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截取了罗马帝国由盛转衰的几个关键点。基于这个片再去撸《罗马元老院与人民》《罗马帝国衰亡史》会有熟悉感,读起来更清晰。
第一集,凯撒一场一场的对外对内的硬仗打下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同时也让自己越来越处于独裁的位置。为了阻止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进程,公元前44年,元老院60人刺杀了凯撒。然而,独裁帝制进程已经开启无法后退,凯撒被刺标志着罗马共和国转向罗马帝国。
第二集,罗马帝国到了尼禄(恺撒最后的血脉)统治的时期,尼禄不做皇帝该做的事情,他是一个拥有最高权力的疯狂艺术家,要打造世界上最豪华的罗马城。大肆敛财、劫掠神庙、弑杀妻子、残杀元老院政敌……不堪重税的人民发起反抗战争。公元67年,尼禄竟然要扮成戏子带着妓女去战场,元老院忍无可忍,只得逼他自杀了。
可见,罗马帝制到了尼禄的时期,皇帝权利已经稳定存在了1个多世纪,尼禄倒台,罗马只能乱了。第三集,罗马一直处于尼禄死后的动荡时期,犹太省教民起义,韦斯巴芗以强权高压的方式征服从而成为新的皇帝。凯撒打的是硬仗,韦斯巴芗则是以暴力抢夺犹太财货、杀害犹太人、奸淫犹太妇女、火烧犹太村落的残暴手段来威胁犹太起义军,毫无节操。
看到这里,感叹罗马帝国已经衰败得厉害!这时,纪录片居然不按时间顺序,而追溯到公元前146年,帝国开始的源头,第四集,插入的一集,原来第三集中如此衰败的帝国的开端竟然荣光闪闪!父亲为格拉古家族,母亲为西庇阿家族的提比略·格拉古,身为贵族,却在贵族兼并农民土地的问题并致力于维护农民的利益。提比略企图颁布农地法,将土地归还给人民,这触犯了贵族的利益。提比略有分裂国家,独裁称帝的趋势,最终元老院谋杀了他。
第五集,罗马帝国需要借助基督教的力量才能延续。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在十字架的启示下赢得了米尔维亚桥战役的胜利,由此他统一了西罗马。君士坦丁大帝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尊崇基督教的罗马皇帝。
第六集,英雄竟然变成了入侵罗马的蛮族首领。西哥特人(被罗马人称为野蛮人)南渡多瑙河进入帝国境内居住,向罗马帝国要求避难。此时,整个罗马帝国找不到一个能够说话算话的人,上一秒签订和平协约,下一秒就派兵开打。蛮族首领亚拉里克三次与罗马达成割地协议,三次被背叛,忍无可忍,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入罗马城,古罗马子民曾自称古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为“永恒之城”被洗劫了。这是罗马帝国崩溃的起点。
公元前60年凯撒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凯撒出任高卢总督,在8年的时间里征服了高卢全境(今法国一带),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恺撒成为第一个跨过莱茵河,到对岸(日耳曼尼亚)去进攻日耳曼人的罗马人。
公元前52年,在高卢地区的阿莱西亚城,凯撒率军以少胜多,实现对高卢初步的征服。
三头政治不稳,元老院拉拢庞培,削弱凯撒。公元前49年,恺撒带军团到国境线卢比孔河,并渡过卢比孔河,开启了罗马内战。恺撒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了独裁统治。
元前48年,凯撒击败庞培追击到埃及。埃及人刺杀庞培后,将庞培人头献给恺撒。恺撒宣布埃及王位由托勒密十三世与他的姐姐克利奥佩特拉(Cleopatra,即埃及艳后)共享。此举惹恼埃及人,爆发亚历山大战役。
恺撒带领第六军团加上援军,彻底击败埃及军(亚历山大港战役),托勒密十三世阵亡,克利奥佩特拉登上埃及王位。会战期间,恺撒士兵所发射的火箭命中亚历山大城大图书馆,60多万本书毁于一旦。在泽拉之战获得胜利,凯撒留下了“我来,我看,我征服”的豪言壮语。
