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主要是描写了①苏德战争爆发前期,要塞里的和平生活;②战争爆发时要塞的混乱;③战争爆发后要塞的抵抗。
不过,不了解历史的话,看得是比较乱的。
整个电影,大多数是爆炸、枪战、肉搏场面。指挥很混乱。
另外,感觉几个有BUG的地方:
①这个小孩怎么有如此的神通,可以在战场上到处跑来跑去的?尤其是最后,他居然在德国人的重重包围下平安的跑出去了。估计,这是导演用了一点理想化的意思在里面吧。毕竟,这个电影是以这个男孩的讲述来进行的。如果他死了,这个电影就不成立了。
②桥头,德军押解着非战斗人员(家属、医生、护士等)来威胁苏军投降。苏军的领导,假装投降,举着双手来到人群面前。他突然对着这群人大喊一声“卧倒”,然后所有的人都一起卧倒了,只剩下站着的德国士兵。于是,苏联军队突然开火,消灭了德国士兵,救下了这些人质。问题是,除非是事先双方约定,否则,当一个人突然在你面前喊“卧倒”的时,估计大部分人都是懵圈的,或者要有一个反映的时间。而这时候等这些人反应过来要卧倒的时候,估计德国士兵也反映过来,也卧倒了。
再次,即使这些人卧倒了,但德国士兵跟这些人是在一起的,即使德国士兵是站着的,但枪炮不长眼,苏军的子弹一样会打中这些人质的。怎么可能那么准确,子弹只打到德国人,不打到苏联人呢?
③集体突围的情况很惨烈。问题是,为何不提前把德国人的探照灯给打灭呢?
当然,这些都是艺术加工哈,不可强求。对于学习历史,还是很有帮助的。
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1941年6月22–29日)是巴巴罗萨行动的早期战役之一。布列斯特要塞由苏联红军驻守,防卫德国国防军的进攻。苏军坚守该地的时间比预期的来的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更成为苏联抵御外侮的精神象征,于1965年更因1941年的防卫战役而获颁“英雄要塞”的称号。
19世纪的布列斯特要塞旧址是1939年布列斯特战役的战场所在,德军在波兰战役中控制了这里。然而,根据《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布列斯特周遭的领土以及当时波兰52%的领土面积皆归苏联所有。因此,1941年夏季,德军必须再次夺取这座要塞,然而这次的对手是苏联。
德军计划控制布列斯特与布列斯特要塞;两者在巴巴罗萨行动的最初阶段里是中央集团军群推进的主要障碍。要塞和城市本身控制了越过西布格河的主要桥梁,以及华沙到莫斯科的铁路及高速公路。
要塞内的苏联守军大约有9,000人,其中包含正规红军、边防军与内务人民委员部的特工。驻守部队分别隶属于伊万·西多罗维奇·拉萨伦科将军指挥的第6步枪师、米哈伊爾·帕普西-夏普科上校指挥的第42步枪师、苏联边防军第17边境警卫队以及其他小型单位(包括野战医院及医疗队),要塞内还有300户守军眷属居住。
德军则部署了来自奥地利的第45步兵师,约17,000人、来自第31及第34步兵师的部分火炮和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的第2装甲集团军,总计约20,000人。
德军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攻击时,要塞守军并未获得任何事先警告。这里也成为德国国防军与苏联红军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第一场重大战役的战场。德军炮火大规模轰炸布列斯特及布列斯特要塞。最初的炮火猛攻炸的要塞守军措手不及,并造成了严重的器材损失与人员伤亡。边界上的布列斯特及要塞周遭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德军的第一轮攻势在轰炸停止后1个半小时展开;受到严重惊吓的苏联守军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御正面,因此他们转而防守一些强化的防御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塞本身。有些苏联军队成功逃出要塞,但多数人却被困在德军的包围圈内。即便有着出其不意的优势,德军后续企图攻下要塞的步兵攻势却因严重的伤亡而被迫停止。第一天对要塞的进攻就造成了281名德军士兵阵亡。激烈的交战又持续了两天。到了6月24日晚间,德军已经有368名士兵阵亡,并俘虏了4,000至5,000名红军士兵。
