面两集的剧本是用jio写的吗?一群科学家跨界联手做出一个“杀一个yrr试试看”的决定,一时分不清是不是在嘲讽。
最后五分钟,美得就像一首远古的诗篇,让我莫名落泪。前期所有的铺垫,缓慢叙述,也让我深深地陷进去了,仿佛看完了一部8小时的电影。打算去看原著了。
看完,结局太弱太弱,突然奇幻和充满塑料感,最后两集直接快进,而且又要看来搞个几十季】】】看到第六集,外星人+环保题材,虽然中间比较拖沓缓慢,但是第五六集开始的《后天》末日既视感、科学探索小队全员集结的质感变得相当扎实。整个剧作科幻和末日气质浓郁,文戏处理得不差,人和环境冲突的展现很不赖,各种海洋场景有真有假,但总体都比较震撼
看之前完全没想到改编自弗兰克·施茨廷的同名小说,虽然整体节奏很慢,但视角切入是蛮戳我的,可惜有些循规蹈矩,感情线不是不需要,但这么讲就完全显不出人物了,四舍五入拖了题材的后腿,即便如此还是很期待作者的姊妹篇《海》被纳入其中,改编难度我会管?加油吧朋友
好看的,期待第二季!!!(友情提示避雷指南:习惯看美剧快节奏的可以绕道了,这不是美剧,是德国北欧制片的慢节奏科幻)
前三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惊艳,相反节奏拖沓有点慢,希望后期能反转
海洋文明都联合起来反攻陆地了,人类世界就只得几个无政府、无机构、无背景支持的野专家、博士生(尚未毕业)组个渣渣队妄想拯救人类和地球?武器是几针氯氨酮?建议你们回家在浴室用大澡盆办家家酒哈,擦干手还可以回客厅继续你们老套又空洞的亲情友情爱情戏。
节奏太慢,像大型预告,第二季应该才是正餐了
这种关于环保的剧以前觉得是惊悚片,经过新冠三年洗礼看这觉得未来会在现。冰层下高智慧物种和愚蠢并傲慢人类之间总在说人定胜天的不屈。欧洲人擅长的优美画面与沉稳缓慢松散的叙述在此剧表现淋淋尽致“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说法也表现很突出,可没有中国科学家参与我表示抗议。首次出演外语剧的木村拓哉让我失望,不仅没啥戏份演的也很行货毫无感情,不是为他我也不会看此剧,看完此剧才知后面剧情远比他期待!
节奏比较慢,还安插一些女性工作家庭两不误的桥段,最后喜欢越权的女科学家终于又不按套路出牌了。高级群体智慧生物是不一样,居然放她回来了,想想第八集,一群人争相要给智慧生物打毒针,呵呵。
德国畅销读物改编的剧集,制作方也以德国和英国团体为主,所以制作出来沉稳,没有美国灾难片那种轰轰烈烈的追求炸裂的视觉效果,故事推进得很慢,一点点的烘托事态的紧张。及格观望,希望别烂尾吧
一直觉得对于灾难的认知,存在很大的缺陷。在喜马拉雅山上安静生长的雪莲花,没有人类物种的知晓,但并不意味着静美不存在。可偶尔被人类寄居地出现的山崩地裂、海啸飓风等感受到的人类,顿时预判自然界怎样,地球怎样,宇宙怎样。这个自然,这个地球,这个宇宙原本就自然而然的每日每夜,每分每秒的变化着,不管你身处何处,是否能够通过躯体感知。人类躯体感知的范围是有边界的,人类寄居的地域也是有局限的,人类的躯体认知系统更是只能认知到人类物种可被认知的范围内的。地球分秒都在变化,殊不知以前也这么规律的变化着。不必大惊小怪。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也有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