公元前44年,恺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享年58岁。参加反对恺撒的阴谋的大约有60多人,阴谋刺杀他的人中间,几乎没有谁在他死后活过3年的。所有人都被判有罪,并以不同方式死于非命:一部分人死于海难,一部分人死于屋大维和其他恺撒部将随后发动的战争,有些用刺杀恺撒的同一把匕首自杀。
凯撒被刺标志着:罗马共和国转向罗马帝国。“帝”是后人的尊称,恺撒生前没有称帝,只是个权倾一时的独裁者(被元老院任命为dictator—终身独裁官),后人用他的名字凯撒代表罗马国王的称号。
恺撒结束了古罗马延续500年之久的政治体制,他成为罗马实质意义上的维持了四年统治的始皇帝。恺撒死后,其甥孙及养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
公元64年 罗马大火烧毁了大部分罗马城,尼禄皇帝开始建设新罗马城。他以艺术之美为核心。大兴土木导致罗马的财政紧张,尼禄劫掠神庙。元老院一开始对于尼禄修建罗马城以及拿出来的设计方案很赞赏,但如果实施方案没有给予帮助,只是不断反对。尼禄不愿让自己精心的设计,艺术之美受到半点破坏,以至于劫掠神庙,激怒了元老院。
罗马持续的财政紧张最终导致了罗马财政体系的崩溃,尼禄在全国各地表演,为了缓解财政危机,尼禄疯狂的掠夺贵族的财富。
公元67年,雄伟的罗马城建成,同时,罗马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西班牙、高卢、非洲、日耳曼尼亚的叛乱发生,尼禄打算御驾亲征,他召集数百名妓女一同出征,企图用歌声于艺术击败敌人。元老院忍无可忍,宣布尼禄为国家公敌并处死了他。
波兰作家显克微支1896年发表的《你往何处去》是100多年来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小说。小说见证了罗马的焚毁基督徒的受难,其中那位魔鬼君王,就是尼禄,恺撒最后的血脉。
之后的强权夺帝没有停息,而暴君的压迫促生了基督教的兴起。
公元66年,税收和信仰的问题导致犹太人的起义。68年,元老院宣布尼禄为“全民公敌”,暴君自杀,之后进入了四帝内乱的时期。69年-70年韦斯巴芗平定犹太起义,起义领袖之一约瑟夫投降,耶路撒冷被围城而后攻破陷落,韦斯巴芗称帝开创了弗拉维王朝,和他一起攻城的儿子提图斯成为王朝的第二任皇帝。
在耶路撒冷攻城战中,罗马军队的工程技术与创造性展露无疑,最终罗马人由于城墙的垮塌戏剧性地占领了耶路撒冷。须知,城中的犹太人原本是平民,因为不开重负才起义,他们在军事军备上本来就是外行。他们想要的是减少税收和信仰自由,并不是战争,然而,罗马人不顾他们的所求,维斯巴西安用烧杀抢夺平民这种强权手段威慑他们。
韦帕芗即位之后,展开了一连串社会秩序的重建与财政整理措施,填补空虚的国库。
古罗马文明的象征——意大利古罗马竞技场,是在公元72年,罗马皇帝韦斯巴芗为庆祝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由强迫沦为奴隶的八万犹太和阿拉伯俘虏修建而成的。
起初罗马是一个很小的城市国家,对外扩张的战争给元老阶级带来了新的巨大的财富,却削弱了普通农民,农业已经成为属于罗马贵族使用奴隶劳动来种植葡萄与橄榄的大地产的事情了。公元前二世纪后半叶格拉古兄弟所发动的土地改革,引致了一系列的内战。
提比略·格拉古常与其弟盖约·格拉古合称为格拉古兄弟。其父亲老提比略·格拉古曾出任罗马执政官,父亲在他很小时就战死。母系家族——西庇阿家族,母亲科涅莉亚拒绝过埃及国王托勒密六世的求婚。外公大西庇阿,打败汉尼拔赢得第二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146年,罗马在布匿战争中击败迦太基,取得决定性胜利,获得了地中海霸权,提比略在战争中崭露头角。
公元前137年,罗马人在战役中遭受到了重大的失败,幸好提比略凭借父亲的信誉与敌人签署了一份和平协议,避免了军队被彻底消灭。回到罗马后,小西庇阿视提比略的行为为怯懦之举,并说服元老院宣布此和平协议无效。这让提比略感到有损自己和父亲的荣誉,与元老院产生隔阂。