6月24日及25日的战斗主要发生于红军在要塞内的根据地中。至6月26日夜间,科布林防线以北的所有防御工事,除东堡垒外,均告沦陷。
由于东堡垒无法被步兵攻下,德国空军在6月29日轰炸了它两次,并迫使剩余的360名守军投降。
虽然苏联士兵在战役的初始阶段被突如其来的攻击给震慑住,且面临到兵力悬殊、缺乏补给及被切断与外界联系的窘境,他们坚持的时间依然比德军的预期来的久。德军部署了各式重型火炮,包括15公分41年式喷烟者及火焰喷气器。要塞内的平民也会接替受伤的机枪手、装弹手的工作,有时甚至会拿起步枪加入保卫要塞的行列。
6月24日这时德军已经占领的要塞的一部分;部分苏联军队终于设法会合并在团级政委叶夫姆·福明的指挥下协调防御。福明政委的副官是伊凡·祖巴乔夫大尉。6月26日时一小股苏联军队尝试突破包围但以失败告终,并承受了相当大的伤亡。也许就在同一天,祖巴乔夫大尉和叶夫姆政委也遭俘虏。祖巴乔夫被送往位于哈默尔堡的战俘营(Oflag XIII-B、Stalag XIII-C),最终和数百多万名苏联战俘一同死于那里;叶夫姆·福明则因为政委及犹太人的身份而遭当场处决。
在经历了8天的激烈战斗后,德军终于攻下要塞。 数名红军士兵在东堡垒陷落后依然躲藏在要塞中。 据传布列斯特要塞内最著名的守军人物之一的彼得·米哈伊洛维奇·加夫里洛夫少校(后获颁“苏联英雄”的封号)于7月23日遭到俘虏 。
第六步兵师第86步兵团政委叶菲姆·福明则因为身为犹太人、政委和共产党员的三重身份被德军当场处决。
保卫布列斯特要塞的战斗在1957年被拍成电影《不死的守军》,2010年又被翻拍成电影《布列斯特要塞》。 苏联作家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写了一本小说名叫《未列入名册》 。
《别让我死去》
演唱者:列奥尼德·阿古金
小河对岸的夜色渐深沉 给一点时间让蟋蟀放声歌唱 寂静多少让人心不安宁 愚钝的鸟儿偶然也惊飞升 我听不见远方船桨咬吱声 新的一天到来的有点早 只有在你身边我感到温暖 现在我们一切都会好起来 现在多么宁静 夜晚慢慢隐藏 仿佛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宿命 却不敢惊扰即将满溢的泪滴 和注定献给圣主的祭品 别让我尚未品尝幸福就死去 暮色沉沉地潜伏等待着 向所有不眠的人们递眼色 心中突然被幸福环绕紧抱 虽然有一点骄傲也不做声 黎明又羞涩的露出湿润的脸 薄雾笼罩有如披着雨衣 这里再也没有你的身影 或许你以另一种方式栖息 现在多么宁静 夜晚慢慢隐藏 仿佛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宿命 却不敢惊扰即将满溢的泪滴 和注定献给圣主的祭品 别让我尚未品尝幸福就死去
“我是犹太人、共产党员和政委。你们枪毙我吧。”
战争片最喜欢了!!
今天在俄罗斯文化中心看的,无字幕,但还是看得挺有兴致,此类战争片不需要看字幕,能整明白。软硬伤都有点,普普通通,大众片。
拍得确实很2
俄罗斯版的《喋血孤城》
从题材和风格上,咱国内也很擅长此类,不过视听上确实比我们强太多,
这边是俄版的《集结号》嘛。三观很正,但是中间意识形态已经空了。视听效果很不错,一派10年前的美国大片范儿。导演估计是老塔的粉丝,男主角小正太的时候造型怎么看都是《伊万的童年》之伊万。
非常的模式化,非常的不讨人喜欢,错听了某些人的建议,没想到是这么个玩意儿。
轻故事重视觉效果,有点好莱坞商业片的意思,天朝该多引进点这样的电影。★★★
属于战争抒情片,像是《雁南飞》的绝望版。不重杀戮,对牺牲的歌颂。喜欢这电影的朋友可延伸阅读,写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瓦西里耶夫的另一本战争小说《未列入名册》,讲述一名年轻中尉在布列斯特围困战中的故事。
很感人
但就电影来说,没想到俄罗斯人能拍出如此好的电影。本来是个五星好电影,鉴于我向来对于苏联的厌恶,减掉一星。
听国配真别扭!!!
原来俄语原版电影的声效跟R5 DVD是一样的。
[199]諸如“本片為××主義招魂”的言論,本熊笑而不語。起碼,這比《烈日灼人2》強多了。
战争是泥泞、腥臭的血迹、溃烂的伤口、震耳欲聋的噪音、火燎的疼痛,寒冷和饥渴,还有突如其来的死亡,不是“用笤帚疙瘩下了鬼子枪”的儿童故事,尽管我认为后者拍得也不错
落泪一次。但过多的纯战争场面会让人麻木。
二战中苏联作家群体被派遣深入前线,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战争文学,这一部电影好像改编自瓦西里耶夫的小说《未列入名册》。值得一看。
这个比集结号牛逼多了,老毛子拍战争片还是根红苗正的
8.20 好看好看!!!!!