提比略关心贵族兼并农民土地的问题并致力于维护农民的利益,通过与西班牙叛军的和谈提比略建立起威望,他竞选成为保民官。他企图颁布农地法,将土地归还给人民,掀起革命的狂潮。由于他的土地改革触动了贵族尤其是元老院的利益,甚至剥夺了元老院特权。元老院对提比略的反对更加加剧。他们声称帕加马的使者给提比略带去了王冠和紫色长袍,提比略有称王的野心。最终提比略死于元老院的保守势力。
为了安抚众多支持提比略的平民,元老院不得不同意执行提比略的法案,提比略死后6年的时间里,先后有8万平民分到了土地。在下一个十年的人口普查中公民数量的增加,也证实了有大量土地被分配给了无地者。但是,土地改革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及障碍。
提比略的胞弟盖约·格拉古则继承了其兄的事业,在10年后当选保民官,开始着手进行一场更加彻底但也更加激进的改革,其中包括扩大罗马公民权授予范围。他做到了提比略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情——成功连任第二年度的保民官,但最终还是继续了其兄死于保民官任上的不幸命运。
基督教产生于受苦受难的下层群众之中,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奴隶、穷人和无产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所以早期基督教具有反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精神,他们又不信奉罗马诸神,不拜罗马皇帝,因而遭到罗马统治阶级的不断迫害。从前面几集纪录片我们也看到,尼禄就是第一个对基督教徒进行大范围迫害的人,64年,尼录把纵火案转嫁到基督徒身上;70年,苇伯芗的军队围攻耶路撒冷,先后死于战争和饥饿的犹太人达110万人;哈德良时(132年),犹太人有58万人被杀;161年的奥理略统治时,对基督教徒进行过一次更严厉的迫害;250年和253年,罗马历史上有连续两次对基督教徒进行有组织的长期迫害;303—305年,戴克里对基督教徒进行了持续两年的迫害。但罗马帝国对基督教徒的不断迫害并没有把基督教镇压下去,相反,信徒愈来愈多。
4世纪初,帝国境内的基督教徒竟多达600万人。君士坦丁顺势把基督教演变为适合帝国统治的信仰。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和基督教进军罗马,与马克森提斯对战,君士坦丁借助基督教的力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由此他统一了西罗马。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与东罗马的李锡尼结盟,并发布《米兰诏令》(Edict of Milan),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和自由传播。公元316年开始,代表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和代表罗马传统神的李锡尼开战,这是所谓的信仰之战,公元323年,亚德里亚堡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君士坦丁统一罗马。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将罗马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到拜占庭,迁都后重建并大规模扩建了这座古老的城市,又改名为君士坦丁堡(现名伊斯坦布尔),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直到1453年仍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
经过君士坦丁时代之后,基督教的地位已不可动摇,终于在392年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开始了在西方文化史上惟我独尊的信仰时代。
在罗马帝国晚期,帝国的欧洲部分,沿莱茵河到多瑙河的漫长边界上,经常遭到蛮族的侵扰。所谓“蛮族”,是相对于古希腊、罗马人而言的,希腊、罗马人创立了发达的奴隶制文明,他们把当时欧洲其他较落后的民族,统统称为“蛮族”,也就是野蛮人的意思。
在公元五世纪初的时候,罗马帝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内的奴隶、贫民起义和蛮族入侵交汇在一起,冲击着腐朽的帝国。此时的罗马帝国,东西两部分由两个皇帝统治着,他们是老皇帝狄奥多西的两个儿子。哥哥统治东罗马帝国,弟弟统治西罗马帝国。
统治西罗马帝国的皇帝霍诺利乌斯,即位时年仅十岁。当时罗马统治者为镇压国内人民的起义,在军队中雇佣了许多蛮族人。罗马军队中四分之三的士兵是蛮族人,许多蛮族人担任了高级军官。此时,蛮族是真正有战斗力的人。
公元401年,由阿拉里克率领的西哥特人侵入了意大利。在这以前,从来没有任何“蛮族”侵入过意大利本土,西罗马帝国全国震动。罗马城内有钱的奴隶主和贵族纷纷准备外逃,连皇帝也打算逃到高卢去。
这时的统帅斯提里科沉着、冷静,认真分析了形势,火速从莱茵河和不列颠调来驻军保卫意大利,阿拉里克被打败。罗马人举行了庆祝游行庆典,大圆形斗兽场进行了角斗表演。这是罗马历史上最后一次角斗士竞技比赛。
阿拉里克在第一次进攻罗马受挫后,重整旗鼓,再次进军意大利。斯提利科与哥特人进行谈判,希望以土地换取哥特人军队的保护。然而斯提利科被罗马皇帝霍诺里乌斯处决,罗马城内的野蛮人也遭到军方屠杀。西哥特人首领亚拉里克率军围城罗马。
公元408年8月,皇帝霍诺利乌斯听信了谗言,下令处死他的忠诚将领斯提里科。接着在元老们的煽动下,罗马军队集体屠杀蛮族士兵的妻子儿女。这引起了三万名蛮族士兵的无比愤怒,他们投奔阿拉里克,要求他带领他们去攻打罗马。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入罗马城,古罗马子民曾自称古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为“永恒之城”被洗劫了。
最后,在公元476年,意大利的第一个日耳曼蛮族国王,奥多亚克废黜了西罗马帝国皇帝,西罗马帝国灭亡。从此,欧洲历史进入了封建统治的中古时代,被称为中世纪。
发散性思维,言语放肆直率,然而虽然主观这次发言也一定程度努力谨慎。念文学的非历史专业。 1关于历史:素来喜欢看野史,bbc纪录片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如果换位思考,作为文学追求者不曾看过火爆的百家讲坛诗词讲座,因为了解诗词有更准确,更高雅的途径。于是我揣测这样的官方电视形式的种种局限。譬如史学的不严谨,为了趣味性过分牺牲灵魂和精神,包括为一时政治牺牲也是有可能的。 我也不由得思考,为何史家里史记是绝唱。除了它忠诚的准确性,一定还有他的精神吧,甚至这份卓绝的精神附加了矛盾又浪漫的想象力(譬如据说司马迁修改项羽的结局使之自杀)
2战争的方式,以及战争下的女人: 六集里战争无数。也可见这些战争多是用残忍成就的恐慌,是为胜利者的威严。背叛酿造的阴谋,是为战胜者多数时候的智慧。 战争与和平,战争是过时的。繁殖也是。我不由得思索男权社会最内部的腐朽和摇摇欲坠。
听那些入城时女人的嚎哭,第六集时哥特人入侵罗马城时,有个评论说到,好似看到了金军侵宋时的耻辱。但屠城的金军比哥特人更野蛮。如果我没记错,宋代历史里有这样的屈辱过往:蛮族入侵后,逼宋朝皇帝皇后等宫廷男女裸着上身排着队,都照做后,皇帝苟活,皇后认为没尊严自杀了。
非战争主导者的女人往往是战争里最凄惨的牺牲品,没什么比沦为性奴更恐怖的事了。莫说是古代,现在对待沦为囚徒革命女志士非常令人发指。张志新的事迹让我见识到了晦暗之至,然而谁能说这样的女士在哪个国家的斗争里战争里没有呢?中国小说里的最高成就《红楼梦》《金锁记》描述的女性够悲惨,却还不是女人极限状态下的真实黑暗。
或是怯懦,我曾思索如果现代社会多数提倡提倡奔跑的吃苦,盲目的挨打来追求事业(或仅仅是金钱事业),那么我们实在是野蛮而悲哀。但这一思索,或许也合了时病。无论如何,父系社会的我们在短短万年内千年内,残忍欺骗酿造的诡计完整的超越了爱的智慧。如果近代有什么稍好的,那就是曾经诡计藏在伪善下,如今的尔虞我诈愈来愈搬到光明面。
3神殿:第三集看到神殿被烧毁的时候,着实心碎。如果是我最心爱的建筑,曾是国立图书馆的南京图书馆被烧毁了,我大概会在家哭好几天吧。
1of6:战争即使胜利,也不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
2of6:尼禄。描述了权利在失去理智的人手中会变成什么样子。
3of6: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点。罗马的犹太总督贪婪且不作为,犹太人奋起反抗。狂热主义的声音是与罗马抗争到底,为了他们所谓的独立与自由。而另一个选择是,在已知罗马人会善待他们的耶路撒冷圣城,尊重他们的文化与信仰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反抗和双方都不忍心人民牺牲的共识来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妥协。毕竟反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牺牲而牺牲,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4of6:迦太基覆灭,人们失去了对它的恐惧,内部矛盾上升,然而更可怕的是,统治阶级失去了对它的恐惧。
提比略·格拉古,为了维护人民权利当选保民官,在处理事务时无视元老院存在。元老院和民众之间微妙的平衡被打破,元老院权利受损,试图用提比略想称王摄取权利来让他失去民众拥护。毕竟在共和国,任何人都不该拥有太多权利,称王是最大的罪过,这是最具毁灭性的攻讦。从此,社会中最大的分裂变成了提比略试图称王还是站在民众一边。只有在现有框架之内行事才能保持平衡,不破不立才是改变之道,不过正不能矫枉。
5of6:康斯坦丁的行军过程经历了一次天降异相(也许是陨石)让他在罗马神之外启用了基督给予的启示作为标志,还经历了一次意外之喜,虽然多半归因于马克森提斯的部署不当。总之他相信了基督教的神会友善照顾他们的事业,从而有了米兰赦令。
“你们的祭典毫无意义,你们的神是死的”
信仰之争可以关乎政治。康斯坦丁和东部很多人民信仰基督教,而利西尼和元老院自然信仰罗马诸神。若康斯坦丁被杀,元老院可与利西尼分江山,若继续,则西部被控制,东部因人民信仰基督而管制受限。
6of6:对于帝国来说,军队就是话语权。无论是正牌皇帝,还是被艾拉里克(Goth部落首领)扶植的傀儡皇帝实际上都没有戏弄艾拉里克的筹码。在一个暴力机器分散的帝国中或许唯一的向心力就是罗马帝国这一称呼本身了。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艾拉里克能够保持初心,只争得自己应有的土地,其实背后是他仍然相信罗马帝国的统治力可以让其偏安一隅,然而实际并非如此,罗马帝国早已自顾不暇。
选取的六个剧集历史比较小众,是了解相关历史的唯一影视作品
作为纪录片来说缺乏更完整的背景介绍,作为剧情片来说又太草率。有点结合了两者的短处。不要迷信bbc。
NERO又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个你
好看。
过于粗略...
尼禄太美,他的天真中二与浑然天成的媚态以致让我忘记了他的暴虐
尼禄最出彩,百年之内无人能出其右;凯撒和康斯坦丁略显老态,不过明显康斯坦丁的文戏更胜一筹;安东尼和革拉古选角太失败了,演北美高校性喜剧还算合适;战争场面有点乱,可惜了大投入了,明显导演大场面调度有问题。
不错,很好的历史记录片···
非常好
别再说这个是纪录片,而且这个根本对不起这个分数
(7/10)一些网友推荐我看本片作为罗马史入门,但看后我感觉这片完全不适合入门。整部剧不是讲述罗马的主要历史进程,而是六个人物的故事,而且不是他们的一生,只是某个小片断经历而已,光看这些是极其片面的。另外这片名为纪录片,其实就是较还原史书的电视剧罢,演义味很浓。
10。6集看完,爽
荡气回肠的纪录片
Rome
bbcbbcbbcbbc
题目甚大 结果内容悲剧了
印象最深的是尼禄和康斯坦丁两集
6部,6个小时坠入历史。第五集《康斯坦丁》,李锡尼为了爱妻放弃江山最后丧命,文艺性牛逼性大大盖过温莎公爵;第六集,继任的哥特王娶了罗马昏君的妹妹,也未尝不是一个爱情童话。
英国人拍的罗马正剧
尼禄那集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